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
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的雙親是義大利西西里島人,移民至紐約後,在皇后區生下馬田史高西斯從小在紐約的小義大利(Little Italy)區成長,影響到他未來的創作生涯。 斯科塞斯念布朗克斯區的 Cardinal Hays School 中學,然後在1960年進入知名的紐約大學念電影系。1966年斯科塞斯拿到電影碩士,在1968年到1970年之間斯科塞斯留在紐約大學電影系任教。在這段期間,斯科塞斯曾經在1969年擔任傳奇演唱會伍茲塔克(Woodstock)的紀錄片助理導演。
1974年法蘭西斯·科波拉介紹斯科塞斯進入華納兄弟片廠,斯科塞斯得以執導他的第一部好萊塢劇情片《大篷車博莎》(Boxcar Bertha)。
1976年斯科塞斯以《計程車司機》奪下當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男演員羅伯特·德尼祿的一句臺詞“在跟我說話嗎?你在跟我說話嗎?你真的在跟我說話嗎?”(You talkin' to me? You talkin' to me? You talkin' to me ?)成為知名經典臺詞。
1980年史高西斯再找來男演員勞伯·狄尼洛增肥演出拳擊名將 Jack La Motta的故事《憤怒的公牛》,為勞伯·狄尼洛拿下一座1981年美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1988年斯科塞斯改編希臘作家尼可斯·卡山劄基(Nikos Kazantzakis)的小說《基督的最後誘惑》成同名電影,影片引起軒然大波,全世界基督教團體揚言抵制。位在法國巴黎的聖米歇(Saint-Michel)戲院因上映《基督的最後誘惑》遭人割破銀幕並縱火。
1990年參演日本導演黑澤明的《夢》,飾演荷蘭畫家梵古。
1997年美國電影學會頒AFI終身成就獎給斯科塞斯。
1998年斯科塞斯擔任坎城電影節評審團主席。當年雖將金棕櫚獎頒給希臘導演泰奧·安哲羅普洛斯的《永遠的一天》,但最驚人的影像莫過於當評審團大獎頒給義大利導演羅伯托·貝尼尼的《美麗人生》時,羅伯托·貝尼尼先是在舞臺上向斯科塞斯下跪,然後再抱起斯科塞斯轉一圈的動人畫面。
2006年的影片《無間行者》乃翻拍自香港《無間道》系列之第一部,並令其得到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2010年1月18日,馬丁·斯科塞斯榮獲第67屆美國金球獎終身成就獎。
馬田史高西斯在進行劇情長片的同時,也拍了幾部跟義大利移民、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音樂(爵士樂、藍調)的紀錄片。
搖滾史上最偉大的音樂節 1969年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視頻高清線上觀看-優酷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4NzAxNjA=.html
WOODSTOCK音樂節,全稱“Woodstock Rock Festival“,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搖滾音樂節。最早舉行於1969年,主題是“和平、反戰、博愛、平等”。規模與陣容史無前例,而且這也是歷來少見銅臭味兒的一次音樂節,標榜“音樂與藝術的結合”。之後舉辦的無數次音樂節大部分是想實踐Woodstock精神,積極籌辦公益性演唱會,同時抒發了年輕人對音樂的狂熱。
Woodstock的出現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很大關係,60年代中晚期,戰後的思潮很激烈,年輕人有足夠的見解卻不被重視,挫折感與避世感頓生,他們渴望一種與世無爭、和平、平等的世界,消除貧富差距、反建制,Woodstock應運而生,而它的超前成功又使青年人重拾信心,在Woodstock精神中加入一條積極上進的因素。
1969年,到至今已經有30多年的時間了,而且給人類(或者是美國人)留下2個深刻的記憶。當時在冷戰的情況下戰勝前蘇聯,並有一個叫Armstrong人在人類史上第一次登陸月球,而在月球上無法看到的名叫Woodstock地方在`3 Days of Peace & Music`口號下舉行了盛大的音樂節。人類在為越來越進步的科技而歡呼之時,另一方面有很多人為音樂而歡呼,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一年。在Woodstock音樂節之前美國已經舉行過很多搖滾音樂節,但提起足球就能讓人想起世界盃一樣,一談到搖滾音樂節那大家肯定會說到Woodstock音樂節。為什麼呢?1969年美國內外社會矛盾非常多,人權問題、針對參加越南戰爭而出現的反戰爭示威等等,所以當時美國社會非常混亂。60年代初的年輕一代反叛精神比較弱,二戰以後出生的baby boom時代人參加所謂`Flower Movement`,而且之後被人們稱之為hippie族。他們整天喊著反戰、愛情、和平,但他的真正意義並不是積極參加到社會,而是回避者、追求夢幻世界的消極階層。雖然是這樣的背景,但4個年輕人自己出錢並策劃舉辦了1969年8月15日Woodstock音樂節。
