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英】伯特蘭˙羅素
https://www.ebaomonthly.com/window/reading/philwest/philw_cont.htm
蘇格拉底(希臘文:Σ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本身沒有著作,他的言論主要由柏拉圖等人保留下來。
語錄編輯
未經反思自省的人生不值得活。
原文:ho de anexetastos bios ou biôtos anthrôpôi
英譯: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if it is not subject to reexamination.
又譯: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出處:《自辯辭》,柏拉圖記錄
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英譯:I know nothing except the fact of my ignorance.
壞人活著是為了吃與喝,而好人卻是為了活著才吃與喝。
英譯:Bad men live that they may eat and drink, whereas good men eat and drink that they may live.
假如我不在生氣的話,我恐怕會揍了你。
蘇格拉底和學生問答的一個例子:
學生:蘇格拉底,請問甚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準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 學生: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並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別人為食而生存,我為生存而食。
英譯:Other men live to eat, while I eat to live.
如果我們把每個人的不幸堆一堆由大家均分,大多數人都甘願接受一份,欣然離去。
縱使富有的人以其財富自傲,但在他還不知道如何使用他的財富以前,別去誇讚他。
--------------------------------------------------------------------------------------------------------------------------------------------------------------------------------------------------------------
名人名言/蘇格拉底
人類最大的幸福就在於每天能談談道德方面的事情。無靈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價值。 類別:道德
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你須貢獻你摯情的愛,學習怎樣用正當的方法來贏得一個人的心。 類別:學習
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場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類別:道德
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你須貢獻你摯情的愛,學習用正當的方法來贏得一個人的心。 類別:友情
最有希望的成功者,並不是才幹出眾的人而是那些最善利用每一時機去發掘開拓的人。 類別:成功
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交場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類別:人生
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認識,即它已存在;信心,即運用它。 類別:真理
我比別知道得多的,不過是我知道自己的無知。 類別:人生
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夠借助別人的智慧,來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類別:人生
人類最大的幸福就在於每天能談談道德方面的事情。無靈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價值。 類別:青春
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你須貢獻你摯情的愛,學習用正當的方法來贏得一個人的心。 類別:學習
美色不常駐。 類別:愛情
患難與困苦是磨練人格的最高學府。 類別:人格
最有希望的成功者,並不是才幹出眾的人,而是那些善於利用每一時機去發掘開拓的人 類別:成功
許多賽跑的失敗,都是失敗在最後的幾步。跑“應跑的路”已經不容易,“跑到盡頭”當然更困難 類別:失敗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類別:理想
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夠借重別人的智慧,來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類別:智慧
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你須貢獻你摯情的愛,學習用正當的方法來贏得一個人的心。 類別:友誼
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類別:理想
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場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類別:修養
知足是天賦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窮。 類別:人生
在死亡的門前,我們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它的重要性。 類別:人生
當許多人在一條路上徘徊不前時,他們不得不讓開一條大路,讓那珍惜時間的人趕到他們的前面去。 類別:時間
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你須貢獻你摯情的愛,學習怎樣用正當的方法來贏得一個人的心。 類別:友誼
最有希望的成功者,並不是才幹出眾的人而是那些最善利用每一時機去發掘開拓的人。 類別:時間
壞人活著是為了吃與喝,而好人卻是為了活著才吃與喝。 類別:人生
知足是天然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窮。 類別:人生
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夠借助別人的智慧,來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類別:智慧
命運是機會的影子。 類別:人生
謙遜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發芽滋長。 類別:人生
想左右天下的人,須先能左右自己。 類別:人生
