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七年 Seven Years in Tibet (1997)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0Cpp9FoDZ1DdCjspDG0sVrC4y7O8ys5U?usp=sharing
(火線大逃亡)是一部1997年首映的美國傳記片,內容根據奧地利登山運動員海因里希·哈勒的同名自傳而改編。電影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布萊德·彼特和大衛·休里斯主演。 電影與原書一樣,以二戰伊始的1939年開場,後轉而描述哈勒於1944年至1951年這七年間在西藏生活的經歷。
上映時間: 1997 年 10 月 8 日 (美國)
導演: 尚-賈克·阿諾
剪輯: 諾爾·柏鬆
編劇: 海因里希·哈勒
改編原著: 西藏七年
原著: 海因里希·哈勒
New York Times
你最後一次在電影裡看到一個中國壞人是在什麼時候?如果想不起來,那可能並非偶然。2012年,冷戰片《赤色黎明》(Red Dawn)翻拍版描繪了中國敵人進入美國小鎮的情景。
《赤色黎明》,2012年
或者至少是在它的劇本洩漏,並激怒了中國官方媒體之前。
最後,米高梅(MGM)花費100萬美元,用數字手段逐格刪除了中國軍隊存在的跡象,以朝鮮人取而代之。
對於自己在由美國人製作和觀看的電影中被如何描繪,中國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這是中國政府更廣泛地推動其全球敘事控制權的一部分,力圖展現一個更友好、更無害的中國形象。
中國如何重寫自己的劇本
Read in English 阅读简体中文版
AMY QIN, AUDREY CARLSEN 2018年11月19日
在美國國內票房銷售放緩,亞馬遜(Amazon)和Netflix這樣的科技新貴正在挑戰傳統電影製作模式的時候,中國蓬勃發展的票房以及看似無窮無盡的現金儲備,為好萊塢電影公司提供了急需的推動力。
好萊塢接納中國的同時,附加條件也隨之而來。
2015年發行的電影《世界大對戰》(Pixels)中,本來有外星人在中國長城上爆開一個洞的場面。但索尼公司的電子郵件洩漏顯示,高管們擔心這一幕會影響該片在中國的發行。最後改成了炸掉泰姬陵。
在1960年代,漫威在它的宇宙中引入了一個神秘的導師角色,名為「古一」(Ancient One),他被描繪成一個年邁的藏人。
但在2016年的電影《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中,古一成了凱爾特人,由英國演員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飾演。製片人在影片製作早期就已經決定改變該角色的種族,據說是為了避免得罪中國政府。
就在20年前,好萊塢大片還在對中國進行尖銳批評。《西藏七年》(Seven Years in Tibet)描述了中國士兵對藏人實施的暴行,是1997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同年,迪士尼(Disney)不顧中國當局反對,發行了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電影《達賴的一生》(Kundun),它用同情的視角描述了達賴喇嘛在毛澤東時代中國的早期生活,以及隨後流亡印度的經歷。
「你再也看不到《西藏七年》這樣的東西了,」夏威夷東海國際短期大學(Hawaii Tokai International College)專門從事亞洲和亞裔美國人研究的教授品川元(Larry Shinagawa)說。他還說,電影公司如果拍攝批評中國的影片,就有可能被禁止在該國發行電影。
對中國而言,這裡面關係到的遠非只是幾個好萊塢權力掮客和名人對中國的認可。在演講和論壇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再強調「講好中國故事」的必要性——確保全球受眾能夠看到一種連貫的、引人入勝的,最重要的是受共產黨認可的中國崛起敘事。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宣傳工作效果不夠好,」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the Center on U.S.-China Relations at the Asia Society)主任奧維爾·謝爾(Orville Schell)說。「所以這就是電影工業發揮作用的地方。好萊塢大片的影響力因此就格外敏感了。」
中國通過資助越來越多的頂級電影來提升其在好萊塢的影響力。
從1997年到2013年,在歷年全球收入最高的100部電影中,中國只投資了12部好萊塢電影:
北京55日 55 Days at Peking (1963)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77284/
onli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wKVYYkWpGs
《北京55日》:八國聯軍侵華 抗擊義和團和清政府(西方人眼中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由查爾登·海斯頓 艾娃·加德納 大衛·尼文 弗蘿拉·羅博森等主演,1963年在歐美地區發行。
本片再現了八聯軍侵華(庚子國變)這一歷史。1900年的北京,慈禧太后當權、中國領土四分五裂。端親王力主出兵,並派義和團圍困外國使館,當千軍萬馬兵臨城下之際,查爾登·海斯頓飾演的美國軍官率領各國聯軍作困獸之鬥,終於扭轉命運,殺出重圍。
義和拳勢力開始抬頭後後,毓賢感到外國教會勢力比拳運對清朝統治的威脅更為嚴重,因此對義和拳的鎮壓就不像以前那樣賣力,採取了剿撫兼施的策略。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即提出“化私會為公舉,改拳勇為民團”的主張,以實現其排外的目的。二十五年(1899年)二月,任山東巡撫後,明確表示“民可用,團應撫,匪必剿”,並特意在省城濟南設場招納拳民,令義和拳民教授兵勇拳藝。他任憑平原、高唐、茌平一帶朱紅燈、心誠和尚等義和拳領袖設場授徒,攻擊教堂,打擊教士。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7月,平原縣杠子李莊教民李金榜欺壓拳民,知縣蔣楷袒護教民,派兵捉拿拳民,引發杠子李莊和森羅殿等地的武裝衝突。毓賢聞訊後,一面派兵彈壓,一面將蔣楷等人撤職查辦,又派盧昌詒“親往撫綏”平原義和拳,並通令山東各地義和拳、大刀會等一律改稱“民團”,允許朱紅燈所部義和拳建旗幟,皆署“毓”字。自此,山東義和團聲勢愈張。外國認為毓賢鎮壓不力,視其為縱容義和團的“罪魁禍首”,美國駐華公使康格要求清政府撤換毓賢,清政府因此撤換毓賢,改派袁世凱任山東巡撫。
毓賢在京向端王載漪、莊王載勳、大學士剛毅等力薦拳民可用,獲准面見慈禧太后,1900年被重新起用為山西巡撫。任山西巡撫時,毓賢排外更加激烈,唆使義和團焚燒教堂及屠殺教民,對拳民首領款若上賓。之後對傳教士假稱兵力不足,未能在各縣對其保護,設計命全省教士集中到省城太原一室之內。於1900年7月9日,在巡撫衙門西轅門前,毓賢將這46人盡數處決,婦孺皆不免。毓賢親手殺死天主教山西北境教區正主教艾士傑。山西全省共殺傳教士191人、中國教民及其家屬子女1萬多人,焚毀教堂、醫院225所,燒拆房屋兩萬餘間,是各省中死人最多的一個省。清廷事後為此付出四百余萬兩白銀的撫恤金和喪葬費等賠款,另根據辛丑合約附件八停止山西人士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若干年,以示懲罰。
至八國聯軍攻入天津後,毓賢自請勤王,而當聖旨命其統軍入京,毓賢卻不想出發,暗地裡唆使山西民眾呼籲朝廷讓他留下,朝廷不允,再發旨催促。1900年7月,毓賢不得已才上路,而上路前還告訴義和團民:“教民罪大,焚殺任汝為之,勿任地方官阻止也。”當時,聯軍已破京師,毓賢在路上遇到逃亡的兩宮。清廷與八國聯軍議和時,聯軍指毓賢為罪魁禍首。1900年9月26日,毓賢被革職,發放新疆。毓賢至蘭州,住八旗會館,恰逢農曆新年,當時護理陝甘總督的藩司李廷簫宴請毓賢吃年夜飯。1901年2月13日,清廷下令加重對“首禍諸臣”之懲處:毓賢即行正法。李廷簫接旨,持告毓賢,毓賢道:“死,吾分也,如執事何?”廷簫因于山西藩司任內曾聽命毓賢殺害洋人,聽後憂懼,元旦當天仰藥死。22日,毓賢被斬於蘭州,劊子失手,一刀未死,其一個戈什哈見毓賢痛不堪言,說:“奈何苦我主!”遂奪刀助殺毓賢,然後自殺殉主。
雲圖 Cloud Atlas (2012)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30403/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1EvmQzDAtQkjQJjLBZq7xg
提取码:F689
《雲圖Cloud Atlas》作者:[英]大衛·米切爾
online
https://www.shutxt.com/waiguo/3401/
作者:[英]大衛·米切爾
譯者:楊春雷
亞當·尤因的太平洋日記
內容簡介 · · · · · ·
《Cloud Atlas》(《雲圖》,2004)是大衛.米切爾的第三部小說。這本書由六段故事構成,從1840年一位美國人從悉尼旅行到三藩市的日記、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居住在比利時的年輕作曲家、1975年捲入加利福尼亞災難的年輕記者、當今倫敦出版回憶錄的黑道、1984年韓國發生的故事與一個老人敘述當時在夏威夷的青春自語為終結。 《Cloud Atlas》入圍2004年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
作者簡介 · · · · · ·
