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堅持的一件事——

專訪 原住民族電視台 陳敏芳 Tanivu Akuayana 主播/記者/主持人





採訪/撰文:趙月華

攝影:林大程

  假日的蔦屋書店,十分熱鬧。與平日寧靜、清幽的感覺不同。為了休閒、為了工作或是為了咖啡而來,各式理由的人們聚集在這,也許記者的工作就是找到這些人在這裡原因吧?

  時隔一年半再次見到敏芳學姊,不同於上次襯衫西裝跟鞋,少了在電視台裡播報時觸不可及的感覺,今天的她穿著休閒的便服,十分溫柔,像是周遭排列整齊的書本,靜靜地等待著我們的好奇。

  主播、記者或是主持人,一直是大眾認為需要「外向」甚至是「活潑」的工作,公開的發言、面對台下的觀眾,是許多同學在求學階段,遲遲沒辦法突破的問題。敏芳分享自己求學時,在個性上也並非是一位「外向」的人,是直到出了社會以後,遇到上司、主管的工作要求,問題從「我不敢去採訪」轉變成「我該怎麼辦?要怎麼完成這份採訪工作?」

  壓力的改變、現實的問題,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會想盡方法去解決問題,也因此,敏芳是到畢業後才開始真正打開自己「踏出害羞」的第一步。如何讓對方可以快速對自己留下印象?遞出名片後如何跟人說自己的名字?我是哪一家電視台的記者等,工作的需要讓她大量的學習如何與陌生人搭起橋樑。

★★在對方認識自己以後,如何運用「觀察力」迅速掌握話語權呢?首先,可以觀察對方的穿著、手上的筆或是手錶,聊一聊這些物品的故事,若對方有做指甲、燙頭髮,也可以從讚美開始,從對方身上能看見的外在特質與物品切入,聊得差不多再抓緊突破口順勢說「我今天來,其實是想問您幾個問題......」

★★採訪的過程中,訪者的說話速度或是內容經常是沒辦法控制的變因,我們也經常會遇到對方淘淘不絕聊得東西南北的時刻,打斷別人通常不是好選擇,這時候應該要由採訪者去找到「斷點」,利用對方稍微換氣、或是停下來思考的時候,去掌握時間的安排。

★★遇到受訪者的回答不如預期時,要回頭省思是不是自己問題不夠明確?或是對方誤解自己的問題?如果找到原因,這時候要避免刺激受訪者自尊心,可以先以「老師,您剛剛說得很好!我想加問一個問題可以嗎?」或是「老師您剛剛提到的部分,您是贊同還是還是反對呢?」用這樣去緩解問題回答不到位,會比直接攻擊對方的答案還圓融。

★★採訪結束後,偶爾會出現自己採訪失誤或是遺漏問題的窘境,這時候回頭聯繫訪者時,要注意避免說是疏失導致採訪內容不明確,去拉低對方對自己專業度的信任。建議同學們採用「老師,我們長官看完採訪後很喜歡,希望請您再更深入說明一下這個部分」去讓對方感覺你是想從我身上挖到東西的。

★★現在的記者採訪時,多會透過公開的社群軟體或是私人的通訊平台與訪者聯繫,這沒有不行。但若今天還是學生或是與對方初次聯繫,建議一律使用正式信件去聯繫,讓對方感受到尊重以及你想訪談的動機。

★★訪綱的撰寫,十題是對多數受訪者都合適數量,透過基礎的十題再去延伸,其實內容就已經很豐富了。若今天是一個 15 分鐘的專題節目,希望訪談五個人,這時候就要事先安排好問題的時間跟順序,並搭配文稿與語速設計。

★★訪談的事前準備是很大學問,在資料準備的過程可以針對對方的身分有不同的應對。如果是專家學者,可以稍微瀏覽對方的著作或是論文、一般公眾人也許還可以透過公開的社群軟體去了解訪者的喜好、近期的興趣或是生活,問題的發想都可以從這些而來。

★★採訪時,在送禮上一般建議是心意有到就好。以我自己為例,多數是送公司的文宣品、筆記本,或是請對方喝杯咖啡、吃點小餅乾,說自己順道帶過去就很平常。有些同學會送到水果或是很貴重的禮物,這反而會讓對方產生戒心,若遇到政府官員、學者,可能還會被誤解成要賄賂對方。

★★平時去採訪時,一般都會有攝影團隊陪同,但若是獨自採訪,建議避免約在對方家裡或是較隱密的地方,安全問題也是採訪時要考慮的一環,也因此可以選擇咖啡廳、辦公室或是學校等地方,會相對合適。

★★採訪後,若需要整理逐字稿會太耗時間,同學們可以在攝影師錄影前、手機錄音前對好時間,訪談中對時記下時間和關鍵詞,回頭在去抓出需要的段落,這樣便可以省下不少時間,也能更即時將資訊發佈出去。