音樂節的名字來自即將要舉行的場所地名
Woodstock,但實際上因為當地政府和居民的反對,演出一度陷入被取消的危機,但住在臨近地方的叫Max Jasger的人提供了自己的農場,所以經過很多曲折演出終於如期舉行了。Woodstock音樂節舉行的3天時間裡(實際演出到18日早上應該算是4天),Woodstock聚集了數十萬名(實際可能在45萬以上)觀眾一同盡情欣賞演出,幾天的演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共和國、解放區。當時的政府對此活動非常不滿,而且輿論的態度也不是很好,但hippie為主的觀眾在惡劣的天氣和環境下沒有發生任何事故,反而他們還過癮了屬於自己的小世界。與最近舉行的亂糟糟的Woodstock演出相比,我們可以隱隱約約能猜測出當時觀眾們的世界觀。當時最著名的很多藝人們參加了當時的演出。
Jimi Hendrix因唱了類似嘲笑美國的音樂,所以得到了觀眾的歡呼,而Janis Joplin的熱情歌唱也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能聽到Crosby, Stills & Nash和Neil Young的美妙合音和folk女王Joan Baez的豪爽的歌聲,而且現場音響中還傳出黑人fokl的醇厚的歌喉。演出中有美國人非常喜歡的Grateful Dead初期柔軟的迷幻般的歌曲,還有Jefferson Airplane的初期出道歌曲。Melanie也不能不說,而且從英國專程來參加的Ten Years After和The Who在演出之後更加出名了。之後以3張LP銷售的演出實況專輯(CD是2張)感覺像是Joe Cocker以完全自我形式歌唱Beatles的`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一起與觀眾共呼吸並直接反映了Woodstock音樂節的氣氛,而且把Mountain, CCR, Canned Heat, Santana, Iron Butterfly, Sly & The Family Stone等所有風格的搖滾音樂加入到一起。但是提出音樂和和平的短暫3天過去以後,隨之大家慢慢就回到了從前的生活,這可能也是Woodstock音樂節所留下的遺憾。雖然在當時的年代裡很多人都認為此演出很無聊,但給那一代和下一代人們留下了神話般的記憶,這可能是因為舉辦者的單純目的得到了大家的共鳴。沒有商業性的目的,而且在急進的世界觀中展開,所以在3天的時間裡大家感受到了最純潔搖滾的自由世界。
錄音棚的音樂和現場的音樂終究不同,而搖滾樂最大魅力就是它在現場所散發出的誘人美麗,搖滾現場音樂會和歌手的演唱會不同,一個是為偶像狂熱,一個是為精神狂歡。在許多的搖滾音樂會中,最讓人念記的是1969年在小鎮伍德斯托克的那場演唱會,幾十萬人的在一個牧場的泥濘中狂歡,它也許是一個異端,讓人到現在仍為之驚心動魄。而數十年後“伍德斯托克”成了一個文化的象徵,成了搖滾的精神體現。
三天,成了永恆。
1969年8月15到17日,是一個週末,由兩個24歲的年輕人發起的一場音樂節在這個週末舉行,本來,這次演出原定在紐約州的赫德遜河旁的伍德斯托克村舉行,但是由於當地有關部門的反對,使他們不得不把這次演出轉移到離紐約市西北70英里的白湖的貝瑟爾的一個叫做亞斯格的農場舉行。舉辦者希望這個容納10萬人左右的農場能有5萬左右觀眾光顧。但在演出開始後,他們發現大大低估了最初的預料,有40多萬的觀眾湧進了這個農場,最初預備的帳篷、食品等頓時短缺,組織者的失誤導致這場演出極度混亂,連續兩天的大暴雨使整個農場變成了一個難民營。但事實上,正是這場災難給音樂節塗上最光彩的一筆,所有的人都井然有序,在這個僅存72小時的王國裡,沒有混亂出現。參加那次音樂節的人都記住這樣一句話:“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兄弟姐妹。”同時,舞臺上的歌星也給他們帶來真正的陶醉,在60年代紅極一時的歌星幾乎都參與到這次演出中,瓊·貝茲“樂隊”、保羅·巴特菲爾德樂隊、“感恩而死”、吉米·亨德利克斯、“傑弗遜飛機”、賈尼斯·喬普林、桑塔納、“十年後”和“誰人”等31位藝人(樂隊)在3天的音樂節演出中登場表演。
儘管這次演出意想不到的變故使兩位組織者賠了近200萬美元,但它所帶來的影響和對文化的震撼力是多少個200萬也買不到的。它使以音樂來表現文化或社會事件的活動達到了頂峰,以致在後來沒有人人再通過音樂會達到這種超凡的凝聚力。
直到25年後,為紀念伍德斯托克音樂節25周年,美國人再次舉行了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儘管這次音樂節同樣打著“和平、音樂”的口號,但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很簡單,這次音樂節僅僅是一次紀念演出,同時也是一場商業操作,歷史是可以複製的,甚至連暴雨後的泥濘和主辦者的陪錢都可以複製,但25年前的精神卻沒有辦法複製。
