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趙月華、林大程

文字/趙月華、林大程

圖片/高大威老師

  《暨 · 敘》不知不覺走完了四季,時光轉瞬過去,有些人朝下一個學習階段邁進、有些人揮別四年的學習踏向未來,當然也有些人還在徬徨、迷惘,仍在每一個日子裡探索「我是誰」?

 

  本期很高興可以邀請系上的師長──高大威教授來分享,他除了分享自己與暨大中文的緣分外,還會與我們深度探討中文系目前的困境,不論是制度、課程還是學生本身的心態,中文系存在競爭力、潛力到底在哪裡呢?一起來看看大威老師怎麼說吧!

為山林之美而一往情深

  暨南國際大學的地理位置特殊,環山擁抱大自然,對很多學生來說,就讀暨大幾乎等同跋山涉水、遠赴千里求學,更別提這裡好山好水好無聊。在暨大就職多年的大威老師,其實也並非一開始就鎖定暨大任職,反而是「因緣際會」,才牽下了與暨大的緣分。當年到中部任教之前,他已獲得其他幾所大學任教機會,期間意外得知暨南國際大學即將創立,便開車帶家人到埔里看看,沒想到這一眼,便起了把整個家遷來的念頭。大威老師笑著說,覺得這裡單單純純,環境優美,喜歡暨大周遭的山林之美罷了,因另類的「見色起意」而一往情深。

  大威老師從小在臺北出生、長大,初到暨大的時候,埔里連現今仰賴的國道六號都還沒蓋好,交通網的建設跟家鄉臺北比,差了一大截,但對他而言,這些完全是預期之內的。在龍貓動畫裡,小月跟小梅的爸爸──草壁先生,也是大學教授,當中有一幕是爸爸在書桌前看書、研究的畫面,他說:「那時候起,我就覺得自己嚮往的讀書生活,是接近草壁先生的生活。」

  對於臺北的繁榮、便利,背後其實也藏有很多壓力,比如會經常性被詢問:「這星期有沒有空?」「方便開個會嗎?」等問題,人與人的聯繫緊密得多,搭上捷運,十、二十分鐘就可抵達。在臺北,有太多太多的人際應酬。都市裡面的生活看似豐富,但來來往往之間,時間會被嚴重分割,沒做什麼就又過了一天,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就這麼過去了。在埔里,比較能掌握自己的節奏,生活單純,而距離把很多訊息濾掉了,自然斷掉了很多負擔。他說,自己很早就意識到「取捨」的重要,世界上不可能什麼都要。他說,來到暨大,風雨雲霧,皆屬緣分。

  說到暨大的人事物,大威老師腦海想起的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前校長──金耀基教授,留學美國後赴港教書,後來有機會去中國遊歷,之後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最難忘情是山水〉。文章之所以這樣命名,意指進入當時那個封閉的國度,興起了好好壞壞的感受,只說最難忘懷的是山水美景;埔里、暨大,對大威老師而言,其情之所衷,也略略相似。

中文系的當前處境遠比過去艱困

  過去,系上許多同學面對選填志願,與家人談到中文系時,多半都會經歷一場艱辛的家庭革命。大威老師分享,從小,自己的家庭充滿了文學、戲劇、美術與歷史研究的氛圍,往人文藝術方面發展不僅用不著革命,反而受到極大的鼓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文人比現在中文系的學生壓力也輕很多。

  那個年代,大學聯考文科的錄取率是百分之二十上下,擠進去不太容易,當時大學仍有菁英教育的色彩,畢業後找到工作並不難,不像現在的中文系學生要承受這麼大的壓力。

  「除非你們真的很喜歡,否則的話……」

  大威老師直言:「現在讀中文,是很辛苦的,屬於非常辛苦的一代,為什麼呢?」

  現在臺灣的社會開放,需要的人才面向增多了,高中生的選擇也變多了,入學制度設計比以前靈活,進大學前可以同時選填截然不同的志願,可能同時填了中文系、設計系、教育系、法律系等。打破了過去聯考時代分組選才的制度,比較多元,然而也有些同學動機並不高卻因為其他的原因而進了中文系。這十多年,社會的觀念轉變很大,生活型態和價值觀明顯改變了,課綱調整、文言文刪減、大一國文不要列入必修等聲音都牽扯了中文系,衝擊很大,可是臺灣所有的中文系——包括暨大,並沒有做太大的調整。