大衛·米切爾是英國著名作家,歐美文學界公認的新一代小說大師。1969年生於英格蘭烏斯特郡,在肯特大學主修英美文學、比較文學。曾在日本廣島擔任工程系學生的英文教師八年。米切爾博采村上春樹、奧斯特、卡爾維諾、博爾赫斯諸大師作品之所長,自成一派,其作波詭雲譎,靈氣無窮。處女作《幽靈代筆》(1999)轟動歐美文學界,榮獲萊斯文學獎,入圍《衛報》處女作獎決選;《九號夢》(2001)入圍布克獎決選,米切爾也因此書被評為英國最佳青年小說家;《雲圖》(2004)榮膺英國國家圖書獎最佳小說獎和理查與茱蒂讀書俱樂部年度選書,同時入圍布克獎、星雲獎、克拉克獎決選;《綠野黑天鵝》(2006)獲得美國圖書館協會最佳青少年圖書和《學校圖書館報》最佳圖書稱號,入圍科斯塔圖書獎和《洛杉磯時報》圖書獎;《雅各·德佐特的一千個秋天》(2010)問鼎英聯邦作家獎。米切爾小說原創性十足,為二十一世紀英語小說開啟了全新的模式與風貌。2007年,以傑出的文學成就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世界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目錄 · · · · · ·
亞當·尤因的太平洋日記1
西德海姆的來信41
半衰期:路易莎·雷的第一個謎87
蒂莫西·卡文迪什的苦難經歷145
星美-451的記錄儀183
思路刹路口及之後所有229
星美-451的記錄儀297
蒂莫西·卡文迪什的苦難經歷331
半衰期:路易莎。雷的第一個謎369
西德海姆的來信417
亞當·尤因的太平洋日記451·
教父(電視劇重剪版) The Godfather: A Novel for Television (1977)
又名: The Godfather 1902-1959: The Complete Epic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120658/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C9DgzPHKAZyE5xbeO6fqfQ?pwd=5omy
提取碼:5omy
劇情簡介
電影將兩代教父按照時間的順序重新剪輯,並包含了一些刪減鏡頭。
一堆紅衣主教。各人細分的命運。因為各種欲望而引起的大騷動。看來,越簡單,越智慧。簡單,一種經歷複雜之後的簡單,不是傻,不是從來都孤陋寡聞。不要欠世界太多,不要要的太多,不要什麼都想得太複雜。不要簡單分對錯。不要手放不開那些該放下的。不要應該認真對待的,卻忽略帶過。得失經常在無常的轉化。而這世界,依然有著溫柔美麗的角落,在呼喚你靈魂裡,最乾淨美麗的那一片區。啟動該啟動的,感受進步與付出,感受分享美好的心。你已經擁有比世上其他人更多更好的東西。其中尤其珍貴的,是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心。珍惜其他的擁有。多出來的,也讓其他人一同擁有。天堂和地獄並存的人間。淨土裡,倒映你的心。淨土只是名為淨土。心淨看一切都淨。
柯里昂閣下,五個字在影片中前後呼應,然而此閣下非彼閣下,黑幫家族的傳承,大哥無腦衝動,影片開始第一代教父就很器重麥克,到最後麥克成為第二代教父,謀殺片段俐落迅速。最後一個場景拍的非常好,一扇門阻隔了兩個世界,一個世界是血腥風雨,一個世界是家庭柔情。女人,有時候真的很好騙,但是,他願意保護他的女人,善意的謊言還是欺騙,冷暖自知,未必kate不知道,然而只是給自己找個理由罷了,自欺欺人是女人的天性。妹妹被老公家暴聯合老公害死山尼,還責問麥克為神馬殺害,突然覺得山尼死的好怨,然而也符合山尼無腦的特性
博斯 第一季 Bosch Season 1 (2014) to博斯 第七季 Bosch Season 7 (2021) 8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4967836/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_sG46xSHJbbn8-ke-gj8aQ?pwd=gl8a
提取码:gl8a
博斯:傳承第一季 Bosch Legacy (2022)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580204/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XlAclrWEs_RScPdagduEg?pwd=5sqa
提取码:5sqa
《林肯律師系列》(共5册)
MH 1 The Lincoln Lawyer
MH 2 The Brass Verdict
MH 3 The Reversal
MH 4 The Fifth Witness
MH 5 The Gods of Guilt
犯罪驚憟小說大師 Michael Connelly 最著名的系列當數 Harry Bosch 警探故事。他另一系列,“林肯律師”也挺好看。以前一直沒有看最後一部,The Gods of Guilt,昨天看完了,把整套發出來給喜歡的書友。全部讀過,校對過。
主人公 Mickey Holler 是 Harry Bosch 的同父異母弟弟,同在美國司法界做事。不同的是 Bosch 是重案警探,專門破案捉壞人,收集證據給壞人定罪;Haller 是辯護律師,專門替嫌疑人(很多是壞人)辯護脫罪;二人在法庭上是對立面。Haller 沒有辦公室,一輛豪華林肯轎車後座就是他的移動律師事務所,故此江湖得名“林肯律師”。
5本書中的中間3本原來出版時候是 Harry Bosch 系列的一部分,以前我也發過。加上 "The Lincoln Lawyer" 和 "The Gods of Guilt" 一頭一尾,組成了官方認可的林肯律師系列。第一本拍過電影,相當有名氣。整個系列都很好看的。
林肯律師 The Lincoln Lawyer (2011)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996790/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0X07Sx47Dai58I68E3VAQ?pwd=nkl9
提取码:nkl9
林肯律師 The Lincoln Lawyer (2022) 集數: 10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4444385/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eFBWTlFW7gN6TNEVuf1KQ?pwd=ttk2
提取码:ttk2
該劇根據麥可·康納利撰寫的《林肯律師》系列小說第二部《黃銅判決》(The Brass Verdict)改編。原著作者的書裡,大部分都是警探博斯系列,林肯律師米奇的只有兩本專門的書,其他是作為背景出現。《黃銅判決》超過了同一作者寫的所有博斯系列的小說,這個形象真的非常讓人喜歡,也非常適合影視化。
米高·康奈利(英語:Michael Connelly,1956年7月21日-)是一位美國的偵探小說、犯罪小說作家。其中以洛杉磯警察局警探哈利·博斯為主角的系列小說最為知名。
黃銅判決的讀後感10篇
(一):《黃銅判決》:不為伸張正義,律師自有決斷
邁克爾·康奈利(Michael Connelly,1957—)美國當代著名推理小說家,以“哈里·博斯”系列小說(共十一部)聞名於世。截止目前,康奈利已獲愛倫·坡獎、安東尼獎、尼祿·伍爾美獎、夏姆斯獎、馬爾他之鷹獎等一系列推理小說大獎,堪稱名副其實的一流推理小說家。除卻文壇內的正式嘉獎之外,康奈利也得到了讀者的廣泛認可,尤其是他的“哈里·博斯”系列小說,共同塑造了一位名為哈裡·博斯的優秀警探,洛杉磯的保護人這一不朽的形象。
不過,在《黃銅判決》一書中,曾經叱吒風雲的哈裡·博斯(Harry Bosch)也得退居二線,讓位於巧舌如簧的律師米克·哈勒(Mickey Haller),而他從地區檢察官轉為職業辯護律師,在金錢至上原則和個人利益最大化目標的驅動下。這一做法無可厚非,但他為某些近似人渣的有錢人辯護,則頗令人費解,不僅是讀者,作品中米克的熟人乃至他的妻子女兒亦複如是。然而,米克並不為自己做道德上的辯護,而是從司法程式公正的立場上看待自己的個人事業,同時也在無形中為我們思考正義指出了一個方向。
《黃銅判決》(The Brass Verdict)主要講述了律師米克·哈勒在時隔十五年後意外接獲被人槍殺的好友律師傑裡·文森特負責的全部案件,並主要處理一樁富人沃爾特·伊里亞德涉嫌殺害妻子及其情夫的官司,最終通過細節證據的發現和傑出的法庭質證為他完成了無罪辯護。故事跨越十幾年,枝節和微妙之處頗多,案中有案,破案及無罪辯護的關鍵證據的獲得堪稱“剝洋蔥”般綿密小心。黑槍、謀殺、賄賂、種族、家庭等常見小說要素也處理得恰到好處。
與哈里·博斯這一洛杉磯的保護人不同,大律師米克·哈勒並非以正義的裁判者身份自居,時刻以保障洛杉磯人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為自我期許,而是代之以“謊言粉碎機”。哈勒形象的英雄色彩因而減弱,市民性和思想性卻得到極大地增強。所謂“謊言”,非單指法庭上存在的欺騙行為:“員警會說謊。律師會說謊。證人會說謊。受害者也會說謊。”還包括主張不允許存在個人偏見、卻暗含個人偏好利害的陪審員制度。而米克·哈勒的不平凡之處,就在於能夠“保持耐心”,“靜靜等待機會”,敏銳地“抓住對方謊言中的漏洞,像打鐵那樣將它鑄成一把尖刀,然後用它剖開案件的表像,將真相展現在所有人面前。”所以,整部《黃銅判決》與其說是大律師初次登場的首秀,不如看作對現存司法制度和正義公平的辯證思考。
沃爾特一案中,關鍵證據槍支的消失不見為米克·哈勒提供了反敗為勝的利器。儘管大勝,然而,對於正義,我們的思考或許才剛剛開始。“正義”,在有限的證據支持下該如何書寫?疑罪從無當然是歷史的進步,遠較“寧肯殺錯一千,也不放過一個”來得正當、來得人性化。然而,當案件被大眾媒體廣泛關注,社會輿論參與到對案件的道德審判,正義又該走向何處?律師哈勒利用媒體來博取輿論的同情,誰能知曉其不曾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陪審團的成員?
