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凡博士(Dr. Wong Kim Fan)《1984》與《美麗新世界》 1984 and Brave New World
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作者: [英] 阿道司·赫胥黎
內容簡介
為英國作家阿道斯·雷歐那德·赫胥黎於1931年創作1932年發表的反烏托邦作品。故事設定在西元2540年(書中的福特632年)的倫敦,描述了與當今社會迥異的「文明社會」的一系列科技,如人類試管培植、睡眠學習、心理操控、建立嬰兒條件反射等。
該小說影響巨大,與《一九八四》和《我們》並列為世界三大反烏托邦小說。
書名源於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中,米蘭達的對白:「人類有多麼美!啊!美麗的新世界,有這樣的人在裡頭!(How beauteous mankind is! O brave new world, that has such people in it.)」。這台詞本身即有諷刺意味,因為米蘭達成長在封閉的島嶼上,所知的只有她父親,奴隸和鬼魂,離文明社會相去甚遠。
在小說中,《美麗新世界》諷刺新世界雖然外表似美,但科技並沒有令社會的人民精神進步,反而讓社會文化倒退。作者以豐富的文辭和形容詞,裝飾文章不同的情境藉以突顯小說所描寫的美麗世界。在書中開頭的第一段,全都使用大寫字母,此寫作手法獨特,不但押韻、也給人震撼的感覺。
故事設定的時間是西元26世紀左右,那時的人類已經把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尊為神明,並以之為紀年單位,它的元年是從福特第一輛T型車上市那一年開始算起。
在這個想像的未來新世界中,人類已經人性泯滅,成為在嚴密科學控制下,身分被註定、一生為奴隸的生物。
故事裡,近乎全部人都住在城市。這些城市人在出生之前,就已被劃分為「阿爾法(α)」、「貝塔(β)」、「伽瑪(γ)」、「德爾塔(δ)」、「愛普西隆(ε)」五種「種階層」,其下加正負細分階級。阿爾法和貝塔最高級,在「繁育中心」孵化成熟為胚胎之前就被妥善保管,以便將來培養成為領導和控制各個階層的大人物;伽瑪是普通階層,相當於平民;德爾塔和愛普西隆最低賤,只能做體力勞動工作,而且智力低下,尤其是許多愛普西隆只能說單音節詞彙。此外,那些非阿爾法或貝塔的受精卵在發育成為胚胎之前就會被一種叫「波坎諾夫斯基程式」的方法進行盡可能大規模的複製,並且經過一系列殘酷「競爭」才能存活,可謂「出胎即殺」。例如書中以電擊懲罰接觸花朵的德爾塔、愛普西隆的嬰兒,以暴力洗腦的方式教育。書中的第五種階層以人工的方式導致腦部缺氧,藉以把人變成癡呆,好使這批人終身只能以勞力工作。
管理人員用試管培植、條件制約(Conditioning)、催眠、睡眠療法、古典制約等科學方法,嚴格控制各階層人類的喜好,讓他們用最快樂的心情,去執行自己一生已被命定的消費模式、社會階層和崗位。真正的統治者則高高在上,一邊嘲笑,一邊安穩地控制著制度內的人。
嬰兒完全由試管培養、由實驗室中傾倒出來,完全不需要書、語言,不須負責任的性愛成為人們麻痺自己的正當娛樂,有情緒問題用「索麻」(soma,一種無副作用的致幻劑)麻痺,所謂的「家庭」、「愛情」、「父母」…皆成為歷史名詞,社會的箴言是「共有、統一、安定」。
在介紹上述嬰兒制約和生育的那間英格蘭育種中心內,職員柏納德雖然是阿爾法,卻因育種中心的失誤而使身長不如該等級,有孤單的感覺,且部份包括反對當時社會的思想。有一天他帶另一位職員蘭妮娜申請去今美國新墨西哥州「野蠻人保留區」的馬爾白斯(Malpais)部落,遇到了曾和育種中心主任湯瑪斯前往該部落但因故未歸居此的琳達,以及他倆的兒子約翰。而野蠻人約翰因為母親琳達和部落的文化衝突等原因,受到其他印地安人排擠,且聽聞其母所講保護區外的故事,對「文明外界」嚮往。而柏納德也用計和他合作,將琳達母子送到保留區外,到達那時代最大政權「世界國」重要城市倫敦,主任湯瑪斯欲將他流放冰島未果,反而辭職下臺。
野蠻人約翰到倫敦後,當地人非常驚訝,因為野蠻人有太多使他們不解的地方。而野蠻人對社會多處也相當的難以瞭解。在母親死後,他為了人生自由、解放城市人而努力,產生衝突,後來和柏納德、其文學家好友赫爾默斯被押到世界控制者穆斯塔法·蒙德前,四人也對社會的文化有所討論。事後柏納德和赫爾默斯稱要被流放到外島,而約翰也不願被實驗,離開倫敦,到一處廢燈塔隱居,過著苦行的生活。但城市人仍蜂擁而來,白眼、取笑,最後約翰絕望自盡。