33年前,美國。一陣急促、躁動的敲擊在這個國家的某個地方響起,於是人們從四面八方聞聲而至。45萬人不顧滿身泥濘在一個牧場共同創造了一個足以載入史冊的歷史瞬間。“伍德斯托克”遂成為一個文化現象的代名詞,它大、它多、它複雜、它縱情、它在瞬間讓人瞠目結舌……
吉米-漢瑞克斯的表演是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中最有紀念意義的節目。當他演奏起美國國歌時,激動的觀眾將指引這個國家前往越南的星條旗撕碎
40萬美國青年雲集伍德斯托克,兩場驚人的大暴雨使他們在泥地裡變得瘋狂。在“愛與和平”的號召下,音樂節變成了奇特的反戰方式。
“要作愛,不作戰”的反戰革命口號響徹整個會場。許多情侶們赤身裸體,甚至當眾作愛以回到亞當夏娃的時代,用這種返樸歸真的方式表示對美國政府戰爭政策的唾棄和憤怒
的士司機Taxi Driver (1976)
導演: 馬田史高西斯
編劇: 保羅·施拉德
主演: 羅伯特·德尼祿 / 裘蒂·福斯特 / 斯碧爾·謝波德 / 亞伯特·布魯克斯
類型: 劇情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西班牙語
片長: 113分鐘
豆瓣評分 8.4
劇情簡介
特拉維斯(羅伯特·德尼祿 Robert De Niro 飾)從越戰中退伍回來後一直在紐約以開計程車為生。戰爭後的他多少有些失落,加上開計程車目睹了紐約夜幕下的種種罪惡,令他變得憤世嫉俗、痛恨社會。在追求總統候選人帕蘭坦競選辦公室的秘書貝西失敗後,特拉維斯決定去刺殺帕蘭坦 以證明自己。
在準備刺殺行動的過程中,特拉維斯遇上了被逼賣淫的雛妓艾瑞斯。在企圖救艾瑞斯出火坑未果後,特拉維斯手持武器闖進淫窩,將裡面的一干人等通通幹掉了!本以為即將收到法律的懲罰,然而媒體卻將特拉維斯描述成了一個拯救少女的英雄……
不赦島Shutter Island (2010)
導演: 馬田史高西斯
編劇: 萊塔·卡羅格裡迪斯 / 鄧尼斯·勒翰
主演: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馬克·魯弗洛 / 本·金斯利 / 馬克斯·馮·敘多夫
類型: 劇情 / 懸疑 /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德語
片長: 138 分鐘
豆瓣評分 8.7
劇情簡介
本片根據美國小說家鄧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的同名小說改編。 1954年,聯邦警官泰迪(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Leonardo DiCaprio 飾)和搭檔查克(馬克·魯弗洛 Mark Ruffalo 飾)乘船來到波士頓附近的禁閉島精神病犯監獄調查一樁離奇失蹤案。手刃親生骨肉的女犯蕾切爾(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 飾)從戒備森嚴的牢室神秘逃脫,藏匿於孤島深處。泰迪懷疑監獄的主治精神病醫師約翰·考利(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飾)有意隱瞞內情,並向查克透露他上島的真實目的其實是尋找當年縱火燒死他妻子德洛麗絲(蜜雪兒·威廉姆斯 Michelle Williams 飾)的管理員,並揭露美國政府利用精神病犯人進行人體科學實驗的罪行。但隨著調查的逐漸深入,真相卻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
沉默 Silence (2016)
https://pan.baidu.com/s/1L4hgRhqh4mXSyXjMXByW3Q
導演: 馬田史高西斯
編劇: 馬田史高西斯 / 傑伊·考克斯 / 遠藤周作
主演: 安德魯·加菲爾德 / 亞當·德賴弗 / 連姆·尼森 / 淺野忠信 / 塞倫·希德
類型: 劇情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臺灣 / 墨西哥
語言: 英語 / 日語 / 拉丁語 / 葡萄牙語 / 粵語 / 荷蘭語
片長: 161分鐘
豆瓣評分 7.6
劇情簡介
《沉默》改編自著名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德川幕府時代禁教令下長崎附近的小村子,一個葡萄牙耶穌會的教士偷渡到日本傳教,並調查恩師因遭受「穴吊」酷刑而宣誓棄教一事,因為這事在當時歐洲人的眼中,不只是個人的挫折,同時也是整個歐洲信仰、思想的恥辱和失敗。在傳教與尋訪的過程中,信仰與反叛、聖潔與背德、強權與卑微、受難與恐懼、堅貞與隱忍、掙紮與超脫……所有的兩難情境都面臨了,逼迫著他對基督的信仰進行更深層且更現實的思索,最終,他彷佛也走過一趟恩師的心路歷程,擁有自己對信仰的詮釋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