現實生活中,誰都不是上帝,做不到全知全善。然而,多數人都習慣根據有限知識評判事物,比如因果律、概率、邏輯推理。尷尬的是,我們可能以“正義”的名義做不那麼正義的事,同時不妨礙對光明的滿心期待。律師哈勒的意義在於,他洞察了我們的個人偏見和促狹心理,挑戰了我們對正義的認知。既然我們本希冀於通過客觀的程式實現正義,那麼,遵守程式或學會利用程式,是未曾擁有上帝之眼的我們擺在眼前的唯一選擇,儘管未必是最好的選擇。
讀後感(二):辯護、正義和判決
在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快播案庭審正進行得風生水起。精彩的庭審對大多數國人來說都有點陌生,因為此前我們看到的精彩庭審往往都在美國電影或TVB電視劇裡,去年有一個翻拍電影《十二公民》之所以受到好評,就是因為我們看這種場面太少了。精彩的庭審對於中國民眾來說,不僅僅是普法意義,不僅僅告訴我們法律是什麼,它還告訴法律是如何運作的;它關注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而這個過程在真正的法理觀念強的國家是充滿變數的,而這些變數往往會影響最終的裁決。它告訴我們,法律的運作方式是從開始到結果,而不是還未開始就已經有了結果,它的結果必須在庭審過程中一步一步推導出來,就像《十二公民》所講述的那樣。所以,快播庭審的意義不僅僅是它好玩,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對庭審、對法律有了一個全新的概念,這個概念就是——法律的裁決必須是在庭審之後,而不是之前。《十二公民》也告訴了我們這樣的道理。
還有邁克爾·康納利這部《黃銅判決》。事實上,前面那些論述與快播無關,它是在我看了這本書之後得出來的。
《黃銅判決》是一部精彩的犯罪小說。但它不是那種很典型的犯罪小說。一般的犯罪小說——或稱推理小說,都是著眼於犯罪本身:誰是兇手,或者兇手是怎麼行兇的,或者像社會派推理那樣更關注犯罪的動機等等。這類小說的結尾往往是偵探在進行一番精彩的長篇大論之後指著某個人的鼻子說“你就是兇手”,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故事就結束了,誰也不再關心後來會發生什麼,“他們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而康納利的小說關心的卻是“然後的然後”,他小說的主角是邁克爾·哈勒,一位律師,而且是辯護律師。他的工作和偵探似乎正相反,當偵探指著某人的鼻子說“你就是兇手”之後,哈勒要說的是“你憑什麼”並針對偵探的指認一一進行駁斥和否定。從某種程度上說,哈勒關心的不是案件本身,至少他關心的首要事情不是案件本身,而是案件在法律面前會呈現出什麼樣的面貌,法律會如何認定這個案件。在一個沒有上帝以及沒有人扮演上帝的社會,法律對一個人是否有罪的認定就是唯一的權威。當然,法律認定之外的地方可能會有人有別的想法,但依然改變不了法律認定的事實。就像無論有多少人看到蘭帕德的球越過了門線,主裁沒認定也是白搭。
所以邁克爾·康納利的小說就呈現出了與其他犯罪小說完全不一樣的面貌。別的小說偵探說什麼就是什麼,邁克爾則會讓他筆下的邁克爾說“不”。邁克爾一上來就來了一句“每個人都會說謊”。而且他的“每個人”裡所包含的第一種人就是員警:“員警會說謊。律師會說謊。證人會說謊。受害者也會說謊。”當然,有時候員警指認某個人“就是兇手”的時候是正確的。但是,只要公訴方指認的方式是不正確的,律師就會指出這種不正確,從而讓法律判定公訴方的不正確。在康納利的小說裡,員警的確是會說謊的,比如當他們認定某個人就是兇手但又不能提供充分證據的時候。在康納利的犯罪世界裡,偵破不完美、犯罪不完美——甚至他筆下主角的辯護也不完美,就像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完美一樣。所以康納利就和其他推理小說作家完全不一樣,他不像柯南道爾爵士和阿婆那樣古典而浪漫,他更現實,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更接近美國推理的傳統——比如他的偶像雷蒙德·錢德勒。
康納利的這本書主旨就在於“判決”:首先是事實的判決——這個其實很難說,因為多數時候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才是事實;然後是法律的判決——這個是小說的主要內容,幾乎所有的情節都圍繞此展開;但是,在這兩種判決之後還有另一種判決,我們可以稱之為命運的判決或是上帝的判決——本書中的“黃銅判決”就是個隱喻,黃銅判決是跳出法律之外的又基於某種事實的判決,所以當黃銅判決發生的時候,就會讓人產生一種“一切心機皆枉然”之感,或者也可以用中國人的說法——多行不義必自斃吧。
讀後感(三):歸宿
(一)
這是第一部讓我思考歸宿的推理小說。
從淺一點的層面來說,作為刑法專業的學生,我很早以前就決定,絕對不會成為一名刑辯律師。不是因為危險,不是因為報酬,而是因為天人交戰實在太過痛苦。
傑裡•文森特的客戶“至少滿足以下三種條件中的一種:要不就是有能力支付天價的律師費,要不就是顯然沒有犯下被控之罪,再不然就是明顯有罪卻獲得了公眾的同情和支持。對於這樣的當事人,不管他們被指控犯下怎樣的罪名,文森特都可以理直氣壯地為他們辯護,不必擔心事後問心有愧。”
我並不清楚文森特是否是一個執著於歸宿的人,從文中的他的所作所為看來很可能不是的。然而對於任何一個執著於歸宿的人而言,除了第二種情況之外,是絕對不可能完全問心無愧的。林肯律師哈勒顯然就是這樣的人。
他明白辯護律師的工作就是盡職盡責為被告人的利益服務,他知道司法機制就是這樣運作的,他和古美門一樣清楚律師不是神。但他更清楚在他代理過的人當中只有五六個完全無辜,作為一個執著於歸宿的人,他面對女兒的詢問感覺力不從心,他讓女兒來聽他的開場白和交叉質詢,試圖讓女兒理解他的工作。而且,他完成他的代理任務盡職盡責。
然而他始終是一個執著的人,他說“我是否相信你清白無辜並不重要”,但他卻執著于探尋當事人向他隱瞞的真相。他喜歡被稱為獨行俠,但他依然留戀和女兒相擁的瞬間,他不想“留下自己一個人在這個險惡的世界裡形影相弔”。在下面這段對話裡我第一次預感到他的歸宿。
-你幫助過的人裡有清白的嗎?
-有幾個是的。
-媽媽可是把好多壞人都送進監獄了。
(二)
“每個人都會說謊。”
即使是聰明富有洞察力的林肯律師都免不了以為伊里亞德是清白的。
控方證人中聰明的老律師Wilfrid也被證人玩弄,證明了一個殺人犯的清白。
一級恐懼裡面,大律師Martin Vail則被Aaron精湛的演技騙過了。
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裡面,Annalise從來不問她的客戶到底有沒有犯下謀殺罪。
ecause people lie.
Annalise是正確的,古美門是正確的。
但是,在體制得益的同時,律師成了天人交戰的受害者。
作為和被告人關係最近的人,作為社會階層中的精英分子,辯護律師是最容易接觸到案件真相的人之一。倘若真相是他們的客戶確實犯下了罪行,他們也一樣要用盡渾身解數爭取到最有益於客戶的解決方式。倘若他們在為客戶脫罪之後得知他們的客戶確實犯下了罪行,律師受協議約束什麼也不能做,司法體制受一罪不兩罰約束什麼也不能做。
我們可以看見Haller的煎熬,看見Wilfrid和Vail的煎熬,因為他們知道了真相。
聰明如古美門,聰明如Annalise,不問被告人是否真的犯下了罪行,不是罔顧正義,而是在忠實履職的同時保護自己免受天人交戰煎熬的出路。
不知道,是最好的。
那麼知道了真相,又該怎麼辦呢?
“所謂的正義是從客觀現實出發的,追求絕對正義的前提是正視現實。現代司法系統是一個重視證據的規則體系,當有充分的證據表明被告人的行為是被害人直接致死的原因,那麼法律不會縱容任何一個藐視生命和法律的罪犯,但如果證據並不充分,而僅僅是間接或推論時,法律只能退而求其次,實現在現行法律框架和證據下的初級正義,不冤枉任何一個人。那麼絕對的正義如何實現呢?當官方法律無法行動時,民間的裁決是否就是合理的?”
