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編:賴昀磊
採訪:賴昀磊、黃薇、林子軒、關偉利、袁安妤
圖片:林子軒、厭世國文老師提供
厭世×國文×老師,他像飛天小女警一樣,由三個元素組合而成。但厭世國文老師不以拯救世界為志,而是在這個,自孔子時代持續墮落至今的世界,以 IG 分享教育、文學,還有一些生活的觀察。他是 IG 網紅,也是高中國文老師,亦是暢銷作家,從去年出版的《厭世讀論語》作者簡介發現,老師似乎還想成為一隻貓。這一次,他懷著孔丘的仁,敬邀這位千古名師,使令人煩厭的塵世,吐露著幽幽微光。
「老師您為什麼從《論語》寫起?」
「因為《論語》最多人討厭啊哈哈。」
談及新書《厭世讀論語》的寫作緣由,厭世國文老師向我們分享,若將《論語》列入國中或國小的必學教材,只會讓討厭《論語》的年齡層變得更低。「在國文教學上面,我認為有些古典上面很細緻的可以去探討的,課堂上面沒辦法說來不及說或沒有人想聽的,那麼我就在書裡面做呈現。」
延續著「厭世」系列直白有趣的風格,《厭世讀論語》嘗試以孔子的話,回覆各種生活問題。從文學、國學常識到哲學思想,書中呈現了自己想說的話。
對於厭世國文老師而言,「寫作」是對自己的訓練與充實,而自己也在試圖解決教學上遇到的一些問題。《厭世廢文觀止》想要解決的是學生為甚麼要讀古文;《厭世國文教室》是解決為甚麼要認識古人……
老師分享到,目前的國文教育趨勢,是希望古文教學能教得淺略,能活用文章的某些核心概念才是教學重點。如〈燭之武退秦師〉核心在於「說服」,〈出師表〉也有「說服」的成分,兩種「說服」有何不同?運用在不同的身分地位會有怎樣的展現?
「因此古文被稀釋的很嚴重,我們在講『說服你』的例子,所舉的文章叫〈燭之武退秦師〉,而不是去看〈燭之武退秦師〉來發覺裡面的其他概念。在現在的國文教學中,古文被弱化指的是這件事,倒也不是說刪掉幾篇或留下幾篇。」
老師也向我們分享:「我覺得大家已經誤解我試圖用《論語》來說理……我覺得可以重新看看它啦,像『學而時習之』的定義和解釋,小時候會說,學了之後時常溫習,可其實後來有些人的解釋,它是『應用』的意思,你學了就得用,那我覺得跟現在的想法有點像。」
《厭世讀論語》裡面有三種答案:孔子的說法,厭世國文老師認為孔子的說法,以及厭世國文老師自己的說法。孔子的話,必然有其原則;一旦有原則,自然有所侷限。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東西。
老師曾在社群貼文提及,自己這兩年慢慢讀完論語,想法有點改變。他表示:「比較過去與現在,自己的體悟會有所不同,改變是很正常的事情。過去我對《論語》可能也沒什麼寬容,覺得孔子很煩,他講話不清不楚的,罵宰予時是當場罵還是事後罵也不清楚……」
「當我重新去看《論語》,在找資料的過程,發現自己閱歷變多了,看的角度也不一樣。對於孔子,我可能相對寬容了點,因為我發現我做不到一些事情,而孔子好像也是這樣子。我也得到了一些新的,過去比較狹隘的知識點。」
「其實我覺得孔子很有彈性,這種彈性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是一種虛偽,或是不遵守原則,可是他的原則就是彈性,而我覺得這種彈性是有趣的。」
厭世國文老師表示:人為了想偷懶,就會想出一些創意,讓這個東西看起來有價值(笑)。當初覺得簽名很累,所以就有了這個印章。
在《厭世讀論語》中,有一個關於「文青」的問題:文青不是比較受歡迎嗎?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在書中,老師以孔子這段話說明,那個時代的文青,若沒有能力處理好外交事務,讀再多《詩經》都是白讀。自以為的閱讀,或許沒有想像中那麼有品質。
厭世國文老師曾經也認為自己是個文藝青年,然而看著那本讀了二十遍卻看不完的《百年孤寂》,才發現自己只是在假裝。「有了文學的靈魂,還必須有顆入世的腦袋。」這是書中對於那位提問少年的建議。
「我後來讀了研究所後,還有因為工作需要才比較有去讀一些經典,包括現代和古典的……」老師認為,「閱讀」是為了想要解決自己的問題。