社會控制
《美麗新世界》中所描繪維持個人與社會間的協調的方式,簡單而言即是於社會消除個人想法。只要能徹底做到,也就無所謂協調,因為兩者已然合而為一。
最高目標是社會安定,而為了達成此目的必須有完整的社會制度。最基礎為人口控制,使自然資源相對充裕不會匱乏。再來是「先定」,即在「出生」前便以各種人為方式控制其生理發展,乃至於影響其日後之心理發展。並搭配嚴格的階級制度,使不同階級的人在生理層面不僅在外表(如身高、膚色等等)、工作環境適應(如愛普西隆特別適應高溫、粗活多的工作環境),乃至於智力皆有顯著不同。
出生後所有階級都需接受為社會制度和階級量身打造的制約,不同階級有相同的也有相異的制約。相同的制約如對家庭制度的鄙視、對索麻的重視和依賴、對各種情感(愛情、友情、親情、對死亡的恐懼等等)和思想的排斥、對消費的重視、對於社會價值的追求(劃一、共有、安定)等等;另外一方面各個階級還會接受各自的制約,這種制約主要是讓個人完全認同自己的階級。
美麗新世界為了安定決定消除個體性,而個體性的彰顯的基礎在於個人的獨特性,具體來說就是情緒、情感和思考。為了消除情感和情緒,除了先透過人工繁殖大量製造複製人以瓦解家庭,及其連帶的親情,並以強迫雜交抑制任何兩人之間的情感。然後再強制所有人不得獨處,不是在工作就得娛樂,而且必須是團體娛樂,一方面以讓所有人保持愉快,另一方面也讓人沒有時間思考。最後,這個世界也沒有任何藝術、科學、歷史,讓人不太能輕易的觸發思考。
人們被制約成一旦有情緒,不管是疲勞、無聊等等,就立刻服用索麻,一種除了上癮沒有其他副作用的迷幻藥,或者說索麻上癮在美麗新世界也不算副作用,因為有益於社會。「文明社會」裡也沒有宗教,除了每週一次的團體禮拜似乎是用來鞏固對於福特,或說以福特為崇拜對象、圖騰的社會的崇拜。至此,一個還算穩定的社會就成形了,一個沒有任何負面情緒、思想,只有純粹享樂的社會。
另外,對於偏差者的最嚴厲社會控制方式便是驅逐到外島。
這個社會以建立單一性(identity)為基礎,型塑凝聚力、一體性(community),最後達到社會安定。非常像人類早期的原始部落,沒有個人,或說個人就是部落,部落就是個人。
人物
約翰(John)
文明社會的琳達進入保留區內,因避孕未果生下的孩子,父親是育種中心主任。在馬爾白斯部落中受到同儕排擠,但能書寫,《莎士比亞全集》(Complete Works of Shakespeare)影響其思想深遠,言語中經常引用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句子。篤信基督教和印第安信仰的混合宗教。在文明社會中同樣遭到排擠,最終在隱居地苦行生活不果,對淨化自己的罪失敗而自殺。
柏納德·馬克斯(Bernard Marx)
正阿爾法階級,但因育種失誤而使其身高矮同類一截,育種中心職員。有反社會的念頭。帶著蘭妮娜到「新墨西哥保留區」旅行,並在該處邂逅琳達與約翰,將兩人帶回文明世界。在結尾與赫爾默斯一同被流放。
赫爾默斯·華生(Helmholtz Watson)
正阿爾法階級,情感工程學院(the College of Emotional Engineering)的教師,精於寫作,柏納德的好友。因公然違反了社會秩序被流放到福克蘭群島。
琳達(Linda)
育種中心主任的前女友,約翰的親生母親,負貝塔階級,金髮。回到「新世界」後因攝入過量「索麻」而死。
蘭妮娜·克朗(Lenina Crowne)
中央倫敦孵育暨制約中心的護士。美麗非凡,受眾人喜愛,是柏納德想追求的對象,約翰也對她一見鍾情。蘭妮娜同樣對約翰抱有好感,想與對方發生更進一步的關係,卻反而讓約翰覺得蘭妮娜的淫慾邪蕩,不停斥之為「娼婦」。
穆斯塔法‧蒙德(Mustapha Mond)
西歐的世界控制者。西歐常駐元首,十位世界元首之一。
《美麗新世界》在之後引起很大的討論,因為大眾普遍認為它有預言之意味,甚至有人認為未來將和內容不謀而合。它大量引用當代的科學技術,構成一個充滿社會性、警惕性的科幻世界,對二十世紀的科幻小說起了深遠影響。
續集及改編作品
赫胥黎曾為《美麗新世界》寫下非小說續集《重返美麗新世界》,出版於1958年。
《美麗新世界》是二十世紀最經典的反烏托邦文學之一。這部作品與喬治·奧威爾的《1984》、紮米亞京的《我們》並稱為“反烏托邦”三書,在國內外思想界影響深遠。