黃銅判決。
黃銅判決中被害人的家屬殺死了伊里亞德。
控方證人中聰明美麗的女證人Christine處決了被告人。
殺死一隻知更鳥中,非官方的力量也使得害人者付出了代價。
也有的時候兇手逍遙法外了。
但不論是哪一種情形,不論最後結局是否可以接受。知道真相的辯護律師都必須面臨自己內心的拷問。
“我也要面對自己的陪審團,意識到我即將迎來有罪裁決。”
執著的人永遠不可能對此釋然。
他們不像不知也不想知的人那樣聰明幸福。
對他們而言,刑事辯護可以是打磨自己的舞臺,可以是推銷自我的看板,但絕不會是歸宿。
(三)
“我從來沒見過一個真正清白卻一點兒都不害怕的當事人,清白的人也會害怕這個體制出錯,害怕這個體制雖然能證明壞人有罪,卻不能給好人伸冤。而這一點就是你所沒有的,沃爾特,你根本不怕。”
沃爾特•伊里亞德,對自己脫罪自信滿滿。然而當他知道自己行賄安插到陪審團中的七號陪審員暴露之後,“臉上哀求的神情,讓我意識到他對我的辯護案根本沒有信心。他一直將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陪審團裡的沉睡者身上。”
這個人的無所畏懼,從來都不是由於對自己的律師和辯護方案的自信,而是由於對插在陪審團中的老鼠的自信。
從來都不是因為對體制正當運作的自信,而是對體制運作一定會有腐敗漏洞的自信。
而可悲的並不在於這種不信任,而在於不論信任與否,黃銅判決都會發生。
不信任,插入一隻老鼠在體制的腐敗漏洞之中,七號陪審員會讓沃爾特脫罪。
信任,讓體制正常運行,林肯律師會找到合理懷疑讓他脫罪。
正因如此,真相才會將Haller推離結局。
他一定會離開,不管什麼結局他都已不在乎,不管什麼結局都不是歸宿。
(四)
“只有像這樣跟女兒緊密相擁的時候,我才能感到自己生活中的那種距離感漸漸消散,我才能感到自己跟某件重要的東西是聯繫在一起的。”
Haller跟女兒緊密相擁。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哈裡•博斯警探在案件結束後敲開他的家門。
博斯問他,那封匿名信是不是你寄的?
博斯說,“只是我自己想知道,我只是想知道你是不是做了正確的事情。”
哈裡•博斯敲開他的家門,聽了他的告白,充當了他內心的陪審團。
“我覺得自己恐怕再也不會跟博斯見面了。”
“他看他那一邊的風景,我看我的,僅此而已。”
隔山相望。
然而這種聯繫和這種遠離是微妙的。
當Haller把林肯車倒出車庫的時候,“正好看見太平洋山閃著一篇燦爛的金光。”
我感覺他不會再一個人被形影相弔地留在這個世界上了。
(五)
最後來點例行抽風。
“如果我們一起辦過案,你肯定會記得我。”
——一句話喜歡上哈裡•博斯。
“你是說你想讓我牽著你的手送你去停車場嗎?沒問題,走吧。”
——又一句話喜歡上哈裡•博斯
博斯笑了,紅著臉轉過頭去又不看我了。
——真是太可愛了!
“我想讓你幫我做一件你可能不願意做的事。如果你不想做,我也能理解。不管最後結果怎樣,你千萬別跟任何人提起。”
他沉吟了一下。
“你讓我殺誰?”
說到這兒我們都笑了。
——一句話喜歡上西斯科。
【每一個優秀的律師都有一個萬能調查員啊,像古美門的忍者一樣】
他對當事人的幫助不僅限於法庭上,他會幫助對方脫離幫派,過上新的生活。不讓羅梅羅負責幫會案件真是愚蠢透頂。
——一句話喜歡上羅梅羅。
最後。
我臉上浮現出微笑,繼而放聲大笑。情不自禁。
“有什麼好笑的?”
“你一個員警自願給我這麼一個辯護律師輸血,你那幫哥們兒要是知道這事兒肯定再也不跟你一起玩兒了。”
不跟你一起玩兒了~~
《黃銅判決》讀後感(四):《正義的慈悲》和《黃銅判決》
讀書的時候每天下午吃飯時必看的節目是法律講堂,後來慢慢通過看書、新聞、電影接觸到西方的法律,然後就被各種吸引和崇拜,覺得無罪推論的理念實在是太棒了。
最近看了兩本書,《正義的慈悲》和《黃銅判決》,前者是對真實案件的紀錄和反思,後者是基於法律訴訟的偵探小說,卻都描述了美國司法體制下的苦難和晦暗,然後你會慢慢知道原來每一個體制都有它的漏洞和黑暗。
正義的慈悲以沃爾特·邁克米利安的案件為時間軸,同時穿插了很多布萊恩·史蒂文生接觸到的因種族歧視而得到法律不公待遇的案例。
黃銅判決則是由一個敘事型的小說,穿插賄賂和最後的大反轉來展示了司法的漏洞,人性的欺騙,小說本身非常的連貫,也講解了一些法律上的概念,很好讀。
小說的好處是最後壞人被繩之以法,而現實呢?
有時候正義是不會等待的,也許法庭上的瞬息萬變會讓兇手逍遙法外,然而總會有人決定不再坐等正義實現,而去自己做出他們的裁決,這就是黃銅裁決。
只有寬恕根植于希望和自由意志,才是正義的。當寬恕給予了不值得寬恕的人,它才是最有力量、最開放和最具變革性的。那些不值得寬恕、甚至不追求被寬恕的人,正是同情心最有價值的部分,這是正義的慈悲。
《黃銅判決》讀後感(五):獻給天真的正義
有一個關於番茄的故事。在一個法學課堂上,教授講述他在超市打工的經歷,老闆告訴他,貨架的第一層放水果,第二層放蔬菜。當他打開貨物的時候,發現是一箱番茄。那麼問題來了,番茄應該放在第一層還是第二層呢?
真相非黑即白,但法律不是。一本正經的證明番茄是蔬菜還是水果,是不是有一點可笑?但當這種證明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的時候呢?
邁克爾•康奈利在本書中描寫的庭審過程是很完整的。從開庭前調查,到陪審員選擇,至法庭辯論到審判,每個細節都讓人身臨其境。與其他注重情節的偵探小說相比,康奈利對人物的塑造更值得一提。
小說中,律師哈勒是一個遊走在黑白之間的人,他熟諳法律的漏洞、程式操作的細節、每一個致勝的節點,他當然有輸的時候,但只要有一點幸運眷顧,他就會贏。形象如此鮮明,並且,哈勒律師的內心隨著案情發展的變化而改變,從自信到崩塌,是一個緩慢卻再合理不過的過程。
當哈勒律師得知一切的時候,他對自己的人生開始懷疑,覺得自己並不適合這份工作。正如那個講番茄故事的教授,他最後選擇做老師去傳授專業知識,而不是從事律師工作,恐怕就是對黑白的模糊界定。在康奈利的描繪下,哈勒律師有一個複雜的人格,他對番茄的判斷始終有些搖擺。
而庭審似乎就是辯論勝負的較量,證據當然要有,但證明更重要。戈蘭茨檢察官的節節敗退,正是幸運的一環,他確實不夠精明,又過於大意,疏忽不少。若是這個對手再強勁一些,恐怕哈勒律師也會覺得棘手。
對於哈勒律師來說,能力當然不是問題,心態卻很微妙。律師可以憑藉能力叱吒庭審,但有些秘密就必須自己消化了。正義感太強的人通常都不適合做律師,而律師是更圓滑的,他們更清楚的認識到,法律絕不僅僅是正義。所謂黃銅判決,即是:有些正義必須立即得到伸張。這是頗為無奈的,只有對法律徹底的失望,才會相信黃銅判決是真正的正義。我們維繫社會穩定秩序的手段,竟然如此不堪一擊。正義兩個字,筆劃雖然少,卻真心難寫。
每個人都會說謊,每個人都在說謊,康奈利是書的開頭是一再強調。毫無疑問,他是講故事的大師,即便他說了每個人都在說謊,你也猜不到最終的謊言的什麼,你更猜不到每個人心中對正義的選擇。
你相信黃銅判決嗎?
《黃銅判決》讀後感(六):正義在何方
這本書是我看的第一本邁克爾·哈勒系列,之前對於林肯律師早有耳聞,但一直沒接觸過,新星只出了博斯系列和非系列,真是不對。
這本書,我想我知道新星引進這本書了,因為這本書有像《冷月》一樣的華麗陣容:《最後的郊狼》等名作的主角,康奈利筆下第一神探哈裡·博斯、大名鼎鼎的律師偵探邁克爾·哈勒、《詩人》中大放光彩的記者偵探傑克·麥克洛伊,康奈利筆下三大系列的名偵探首次聚首合作,這種陣容怎能不吸引人心!!
