執編:關偉利
採訪:關偉利、賴昀磊、申韵菩
核稿:陳柏樺
圖片:朱鳳嫻提供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或許會接觸到有特殊需求的人士,不知道大家會是用何種心態來面對生活,與他們相處呢?大家又有没有想像過,如果自己要跟這一類人一起生活,甚至他們就是你的家人,大家又會有甚麼反應呢?我們有幸邀得去年 (2022年) 在台灣上映的香港電影《一路瞳行》的導演,來自香港的朱鳳嫻 Judy,與我們進行訪談。
電影導演這個身份,對 Judy 來說充滿新鮮感,因為這是她的第一次。Judy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的表演系,演員出身的她,出演過很多舞台劇,也一直突破自己去嘗試不同的領域。從舞台劇到電視劇、電影,從演員到編劇、導演等等,這些經歷凸顯了 Judy 勇於挑戰的個性。而這次,她挑戰編導出一部,以自己家庭為背景的故事。
電影《一路瞳行》,講述主角出生於一個雙親皆雙目失明的家庭,而和父母不同的是,主角是看得見的,因而在某程度上充當着父母的「眼睛」。主角長大後進入叛逆期,不滿一直被父母控制在身邊,與父母的期望出現落差,因而關係失和,直到後來理解到父母對她仍然關愛,才冰釋前嫌。而後,主角又再長大了一點,開始有自己想做的事,這次卻因為擔憂離開了父母,他們會生活不便,直到後來解開自己的心結,才作出了決定。
《一路瞳行》電影海報
這部電影的故事,是 Judy 成長經歷的真人真事改編。Judy 正是一個雙親皆雙目失明家庭長大的孩子,後來忠於自己,可以向自己想要的道路上前進,與電影中的主角大同小異。
這些特別的經歷,除了令她有更多元的素材作為創作靈感之外,也造就了 Judy 和一些有特殊需要人士的相處心得。一直以來,我們都被教育著要對他們關懷備至,不能存在歧視。但原來除此以外,他們也希望別人如普通人一樣看待他們,而不是存在差別對待,哪怕是對他們特別關懷和照顧,都是會讓他們感到不自在的,因為這並没有如普通人一樣看待他們。筆者希望能以導演的經驗之談,讓大家在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都能更得心應手。
正如上面所述,這部《一路瞳行》所說的,是以導演 Judy 自己家庭為藍本的故事,一個屬於香港本土小市民的故事,並非甚麼商業大片,所以筆者對於其能在香港以外的地方上映,感到十分意外。據導演所說,其他地方的朋友看此電影的時候,都會集中在劇情的安排和演員的演技上。導演能把自身平凡經歷中的不平凡,寫成被大家欣賞的故事,甚至能觸動大家的內心,令人讚賞。從不知甚麼時候開始,香港的製作,包括電影,已經很少有能衝出香港的創作,說起最近香港能成功在外地上映的製作,印象中還是講述香港社會運動的紀錄片《時代革命》。現時外地人對香港作品的印象,幾乎都還停留在《海闊天空》這首經典名曲的年代,認識香港當下流行事物的外地人屈指可數。所以筆者對於 Judy 導演的電影能在外地上映,且講的是一個充滿本土情懷的故事,感到無比驚訝和欣喜。
朱導演出席《一路瞳行》的放映會
前面提及 Judy 本來是演員出身的,一路走來到當了編劇、導演的位子,是跟家庭有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驅使朱導往這個方向前進,是因為一個強烈的念頭,「我有我自己想說的故事」。正因為朱導是生於一個這樣特別的家庭,當中有不少只有她才知道的和經歷,是真的值得讓別人去了解的。 Judy 覺得,當一個演員,是在演別人的故事,要投入別人的世界。這些對演員出身的 Judy 來說並没問題,重點是她自己本身也有故事想說,所以才慢慢向編導的方向前進。而這個家庭的故事,正就是 Judy 其中一個故事的素材,對她在導演方向繼續前進有很大幫助。