漢語世界裡的「文學」原本泛指學術 

  《論語•先進篇》裡,有「文學:子游,子夏」的記載,這個「文學」的意思相當於今天所說的「學術」。

    臺灣的各所大學裡,有些中文系的全稱是中國文學系,如:臺大;暨大則是中國語文學系;臺師大則是國文系。大威老師說以前屈萬里先生表示中文系,從它的內容來看,其實相當於中國文化學系。

  如果是狹義的中文系,怎麼會放進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乃至思想史?廣義的中文系,整體課程涵蓋了文、史、哲,文學只佔了一部分,又兼含古典、現代,看起來非常龐雜。葛兆光教授來暨大客座時曾對大威老師說臺灣的中文系很像是民初時大陸北大、清華的中文系,大陸後來慢慢分化,找到各自的發展重點,有的強調文獻、有的著重古典文學、有的偏向現當代文學。臺灣的中文系裡,不同性質的東西很多,好處是涉獵較廣,不會偏食,缺點就是四年難以充分掌握。

找到自己的真實志趣

  大威老師認為文學的基本功能無非鍾嶸《詩品》所謂的「窮賤易安,幽居靡悶」,人在生活困窘的時候,文學可以讓人另有寄託而得以抒發與安頓。這樣的定義沒有曹丕「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之說形容得那麼偉大,卻更近於現實。

  文學,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盡相同,金錢也是,巴菲特早已不需要靠買賣股票去應付生計,他把多數財富捐了出去,股票對他的意義已非一般人的養家餬口。對中文系的學生來說,文學亦如是,假設有一天,突然發現文學對自己的意義不合以往的想像,怎麼辦呢?大威老師說:「怎麼辦?趕快去追求別的啊!」

  經濟學上有個說法是「沉沒成本」(sunk cost),指支出的成本裡無法回收的部分,奧利沃拉曾提出:「沉沒成本效應是一種普遍傾向,指人持續努力做一件事、進行消費或追求一個選項,因為他們已經投資了時間、金錢或部分資源在裡面。」因為投入了時間、精力,會形成心理陷阱,就如同情感世界裡,不能因為已經投入了多年的感情,捨不得放棄而持續把後面幾十年也賠進去。

  大威老師曾經遇到一個學姊,唸到大一下就要放棄,原因是發覺中文系跟自己的預想很不一樣,下定決心轉考警察學校而如願了。她說當警察可以選內勤、外勤,支領的薪資等等都與她未來的規劃相近。對那位學姊來說,大膽轉向是對的。大威老師認為:「沒有什麼是非要不可的,找到自己最適合、最喜歡的才重要!」

超越同溫層去看中文系

  前面提到,中文系目前所面臨的挑戰,跟過往已大不相同。大威老師說若重新來過,他很可能不會選擇中文系,其實,很多書自己去讀、很多道理自己去思索就行了。現今各校的中文系都太相像,而且大多與時代脫節,在同溫層「自嗨」的傾向太強了。

  美國沒有「你讀什麼系」的概念,而是問「你主修什麼」(What is your major)?主修之外,四年內,學生有較多空間去選擇其他課程。大威老師說中文系的傳統體制難以突破的根本原因在於老師們即是從這個體制培育出來的,先入為主,觀念的既定框架很難根本改變。

    臺灣的中文系包含的內容涉及了語文、文學、文化,大威老師表示這個社會對我們同學需要最多的,多半還在語文層次,書寫以及口頭表達兩方面都要能說理清楚、敘事流暢;此外,社會的其他專業也愈來愈需要能夠「把中文翻譯成中文」的人——也就是把艱澀、專業的中文轉化為容易理解的中文,中文系必須加強同學的這個基本功底。

勇於重新開始、重新學習

  瀏覽各中文系的生涯地圖,總會看到上面琳琅滿目寫著記者、出版業、主持人、企劃提案等工作,事實上,其他相關科系畢業的同學往往也能勝任這類工作,未必遜於中文系科班出身的人。

  大威老師到暨大服務之前,做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工作,在補習班裡教過升大學的英文、國文,在出版公司負責編輯與印務,也參與過華視、大考中心、立法院的工作,他對很多事情都有興趣,願意學習,也樂於接受挑戰,如今在大學任教只是眾多經歷中的一條路。