我們的需要是越少,我們越近似上帝。 類別:人生
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場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類別:社會
如果我們把每個人的不幸堆一堆由大家均分,大多數人都甘願接受一份,欣然離去。 類別:社會
縱使富有的人以其財富自傲,但在他還不知道如何使用他的財富以前,別去誇讚他。 類別:人生
理想國
《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西元前427-西元前347年)創作的哲學對話體著作。全書主要論述了柏拉圖心中理想國的構建、治理和正義,主題是關於國家的管理。
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思想博大精深,幾乎代表了整個希臘的文化。[2] 2015年11月,《理想國》在英國“學術圖書周”中,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以故事為題材,敘述蘇格拉底到貝爾斯禱神,歸途被派拉麥克邀往家中,賓主滔滔談論起來。兩人的辯論從各個角度暴露奴隸主階級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藝術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蘇格拉底是虛擬的、假託的,實際上就是柏拉圖的代言人。文中借蘇格拉底之口和人討論正義,分析個人正義與城邦正義之間的互通性,系統地闡述了正義的概念。柏拉圖設計並展望著心目中理想國度的藍圖,提出在“理想國”中才能真正實現正義。
《理想國》共十卷。第一、二卷討論公道正義問題。因為在柏拉圖的思想中,國家的建立是為求實現公道正義,所以這兩章概括了全書的主旨。從第二卷後半到第三卷,討論衛國者的教育,也是執政者的初級階段教育。第四卷討論教育的效能與領導,還談及節制、勇敢、睿智、正義等的意義。第五卷討論學前教育和婦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討論哲學家的培養,也就是執政者的高級階段教育。第八卷、九卷談論政體。第十卷談論藝術。
湯瑪斯·阿奎那
偉大的經院哲學集大成者湯瑪斯•阿奎那(西元1224年—1274年),生於羅馬與那不勒斯間的教權與王權紛爭的阿奎那城。
父親是阿奎那城首席長官,有八個子女,湯瑪斯排行第五。湯瑪斯自幼體魄強健、好學寡言。五歲就去卡西諾山本篤隱修院學習,受教九年後轉入那不勒斯大學。中世紀大學的學習方式有利於獨立思考。他們上課的形式往往是研討式的。當時正是被視為異端邪說的亞里斯多德哲學在歐洲廣泛流傳之時。學習七年後,十八歲的湯瑪斯毅然加入“多明尼克會”,決心做個修士,與一群托缽僧一起踏上去巴黎之路。遭到家庭的反對,被國王派軍隊強行帶回,軟禁家中一年。湯瑪斯潛心學習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和《聖經》不為所動,並寫了《論謬誤》和《論模態命題》。
湯瑪斯的毅力感染了姐姐,姐姐也離家進隱修院當了修女。妹妹佩服湯瑪斯的勇氣,幫助他從家裡逃出。湯瑪斯長途跋涉一千五百公里,徒步來到巴黎。
巴黎大學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課和教授命題學生討論或辯論。湯瑪斯在老師大阿爾伯特引導下,利用亞里斯多德哲學,重建哲學與神學、理性與信仰的關係,為基督教義提供新的論證。四年寒窗,取得學士學位晉升為神父。一二五二年,湯瑪斯登上巴黎大學講臺。開始長達二十二年宣講基督教神學和哲學的生涯。
在巴黎大學,他對所講授的《箴言錄》逐字逐句注釋,闡述自己的觀點,匯成四卷約二百萬字的《彼得•倫巴德箴言四書注釋》。一二五四年在各派勢力合擊下,離開了巴黎大學,一二五六年重返,三十三歲的湯瑪斯被任命為神學教授。他把專題討論彙編成五十萬字的《論真理》,編了十本專題討論集,注釋了六世紀著名哲學家波愛修的《三位一體論》《週期論》。
經過巴黎大學從學生到教授的風風雨雨的十四年,受教皇之召回義大利當教廷神學顧問。在義大利教廷書院講學,彙編了專題討論集《論上帝的能力》。整整九年,湯瑪斯來往于教皇和學者之間,在對亞里斯多德大量著作注釋考證的基礎上完成了《反異教徒大全》。獲得“天使博士”“哲學導師”“聖師”等桂冠。
湯瑪斯生命最後幾年,重返巴黎大學,投身中世紀哲學史上著名的“巴黎大論戰”,歷經八年,撰寫了基督教的經典巨著《神學大全》。一二七二年,接受新任務,返回義大利。一二七四年三月去世,年僅四十九歲。四十九年後,教皇封他為“聖徒”。
湯瑪斯•阿奎那是十三世紀後最偉大的神學家、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發展和創新了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使之與基督教教義更一致。
《論真理》認為:真理即存在,真理以不同方式分別屬於實在、感覺和判斷。思想只有在符合實在的情況時才算是認識。理智不僅認識自己的行為,而且還認識自己行為與事物相符合,理智之認識真理在於自我反思。任何人不會去認識既不存在又不可知的事物。
他調和各派思想的名言:“恩典並不摧毀自然,它只是成全自然。”
湯瑪斯的神學觀認為,神學來源於信仰之光,哲學來源於自然理性之光,哲學與神學是兩門不同的科學。哲學真理不能與信仰真理對立,這是同一真理的兩條不同知識途徑、兩個不同環節,真理只有一個,那就是上帝。
湯瑪斯認為,靈魂本身不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實體,它只是肉體的形式,靈魂和肉體組合才成為一個完整的實體。人的知識基於自然和感覺經驗,人的靈魂是一塊白板,可以接納印象,通過理智抽象,形成概念,建立判斷,認識真理。
君主政體、貴族政體、民主政體都是正義的政體,而君主制是最好的政體,它符合統一的原則。
理性認識同感覺經驗一樣都有局限性,必須用信仰知識來補充。信仰是超理性的,但不反理性。宇宙萬物無不以完善其本性為目的。這體現上帝的至善,上帝才是最終目的。世界有始有終,決非是永恆的。人人嚮往幸福,但現世的幸福是不完整的,來世的幸福、上帝那裡的幸福才是真正的永恆幸福。
一夫一妻制是必要的,節育不是壞事,貞潔優於婚姻,它有利於人性修養和天人合一。
人為了擺脫原罪保持德行,就需要恩典的超自然的上帝。對於想達到最終幸福的人,上帝的恩典和預定都是必要的。
依據基督神學思想,德性分為“本性德性”和“超本性德性”。“本性德性”可以區分為理智德性(智慧、聰明、學問)、倫理德性(正直的理智活動習性:明智、公正、勇敢、節制。)。
人類行為有兩種倫理標準,主觀的民主觀的良知、良習和客觀的法。而法有永恆法、自然法、神法、人法。
人法是人間之法,任何理智的人都嚮往過好集體生活,嚮往良好的秩序。人是一種社會政治動物,它需要有人管理負責,所以法律是必要的。人法是特定條件下暫時的可變的局限的,不是永遠正確完美無缺的。所以人法實現不了所有的善,禁止不了所有的惡。故人法需要神法補充。神法本身包含了永恆法和自然法。
據說,湯瑪斯臨終前在特西安修道院,已好幾天沒進食了,突然想吃鯡魚。有人解釋說,鯡魚巴黎才有。這時奇跡出現了,當地魚商的一批沙丁魚中發現了不少鯡魚。為此,教皇風趣地說:“湯瑪斯奇跡的數目與他《神學大全》的條目一樣多。”
湯瑪斯主義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形而上學思想、認識論學說、倫理道德和社會政治思想。湯瑪斯主義經過半個世紀的爭鬥確立了其基督教正統哲學的地位,而新湯瑪斯主義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活躍了半個世紀。從1983年出版的教會法典已經刪掉了湯瑪斯主義的法律條款,而基督教大學裡湯瑪斯主義的課程也被哲學史所取代,經院哲學似乎被摒棄了。
