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貶謫路上的美食開發之旅
文字/何佳琳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類賴以維生的,而美食,更是民眾閒暇時慰藉內心的良藥。美食的出現對百姓而言,不同於糧食只是為了飽腹充飢,它代表了社會的富足,糧食的豐裕;美食賞心悅目的外型、使人垂涎欲滴的香氣、令人大快朵頤的滋味,讓饕客們生理上大飽口福,心靈上也獲得了莫大的滿足感。雖說的君子遠庖廚,千年前的大文豪蘇東坡卻對美食頗有研究,在文學上他精通詩詞與文賦,而在美食上,他也有屬於自己的見解。
說到蘇東坡,原名蘇軾,字子瞻,學識淵博,天資聰穎,二十與其弟同中進士,本該前途無量,卻不料宦海浮沉,仕途坎坷。談到他的個性,蘇東坡不僅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屢遭貶謫,仍保有「回首向来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超然;當然,他也曾夜半醉歸,欲求解脫而寫「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無奈;也有夢中回鄉會亡妻,夢醒,歎而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
蘇東坡一生調職之路令人感慨,出任過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自烏臺詩案後,又相繼貶至黃州、惠州、儋州等原離中央之外職。蘇東坡也未曾不身居高位,卻在人生最後一首詩作中寫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地對他而言意義非凡,他沒有因為被貶至這三處蠻荒之地而徹底自我放棄,相反的,樂觀的蘇東坡依然過的意氣風發、自在逍遙,也為世人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蘇東坡好美食,也愛研製美食,自己寫食譜,將各地的食材烹飪成自己喜歡的口味,因此也留下了許多關於美食的作品。
在貶謫的路上蘇東坡也不忘探究各地的美食,初貶黃州(今中國湖北省)時便被黃州豐富的物產所吸引:
《初到黃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蘇東坡不禁感嘆自己平生都在為口忙,黃州漫山遍野是竹子,嫩筍飄香,長江滾滾,魚兒肥美。雖然官場失意,但能有這些鮮嫩可口的食物給蘇東坡作伴,也算是一種安慰。
蘇東坡愛吃豬肉,為此還鑽研了烹飪豬肉的食譜,做出來的美食便是大家所認識的「東坡肉」。東坡肉雖被列在八大菜系之一的浙菜之下,有種說法卻是說,蘇東坡起先在黃州時,便已經發明了這道菜,隨後在蘇東坡在出任杭州時,疏浚西湖,後以東坡肉犒勞當地幫助的百姓,因此才將此菜發揚光大。《豬肉頌》這首打油詩便記載了東坡肉的做法:
《豬肉頌》
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黃州的豬肉多,價格便宜,一是肥肉的部分富人不愛吃,二是買得起的人家又不會煮。而蘇東坡的豬肉做法,使肥瘦交錯的豬肉變得香軟鮮美,肥而不膩。先是燒文火,鍋中少許水,將五花肉放入其中,調以醬油、酒等,再慢慢燉,直到它自然熟透。蘇東坡也風趣地說道,能吃到此美食,再飽你也別管。詩的最後一句也暗示了蘇東坡的逍遙自在,不會因為外界對他的褒貶而受到影響,不論他早上要吃幾碗「豬肉」,流言蜚語都置之於度外。
當然,到了現代,這道浙系名菜的做法必定是多了份講究,工序上也也因改良而更為繁雜。需取皮薄的、肥瘦各半的五花肉,切成邊長約為五公分的肉塊,用火燎去皮上的毛,再用棉繩或草繩十字捆綁固定形狀,先汆燙,再用蔥薑去腥,加入醬油、紹興酒、糖、香料(八角、香葉、桂皮等等)調味,再小火慢燉即可完成。軟嫩入味,香氣誘人,即使過了千年,用小火慢燉的烹飪方法也依然是關鍵。慢工出細活,雖然東坡肉煮起來慢,但得到的成品卻能給人很大的滿足感。
除了豬肉,蘇東坡也好吃魚,因黃州有長江流經,魚自然是多,這也讓他開始在魚上做鑽研,《蘇軾文集》中便記載了一篇〈煮魚法〉:
子瞻在黃州,好自煮魚。其法,以鮮鯽魚或鯉治斫冷水下入鹽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人渾蔥白數葽,不得攪。半熟,入生薑蘿蔔汁及酒各少許,三物相等,調勻乃下。臨熟,入橘皮線,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盡談也。
蘇東坡為人大方,經常款待來客朋友,煮的魚好吃到朋友們都誇讚,後世也稱這種煮法的魚為「東坡魚」,在他的《後赤壁賦》一文中,也能看出他有多喜歡吃魚: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
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
不只是葷菜,蘇東坡對素菜也有研究,一方面也是因為被貶至窮山僻壤之地,所以他的生活偏窮苦,而蔬菜便是很好的疏解經濟壓力的食材。在黃州時,蘇東坡便製作了一種青菜羹,而這道菜便是後人所說的「東坡羹」:
《東坡羹頌》(並引)