書中引用了廣博的生物學、心理學知識,為我們描繪了虛構的福特紀元632年即西元2532年的社會。這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 亡都受著控制的社會。在這個“美麗新世界”裡,由於社會與生物控制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淪為壟斷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這種統治甚至從基因和胎兒階段就開始了。
這是一個有階級、有社會分工的社會,人類經基因控制孵化,被分為五個階級,分別從事勞心、勞力、創造、統治等不同性質的社會活動。人們習慣於自己從事的任何工作,視惡劣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與極高的工作強度為幸福。因此,這是,一個快樂的社會,這種快樂還有別的措施保障,比如睡眠教學,催眠術被廣泛用來校正人的思維,國家還發放叫做索麻的精神麻醉藥物讓人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正是在這個“美麗新世界”裡,人們失去了個人情感,失去了愛情——性代替了愛,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經歷危險的感覺。最可怕的是,人們失去了思考的權利,失去了創造力。
作者簡介
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 1894—1962)是一位多產的英國作家,共寫作了50多部小說、詩歌、哲學著作和遊記,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長篇小說《美麗新世界》。他是生物學家的兒子,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後畢業于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他對人類生活中的矛盾具有超人的預見力。儘管一次眼疾幾乎讓他視力全失,但在學習了盲文後,他逐步開始寫作,先後創作了許多胎炙人口的小說,並在20年代成為一個明星人物,其中,1932年創作的《美麗新世界》讓他名留青史。
目錄
第一部分
・一幢銀灰色的大樓
・一個龐大的金屬櫃
・意外的消耗
・年輕的貝塔減技術員
・冷凍和不舒服輪番轟炸
第二部分
・孵化與條件設置中心
・一個致命的弱點
・阿魏樹脂的香味
第三部分
・空氣裡佈滿了睡意
・那個聲名狼藉的人
・棕色頭髮的女人
・最嚴格的傳統
・睡眠教育專家伯納馬科思
・喜歡就可以給自己放個假
第四部分
・換瓶間裡的小夥子
・整整遲到了七分鐘
・命令守門的伽瑪加
・話語真能達到力透紙背嗎
第五部分
・皇家森林那座龐大的工廠
・一支人們喜愛的舊曲
・那個大笨蛋川口
・胚胎庫的紅色朦朧中旋轉
美麗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1998)
導演: Leslie Libman / Larry Williams
編劇: 阿爾多斯·赫胥黎 / Dan Mazur
主演: Peter Gallagher / Leonard Nimoy / Tim Guinee / Rya Kihlstedt
類型: 劇情 / 科幻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片長: 87分鐘
劇情簡介
在未來極權主義的烏托邦社會中,嬰兒是通過基因工程創造出來的,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一個預定的位置,他們的大腦習慣於遵守規則。一個可悲的局外人危及現狀。
美麗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1980)
導演: 布林特·布林克霍夫
編劇: 多蘭·威廉·坎農
主演: Julie Cobb / 巴德·庫特 / 凱爾·杜拉 / 朗·奧尼爾 / 瑪西亞·斯特拉斯曼
類型: 劇情 / 科幻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片長: 180分鐘
劇情簡介
80版較之於98版而言,情節更貼合原著但3小時的時長亦顯得冗長,場景和特效或限於時代和成本因素而遠遜於98版。而同樣限於時代及技術原因的問題還有對於性的表達相當矜持保守,以及有關媒體追蹤約翰的橋段體現得缺乏力度,以至於即便結尾忠實地還原了原著的悲劇色彩,在效果上卻也只能說是乏善可陳。