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東西。無論你是否信神,無論你是否贊成他的觀點,我們都不應該忘記湯瑪斯•阿奎那。他作為常人的堅毅、刻苦、好學,作為教授的敬業和卓有成效的教學,作為學者的嚴謹、勤奮,作為神學家對信仰的堅貞和可貴的創新精神。這些永遠是值得後人學習。
讀“千年十大思想家叢書”江作舟、靳鳳山著《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阿奎那》所得。
黑格爾
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里希·黑格爾(德語: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縮寫為G. W. F. Hegel;西元1770年8月27日—西元1831年11月14日),德國哲學家。
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里希·黑格爾時代略晚於康得,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於今天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首府斯圖加特;是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的校長。
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由於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海德格爾
馬丁·海德格爾(德語:Martin Heidegger,西元1889年9月26日—西元1976年5月26日),德國哲學家。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於德國西南巴登邦(Baden)弗賴堡附近的梅斯基爾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於德國梅斯基爾希。
父親弗裡德里希·海德格爾在當地鎮上的天主教教堂任司事,母親也是天主教徒。在天主教教會的資助下1903-1906年到梅斯基爾希以南50公里外的康斯坦茲讀中學,為將來的牧師職業作準備,1906-1909年在弗萊堡的文科學校上學。在這六年裡他學習了希臘文,此後,除戰爭年代外,他每日必讀希臘原著。他還學習了拉丁文。
1907年,海德格爾暑期回家度假時,從康斯坦茲三一教堂的神父那裡借到F.布倫塔諾的著作 —《論亞里斯多德以來存在者的多重含義》,對存在意義的問題產生興趣,成為他畢生哲學事業的起點。
1909年進入弗萊堡大學,前兩年主攻神學,輔以哲學,1911年他決定放棄牧師的前程而專攻哲學, 跟隨胡塞爾潛心研究現象學。1913年夏在施耐德(Arthur Schneider)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心理主義的判斷學說》。在弗萊堡期間曾為當時德國著名哲學家 E.胡塞爾的學生,還曾參加新康得派哲學家裡科(Heinrich Rickert)指導的研究班,從而深受價值哲學的影響。獲得博士學位後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8月他應徵入伍,但兩個月後即因健康欠佳退伍。1915-1917年在弗萊堡從事軍郵工作,1915年夏他以題為《鄧·司各脫關於範疇的學說和意義的理論》的論文獲講師資格。
1916年4月,胡塞爾受聘到弗萊堡大學繼承裡科的講座。於是海德格爾得以親聆胡塞爾的指教。那時他白天在郵局工作,晚上則在大學裡聽課或講課。1917年海德格爾與艾弗裡德(Elfride Petri)結婚。婚後再次應徵入伍,在西線戰場服役。1918年從戰場回來以後,海德格爾正式成為胡塞爾的助教。1922年在胡塞爾的幫助下,受聘于瑪律堡大學任哲學教授。
在馬堡時期,海德格爾開始撰寫他的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1927年2月,《存在與時間》正式印行,一是在《現象學年鑒》第八卷上,二是作為單行本。這本書奠定了他一生哲學活動的基礎,被視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重要著作,他因此而聲譽鵲起。半年後,柏林頒發了正教授職稱。
1928年胡塞爾退休,他被胡塞爾推薦為弗萊堡大學哲學教席的繼承人。後來創立了自己的哲學——存在主義。1929年海德格爾辭去馬堡的席位,回到弗萊堡大學繼承胡塞爾的哲學講座。30年代以後,他與胡塞爾之間的關係日趨冷淡並最終破裂。1933年初,在德國出現了納粹的法西斯專政。此後5年間,德國大學教師被解雇受迫害的有2800人,但海德格爾卻在該年秋天帶領960個教授公開宣誓支持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政權,並一度擔任弗賴堡大學校長。1945年盟軍佔領德國以後,他因這段歷史受到審查並被禁止授課。1951年恢復授課,1959年退休,以後極少參加社會活動,避居在家鄉黑森林的山間小屋,只和很少一些最親近的朋友一起討論哲學問題。
----------------------------------------------------------------------------------------------------------------------------------------------------------------------------------------------------------------
康得三大批判
《純粹理性批判》
是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得創作的哲學著作,該書首次出版於1781年,是康得的哲學巨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第二部是1788年出版的《實踐理性批判》,第三部是1790年出版的《判斷力批判》。
該書首先確定了人的認識的形式和範疇,然後論證這些先天的形式和範疇只適用於現象界,而不適用於超驗的本體——自在之物。認為對自在之物的認識不是人有限的認識能力所能達到的。所以得出結論,理論理性低於實踐理性,科學知識應該讓位給宗教信仰。該書是歐洲哲學史上一部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著作。
2015年11月,該書被英國“學術圖書周”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
《純粹理性批判》一書大體可分3個部分。首先,書中論述了進行理性批判的原因。作者認為,理性批判本身就是一種科學,且含有能使形向上學成為科學的一套完整而有據的方案。
其次,書中指出了純粹理性批判的定義、物件、出發點以及批判的範嗣。最後,書中又提到了理性批判應該遵循的原理及其意義。康得不僅在書中論述了數學、自然科學是怎樣成為科學的,而且提出哲學也應該模仿自然科學走上科學之路的觀點。
《實踐理性批判》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by Immanuel Kant (1724 - 1804).該書出版於1788年,是康得思想的核心部分。康得扮演的是基督教真理的維護者,是他首次確定了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書中討論了生活中的至善問題,康得認為人在絕對服從道德律令的情況下,不應該只是去尋找快樂,而應該去尋找上帝賜予我們的幸福。