⋯⋯水陸之味,貧不能致。煮蔓菁、蘆菔、苦薺而為食之。其法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汲幽泉以揉濯,搏露葉與瓊根。爨以膏油,泫融液而流津,湯蒙蒙如松風,投糝豆而諧勻。覆陶甌之穹崇,謝攪角之煩勤。屏醯醬之厚味,卻椒桂之芳辛。水初耗而釜泣,火增壯而力均。嘈雜而糜潰,信淨美而基分。登盤盂而薦之,具匕箸而晨飧⋯⋯
將大白菜、蘿蔔、薺菜揉洗去苦汁,放入鍋中,將米和少許生薑加入鍋中一起煮,讓米中帶菜香,菜上染米香。「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以蔬菜做美味的羹湯,不僅能舒緩蘇東坡財務上拮据,又能達到養生的目的,助於消化系統的順暢。
蘇東坡在貶至黃州後,因換政而被召回朝,然又不幸地再被貶至惠州(今中國廣東省)。談到惠州,不禁讓人想到蘇東坡那首《惠州一絕》:
《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惠州地處熱帶,荔枝生長繁盛,老饕客蘇東坡當然是不會放過。想到荔枝,一定會想到那句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當年的楊貴妃深受帝王的寵愛,她愛吃荔枝,於是皇帝便著使者快馬加鞭,為其從遙遠的南方帶回荔枝,只為了讓她吃上最新鮮的滋味。蘇東坡在其〈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一詩中也有提到:「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強調了不論楊貴妃是否愛吃荔枝,荔枝的美味都是難以遮掩的。而如今蘇東坡可以隨性的吃荔枝,荔枝果肉的香甜多汁,一天吃三百顆都無妨,快意讓蘇東坡甚至揚言要當嶺南人。
蘇東坡給其弟子由寫過很多信,在惠州時便寄過一封很有意思的信:
惠州市井寥落,然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爭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骨間亦有微肉,熟煮熱漉出,漬酒中,點薄鹽炙微ㄡ食之。終日抉剔,得銖兩於肯綮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數日輒一食,甚覺有補。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芻豢,沒齒而不得骨,豈復知此味乎?戲書此紙遺之,雖戲語,實可施用也。然此說行,則眾狗不悅矣。
惠州有規定,一日只殺一羊,以蘇東坡的財力自然無法去搶著買羊肉。所以他只買來羊脊骨,把其中的碎肉餮出來,燙熟,再經過酒、鹽的工序烤來吃。又調侃道子由沒吃過骨頭,不知其美味,而他則是很喜歡。又笑這種吃法若是流行於市,狗都要不高興沒骨頭吃了。嶺南雖屬蠻荒之地,但蘇東坡對貶至此的態度依然樂觀,他在詩中表達出自己隨遇而安的態度,也表達出了他對惠州物產的熱愛。
蘇東坡人生被貶謫之路的最後一站,便是儋州(今中國海南省)。蘇東坡在儋州寄給其弟子由的信〈聞子由瘦〉中提到:「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土人頓頓食藷芋,薦以薰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在儋州,蘇東坡沒有辦法隨時吃到豬肉來犒賞自己的味蕾,只能入境隨俗,去吃當地的一些野味(勳鼠、蝙蝠、蝦蟆、蜜唧),但顯然他並不是很習慣那些野味,好在儋州近海,盛產海鮮,於是蘇東坡便吃起了海鮮。因此,他吃到了牡蠣,覺得嘆為驚人,在蘇東坡的〈食蠔〉(〈獻蠔帖〉)一文中便寫道: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蠻獻蠔,剖之,得數升,肉與漿入水,與酒並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熱,正爾啖嚼,又益煮者。海國食蟹螺八足魚,豈有獻。每戒過子慎勿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
通過與酒相煮,牡蠣散發的鮮甜使人大快朵頤,又有百姓獻送蟹、螺、八足魚等新鮮海鮮,蘇東坡十分的滿意。他再次發揮了的幽默感,竟然提醒兒子別讓朝中的人知道,以免他們故意請求貶至儋州而搶食⋯⋯
蘇東坡美食的相關作品充斥著他對食材的見解,他超然、率真、曠達的形象也隨著詩詞文,附著於紙上。他的人生起起伏伏,官職最高至副相;但也曾入獄險死,他不斷地遭人陷害,處身之地也顛沛流離;他曾迷茫,想尋求一份解脫來救贖自我,靠著堅毅的心性,不斷在新的環境中適應,終究是雨過天晴,雲開見月,一切豁然開朗。透過美食,蘇東坡冷靜了、宣洩了內心,也從食物中找到了樂趣。
每貶至一地,蘇東坡便利用當地食材,研製出符合他口味的美食。那些吃食不一定原先他便喜愛,多數是為了適應新環境,而去跟著本地人吃食習慣,當然也有他排斥的。但能看出的是蘇東坡性骨子裡的瀟灑,因為生活的拮据,他會去調整自己的心態,去嘗試不同的吃食,對他而言,吃美食是一種人間幸福,研製美食則是一種新鮮和成就。
雖然身在田間,而非廟堂,蘇東坡那顆嚮往美食的那顆赤子心也沒有因此而改變。多年磨難的洗禮,對蘇東坡而言最「好吃的」,並不只是色香味俱全的食物,風景、官職、甚至是人生也是如此,都能歸為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
那鄉間小舍上的煙囪正冒著煙,想必是蘇東坡又在研製新美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