但是,三位名偵探中,只有哈勒是主角,博斯成了配角,記者直接成了跑龍套,只有簡短的幾次出場。但依然很吸引人,三位名偵探關係都不怎麼樣啊,合作並不十分融洽。因此,本書還是林肯律師系列。
我剛拿到這本書時,我有點緊張,我不知道這本書配不配得上我的26塊錢和八點八分,但是剛看了開頭,我就知道,我不需要擔心了。開頭就是一場巧妙的法庭鬥智,其中的挖坑戰術,我在國產《偵訊記錄》裡見過。但是,哈勒為之辯護的確實一個人渣,真正的殺人犯,而這傢伙居然被判無罪了。不過,開頭與後來的故事並無多大聯繫,但它證明法律也會讓很多罪犯成為漏網之魚,算是埋了一個伏筆。
本書的案件時間是2008年,哈勒停業一周年,因為他在上一年中染上了毒癮,不得不送往戒毒所,戒毒後,決心洗心革面,重振雄風!因為他的好友的死,他接受了好友留下的三十多個案子,其中最大的案子就是好萊塢的亞齊威電影公司老闆,影界巨頭沃特亞殺妻案件,哈勒要為他做無罪辯護,同時調查好友之死,希望查出兇手,而好友的死好像與這起案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他被哈裡·博斯找上門來,兩人進行交易,合作,共同追查事件真相。
故事的前一百多頁,進展很快,,讀起來很過癮。其中,哈勒說的一句話,很耐人尋味“我並不在乎你是否有罪,是否殺了人,但我在乎能不能取得勝利”,這似乎是大多數律師的選擇,我的當事人殺了人又如何,只要他給錢,我就給他全力做無罪辯護。好像是,為了利益,什麼公正、正義都可以拋到一邊子去。之後,他接手案件,並進行調查的時候,他碰上了博斯。兩人合作,追查兇手。
其中,在庭審的第一個環節,檢方和辯方一起選陪審員的那一段,很令人深刻,雙方並不想要真正公正無私的人,不想要不會輕易被感情波動的人,他們想要的只是聽自己話的“旅鼠”,這一段,讓我對一直敬仰不已的陪審團制度產生了懷疑,這一段很激烈,心理描寫很豐富。
隨著沃亞特案件的進展,好友之死的真相也漸漸明朗起來。在第四部分的結尾,康奈利一下子來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的大逆轉,直接驚掉下巴。哈勒自己也對法律逐漸喪失了信心,因為一系列的事件,讓他明白法律維護的不是正義,而是秩序。第五部分,又來了兩次逆轉,一次案情逆轉,一次系列人物關係逆轉,這個逆轉可真是令人驚訝。
在最後,博斯解釋了黃銅判決這個書名的含義,是什麼意思,大家自己去看吧。我看完解釋之後,我深思良久,這個世界上的正義真的只需要法律來維持嗎?畢竟法律也不是完美的,因為制定法律的人並不完美。一向公正的司法界,也會有腐敗,也有許多蛀蟲存在。那我們是不是需要像《死亡通知單》中那位小E,或是古代俠客的那種人來幫助法律維持正義呢?馬修·斯卡德,在服從法律和堅持內心之間選擇了後者,但他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出色的歐美半法庭推理小說,值得五星推薦!
《黃銅判決》讀後感(七):一本非典型性偵探小說
歐美的偵探小說其實和日本的本格推理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日本本格推理更多的聚焦在案情環節,著重分析;而歐美的偵探小說更類似于一種硬漢文學,更貼近真實生活,主要描寫也在主人公的心理狀態。
事實上,日本的本格推理更像一種理想狀態下的純邏輯思考;歐美偵探文學則擅長探討人性。兩者各有特色,都很值得一讀。
回到這本書本身,作者選擇了律師哈勒作為主人公,而不是慣常的警探博斯,當然博斯也有出現。而本書的主題也罕見的從一件審理中的案件而非偵破中的案件出發。從這一角度來看,相當新穎也吸引讀者!
這本書有一種引人入勝的魔性,讓人拿起就不想放下,一環緊扣一環,情節於平淡中見激情,于高潮裡發人深省。邁克爾·康奈利不愧是當代最著名的偵探推理小說家!本書的翻譯也很見功力,行文通順,語態自然!
期待康奈利更多的作品被引進國內吧。
《黃銅判決》讀後感(八):《黃銅判決》:正義怎麼寫
人是謹慎的動物。時時要為自己找到一個心安理得的處境,是人在很多時候的處世原則。也由此,人們發明了很多“工具”,來確保自己的“判斷正確”。但同時,人又很善於“節外生枝”——本來用“工具”來處理問題,便是增加了事件的環節,也就增加了出錯的概率。人常因為自己的發明物而絆住手腳,“法律”,尤其是所謂“審判”便是其中一例。
不過這“遺憾”的背後,也有好事——比方說,我們還有長長的、精彩的法庭推理小說可以看。
邁克爾•康奈利是一個從不會讓人失望的作家。密實的敘事、引人入勝的佈局安排,加上豐富的素材和關於主題的理解,使得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出版“精裝本”來供讀者收藏的資格。這本《黃銅判決》,是我讀到的第一本“邁克爾•哈勒”系列作品。比起之前廣受好評的“哈裡•博斯”系列,這本以開著林肯跑車的大律師為主角的偵探小說,似乎少了一些黑暗元素。跟在這本書裡也有出場的博斯探長相比,哈勒倒是個熱心、富於人情味的人——他會幫助無家可歸的委託人,會為自己女兒每週三和隔周週末的造訪精心準備——他好像挺害怕孤獨的,不像博斯,可以自在地做一匹言辭刻薄的獨狼。
當然,在法庭上,哈勒律師有著無可挑剔的辯護技巧和策略,這使得他總能在交鋒中占得先機,為自己的委託人爭得權益。“乾淨”是他的原則,這在主觀上給他提供了心安,客觀上也延長了他的“職業生涯”。但這也註定了作為律師的他,勢必將會遭遇許多“心靈的焦灼”。
不過在《黃銅判決》的故事裡,哈勒首先遭遇的,是31位“從天而降”的委託人。因為種種原因,哈勒休業近一年,就在他準備複出的時候,他的好友,律師傑裡•文森特意外身亡,而按照之前的約定,倘若文森特由於意外而無法完成手上的委託,則他的所有委託都將轉到哈勒名下。這些由文森特經手的案件中,大部分其實已經草擬出了辯護策略——只是隨著他的死亡,他隨身的資料也不翼而飛。
看起來是很麻煩的狀況,但哈勒卻並沒有感到困擾。在按部就班地處理這些大小案件的同時,他也在琢磨好友去世的真相。漸漸地,“大魚”輪廓凸顯——一位身家過億的電影製片人,被控謀殺了他的妻子,以及妻子的德國情人。這樣一樁“桃色糾紛”顯然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但哈勒律師卻發覺,這單一的“大事件”,可能正是一切異樣的導火線……
在推理小說的諸多類型中,多以律師為主角的法庭推理作品,往往會有大量的篇幅來描寫緊張激烈的“庭辯場面”,《黃銅判決》也不例外。而這一元素往往具有吸引人的事物所應具備的兩種特質:陌生性與刺激性。說白了,人人喜歡看熱鬧,況且這熱鬧還難得一見,就更要“趨之若鶩”了。
但想要寫好法庭推理,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寫作者必須要具備足夠的法律常識和經驗。前者是為了確保敘述的成立,而後者,則是要使得敘述足夠多變有趣。邁克爾•康奈利的“犯罪記者生涯”,為他敘述“罪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同樣方便了“審判”的表達。而更關鍵的還在於,對於“審判”本身,關於“正義”的闡釋,他都會有格外透徹的體悟。這些體悟,無論是交由哈裡•博斯,還是“林肯律師”來演繹,也都會“恰如其分”。
之前有一部大熱的律政題材日劇《legal high》,它的另一個名字是“勝者即正義”——乍看起來,這本身就是一組矛盾。一面要“法律至上”,看起來無懈可擊,因為法律本身便是人對於一切狀況的處理方式的合理化概括,是“絕對正義”的理想化表述;可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裡,也確實只有“勝者”,才有權解說正義。
而正義究竟應該怎麼寫呢?邁克爾•康奈利給出的,似乎是第三種判斷。當人們絞盡腦汁,想要給正義尋到一條合適的出路,來讓所有人都得到他應得的——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心安理得的時候,正義自己,或許早已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方式。你可以認定那是“天註定”、“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但其實,所有的預設或是立場,都抵不過事實——任何稱職的法官,最終完成的最好的事,恐怕也只是更加繁瑣的“黃銅判決”罷了。
《黃銅判決》讀後感(九):心中的正義
心中的正義
法律是維護正義工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法律往往並不能帶給人們希望的正義。律師的存在本是為了幫助人們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權利,但有時候好的律師能夠扭轉乾坤,甚至顛倒黑白,在刑事案件中這點似乎尤為明顯。《青銅判決》中,刑事辯護律師米奇•哈勒講述了一場精彩複雜的案件同時,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法庭辯論。
邁克爾•康奈利是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搖滾巨星米克•賈格爾等人最喜歡的推理小說家,他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警探小說作家,當你讀完他的一本書就會認同這一觀點。康奈利熟諳犯罪心理學,又有豐富的犯罪新聞採訪經驗,這都為他的偵探小說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依據。
《黃銅判決》中主人公林肯律師米奇•哈勒是以一場精彩絕倫的法庭辯論展現了自己在刑事辯護中的卓絕才能。在這個案子中,哈勒用他敏銳的洞察力,抓住了謊言裡的漏洞和法律的漏洞,幫助當事人贏得了勝利,也收穫了自己的一個朋友傑裡•文森特。在十五年後,修養一年準備“複出”的哈勒因為文森特突然的死亡,莫名的得到了31個委託人,而其中包括著名好萊塢炙手可熱的人物沃爾特•伊里亞德被指控殺死妻子和情人的案子。上學時老師曾說,當律師想賺錢的話學經濟法,想出名就要主攻刑法。在刑事辯護律師中,幫助名人的打贏官司是最能提升自己名聲的途徑,對於休息了一年的哈勒來說,這是個難得的機會。然而文森特的突然死亡,為他留下了一大灘的謎團,因為他的筆記型電腦和重要卷宗都被殺人犯帶走了,哈勒必須重新梳理案件的一切。隨後圍繞著伊里亞德的案子、文森特的死亡,哈勒作為辯護律師的才能開始慢慢展現,通過不斷的推理、調查慢慢將兩個案子的真相展現在了讀者面前。
以律師為主線的偵探小說,精彩的庭審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因為自身的經歷將小說中庭審寫得無比真實和精彩。從程式到辯論技巧都足夠專業,因此讓讀者讀來酣暢淋漓。哈勒說“庭審就是一場說謊比賽”,而律師就要在這些謊言中尋找漏洞,將真相展現在所有人面前。從開庭前陪審團人員的選擇開始辯方和檢方就開始了互相的試探,暗中的較量。到真正的庭審中兩方的較量就開始搬到了明面上,互相攻擊、互相迷惑,將有利於自己的留下,將不確定的因素排除。刑事辯護律師本就是為了維護犯罪嫌疑人的利益而存在的,但當他抓住法律的漏洞幫助嫌疑人脫罪的時候,他內心正義的天平是否會有傾斜呢。
哈勒最初一直在忠實的履行自己的職責的,竭盡所能用從正規的手段為自己的當事人提供最大的幫助,這裡面不得不提到英美法系與我國法律的差異,陪審團原則、“程式正義”等等原則,都能左右最終審判結果,所以他曾經幫助了許多犯罪嫌疑人逃過法律的制裁,卻也一直以此為榮。然而這一詞,面對自己朋友的死亡,面對一個轟動一時的案件,哈勒沒有想到是自己自始至終都被圍困在謊言中,變成了被欺騙的物件。面對抉擇,他開始思考自己作為律師的原則,為了心中的正義和真相,他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
刑事辯護律師常常遊走在灰色地帶,熟諳法律的漏洞,洞察當事人的秘密,卻也面對眾多巨大的誘惑,在真真假假的法庭辯論裡,從謊言中尋求真相,用謊言編織的真實,關鍵是要守護好自己心中的正義。
讀後感(十):黃銅判決與法律,正義在何方?