《實踐理性批判》是康得的前一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歸宿和目的。所謂“實踐理性”,是指實踐主體的意志,對於實踐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規定道德行為的“意志”的本質以及它們遵循的原則。全書包括“純粹實踐理性的原理論”和“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兩大部分。該書的重要理論意義在於,它把人的主體性問題突出出來,強調了人格的尊嚴與崇高,表現了強烈的人本主義精神。
《判斷力批判》
康得尋求兩個分割的世界的溝通,認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現實世界實現出來,其仲介是反思判斷力。既帶知性性質,又帶理性性質,從特殊去尋求普遍的反思判斷力按照“自然合目的性”來溝通認識與道德兩大領域,實現自然界的必然王國與道德界的自由王國的和諧,康得在認識論和倫理學之間建構一反思判斷,最終完成了其先驗論哲學體系,此書分《審美判斷力批判》與《目的的判斷力批判》兩部分。
----------------------------------------------------------------------------------------------------------------------------------------------------------------------------------------------------
西方哲學史
作者: [英] 伯特蘭·羅素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譯者: 張作成
內容簡介
《經典通讀》是將經典學術巨著進行全新通俗化編譯的叢書,旨在引領讀者輕鬆快速閱讀學術經典,從而普及對人類影響深遠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名家名著。 《經典通讀:西方哲學史》該叢書之一,是暢銷世界的西方哲學教科書。
作者簡介
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國數學家、百科全書式思想家。也是本世紀西方影響最大的學者和社會活動家之一。
羅素曾訪問蘇聯,會見列寧;受梁啟超邀請,他於1920-1921年間到中國講學9個月,與中國的知識份子和各界人士廣泛接觸,推進了中國的新文化運動,“羅素熱”風靡全國。
他一生著述七八十種,其大部分作品都能把理論的深刻性和表達的通俗性結合起來,其流暢清新的散文享譽甚高,1950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羅素相信: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因於一種錯誤的世界觀;而幸福是人的一種權利,是人們應該追求的東西。在《幸福之路》中,羅梭把一些經由他自己的經驗和觀察證實過的通情達理的意見娓娓地歸納出來,制出一張獻給讀者的方子,希望無數感到鬱悶的男男女女,能夠在此找到他們的病案,能夠憑著適當的努力變得幸福。
邏輯學導論
作者: [美] 歐文·M·柯匹 / [美] 卡爾·科恩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 (第11版)
原作名: Introduction to Logic
譯者: 張建軍 / 潘天群
出版年: 2007-3-1
頁數: 756
定價: 78.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 國外經典哲學教材譯叢
ISBN: 9787300079301
內容簡介
《邏輯學導論(第11版》所選用的有關政治、哲學、科學及多領域當代論爭的鮮活的論證實例,展示了許多嚴肅的學者和思想家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對邏輯原理的應用,使邏輯學習既內容充盈又富有生活氣息。書中也選用了許多謬誤性論證作為例示與辨謬訓練資料,以使學生明瞭對邏輯法則的忽視或誤用如何使論證走入誤區。書中也有少量論辯推理的例子,這些例子是為說明邏輯原理而特別編制的,但使本書卓爾不凡的,還是那些精心選自許多不同領域文獻的豐富多彩的新穎實例。
作者簡介
歐文·M·柯匹(Irivng M.Copi,1917-2002),美國著名邏輯教育家,曾先後執教于美國伊利諾大學、密西根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夏威夷大學。
卡爾·科恩(Carl Cohen,1931-),美國密西根大學邏輯與哲學教授。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作者: [英] 牛頓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副標題: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原作名: 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譯者: 趙振江
出版年: 2006-7-1
頁數: 694
定價: 46.00元
裝幀: 簡裝本
叢書: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哲學
ISBN: 9787100045131
內容簡介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第一次科學革命的集大成之作,被認為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科學著作,它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和哲學等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寫作方式上,牛頓遵循古希臘的公理化模式,從定義、定律(公理)出發,匯出命題;對具體的問題(如月球的運動),他把從理論匯出的結果和觀察結果相比較。全書共分五部分,首先“定義”,這一部分給出了物質的量、時間、空間、向心力等的定義。第二部分是“公理或運動的定律”,包括著名的運動三定律。接下來的內容分為三卷。前兩卷的標題一樣,都是“論物體的運動”。第一卷研究在無阻力的自由空間中物體的運動,許多命題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軌道、速度、運動時間等),以及由物體的運動狀態確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給定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流體力學以及波動理論。壓卷之作的第三卷是標題是“論宇宙的系統”。由第一卷的結果及天文觀測牛頓匯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並由此研究地球的形狀,解釋海洋的潮汐,探究月球的運動,確定彗星的軌道。本卷中的“研究哲學的規則”及“總釋”對哲學和神學影響很大。
薩特 Jean-Paul Sartre
存在與虛無Being and Nothingness
https://pan.baidu.com/s/1LfckgET7IhfROb4ECAe-Xg
作者: 薩特(Jean-Paul Sartre)
