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 作者:[德國] 阿圖爾·叔本華
叔本華的人生哲學建立在他的哲學本體論——意志學說的基礎之上。這在他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中,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闡述了。本書通過“生的智慧”,尤其是通過對宗教信仰的追求與實踐,人可以克服意志,戰勝欲望,從而最終解脫痛苦。可以說,本書是研究作者哲學思想的必備書目,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 · · · · ·
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生。被稱為“悲觀主義哲學家”。他是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的反對者、新的“生命”哲學的先驅者。對人間的苦難甚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觀帶有強烈的悲觀主義傾向。致力於哲學家柏拉圖和康得著作的研究、蔑視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他的一生並不得志,在去世前幾年獲得聲譽以前,一直過著隱居生活。
叔本華,1819年發表重要著作《意志和表像的世界》,分為四冊,其中包括:認識論、自然哲學、美學和倫理學。這部書標誌了叔本華思想發展的頂點。儘管他因受到同代人的冷遇而感到失望,但他堅信真理的最後勝利。他認為,“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為它長久存在”。經過了19年的“無聲的憤慨”之後,他在1836年發表了短篇論文《論自然界中的意志》。叔本華這篇文章靈巧地運用了迅速發展的自然科學中的疑問和發現來維護他關於意志的學說。在前言中他公開地對“騙子”黑格爾及其幫派予以沉重的抨擊。然而直到1853年之後,叔本華的哲學才為世界所重視。1860年9月21日病逝。
叔本華人生哲學Schopenhauer Philosophy
作者: 叔本華
出版社: 九洲圖書出版社
譯者: 李成銘
出版年: 2003-7
頁數: 423
定價: 26.00
裝幀: 平裝(無盤)
叢書: 哲人咖啡廳
ISBN: 9787801149169
內容簡介
《叔本華人生哲學》是叔本華原著代表作的精選譯本,基本反映了叔本華人生哲學的主要思想和理論。為了便於讀者閱讀和理解,編輯中對部分內容做了刪節,並適當加了小村題。在叔本華看來,每一個人作為意志的一種表現,又是整個意志世界一部分,但作為主體又都有一個依賴於他自己的物件世界,這就是存在於其表像中的世界,即現象世界。生存環境只不過是對我們產生一種間接影響,每一個人的心靈也並不全合乎他周圍的環境,各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靈世界中。至於所處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我們以什麼方式來看待。這是一次走近大師的心靈之旅,或許會改變你的一生。哲學是人生觀的學問,哲學是心靈的完善,哲學是生命的詩。
目錄 · · · · · ·
一、人生的智慧
1 生命性質
2 人格,或人是什麼
3 財富,或人有些什麼
4 地位,或他人眼中的位置
5 人的本性
二、勸誡與格言
1 人生基本規則
2 瞭解自己
3 瞭解他人
三、愛與生的苦惱
1 生存意志的核心――性欲
2 戀愛的激情
3 愛與恨
四、意志與表像的世界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觀上,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響,持悲觀主義的觀點,主張忘我。叔本華出生於德國但澤 (今屬波蘭,更名為格但斯克)的一個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親海因裏希·弗洛裏斯·叔本華(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後因溺水去世。母親約翰娜·叔本華(Johanna Schopenhauer)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親的關係一直不好,隔閡非常深,最後關係破裂。叔本華繼承了父親的財產,使他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叔本華因肺炎惡化死後,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在很多書上都能看見他的身影。被稱為“悲觀主義哲學家”。他是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的反對者、新的“生命”哲學的先驅者。對人間的苦難甚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觀帶有強烈的悲觀主義傾向。致力於哲學家柏拉圖和康得著作的研究、蔑視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他的一生並不得志,在去世前幾年獲得聲譽以前,一直過著隱居生活。