既然是反烏托邦小說,就肯定是諷刺社會現實的了。這電影雖然沒有多麼高大上,但真實的反應了原著。
說收感想吧:一個美麗的新世界,每個人都可以獲得他所想要的,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能力熱被劃分成三六九等。低等的人做低等的事。換一個角度說,是沒能被洗腦成功的人才處於這個世界的頂端,既然在世界的頂端了,又何必破壞這世界。真是考慮的周詳啊。而在這個世界中不存在愛與感情,每個人能做他想做的(或是只能做他能做的)至於交配則是純粹的性,沒有感情。繁衍變成了機器的事了。最恐怖的是soma,像一種毒藥般侵蝕著每個人至於,文中的soma代表著什麼恕我沒看懂而不得而知,大抵是人們現在的娛樂生活吧。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在文中則演繹成快樂的事。我們的確要正確認識死亡,但是,我個人覺得並不是文中的死亡即使快樂的詮釋。死亡應當是一件莊重的事,一個人的存在必然會經歷死亡。但這似乎太過兒戲了。但在新世界裡人們已經得到他們所想要的快樂了,那死亡也並不可怖了。
但如此被規劃了的人生和毫無特點的生活與現在只追求金錢至上的人們又有多大的差別呢。
1 of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czZOWJ7jU
2 of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Hs0me1Ei8
3 of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ZQafNnWVIg
4 of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uKgcKId0lg
5 of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VCax3FIi4M
6 of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Gv68iyQpmk
一九八四 Nineteen Eighty-Four (1984)
導演: 邁克爾·萊德福
編劇: 邁克爾·萊德福 / 喬治·奧威爾
主演: 約翰·赫特 / 理查·伯頓 / 蘇珊娜·漢密爾頓 / 西瑞爾·庫薩克
類型: 劇情 / 愛情 / 科幻 /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片長: 113分鐘
豆瓣評分 7.6
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虛構的政治恐怖電影。一九八四年,在經歷一系列戰爭和合併後,世界只存在三個超級大國了——大洋國、東亞國和歐亞國。溫斯頓(約翰•赫特 John Hurt 飾)生活在老大哥統治下的大洋國,這裡,和其他兩國一樣,到處都安裝著電幕(一種類似電視機的監視器),每個人都生活都在黨的思想員警的監視下,歷史完全按照黨的需要每天都被改寫。
雖然無法說出為什麼,作為週邊黨員的溫斯頓從心裡厭惡老大哥。一日,他偷偷從一家陳年雜貨鋪處買了一本日記本——原則上黨不允許寫日記,表達個人思想——開始寫日記。當他和在小說司工作的裘莉亞(蘇珊娜•漢密爾頓 Suzanna Hamilton 飾)違反黨的政策開始秘密偷情時,思想員警悄悄盯上了他。
著名的三大反烏托邦小說,而一提這三部小說,人們往往又會突出那部奧威爾的《1984》,其次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最後恐怕才會提起紮米亞京的《我們》。確實,對於紮米亞京,我們知之甚少,他的文學作品在國內也似乎就《我們》略為有些名氣,而且往往僅僅限於名氣而已,很少有人看過。這位作家無疑是位睿智而天才的作家,但是他的這部作品又不幸碰上專制的體制,於是他的小說只能被查禁,他的肉體只能流亡。紮米亞京和《我們》的故事很容易讓人想起巴別爾和《騎兵軍》的故事,不同的是巴別爾被極權體制奪去了性命,相同的是紮米亞京在《我們》之後也再也沒有傳世之作,他和巴別爾一樣,文學生命早早的結束了。
與氣氛壓抑的《1984》相比,《我們》顯得要“有趣”一些,作者以一種黑色幽默的筆調講述了一個虛構的極權世界的一位普通人民的思想歷程。但是,幽默既然已經成為黑色,它就是那種讓人笑中帶淚,笑後沉思的幽默,儘管風格不同,但是奧威爾和紮米亞京一樣,通過他們的筆有力的展現了極權社會下一個虛幻的烏托邦世界的真實狀況。