出版社: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原作名: L'Etre et le Néant
譯者: Hazel E. Barnes
出版年: 1993-8-1
頁數: 864
定價: USD 19.00
裝幀: Paperback
ISBN: 9780671867805
作者簡介·
薩特(1905~1980)是法國當代最負盛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及社會活動家。以他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思潮曾風靡歐美,並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存在與虛無》的發表標誌著薩特獨特的哲學大廈的建成,他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觀點都已包容在這部洋洋灑灑,既天才橫溢又有些冗長的著作中。這部書提出的新穎觀點使薩特的存在主義學說與海德格爾、尼采、基爾凱郭爾迥然有別。這是一部具有原創價值的著作,與1960年發表的《辯證理性批判》一起組成薩特哲學體系的兩大柱石。
法國的哲學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它和德國嚴謹、重思辨的學風截然不同。法國的哲學著作更帶有藝術氣息,它們往往十分浪漫和抒情。大哲學家如柏格森和薩特就因其文學成就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薩特其它的文學創作有:《牆》、《蒼蠅》、《自由之路》、《魔鬼與上帝》。
薩特是個具有強烈個性的思想家,從小由於失去父親的慈愛,變得性格孤僻。他其貌不揚,目光斜視,但是頗受女性的仰慕。他和波伏娃及奧爾加一起組成三角形的新式家庭,常被後人談論。他治學無比勤奮,為了保持創造力,他不惜損害健康,經常口含興奮劑而從事寫作。從30年代起,薩特一直就是一個社會的反抗者,因而被西方人士稱為一個“不斷地以個人的名義和人們自由的名義向現代世界提出抗議,想恢復人的價值”的哲學家。1964年薩特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他說,這沒有什麼奇怪的,我一向拒絕官方的任何獎勵。很有意思的是,這麼一個逆潮流的人,在其死後,竟然被稱為“他那一代知識份子的偉大榜樣”。法國前總統德斯坦曾說:“薩特的逝世使我們感到人類智慧的一盞明燈熄滅了。”
沙特《詞語》-- 從童年經驗出發,探討其「他者」概念的成形
壹、 前言
沙特在《存在與虛無》一書中,對於他者的「凝視」( le regard )之分析,是當代哲學探討他者問題的經典文本。然而,依據佛洛伊德的理論,其認為人格與思想的發展,必定與早期經驗有關——即主張童年對於人格發展的深刻影響,因此,本文欲從沙特記述童年經驗的《詞語》一書中,探討其童年經驗與「他者」概念之間的關聯。
貳、 選文分析
Je crois qu'ils s'en foutaient. Moi, leur turbulence me fatiguait et je trouvais distingué de m'ennuyer auprès de M. Barrault pendant qu'ils jouaient aux barres. [...]
沙特在本段中表示,除了同窗們對他不太理睬之外,其實他自己也不屑融入下課時的轟鬧。在校期間,他便發現了自己與他人的區隔﹕當其他人聚在一塊兒玩球時,他則略顯無聊地坐在導師旁邊。
Il y avait une autre vérité. Sur les terrasses du Luxembourg, des enfants jouaient, je m'approchais d'eux, ils me frôlaient sans me voir, je les regardais avec des yeux de pauvre: comme ils étaient forts et rapides! comme ils étaient beaux! Devant ces héros de chair et d'os, je perdais mon intelligence prodigieuse, mon savoir universel, ma musculature athlétique, mon adresse spadassine; je m'accotais à un arbre, j'attendais. [...]
場景轉換到巴黎盧森堡公園。當體型瘦小﹑其貌不揚的沙特從成群玩耍的孩童們旁走過時,他不禁以欣羨的眼神,望著這群體魄強健﹑動作敏捷的同齡孩子們。然而,這群孩子對他的出現似乎不以為意,亦絲毫不具邀請他入隊的意願。他頓時感到,所謂他平時過人的智識,於此時根本毫無用處。望著這群「他者」,沙特遂由昔日智識上的自恃,轉為由生理所引起的自卑與羞恥。他消極地在樹下等待加入這群「他者」的行列。
Je secouais la tête: j'aurais accepté les besognes les plus basses. Je mettais mon orgueil à ne pas les solliciter. [...] Toujours implorants, toujours exclus.
本段中,沙特甚至表明,他願意暫擱自身的自尊與傲慢,只為擔任遊戲中最不起眼的角色。在「他者」環繞的世界中,沙特總因被排除在外,而時常呈現低人一等的姿態。
整體而言,從沙特的童年記述中,可發覺,因智識及外貌層面與同齡者之間的懸殊,使其「自身」與外界的不甚相容感昭然可見。由此,「自身」便產生了原不具有的自卑﹑羞恥與不安感。這類原不具有的負面感受,理當是成年的沙特其「他者」與「凝視」概念的起源。以下段落,將簡述此二概念,以及由此二概念所生成的三種「存有」形式。
參、 「他者」及「凝視」概念的成形
他者,不單是「自身」於世界上的相處對象,其更具有滲透「自身」的可能性,使「自身」因此被異化,動搖了近代哲學中的主體性概念。由沙特的童年記述可見,當他活在「他者的注視中」時,他便產生了自身原不具有的自卑﹑羞恥與不安感。甚至,為迎合他者的注視與期待,沙特更將異化後的產物加諸於自身,強制將自己呈現為他人所認定﹑期望的他。正是這類我已非我的異化作用,使沙特主張了所謂「他人即地獄」。
肆、 三種「存有」的形式
A. 在己存有 (être-en-moi)
基本上指客觀世界的物理對象,它是無意識的死寂的事物,不具任何變化, 亦不具被動或能動性,它永遠是它自己,即所謂「是其所是」。
B. 為己存有 (être-pour-moi)
專指意識的存有。它是動態的、並具意向性。意識會不斷否定﹑超越它自己。沙特主張人之存有便是「意識的存有」,即「為己存有」。
C. 為他存有 (être-pour-autrui)
至於「為他存有」則是建立於「為己存有」之上。當自身意識到「他者」的存在時,便會因他者的注視,而成為被客體化﹑被異化的另一種形式。不過,依據沙特早晚期思想的不同,「為己存有」與「他者」的關係也有所轉變。在早期,沙特主張他者的存在是對「為己存有」的威脅,兩者呈敵對與衝突的關係;至中晚期之後,沙特對他者與「為己存有」的關係,則漸轉成主張「相互主體性」,認為兩者仍有共融的可能。
伍、 總結
依據上述,試從沙特童年經驗為出發,分析其思維步驟並作為結論﹕
(1.) 童年時,智識及外貌上與他人的懸殊。
(2.) 造成「自身」與外界的不甚相容感逐漸成形。
(3.) 因「他者的凝視」而感到「主體我」被異化。
(4.) 認為無意識的事物僅能以「在己存有」的形式存在。
(5.) 而人具有意識,因此人基本上是以「為己存有」的形式存在,包括沙特自己。
(6.) 當意識注意到「他者的凝視」,人便從「在己存有」異化成「為己存有」 之形式。
(7.) 我已非我,因此「他人即地獄」。
以賽亞·伯林訪談——為什麼哲學很重要?
