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Review: Minette Walters
Minette Walters: 杀人游戏流行与渥特丝笔下的世界
黑色与白色之间
——渥特丝罪案小说系列
《达·芬奇密码》成就了丹·布朗,也让悬疑小说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于是我们发现在这个晦暗、冷酷的世界上,还有太多的道理值得去寻找。例如从爱德加·爱伦·坡到约翰·迪克逊·卡尔的欧美推理小说,经过一世纪的发展,其主流是如何从“精妙”演变成为“冷酷”的?踏入这一冷酷潮流,我们得从米涅·渥特丝(Minette Walters)开始。
渥特丝1949年出生于英国,从小喜欢阅读社会新闻,37岁时开始写作罪案小说。1992年的处女作《冰屋》甫一面市,即拿下英国推理作家协会的约翰·克雷西奖。后续作品在三年间将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金匕首美国推理小说的爱伦坡奖、麦卡维帝奖,丹麦的皮尔·罗森克雷兹奖等等最重要的奖项全都收入囊中。难以计数的奖项,却只能被看作是对她的认可——并非她的小说的特点。那么,渥特丝的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渥特丝有个头衔:“侦探小说女王阿嘉莎·克里斯蒂的接班人”。可是,这一称呼更可能是指其在推理侦探小说界的地位,而并非指其作品风格。“福尔摩斯-华生”式的传统大师的手法不是她的小说的特点。那么,渥特丝的小说的特点到底是什么?
渥特丝对于情节方面的冷静处理很值得探讨:细腻的情绪、动作与心理描写,一方面给侦探过程也抹上了几许浪漫色彩,另一方面则不容许任何逻辑错误的发生,这就带给了读者非常强烈的现实感觉。渥特丝创造的人物往往比传统推理小说中的更为晦涩,他们的个人心理与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更接近于复杂的现代社会犯罪。她有意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在这里,如传统推理小说一般对人物的品格简单地做出评判就成了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这也就带给我们独特的阅读体验。
渥特丝描述的案件情节惊悚,却抛弃了传统推理小说的结构。虽然案情判断并非奇诡异常,读者猜测凶手的参与性在这些合乎逻辑的情节安排中却被极度弱化。可以说,渥特丝写推理小说不再是为了编排一次“有趣的”犯罪游戏,而是为了籍此开始探究潜藏在案件背后的阴影;不是为了提供给读者阅读的“乐趣”,而是通过调查事件对人物关系抽丝剥茧,不容置疑地宣称:时代背景与周边环境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人性的弱点、社会的畸变、复杂的关系,渥特丝编织出纠缠着的网络,一直延伸到真实世界,这才是她的小说的最大特色。
一如《泰晤士报》的评论所言:“渥特丝拥有在即便最平常的场景中传递紧张和刺激的天赋。”传统推理、侦探小说家塑造出睿智的主角,渥特丝则让读者边目击犯罪事实,边感受着其后庞大得可怕的情绪。她的小说不像安伯托·艾柯或者丹·布朗突出描写历史长河中的科学与宗教,而更侧重于挖掘现代、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与迷茫。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谎言?既然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有道理,那么一个令人费解的故事结束,只是为了让另外一个故事开始。我会说渥特丝的文字会很合中国人的胃口,跟上她的思路,你也许会明白“杀人”游戏为何在当下会如此流行。
合上书本,踏出门槛。我看看城市,喔,城市空茫颓败;我看看天空,喔,天空光明不再。欢迎来到冷酷的灰色世界——
“在一个类似双峰的城镇,没有人是纯真的。”[大卫·林奇(David Lynch),《双峰:与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1992)]
渥特丝罪案小说系列:《毒舌钩》、《暗潮》、《蛇之形》、《狐狸不祥》
[英]渥特丝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