  對此,他勉勵中文系同學勇於面對未來生活,要勇於重新開始、重新學習,不能只抱持著把系上功課讀好、拿個書卷獎便心滿意足。每位中文系同學都有屬於自己的潛能,但潛能在日後沒冒出芽,那跟沒有是一樣的。不要畫地設限,要調整、調整再調整,設法增加自己的機會,走出舒適圈,挑戰不一樣的自己。

經濟獨立是人格獨立的第一步

  很多的師長會說:「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勸勉同學學習時不要過於功利,三十年前,大威老師出版《築夢的人》一書的時候,就提出選擇科系不能純以市場為導向,並闡明大學不等於職業技能的訓練所,但是大學期間,學生對未來的職業選擇應有比較明確的腹案。「君子謀道不謀食」的話沒有錯,但不要弄錯語境,更不要誤引、濫用。現在的師長應該幫同學建立謀食的客觀能力,讓他更有謀道的條件,理想必須紮根於現實。

  「如果我現在唸中文系,我會更看重工作,而且會在畢業之前先想想自己應該充實些甚麼?」在老師眼裡,未來出路對人的影響深遠,二十二歲到六十五歲,精力充沛,最可以為人生努力的時候,若找不到發揮的空間,是很令人沮喪的,最起碼要能養活自己,經濟獨立是人格獨立的第一步,否則理想云云,只是空話。

  也許,中文系同學面臨了不少困境、挑戰,該如何勇於面對現實、抱持開放的心態呢?我想,可以從嘗試新的事物開始。大威老師說,中文系學生即使認真讀完大學四年,嚴格來說,也稱不上多麼專業,大學文憑充其量是基本學歷而已,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興趣並持續付出,這非常重要。

  創系之初,大威老師規畫了中文系畢業製作的制度,分別建立理論、創作與實務三類導向(實務組後來又發展出刊編和繪本兩個分支),大四同學在畢業前可根據自己的性向選組,在各組老師的協助下完成一份自己的代表作品。他認為「中文系最需要加強的就在實務」,實務二字倒過來就是「務實」,細觀各個中文系的課程架構,不難發現過度「務虛」了。中文系又是最容易眼高手低的科系,現代文學、古典文學,接觸的盡是上乘之作,許多同學看多了,眼界變高,手卻很難一下拉高,寫不好,提筆的動力就漸漸變弱了,可是高中時,我們又是抱持什麼樣的理想去談論電影、創作小說呢?大學重視理論和研究,卻經常把文學變得不可愛了,雖然並非誰故意要這樣的。

  中文系容易務虛,理論的本質畢竟是虛的,畢業、踏入社會後很容易會發現過去學的東西「如夢之夢」,也因此,大威老師重視實踐面向,他相信「每個人學的東西如果與他的日常生活關係密切,會比較幸福,也更容易成長」。

送給中文系同學的一句話:「實事求是莫自戀」

  叮囑同學:興趣即使無法當飯吃,可是有興趣才會產生向前奔赴的動力。人生中不乏讓人擔心的事,我們從正面去看待,因為恰恰是這些,我們才知道該怎麼做而不必待在原地瞎擔心。此外,不要在內心編織一些自圓其說的論述,以致由於過度自戀而自怨自艾,既懊惱自己生不逢時,又怨嘆別人不瞭解自己。從學校進入社會的階段,要養成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取代「自我感覺良好」;若能切實瞭解自己,早一點掌握核心能力,未來的步伐才會走得比較穩健、實在。

  【訪談小記】

  大威老師在採訪中不斷強調「找到中文以外的興趣」有多重要。

  過程裡,老師問我以後想做什麼?我想可能是記者或是主播吧。這其實是我國中在聯絡簿上寫下的職業想像,那時候起,每當有人問起這個,我的回答都如出一轍。但隨著年齡增長,喜歡採訪、喜歡播報,可是我卻沒辦法很肯定說出我以後想要做什麼,對於十年後的自己,我想像不出藍圖。

  中文系的同學多數比較保守、缺乏自信,總是怕犯錯,但大威老師聽完後對我說:「不要畫地自限,找一個大一點的舞台,即使失敗了,也比小一點的舞台,拿了麥克風就唱,唱完大家就拍手,還來得好。」鼓勵我勇於嘗試與突破。

  現在,我把老師的鼓勵送給閱讀這份訪談的每一位同學,希望今天起,我們都做一個勇敢的人,對生活有熱情、有理想,為了明天無畏地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