Part 1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0_yDyvaNjS3GZNC2UYbQA
提取码:F689
Part 2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IgXQgNcOudG0yK-wNLn0Q
提取码:F689
集數:2
授課語言:英文
類型:其它
課程簡介: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哲學家及政治學家,被認為是20世紀的頂尖自由主義思想家。他最廣為人知的思想是名為《自由的兩個概念》的演講,伯林論證自由主義者最重視的自由liberty,有兩種理解: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奠定了後世哲學家討論自由的基礎。伯林一生的著作,都在為人類的自由與社會的多元價值辯護。訪談為1976年錄製的系列電視節目,主持人是Bryan Magee
1. 維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 (1993)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94064/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M6p_N1YK2KaGcptdgONDQ?pwd=F689
提取码:F689
這是一部現代風格的戲劇,介紹了生於維也納,在劍橋讀書的哲學家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的生平及思想。他的主要興趣在於研究語言的本質與極限。
電影使用最簡單的黑色背景,所有的投資都用在服裝、演員以及燈光上,構圖就像黑暗的啟蒙主義繪畫。Wittgenstein以一個小男孩的形象出現,他的少年時代很壓抑,銀幕上他的家人都身穿羅馬人的寬外袍。一系列的小場景描述了他從小時候,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再到最終在劍橋當教授和Bertrand Russell以及JohnMaynard Keynes合作的生平。導演Derek Jarman使用了一些戲劇小品,還有富於想像力的小花招,比如出現了火星侏儒,來表現Wittgenstein的貴族舉止,猶太背景,以及同性戀傾向。
2. 漢娜·阿倫特 Hannah Arendt (2012)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0748498/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myPx5f1j9umRAVdFZk2x0g?pwd=F689
提取碼:F689
1960年,以色列宣佈抓捕到前納粹德國高官、素有“死刑執行者”之稱的阿道夫·艾希曼,並於1961年在耶路撒冷進行審判。已在美國居住多年的著名猶太女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巴巴拉·蘇科瓦 Barbara Sukowa 飾)受《紐約人》邀請為此次審判撰稿。當漢娜·阿倫特前往耶路撒冷觀看審判後,卻在艾希曼的闡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學思考之間發現了分歧。當阿倫特將艾希曼當年的行為提高到哲學的高度,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發了社會上的惡評和抨擊,一些漢娜·阿倫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絕交反目。這個當年海德格爾門下最得意的女學生在急風驟雨中想全身而退,卻發現一切都已經不像自己預計的那樣簡單。
3. 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 Les amants du Flore (2006) 法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935146/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nJEJGz61Zy1axczfmq7g?pwd=F689
提取码:F689
西蒙·波伏娃對讓-保爾·薩特的愛情始於1929年,那時兩人正為為巴黎索邦大學的哲學教師考試做準備。波伏娃一心想與這位充滿魅力的知己分享一切。但是風流子薩特與她提出約定:彼此承認各自的風流韻事。於是一場愛情大戰一觸即發。薩特令波伏娃捲入到豐富多采而荒淫放蕩的生活,而她卻絲毫沒受到影響。之後,她還創作出改變女性一生的著作《第二性》……
4. 孔子 (2010)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606975/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kmzLP8BovMjbWEMJZKIlg?pwd=F689
提取码:F689
西元前六世紀,孔子(周潤發飾)受到魯定公(姚魯飾)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實行自己的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但是,三桓獨霸朝綱,也讓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陳建斌飾)家奴免受陪葬,而與之結怨。他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馬精武飾)和大夫黎鉏(王繪春飾)鬥智鬥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發佞臣謀反,在平叛之後,季桓子假傳聖旨,罷黜了孔子。從此,孔子率顏回(任泉飾)、子路等弟子開始遊歷各國。在衛國,孔子得到衛靈公的尊重,獲俸粟6萬石。他見到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周迅飾),並在交談中展現了正氣凜然的君子風範……
5. 城市廣場 Ágora (2009)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07809/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8yh1ErVyZsHTUGS2NsRkDA?pwd=F689