「我一直跟學生分享一個概念,想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聽別人說話,會解決彼此的問題,第二種是讀自己喜歡的書,增加一點見識,所以當你想解決一件問題時……如果今天學生不來上課怎麼辦?你就只能問前輩怎麼處理,或是去看一些關於青少年發展相關理論的書,還有一些社會學的東西,去希望他重新加入自己的課程。」
真的進入到社會之後,就會有些生存意識,亦會考量更多東西,想的也不只是自己。「身為老師,必須考量到學生,還有教育背後的更多東西,所以就得去讀書。」老師如此說道。
對於「文言文」,老師提出一個有趣的說法:古文是一切語言學習的原型。論其價值為何?老師向我們逐一分析他的看法。
「古文第一個層面,它是東方的思想之一,所以一旦跟國外做交換,那我們必須思考,要拿自己的什麼思想去交換?我們拿跟國外一樣的東西去做交換有意義嗎?所以我們應該要有不同的東西,不同的想法。我覺得價值在於我們對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想法,這件事情才有交流的意義。」
「第二個層面,今天我們會認為古文是中國的,我們要跟中國做脫離,這種說法我也接受,沒有不好,但前提是我們要把台灣的文化變得更完整,說得更清楚一點。這需要有更多的時間去等待這件事情。可是問題是,我們又不太可能完全放棄古文,因為他還是有某部分的連結,當然我們討厭說這種連結。」
當我們使用相同的文字或類似的文化,「擁有不同的看法」這件事情,也有其價值性。老師舉例表示:「像是我們說公車,那你說公交車,這便證明了『我們不一樣』,而不是一定要用不同的東西才能證明我們不一樣。」
另一方面,老師也指出,今天我們在使用華文,因應時代改變,我們需要創造新的語辭去定義新的東西。
「比如我們講人工智慧,中國講人工智能,哪個好我不做爭論,只是會發現,好像有權力的或強勢的國家會占有優勢,是文化輸出國,可是問題在於,如果我們對於古文不夠了解,其實很難去創造新的語詞出來,我們就只能沿用。」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語言發展,漢字傳入日本,並在日本漢語裡面加入了新的定義,而早期我們臺灣也沿用了日本的和製漢語。老師點出,如今漢語發展須擴大地去支撐新事物時,換成由中國來處理,那我們就沒有自己處理這些的能力。老師表示,很多時候是需要從古文當中去找材料,當我們沒有這種網羅搜尋的能力時,便創造不出新的語詞,無法去定義新的事物,只能讓別人詮釋去了。
「所以,很尷尬的狀況是,大家不學古文就沒有新的詞語出現的機會,那你可以用臺文去支撐,可是臺文沒那麼廣泛,需要大家更努力地去推廣,目前我覺得是有年輕化的趨勢……」
「我認為學古文當然是有用,這個有用不管從文化從經濟,從任何地方都能看的出來,只是我們真的很難每個人都用得很好,他並不像是醫療、工程學,具有一個明顯的門檻,你越過後就能代表你會了,沒越過代表你不會,對於古文,我們很難去做這樣的判斷。」
老師指出,文字本來就是一種能力跟才藝,無庸置疑。只是因為成本低,而被認為沒有價值。「不用一隻昂貴的筆就能進行書寫,因為一開始付出的成本很低,所以會覺得價值也很低,但我認為並不是這個樣子。」老師表示,我們生活中跟文字是無法脫離的,從生活書寫到社群行銷都是如此。包括自己現在所做的社群經營,要吸引讀者來看,勢必要在文字上做斟酌。
「如果你問我,能不能靠著古典國學常識賺點錢,我覺得還是可以的。畢竟,沒有人知道的知識就是新的知識,就有它存在價值的必要。」
面對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老師表示,《論語》的話只是眾多答案的其中一個,認同或不認同,選擇在於自己。
「雖然大家覺得老師要說服學生,但應該是學生要能說服自己。」
「像是說,你不要再問我為甚麼要讀國文了!因為,你國中就接觸過了高中還問我這種問題……甚至現今的新課綱,學生可以自己選擇考試科目,所以學生其實沒有一定要去讀國文這件事情,我們也愈來愈不會去強迫做這件事,只是說你如果有能力的話,多做一點是佔優勢的。」在這個時代,能把握好優勢,亦是勝出的關鍵。
想清楚自己要做什麼,或者是跟別人討論過後,去評估自己最適合的選項。老師認為,高中生是可以做到這點的,所以到了大學,便較能做一些選擇。