  敏芳的採訪心法,是多年來從記者、主播到主持人的耕耘。記者的工作,遠比他人想得還要忙碌,回想以前在政治線當記者時,立法院九點開議,八點從從公司出發,七點就要出門到公司打卡的生活,敏芳很直接的說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九點到立法院聽完質詢或是針對政策的討論結束後,在回程的車子上就要開始用手機打稿趕著發中午的新聞,而吃完飯沒多久,又必須急著去參加下午各式的記者會,再回公司寫稿、反覆修正。此外,敏芳還身兼主播工作,因此五點半就必須去梳化室準備,把造型、衣服跟今天播報的內容順過,一直到八點才能結束忙碌的一天。

  新聞台的工作類型繁多,也與自己所在類別有關,除了每天的例行公事,晚上回家後還要煩惱明天要採訪誰?做什麼新聞?想什麼企劃?能堅持這份繁重工作到今天的敏芳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磨練機會,可以每天接觸不同的人事物,也因為自己一直抱持著「我想做和原住民相關的工作」才能繼續下去。

  大眾有時候會有一個誤解,誤會記者再升上去就會是主播,但其實並非如此。敏芳分享自己的工作環境,其實有些人做記者一做就是十年,從菜鳥記者到資深記者,或是去做製作人、編輯、新聞部的經理、工程部的攝影等,整個新聞台的組織是相當繁瑣、選擇相當多元的。

  主播的工作雖然很看運氣,卻也相對比較沒限制,身高沒有空姐的高度限制、視力也不需要跟飛行員一樣好,那戴眼鏡可不可以?可以!但由於鏡頭前眼鏡會反光,因此在現場還是會建議摘掉眼鏡或以配戴隱形眼鏡。此外,許多同學關心的不會化妝怎麼辦?這也會有專業的造型團隊包套服務,從髮型、妝容到服裝都會由公司去準備。只有一點需要注意,外語能力雖然沒有要求,但這項能力卻會成為你從茫茫記者脫穎而出的關鍵。要先有外語能力才能踏出台灣市場,走到國外看更多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否則在競爭激烈的新聞界,沒有其他專長,是很容易被淘汰掉的。

  那為什麼台灣的主播多是高、瘦或是較甜美的形象呢?敏芳說:「這其實是新聞產業的不同。」歐美國家的新聞台,很多都是年紀很大的主播,但他們就是屬於專業、有說服力的權威形象。即使有些身材較豐腴的主播,在台上也是落落大方十分有自信,這是文化風格不同形塑出來的不同新聞印象。

  「是一個好主播肯定是個好記者。」許多人對主播工作有美好的想像,但不論是主播還是主持人,都是需要經過採訪的磨練才能熬出頭的。這三種職業雖然性質不同,但都離不開新聞背景,更沒辦法少了身為記者做採訪的基本功。同學們從中文系畢業,多少會擔心自己不是相關科系畢業會不會沒辦法接軌新聞產業?事實上,新聞產業靠著文字做基底,文字運用的能力非常重要,中文系同學畢業也許會對新聞寫作不太熟悉,但經過訓練是可以調整、培養的,對於文字的敏銳度會成為你們最好的武器。

  面對未來,敏芳認為,大學四年最重要的工作其實是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情、認識自己的性格與特質。玩樂之餘,學生的本分要做好、要過關,不要盲目的去追求其他人的目標,修教程這件事情,許多人認為這是對未來的一種保障,但若已經確定自己沒有要當老師,這其實是在浪費時間,不如找一個更感興趣的事物去培養,或是努力提升外語能力及第二專長。

  李國修曾說:「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而他這輩子只想做好一件事:「開門、上台、演戲」。敏芳將這段話送給大家,希望目前處在不同階段的同學們,可以找到一件自己能堅持並持續做好的事情。

筆者小記:

  敏芳學姊和我們從天亮一路聊到日落,說著生命裡從記者到主播再到主持人的風景,說著自己對於職業的理想,一切是如此耀眼、深刻。

  耀眼的是這些採訪與新聞傳遞的力量,深刻的是學姊付出的時間與努力以及對原住民工作的熱情。新聞工作對系上許多同學而言,應該和我一樣都是夢想或是方向,敏芳學姊在訪談中提供的對錶方法,可以大大省下打逐字稿的時間,給我在採訪上很大的突破,雖然這次還是保守使用逐字稿,但在學姊的分享後,期許自己下一次可以使用更迅速的方式完成一篇採訪的書寫。

  希望同學們透過敏芳學姊的這則採訪,可以對於新聞工作有更多的認識,也願在面對交棒系刊的時刻,學姊的採訪心法能夠幫助到更多對文字書寫有興趣的同學,鼓勵這些為了刊物努力的學弟妹,能繼續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