提取碼:F689
西元4世紀,羅馬帝國日漸衰落,在亞歷山大港,多神教的智者希帕提婭(蕾切爾·薇姿 Rachel Weisz 飾)為弟子們授課。奧利斯蒂斯(奧斯卡·伊撒克 Oscar Isaac 飾)對她頻頻示愛,甚至在劇院大膽表白;奴隸達烏斯(麥克思·明格拉 Max Minghella 飾)也對她頗有好感,但因身份卑微無法啟口。與此同時,基督教徒宣揚的自由,讓達烏斯的信仰開始動搖,此舉令他遭受鞭刑,是希帕提婭為他療傷,撫慰了他的心靈。時局動盪,在多神教的挑動下發生暴亂,基督教轉而取得優勢,雙方在亞歷山大圖書館對峙。後來,接到了羅馬統治者的號令,讓多神教撤出圖書館,允許基督教徒進入,於是一場殘酷的浩劫開始了……
6. 當尼采哭泣 When Nietzsche Wept (2007)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130545/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1DjoCWChPS-AQwySE5ARjg?pwd=F689
提取碼:F689
本片改編自心理治療暢銷作家歐文‧亞隆的同名小說。
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正逢四十不惑的醫學大師佈雷爾,突然接到一封意外的來信。寄信人竟然是社會名媛路·莎樂美(凱薩琳·溫妮克 Katheryn Winnick 飾)。雖然突然,但還是如約前往咖啡館。莎樂美此番的目的是希望佈雷爾能幫助她的親密朋友——存在主義大師尼采,有一種刻苦銘心的“痛苦感”每天伴隨著他。為了醫治根本不願接受治療的尼采,佈雷爾唯有假意裝成需要尼采的説明。整整一個月,佈雷爾和尼采在不同的場所進行著深入的交談。於是,一場一場不知誰是病人,誰是醫生的心理治療就此展開……
7. 戀上哲學家 Lou Andreas-Salomé (2016)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43176/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ZLVux5l4zOMIcDKFtB3wrg?pwd=F689
提取碼:F689
俄裔哲學家、心理學家露•安德莉亞斯-莎樂美寡居在納粹德國,一位年輕學者的到訪令她回想起自己的過往,聖彼德堡的求學生涯、青年時期的成就與愛情一一浮現在眼前。本片是哲學家莎樂美的傳記電影,用交叉剪輯的方式將她生命中最重要也最富傳奇色彩的三個時段呈現出來,連接這些片段的線索則是明信片,角色被放置於靜態的景物和人物之間,宛若行在畫中。
8. 笛卡爾 Cartesius (1974)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244538/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rE7wEzhpg_ucGwOKgP-IQ?pwd=F689
提取码:F689
這部傳記片看上去更像一部笛卡爾思想史,處處是這位偉大的哲學家與他人爭辯的場景。但羅西裡尼沒有忘記自己定下的使命,即將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學術境況真實展現出來。應該說,羅西裡尼“大歷史”工程的幾部傳記片,人不是主角,他們的思想才是主角,羅西裡尼也並非要講述激動人心的歷史故事。我思故我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然,不讀書行萬里路亦不過是郵差。
9. 蘇格拉底 Socrate (1971) 意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900338/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7KM-x5WFe5WT65lISNSq7w?pwd=F689
提取碼:F689
找到個英文的字幕,看得有點累,不過大致還是看明白了,這個是柏拉圖版本的蘇格拉底,後一半基本上是柏拉圖早期四部對話(遊敘弗倫、申辯、克力同、斐多)的縮減。偉大的蘇格拉底是rap王。
10. 善惡的彼岸 Al di là del bene e del male (1977) 意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50050/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FQFSY18Rv7wNPp95pp9aA?pwd=F689
提取码:F689
講尼采和莎樂美的故事,整體上有一種詩的感覺。在威尼斯的一些場景,詭異,充滿詩意,那段兩個裸體男子激情四溢的雙人舞是作為尼采頭腦中的魔鬼幻象。電影使用的音樂有舒曼的、莫札特的、馬勒的、約翰·斯特勞斯,沒有瓦格納。
11. 卡夫卡 Kafka (1991)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5923/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tYhARaYgyKfqHhExu9aLg?pwd=F689
提取码:F689
卡夫卡是二十世紀著名的存在主義大師,本片以他為男主角,但並非一部嚴肅的傳記片,只是以他年輕時的一段離奇遭遇,帶出了一部相當別致政治驚險片。當時,卡夫卡是保險公司的一名小職員,雖已因出版《蛻變》一書而獲得好評,卻仍孤僻內向不跟同事來往。一天,唯一跟他來往密切的同事離奇落水死亡,其未婚妻無法接受警方是自殺的說法,乃找卡夫卡幫忙追查真相。由於他們兩人都是無政府主義革命分子,該組織乃要求卡夫卡也加入組織,並幫忙撰寫傳單,卡夫卡拒絕所求,被捲入漩渦的中心,令他發現了可怕的真相。以《性、謊言、錄影帶》崛起的導演史蒂文.索達伯格將氣氛拍得相當緊湊迷離,男主角傑瑞米.艾恩斯亦表演出色,將一個妄想狂的內心世界巧妙地呈現。
12. 布萊茲·巴斯卡 Blaise Pascal (1972) 法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244524/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COqHA0tUPjjPI24wcOE5Q?pwd=F689