然而不同於大學生的選擇自由,高中生比較沒有那種機會跟寬容度,雖然在現今課綱的推動下,高中變得和大學很像。然而,高中在課程與學習環境上,皆有其封閉性,老師亦有其限制。老師認為,學生是否需要老師主動引導,是以年齡階段去決定。在高中生的學習階段,身為老師還是該主動去引導。
所謂「引導」,即驅使對方做出自己希望他做的行為,本身要有一個目標。如小便斗的蒼蠅,是一個驅使對準的目標。「引導就是這樣,用一個東西誘使他做到我想讓他做的行為,不是強迫的,用傳統童話比喻,北風與太陽,都會希望我們做太陽。」老師如此說著。
「我們教學這件事情,跟蘇格拉底式的詰問不太相同,蘇格拉底是讓你發現自己要什麼,可是我們其實是讓對方做出我們想要的行為,所以我認為,主動引導是沒問題的,只是我們很期待到了大學,變成你們能發現自己想要的。」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師者面貌。千年前的時代,孔子是一個提供諮詢者,甚至有人說孔子是個喪事專家,他和學生們都很清楚喪事的諸多禮儀。「所以孔子一脈的末流,有人就開玩笑說他們聽到有人死了就很開心,因為有錢賺,真是糟糕的心態。」
然而,現代的老師則被賦予一些社會責任和期待。厭世國文老師也提到,因為是國家訓練出來,也是國家支付薪水的,所以身為老師,多會遵守國家或是社會大眾的一些期待與原則。
「孔子應該不會被家長投訴,他會連對方的家長一起教誨。」老師幽默地說道。
不過厭世國文老師認為,高中老師其實跟孔子也很類似:「我們都提供自己的建議,你大概也沒辦法去約束,就只是你來問我,我就告訴你一些自己的想法。也因為老師不只有一個,所以同時會有多元答案給學生,讓學生能根據自己適合的內容做出調整。」
「我覺得我們老師是諮詢服務業,跟律師一樣提供某些高級的建議。」
最後,厭世國文老師也給同學們一些建議:
現代人常常急迫地想及時得到回饋,無法為自己做出長期投資。這很可惜,不管時代如何改變,長期的投資都是有必要的。像自己每天發文,就是一種練習。
「第一,像是我社群上就有做資料視覺化,我把我想講的話用圖來表現,第二,我每天都要確認自己至少要寫八百到一千的文字,每天寫文章就是我自己的練習,所以各位如果要練習的話,做個部落格,做個社群媒體吧。練了一百篇、兩百篇就會越寫越好,越能掌握到社群媒體或閱讀對象的需要,又或是你自己的需要。」
「各位是中文系,我覺得啦,就是去寫作吧!寫作真的成本最低,每個人都該去寫作。每個人的故事都很有價值,可能還有影像的部分,我覺得你們都適合去做。」
※厭世國文老師給各位的三個小觀念:
1. 文字或影片,前面的三十秒或十句話是最重要的,要引起讀者興趣。
2. 你要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故事,要學會講故事。講故事絕對是未來行銷,或者讓自己被看見的一個重要價值。
3. 總有人覺得你不夠格,但你不要去聽這種人的話。一個人討厭你沒關係,至少還有九十九個人喜歡你。
(如果有九十九個人討厭你,可能要想是不是你自己的問題)
後記:
採訪期間,老師分享說,自己在不同立場扮演不同角色,也會有不同看法。「我身為導師,跟身為任課老師,跟我身為一個人,我覺得都不太一樣。有時候我身為導師,抱歉我就會把人的身分抹滅,我會抹滅人性,但如果是任課老師的身分,會比較寬厚……」
訪談中,老師則是像一位親切的大哥哥,以歡快的節奏和我們聊著詩與遠方……聊著文學與教育。令人不禁好奇,老師為何自稱「厭世」?
「老師,您是真的很厭世嗎?」
「我真的滿厭世的,因為我討厭人群。」
老師表示,所謂的厭世,指的是自己希望跟人群保持某種距離。
「學生曾對我說:老師我好醜喔。我回答:對阿我知道。我覺得好像講錯話了,於是又說:啊醜跟人緣差是兩件事情……我好像又講錯話了。」
「還有一次學生問我:老師,我們送什麼給你會高興?我回說:就離我遠一點就好。嗯……我覺得好像有點過分,讓他們受傷。」
「讓學生很辛苦,我會很厭世。我也會反省啦,然後又陷入另外一種厭世……」
「我常常檢討我自己。」老師苦笑地說著。
「我就厭世。」
想遠離人群的,厭世國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