家人對她的鼓勵,除了成為素材,也是她敢於嘗試自己喜歡事物的原因之一。最初 Judy 想讀演藝,也是有家人的支持才得已實現。雖然曾也擔心,覺得說可能將來收入不穩定,但家人還是繼續支持她做自己喜歡的事。 Judy 還跟我們分享了一個小趣事,就是她也像電影中的主角般,有問過父母如果自己出外闖一闖是否支持之類的問題,她驚訝父母的態度竟然是支持的,她赫然發現原來父母其實不用完全依賴自己,也能過得比自己想像中好,這令她感到放心和欣慰,同時令她感到有點不快,因為自己對父母的重要性並沒到自己所想的高,因而感到矛盾。不過正是家人對她的支持,讓 Judy 能走得更遠。
朱導演跟《反》劇中的小演員們合照
只是要踏足這些不同的領域,除了有自身經驗和家人的支持,也要 Judy 自己勇往直前的動力,這些外在的因素外,自身的心態也十分重要,畢竟編、導、演皆屬不同的範疇,每橫跨一個不同的領域,都要踏出一次自己的舒適圈。正如《一路瞳行》最開始為舞台劇,而後才改編成電影, Judy 說,舞台劇無法有太多目次,但可著重在女主的內心世界與想像,角色相對簡單,獨白多,如個人日記一般;而電影則注重寫實,從多個角色的不同視角看整體世界。導演坦言更喜歡創作的過程,可以放入許多生活中的細節,雖然辛苦,但同時也是享受的。
Judy 表示自己最主要的動力,雖是因為自己有故事想說,但一開始願意當演員,那個不害羞的性格,也是她很重要的推動力,讓她想一直進步挑戰自己。至於在編、導、演中,Judy 其實最喜歡編劇,因為在當中她可以掌握的是三者當中最多,也同時能學到如何跟各個不同的角色溝通。雖說劇本還是需要顧及現實的市場需求而有所調整的,但她將其視為挑戰,盡力平衡理想與現實雙方的需要。Judy 的興趣廣泛,當中亦會有些她不怎麼在公開場合提及的身份,如戲劇導師和瑜珈導師等,她解釋每個人都有一些私人空間,會有一些自己用來放鬆的活動。不過作為一個喜歡說故事的人,她也不敢保證日後會不會把這些經歷寫進故事中。
朱導演編劇的電視劇《反起跑線聯盟》的宣傳海報
一直以來,要走在創作的道路並不容易,除了靈感不一定隨時想有就有,以及現實的生計問題,旁人是否支持等因素需要考慮。針對這三點,Judy 也分享了她對此的看法。她覺得靈感的確不一定想有就有,所以要多留意身邊平凡事物中的不平凡,嘗試欣賞當中的有趣之處,也要適時放鬆自己,嘗試新事物,這樣可以在沉澱的同時,繼有新的刺激,還能開闊自己的眼界,對創作有一定的幫助。至於後面兩點,Judy 覺得這比較取決於個人的心態,若你是很有決心,不是三分鐘熱度的人,便要做出成績來,證明給身邊的人看自己的決心。有了成績,證明到自己的實力和決心足以在這條路走下去,身邊人自然會更支持你。
到了最後,Judy 也鼓勵我們,要勇於嘗試,就算失敗也沒有關係,因為那個不會是結果,而是過程。只要繼續堅持,一定會有所進展,所以享受當下,把它視為通往成功的墊腳石吧。筆者認為,勇於嘗試的過程,除了能在失敗中不那麼痛苦外,也能成為未來創作的一個靈感來源,對創作有一定幫助。說到靈感,在尋找靈感的部分,導演也分享了經驗給我們,多看、多聽、多探索,多和周遭的人交流。靈感始終來自於生活,敞開心胸接受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在聽別人分享的同時也如同經歷著他人的人生。Judy 更分享了她另一個心得,就是我們只是人類,而一天也只有二十四小時,根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都顧到周全,所以學習斷捨離,也是我們繼續向前的路上,其中一個大課題。
或許因為 Judy 是香港人,令筆者有一種久別重逢的感覺。除了久別重逢,導演對筆者的鼓勵,還有一種重新認清自己初心之感。現在的學生,免不了會被各種課業,以及其他人的期望,還有其他事情等等壓得喘不過氣,而當中也未必全都是自己想要和預期要面對的結果。經過這次和 Judy 的訪談,筆者不但加深了對導演這行業的認識,也提醒自己面對困難要堅持下去的啟示。的確,我們都曾被壓得喘不過氣,會有想要放棄的想法,但要嘗試並堅持下去,尋找當中的樂趣,讓痛苦和失敗,變成成功的過程。記住,成功才是你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