今天學校輔導班寒假晚自習上,趁著這種老師家長都不在(老師今天嫌冷沒來管自習),將剩下的三分之二的《黃銅判決》花了三個小時一口氣看完了,大呼過癮。說實話,我好久沒有這種如此連貫看完一本書的時候了,等了很長時間,決定將看後的一些想法寫一下。
這本書是我看的第一本邁克爾·哈勒系列,之前對於林肯律師早有耳聞,但一直沒接觸過,新星只出了博斯系列和非系列,真是不對。
這本書,我想我知道新星引進這本書了,因為這本書有像《冷月》一樣的華麗陣容:《最後的郊狼》等名作的主角,康奈利筆下第一神探哈裡·博斯、大名鼎鼎的律師偵探邁克爾·哈勒、《詩人》中大放光彩的記者偵探傑克·麥克洛伊,康奈利筆下三大系列的名偵探首次聚首合作,這種陣容怎能不吸引人心!!
但是,三位名偵探中,只有哈勒是主角,博斯成了配角,記者直接成了跑龍套,只有簡短的幾次出場。但依然很吸引人,三位名偵探關係都不怎麼樣啊,合作並不十分融洽。因此,本書還是林肯律師系列。
我剛拿到這本書時,我有點緊張,我不知道這本書配不配得上我的26塊錢和八點八分,但是剛看了開頭,我就知道,我不需要擔心了。開頭就是一場巧妙的法庭鬥智,其中的挖坑戰術,我在國產《偵訊記錄》裡見過。但是,哈勒為之辯護的確實一個人渣,真正的殺人犯,而這傢伙居然被判無罪了。不過,開頭與後來的故事並無多大聯繫,但它證明法律也會讓很多罪犯成為漏網之魚,算是埋了一個伏筆。
本書的案件時間是2008年,哈勒停業一周年,因為他在上一年中染上了毒癮,不得不送往戒毒所,戒毒後,決心洗心革面,重振雄風!因為他的好友的死,他接受了好友留下的三十多個案子,其中最大的案子就是好萊塢的亞齊威電影公司老闆,影界巨頭沃特亞殺妻案件,哈勒要為他做無罪辯護,同時調查好友之死,希望查出兇手,而好友的死好像與這起案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他被哈里·博斯找上門來,兩人進行交易,合作,共同追查事件真相。
故事的前一百多頁,進展很快,,讀起來很過癮。其中,哈勒說的一句話,很耐人尋味“我並不在乎你是否有罪,是否殺了人,但我在乎能不能取得勝利”,這似乎是大多數律師的選擇,我的當事人殺了人又如何,只要他給錢,我就給他全力做無罪辯護。好像是,為了利益,什麼公正、正義都可以拋到一邊子去。之後,他接手案件,並進行調查的時候,他碰上了博斯。兩人合作,追查兇手。
其中,在庭審的第一個環節,檢方和辯方一起選陪審員的那一段,很令人深刻,雙方並不想要真正公正無私的人,不想要不會輕易被感情波動的人,他們想要的只是聽自己話的“旅鼠”,這一段,讓我對一直敬仰不已的陪審團制度產生了懷疑,這一段很激烈,心理描寫很豐富。
隨著沃亞特案件的進展,好友之死的真相也漸漸明朗起來。在第四部分的結尾,康奈利一下子來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的大逆轉,直接驚掉下巴。哈勒自己也對法律逐漸喪失了信心,因為一系列的事件,讓他明白法律維護的不是正義,而是秩序。第五部分,又來了兩次逆轉,一次案情逆轉,一次系列人物關係逆轉,這個逆轉可真是令人驚訝。
在最後,博斯解釋了黃銅判決這個書名的含義,是什麼意思,大家自己去看吧。我看完解釋之後,我深思良久,這個世界上的正義真的只需要法律來維持嗎?畢竟法律也不是完美的,因為制定法律的人並不完美。一向公正的司法界,也會有腐敗,也有許多蛀蟲存在。那我們是不是需要像《死亡通知單》中那位小E,或是古代俠客的那種人來幫助法律維持正義呢?馬修·斯卡德,在服從法律和堅持內心之間選擇了後者,但他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槍炮病菌與鋼鐵 Guns, Germs, and Steel
張貼者:2019年10月27日 下午8:38Robert Chan [ 已更新 2020年9月23日 下午6:57 ]
槍炮病菌與鋼鐵 Guns, Germs, and Steel (2005)
導演: Tim Lambert
主演: 賈雷德·戴蒙德
類型: 紀錄片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集數: 3
單集片長: 54分鐘
豆瓣評分 8.6
劇情簡介
自亞當夏娃以降,人類有著先天的不完美;希臘羅馬神話也表明,從神的後代開始,人類的民族便從金、銀、銅、鐵,次第降格。既然大家都是「劣質品」,為何這個世界上還是充滿了優勝劣敗的不公和無力?生物學家賈德·戴蒙嘗試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這種現象。
如果不是因為地理上的發展,為什麼不是印加帝國消滅西班牙?為什麼不是黑人蓄養白奴?作者提出一個不爭的事實:因為各大洲的「自然資源」(也就是生物地理)本來就分配不平等,所以導致各地社會的發展在起跑點上就有落差;時序到了近代,列強的排名開始由槍炮、病菌和鋼鐵來主導,就連擁有3500年以上文明的中國,最後也不得不屈服在此等壓迫下,加入世界體系。
除此之外,植物、動物、家畜等農業資源的分配也是極度不平均。此種現象說明為何美洲原住民在歐洲人進駐之後人口銳減,主要原因不是大家想當然耳的「白人屠殺」,而竟然是這些歐洲人帶來的傳染病。實行農業竟為人畜接觸帶來新的病媒,像是「感冒」就是源自於豬的病毒。原住民先天缺乏和家畜接觸的經驗,所以本身尚未遭受污染,也就全然沒有免疫力,根據估計,95%的北美洲原住民便是死於白人帶來的天花和麻疹。
從這些就在我們周遭的案例和史實,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人類社會到今天的發展,在不同的地域竟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結果,將來又會如何?是幸?抑或不幸?未來將會有個更為明朗的答案。
為什麼現代社會中的財富和權力的分配,是以今天這種面貌呈現,而非其他形式?為何越過大洋進行殺戮、征服和滅絕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各族群間的生活差異為何如此之大?對於現代人類、國家間的種種不平等現象,連史學家都存而不論。許多大家熟悉以及想當然耳的答案,在作者的論述中都產生截然不同的意義。本片提出的結論必然會引起爭議,但這只是個開端,引領我們用全新的角度來看世界。
book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13841/
【西班牙以169人擊殺印加帝國7000人,原因都是「天註定」?】
《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書封上,一名穿著華貴的君主即將被拽下他的坐轎,那是1532年卡哈馬卡戰役,西班牙人以一百六十九人擊殺七千人,最後成功俘虜君主阿塔瓦爾帕,終致印加帝國滅亡。
究竟,是什麼導致歐亞與美洲大陸懸殊的的戰力差異?作者認為並非人種,而是地理因素。白人能享受現代高度文明發展,則是源自幸運而非應得……
Based on Jared Diamond's Pulitzer Prize-winning book of the same name, Guns, Germs and Steel traces humanity's journey over the last 13,000 years - from the dawn of farming at the end of the last Ice Age to the realities of lif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在中國,本書作者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的名氣比本書更大,主要歸功於其代表作《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暢銷,他憑藉該書榮膺了1998年的普利策獎。實際上,賈雷德·戴蒙德早已在學術界享有盛譽,他在大學主修腸道生理學,現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並且在鳥類和語言學研究上取得過重大成果,曾在《發現》、《博物學》、《自然》和《地理》等學術核心期刊雜誌上發表過200多篇論文,榮獲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美國地理學會伯爾獎、泰勒環境貢獻獎、日本國際環境和諧獎等諸多學術大獎,身兼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雙院士。
關於本書
《槍炮、病菌與鋼鐵》是戴蒙德的代表作,本書於1997年出版,開創了戴蒙德標誌性的以“氣候、環境、物產、科技”等視角研究人類的歷史的模式,出版後一炮走紅,贏得了1998年的美國普利策圖書獎,後來又獲得了英國科普圖書獎等很多重要獎項,同時也被比爾蓋茨等重量級讀者特別推薦。
核心內容
世界各大洲的人類社會,有些富裕,有些貧窮;有些發展迅速,有些發展緩慢,甚至長期停滯。縱觀歷史,亞歐大陸的人類社會總是處於最先進的地位,發展速度也最快,最終亞歐大陸的居民征服了地球上其他大陸的人類社會。而在其他大陸上,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出現停滯,甚至倒退的現象。作者發現,這竟然是亞歐大陸的形狀決定的。
一、西方為何主宰世界?