《我們》從形式上是本日記體的小說,通過主人公的第一人稱描述來以一斑窺全貌。小說的前面幾個章節無疑讓人讀來感到搞笑和不可思議,主人公是“積分號”太空船的一名設計人員,他生活的聯眾國是一個在他看來美好的世界,一切和諧無比,沒有自由的“野蠻”,而像他這樣的個體已經沒有了個性的名字,只有一個個代號,主人公便代號D-503。這些人完全忠實的服務與聯眾國,臣服於類似《1984》中的“老大哥”那樣的“無所不能者”。在D-503看來,他無法想像不少人類“仍舊生活在自由狀態(亦即不受管理的原始蒙昧狀態)的那些年代發生的不可思議之事。”,無法想像“沒有義務性散步,沒有對進食時間的精確規定!人們居然可以隨意在任何時候起床,上床。”,甚至“對性生活完全放任之流”,“簡直就像牲畜一樣,完全反科學!”。到了這裡,D-503生活的世界已經漸漸浮現,無疑,這是一個極權的社會,它有許多反烏托邦小說描述的極權社會的固有特徵,比如政府對思想的控制,對人們生活上的極端軍事化管理,對性生活的功利化管理等等。而在聯眾國中,人們甚至沒有了最基本的“個性”――姓名,他們被一個個代號所標示,而具有象徵意義的是,書中被聯眾國賦予歷史性重大使命的飛船被命名為“積分號”,就這樣,通過一系列的手段,一個個本來可以充滿個性的個體被當作零件一般標號,成為一個龐大社會一小部分,而這些部分又被“積分”成一個整體,成為為整體服務的“部分”,具體的個體,即一個個“我”就這樣消解於籠統的“我們”中,成為極權制度下的悲劇性群眾。
顯然,如果本書只是簡單的敘述一個極權社會的景象,那麼這只是本讓人開懷大笑的喜劇故事,而黑色幽默往往要在讓人在荒誕中發現殘酷的真實,所以紮米亞京開始慢慢引入悲劇元素。顯然,愛情是可以營造悲劇效果的絕佳因素,於是,I-330號出現在故事中。在本書中I-330號不但是一個令D-503心動的女人,更是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人物。I-330一出場就給人以不同一般之感,首先,D-503已經給人一種可悲的感覺,而在他眼中的,I-330是個與眾不同的人,甚至是個荒唐的人,正是這點讓讀者對這個新出現的女人有了興趣。而男女起初見面的不解與鄙夷往往會演變成戲劇化的愛情,I-330便這樣對眼中這個不同女人產生了愛意,這個女人充滿個性,而且顯得神通廣大,總之她的一言一行都顯得與眾不同,甚至與聯眾國宣導的價值觀不符。是的,I-330便是一個異端的角色,一個追求自由的異端角色。當D-503開始擁抱與I-330的愛情時,也就開始擁抱自由,一種與他長期的價值觀背離的生活方式。我想,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看,D-503中的D是否就可以看作Dependence,而I-330中的I是否可以看作Independence,一個人是需要依賴一個龐大極權象徵的“我們”生存的個體,一個人是可以獨立於所謂的“我們”的真正的“我”。而獨立的I-330不但要自身獨立,而且是一個抵抗組織的一員,她試圖勸說一個在本書中起初看來很忠貞的聯眾國價值觀信徒配合他們的膽大妄為的革命。在書中,“綠牆”是一個隔離了極權世界與自由世界的象徵,就如很多人後來給予柏林牆的象徵意義,當強勢一方無法徹底摧毀異端時,將之隔離到另一個世界便成為一種節省成本的手段,而I們正試圖從綠牆外突破到綠牆裡,或者牆裡牆外本身就是相對的概念,事實上是I們試圖將千萬個D們從自由世界的牆外拉進來。
故事的結局則帶有徹底的悲劇色彩,而我一直認為一個喜劇的貫穿,悲劇的結尾才是真正黑色的幽默,一種令人心悸的“幽默”。最終,他們的行動失敗,而I-330在D-503的面前倍受折磨,更多I們被處死,這些聯眾國下的“非理性號碼”本身就不在聯眾國合法的號碼登記簿上,所以,沒有人在乎他們的消失。聯眾國的秩序得到了拯救,一切又會一如往常,無數的“我”在有計劃的性生活下被創造,從出生其就成為一個數位,一個零件,而當他們成年後在日記中或許也會如D-503一樣寫下對沒有異端,沒有自由的秩序的讚歎。紮米亞京沒有講述一個自由反抗暴政的成功故事,而是在荒誕色彩的故事中揭示極權令人窒息的真實。
就在我寫這篇書評時,猛然發現我竟然很難記住書中的人物的“名字”,也就是他們的代號,甚至幾個主人公,我不得不翻書去尋找他們。看來,數字確實容易被人遺忘,我們更容易記住的是那一個個鮮活的名字,想到這點,我不禁感到一陣更深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