********************
The Art of Winning an Argument
德國大哲叔本華除了著有深奧嚴肅的哲學作品,還寫了不少適合一般讀者的哲理散文和小書。他的一本小書,德文書名是《Eristische Dialektik: Die Kunst, Recht zu behalten》,英譯是《Eristic Dialectic: The Art of Winning an Argument》,也有譯作《The Art of Being Right: 38 Ways to Win an Argument》,因為書裏講的正是詭辯術的三十八著。叔本華寫這本書的用意不真的是傳授詭辯之術,而是戳破這些不光明磊落的伎倆,教人得以防備,因此行文不時帶有嘲諷語氣。然而,他這三十八著有不少重複之處,也有一些表達得不夠清楚;把這小書重看了一遍,仍然欣賞叔本華用心良苦,但認為他那三十八著可以精簡為十二招,那便更見厲害:
1. 與其費勁反駁對方的論證,不如攻擊他的動機。假如你繪聲繪影細數對方如何如何動機不良,無論那是否合乎事實,對方的論證多強也變得沒有用了,因為一般人缺乏能力辨別論證的強弱,卻對不良動機有強烈的反感。
2. 在議題複雜的辯論,如果讀者(或觀眾)對該議題無甚認識,你不妨提出似是而非、卻簡單易明的論證,讓讀者覺得你明顯是對的;如果能引得他們恥笑你的對手,那就更妙了。對方若要反駁你,便很可能要釐清這、分析那,令論證變得複雜難明,讀者當然是更加抗拒了,甚至認為那才是詭辯。
3. 如果對方的論點裏某些重要的字詞有歧義,而對方只是使用其中一義,你便要因應情況,混合使用這些字詞的不同意思,即一時用這個意思,一時用那個意思。這樣做,不但可以混淆視聽,以遮掩自己不合理之處,還可以扭曲對方的論點,製造機會攻擊他。
4. 利用對方的論點推出荒謬的結論,即使推論的邏輯是錯誤的,也無所謂。由於你已將對方的論點與一個荒謬的結論掛鈎,而一般人沒有能力判斷推論的邏輯是否正確,你便已成功地令讀者覺得對方的論點難以接受。
5. 盡量擴大攻擊範圍,如果對方的立場是A,便將它歪曲成是 A+B或A+B+C,而B和C最好是明顯不合理的。擴大了攻擊範圍,攻擊點便會增多,哪管是不是對方的原意,都對自己有利。
6. 如果你自問很難證明自己的論點正確,便得想辦法令這論點與一容易證明為真(甚至明顯為真)的論點掛鈎。假如對方接受這個容易證明為真的論點,你便當他也接受你的論點,從而批評他立場不一致;假如對方不接受這另一論點,你便藉着強調這論點明顯為真來攻擊他,例如攻擊他「沒有常識」。
7. 將對方的論點或立場歸入一些令心目中的讀者抗拒或厭惡的類別,例如「迷信」、「小農思想」、「象牙塔」、「左膠」、「離地」、「親中」、「投共」、「五毛」。
8. 如果對方談的只是個別例子或特殊情況,你可以「替他」以偏概全,說成是關於整個類別,然後指責他錯了。
9. 要是你意識到自己明顯處於下風或很快會被駁倒,便應立刻引入另一話題,當作與討論的問題有關(而事實上無關),以達到轉移視線的目的。
10. 即使在論點上沒有取勝,你也要在語氣上表示自己佔上風,甚至單方面宣布勝利;又或者將自己描繪成受害者,是被對方污衊,以博讀者同情。
11. 假如你的某一論點令對方突然發怒,你便知道那是他的弱點,這時便應火上加油,使他更加憤怒;總之務必激怒對方,令他方寸大亂而犯錯。
12. 人身攻擊,侮辱對方,但要做得有技巧,例如擺出逼不得已的姿態。這樣做可以達到兩個目的:激怒對方,並令心目中的讀者憎厭此人。
這十二招其實也不是甚麼秘技,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辯論或筆戰場合見過有人運用其中的一些;以上只是清清楚楚一次過羅列出來,以方便參考和印證經驗。這些招數,我知道了也用不着,因為自忖欠缺運用這些詭辯術的兩個必要性格特質:無恥和無賴。至於被人運用到我身上,當然是領教過。如何對付?我是挺悲觀的:除非一般讀者的思考水平大大提高,詭辯術通常奏效,講道理的人反而吃虧。遇到詭辯,如果決定回應,便得做足心理準備會吃力不討好,尤其是當你對付的是一個有大量支持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