歷史上,人類最主要的宗教、哲學、科學、藝術形式和經濟創新全部來自亞歐大陸,其他大陸的人類社會即便在這些方面有所成就,也在與亞歐大陸的舶來品較量中一觸即潰,而且從此一蹶不振。即便是這些大陸上最成功的帝國,也都一再被亞歐大陸的入侵者輕鬆征服。為什麼會這樣?人種論的謬論已經被推翻,那麼,問題出在哪?
二、印第安人為何屢戰屢敗?
西元1000年,美洲大陸上生活著至少2億名印第安人,數量是同時期中國人的二倍,比全歐洲的人口還多。僅僅500年後,印第安人的數量下降了90%以上,這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悲劇。
以南美洲最強大的印加帝國為例,數千萬人口的印加帝國在短期內被幾百名西班牙入侵者征服了。西班牙人的優勢,就來源於他們的“槍炮、病菌與鋼鐵”。
三、亞歐大陸的病原體何以對新世界居民如此致命?
為什麼亞歐大陸的病菌有這麼大的殺傷力,讓印第安人不堪一擊?本書告訴我們,這些疾病的產生,與養殖業密切相關:麻疹、肺結核、天花來自牛,流感來自豬和鴨,百日咳來自豬、狗,瘧疾來自禽鳥。總而言之,一個民族養殖牲畜和家禽的種類越多,規模越大,就越可能感染流行病,並產生相應的抗體。狗、羊、豬、牛、馬、駱駝、雞、鴨等牲畜和家禽全都是在亞歐大陸上被首先飼養的,非洲人最先飼養了驢、貓和珍珠雞,美洲人最先飼養了羊駝、火雞和豚鼠。其結果是,亞歐大陸的居民體內抗體最多,免疫力最強,非洲人次之,美洲人體內抗體最少,免疫力最差。
印第安人缺乏牲畜,還使得他們在運輸和軍事方面缺乏競爭力。所有美洲文化都沒有車輛,使其經濟生產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可馴化的動物都是可以馴化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世界上14種有經濟價值的大型馴化動物,除了原產北非的毛驢和原產美洲的羊駝以外,全部原產於亞歐大陸。實際上,印第安人曾經嘗試馴化美洲的多種動物,但是運氣不好,這些動物都不適合馴化。而在植物領域,印第安人馴化了許多農作物,如玉米、土豆、紅薯、辣椒、向日葵等。但是,亞歐大陸也有明顯優勢:這裡的禾本科植物種類最多,在野生狀態下就非常多產,養育了多種適宜馴化的食草哺乳動物,而且多為雌雄同株自花傳粉,便於農民大規模種植。
總之,只有亞歐大陸才具備一個適宜全面發展農牧業文明的野生動植物組合,其他大陸的居民不具備這個條件,因此註定了其社會發展速度緩慢,甚至停滯。
五、文字與科技究竟有沒有全球通用的發明和傳播模式?
現存的文字與科技中心有兩個主要的發源地,即地中海東部和東亞。這兩處緯度相近,氣候和自然資源都便於人類繁衍生息,人口基數一直較大,交通也比較便利,各種創意點子因此層出不窮。人口越多,社會流動性越強,各個社會之間交往越頻繁,取得技術進步的可能性就越大。歷史上,地中海東部和東亞之間不斷交流(例如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從而帶動了整個亞歐大陸的科技、經濟和文化發展。
這是由於亞歐大陸的形狀東西長,南北窄,各地氣候相似,便於人類互通有無,而非洲和美洲大陸南北長,東西窄,各地氣候差異大,人類交往少。結果,無論是農業、牧業和工業,都首先出現在亞歐大陸,而且發展速度也最快,最終亞歐大陸的居民征服了地球上其他大陸的人類社會。
總結
在過去和可以預見的未來,地球上的主宰勢力及其可能的挑戰者,全部來自亞歐大陸或其後裔國,人類最主要的宗教、哲學、科學、藝術形式和經濟創新也全部來自亞歐大陸,其他大陸的人類社會即便在這些方面有所成就,也在與亞歐大陸的舶來品較量中一觸即潰,而且從此一蹶不振。究其原因,同亞歐大陸相比,其他大陸科技落後,居民的免疫力又差,只能成為全球化浪潮的犧牲品。一切文明的經濟基礎都是農牧業,但只有少數動植物適合馴化,而只有亞歐大陸才具備一個適宜全面發展農牧業文明的野生動植物組合,其他大陸的居民不具備這個條件,因此註定了其社會發展速度緩慢,甚至停滯。現存的文字與科技中心有兩個主要的發源地,即地中海東部和中國。世界上其他地區要麼只作出次要貢獻,要麼在這兩個發源地的創造基礎上進行改進。這是由於亞歐大陸的形狀東西長,南北窄,各地氣候相似,便於人類互通有無,而非洲和美洲大陸南北長,東西窄,各地氣候差異大,人類交往少。
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本來是老托爾斯泰(或者說列夫·托爾斯泰)在他的三大名著之一《安娜·卡列尼娜》(另兩部是《戰爭與和平》、《復活》)居首的一句話。
第三種黑猩猩The Third Chimpanzee
人不同於禽獸,無庸置疑,從身體構造的分子層次到解剖層次,人類都是一種大型哺乳類動物,也無庸置疑。人類就是這麼難以捉摸,不過這也是人這種動物很令人著迷的地方。
在自然界,人與黑猩猩的關係很近,基因的差異不到2%。人與黑猩猩應同一類目,黑猩猩只有兩種,因此稱人類是第三種黑猩猩也不為過。我們對人類並不陌生,但是,類是怎樣演化成今天的模樣的?《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為人類自然史——作者檢視人類進化的過程,從語言、性行為和生命週期探討人類獨特的自毀行為。全書充滿令人好奇、發和深省的問題,閱讀趣味十足。正如埃利希所說:“這是一本人人必讀的經典之作。看了《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我們才得以明瞭身為人類的意義”。《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是戴蒙德教授首次獲得英國科普圖書獎的作品,也是他早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與《槍炮》、《崩潰》一起合稱為“人類大歷史三部曲”。
作者: (美)賈雷德·戴蒙德
作者簡介
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是當代少數幾位探究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思想家之一。
戴蒙德的研究使他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美國地理學會伯爾獎、泰勒環境貢獻獎、日本國際環境和諧獎和麥克亞瑟基金會研究基金。
《第三種黑猩猩》是戴蒙德教授第一本為知識大眾寫的書,也是他首次獲得英國科普圖書獎的作品。書中的一些重要論點,在其後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以及《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中做了更完整的鋪陳,被合稱為“人類大歷史三部曲”。
內容簡介
人不同於禽獸,毋庸置疑;人是一種大型哺乳類動物,亦毋庸置疑。
根據現代遺傳學研究,我們與另外兩種黑猩猩的基因組,有98%是相同的。若有從外太空來的動物學家,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將人歸類成“第三種黑猩猩”。我們對人類並不陌生,但是,人類是怎樣演化成今天的模樣的?人之所以為人,又是哪些關鍵因素的傑作?