提取码:F689
在這個令人回味的,大氣的傳記電影裡,羅伯托羅西裡尼成功地重塑了布萊茲巴斯卡的形象。正是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兼數學家,在宗教迫害和無知的漩渦中,始終堅守著神和科學之間的和諧。
古典自由主義(classical liberalism)是一種支持個人先於國家存在的政治哲學,強調個人的權利、私有財產,並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認為政府存在的目的僅在於保護每個個體的自由。古典自由主義發源於17世紀和18世紀,通常被視為由於工業革命和隨後的資本主義體制而產生的一種意識形態。言論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自我負責,和自由市場等概念最先也是由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出。最極端的情況是躺平主義(Lying flattening)。對衡的論述是愚蠢之惡(Stupid Evil)。
德國神學家朋霍費爾(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年)曾經參加在德國反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運動。因同伴計劃刺殺希特拉失敗,潘霍華在1943年3月被捕,並於德國投降前一個月被絞死。
他著名的短文《關於愚蠢》:
對於善來說,愚蠢是比惡意更加危險的敵人。
你可以抵抗惡意,你可以揭下它的面具,或者憑藉力量來防止它。惡意總是包含着它自身毀滅的種子,因為它總是使人不舒服,假如不是更糟的話。
然而,面對愚蠢,根本無法防衛。要反對愚蠢,抵抗和力量都無濟於事,愚蠢根本不服從理性。假如事實與一己的偏見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實,假如那些事實無法否認,那就可以把它們乾脆作為例外推開不理。所以同惡棍相比,蠢人總是自鳴得意。而且他很容易變成危險,因為要使他揮拳出擊,那是易如反掌的。所以,比起惡意來,愚蠢需要加倍小心地對付。我們不要再三努力同蠢人論理,因為那既無用又危險。
認識愚蠢的本來面目
要恰當地對待愚蠢,認識它的本來面目是必不可少的。十分肯定的是,愚蠢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種理智上的缺陷。有些人智力高超,但卻是蠢人,還有些人智力低下,但絕非蠢人,作為某些特定環境的產物,我們驚訝地發現了這種情況。
我們得到的印象是:愚蠢是養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愚蠢是在這樣一些環境中養成的,在這種環境下,人們把自己弄成蠢人,或者允許別人把自己弄成蠢人。我們還進一步注意到,比起不善交際或孤寂獨處的人來,在傾向於或注定要群居或交往的個人或團體當中,愚蠢要普遍得多。
由此看來,愚蠢是一個社會學問題,而不是一個心理學問題。它是歷史環境對人的作用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特定的外部因素的一種心理副產品。
更進一步觀察就會發現,任何暴力革命,不論是政治革命還是宗教革命,都似乎在大量的人當中造成了愚蠢的大發作。事實上,這幾乎成了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一項規律。一方的力量,需要另一方的愚蠢。這並不是人的某種天生能力,例如理智上的能力遭到了阻礙或破壞。正相反,是力量的高漲已變得如此可怕,它剝奪了人的獨立判斷,人們放棄了(或多或少是無意識地放棄了)自己評價新的事態的努力。
蠢人需要救贖
蠢人可能常常十分頑固,但我們切不可因此而誤認為他很有獨立性。人們多多少少會感到,尤其是在同蠢人談話時會感覺到,簡直不可能同他本人談話,不可能同他進行肝膽相照的交談。同他談話時,你碰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一連串標語口號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這些東西有力量控制他。他已被他人作祟,他的眼已遭蒙蔽,他的人性已被利用、被糟蹋。一旦他交出了自己的意志,變成了純粹的工具,就再也沒有什麼罪惡的極限是蠢人所不會到達的了,但他仍然始終不可能了解那是罪惡。在此有一種惡魔般地扭曲人性的危險,它會對人造成無可補救的損害。
然而正是在這個方面,我們意識到,蠢人不可能靠教育來拯救。他所需要的是救贖,此外別無他法。迄今為止,企圖用理性論證去說服他,絲毫沒有用處。在這種事態中,我們可以完全明白,為什麼試圖去發現蠢人真的在想什麼是徒勞無益的,為什麼這個問題對於負責地思考和行動的人來說也完全多餘。
正如《聖經》所言:「對上帝的畏懼,就是智慧的開端。」換言之,治療愚蠢的唯一辦法,是靈性上的救贖,因為唯有這樣,才能使一個人像上帝眼中負責任的人那樣生活。
不過,在對人的愚蠢的這些思考中,也有一點可慰之處。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大多數人在所有的環境中都是愚蠢的。長期起重大作用的是:我們是希望從人們的愚蠢之中,而不是從人們的獨立判斷和敏銳思想之中,獲得更多的東西。
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將人的存在描述成三種不同層次:「審美」,「倫理」,「宗教」 。
審美或感性的人或是享樂主義者、或是熱衷於生活體驗的人,他們主觀而具創造力,對世界沒承擔、沒責任,覺得人世間充滿可能。
倫理或理性的人則是現實的,對世界充滿承擔和責任,清楚明白人世間的道德、倫理規條。因此,有別於感性的人,理性的人知道這世界處處設限,充滿著不可能或疑問。面對不可能和疑問,理性的人就只有放棄或否認,並永遠為失去的東西而悲傷。這個時候,人只有靠著「信仰的飛躍」進入宗教性。
宗教的人用信念的力量戰勝疑問和理性上通常認為是不可能的事。只有信仰,才能使人重獲「凡事俱有可能」的希望。
德爾圖良(Tertullian ,150年—230年)認為理性有極限,人在衝破這個極限的時候,就應該有信仰做指南,發展人生的未來,他以為在人性的能力中,除了感官之外,還有理性,在理性之上,還有信仰,人的感觀所不能達到的極限,由理性可以補足,在理性所不能達到的極限,便由信仰可以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