對於人類的興亡史,我會分成五個部分討論。第一部涵蓋幾百萬年的人類演化史,直到一萬年前農業興起前夕打住。第二部則討論人類生命迴圈中的變化,那些變化與骨架的變化一樣,對語言和藝術的發展,都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在聚焦于我們文化表現的生物基礎之後,第三部接著討論那些我們認為使“人異乎禽獸”的文化特徵。我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語言、藝術、農業這些引以為豪的文明標識。不過,使“人異乎禽獸”的文化特徵,也包括我總結為人類自然史記錄上的污點,例如吸毒。
除了吸毒,我們的陰暗特徵中,還有兩個可能引領我們走上毀滅的道路。第四部討論其中的一個:我們仇殺外族的潛能。另一個人類的陰暗特徵是:對環境日漸加速地破壞。這個行為其實也有不折不扣的動物原型,不幸的是,許多人仍然懷抱盧梭式的幻想,以為我們破壞環境的行為是工業革命以來的新鮮事。在第五部,我會細說人類經營環境失當的歷史,以戳穿那個幻象。
人類從動物界興起,同時,我們自毀的能力也加速成長。我們面臨的問題,的確發軔于動物根源。那些問題跟隨著我們,與逐漸增長的力量和人口一起成長,現在更是以驚人的速度膨脹得厲害。
要不是我感到迫切的危機,是不會寫這本書的;如果我相信我們毀滅的命運已經註定,也不會寫這本書。其實,我們缺的就是必要的政治意志。我在本書追溯人類的物種史,就是為了協助凝聚那個意志。
Star Wars and Dune
沙丘瀚戰Dune (2021)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01114/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wb8z9yNoypXh7k9ckK_LFw
提取碼:F689
沙丘.星際奇兵.Dune.1984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092/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ShShScaCLpl68-EEgb0k6A
提取碼:F689
最早接觸是1984年的大衛林區電影版,這部現在看起來有點落伍的作品,對當年還小的我來說卻是意義非凡,畢竟我一直熱愛科幻電影,但眼界自然侷限於能接觸到的少數故事,主要是電視台會播放的,例如星際大戰這種熱熱鬧鬧的,或者異形這種恐怖到很難入睡的。
但沙丘魔堡帶來的卻是很不同的感觸,這電影很嚴肅,一個對國中生來說並不討喜的嚴肅,卻藉著同充滿無機與巨大質量感觸的畫面傳達給我,開啟了我的眼界。
這個科幻世界沒有多采多姿的畫面,只有一片黃沙,還有堅韌的生命。
好吧,我承認還有片頭美麗的伊如蘭公主。
總之我很愛這部作品帶來的風格。
之後就是電玩……那時我愛的是開坦克壓人的音效,結案。
再次接觸是小說了,不過我們今天集中來談最新版的電影,小說的話可以參考以下連結:
沙丘魔堡、沙丘救世主、沙丘之子
其實新版電影上映之前,已經從很多影評人口中聽到無限讚譽,親自看完之後當然也同樣給予極高評價,但我想談一點自己的觀點。
有關『聲音』。
這次新版電影的畫面無疑的了不起,童年帶給我衝擊的巨大質量,這次以更加驚人的特效畫面呈現。是的,沙丘裡的太空船其實並沒有特別巨大,但導演畫面呈現的方式讓這些載具顯得非常無機質,非常暴力,看來就不是什麼歡樂的未來畫面,這是看小畫面無法體會的,也有很多人提及這一點,總之值得進戲院去看。
看更讓我驚豔的是聲音。
配樂大師漢季莫這次給的老實說比較不像配樂,比較接近「場景音」了。
除了少數還聽得出曲調的部份,整部電影幾乎沒有無聲的部份,而是充滿了「BGM」,不是原本畫面音效,真的是背景,卻又混在一起。
故事音樂大量使用管樂器(而且大多混音過),而且大多只以單音發出,也沒和絃,像管風琴一樣只有泛音,簡直搞到要讓你耳鳴一樣的渲染整個空間,卻又會詭異的移調,用不穩定的連續變換音程迷惑你。
加上節奏不穩定的鼓點,很像心律不整的那種,再再帶來強烈的不安全感。
而且這讓聲音有了質量,跟畫面變成絕佳配合。
你會感覺到金屬與岩石的壓迫,從畫面裡面跳出來,蓋在你頭上。
這時沙漠反倒成為逃避的地方,配樂「類似」,但有很不一樣的空間。這裡出現的是類似穆斯林做禮拜前。宣禮塔上的呼召,只是同樣只有單音,卻是由人發聲。
但卻有著淒厲。
這一點很厲害,老實說這部電影沒幾個地方能被稱為曲調,但聲音有著一致性,又能讓你聽了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不愧為大師作品阿!
總之如果不是在電影院看,在家就戴耳機,然後把聲音調到聽久了會受傷的程度,稍微放總一下吧!
好了,這部電影有很多的部份可以談,但聲音顯然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份。
至於故事,導演巧妙的讓就算沒看小說的人也能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同時把一些「不知道其實也還好」的設定拿掉,例如為何沒有電腦,沒有步槍,這一點知道了也好,不知道其實也一樣能看就是了,還有,因為故事擺明是part 1,所以故事還沒結束,但導演並沒有讓故事有個不明不白的開始,甚至沒有給你無法理解的線索,我們很清楚主角家族被政治清算,現在要復仇了。
至於那些詭異的文化氣息,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罷,沒看過小說一樣能感受到就是了。
當然還是建議要看小說,因為超級精彩阿!
總之這部電影我強推,你不需要有背景知識一樣能好好享受這部作品,而且就我上面提到的,本片的畫面聲音都是帶有巨大質量的,在電影院裡感觸會非常不同,值得去被壓壓看喔!
Star Wars
九部《星戰》電影,到底應該怎麼順序看!
《首部曲:威脅潛伏 Phantom Menace》(1999)
《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
《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 Revenge of the Sith》(2005)
《四部曲:曙光乍現 New Hope》(1977)
《五部曲:帝國大反擊》(1980)
《六部曲:絕地大反攻 Empire Strikes Back》(1983)
《七部曲:原力覺醒 Force Awakens》(2015)
《八部曲:最後的絕地武士 The Last Jedi》(2017)
《九部曲:天行者崛起 The Rise of Skywalker》(2019)
電影解說:10分鐘看懂《星球大戰》全系列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Ja8rHLu-M
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 Star Wars: The Last Jedi (2017)
導演: 萊恩·詹森
編劇: 萊恩·詹森 / 喬治·盧卡斯
主演: 馬克·哈米爾 / 凱麗·費雪 / 黛西·雷德利 / 亞當·德賴弗 / 約翰·博耶加
類型: 動作 / 科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片長: 152分鐘
豆瓣評分 7.1
劇情簡
邪惡的斯努克所率領的第一秩序正以前所未有的破壞力掃蕩抵抗者組織最後的力量。幾經輾轉,蕾伊(黛西·雷德利 Daisy Ridley 飾)終於在銀河一隅找到隱居的盧克·天行者(馬克·哈米爾 Mark Hamill 飾),與此同時她自身的力量也正慢慢蘇醒。遭到重創的抵抗者命懸一線,為了擺脫第一秩序的追殺,芬恩(約翰·博耶加 John Boyega 飾)和蘿絲(凱莉·瑪麗·陳 Kelly Marie Tran 飾)逃出主艦,試圖找到能令他們起死回生的人物,而好逞英雄的波(奧斯卡·伊薩克 Oscar Isaac 飾)則留下來見證著抵抗者最為危機和絕望的時刻。
另一方面,凱洛·倫(亞當·德賴弗 Adam Driver 飾)和蕾伊的精神世界意外連通,他終將和自己的恩師盧克迎來決算的時刻……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 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 (2019)
導演: J·J·艾布拉姆斯
編劇: J·J·艾布拉姆斯/克裡斯·特裡奧/喬治·盧卡斯/科林·特雷沃羅/ 德里克·康納利
主演: 黛西·雷德利/亞當·德賴弗 / 奧斯卡·伊薩克 / 約翰·博耶加 / 馬克·哈米爾
類型: 動作 / 科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片長: 142分鐘
劇情簡介
本片為2017年電影《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的續集,“星球大戰後傳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同時是“天行者傳奇”的第九部作品以及最終章。在盧克·天行者化為絕地英靈的一年後,殘存的抵抗勢力將再次面對第一秩序。同時,絕地和西斯之間的大戰將天行者的傳奇帶到最後。
寫在結局前,給《星戰》的結案陳詞 撰文:月巴氏
背景覆蓋成個銀河系的《星球大戰》,故事其實好簡單,由正傳到前傳到後傳,真正重要的人物不超出十個:奧比溫教出一個叛逆徒弟黑武士,黑武士有對失散子女,細仔Luke在奧比溫啟發下明白自己擁有絕地武士的天資,大女莉亞天生就是公主命,但沒有公主病,更成為了反抗軍領袖。宇宙正邪對決,其實不過是一場家庭糾紛。一切本該完結,直至佐治魯卡斯把魯卡斯影業和《星戰》所有權統統賣給迪士尼,迪士尼決定開拍後傳三部曲延續商機,問題是,點延續?完全懶理那班早成為不少人成長記憶的經典人物?夠大膽,但又太大膽……最後,還是保險一點,將故事set在《武士復仇》三十年後,帝國死剩種成立新的邪惡軍事組織,讓天降大任的莉亞公主再一次肩負反抗使命,但這一場正邪決,原來又是另一場家庭糾紛——莉亞與韓索羅所生的Ben,就像黑武士投胎轉生,化身邪惡的Kylo Ren,師父Luke不得不大義滅親……
如何演繹家庭故事
所以實在沒必要把《星戰》渲染成一場複雜史詩。《星戰》真正的複雜,是在於動用甚麼方式去演繹這一個家庭故事。回到上世紀70年代,佐治魯卡斯作為其中一名「New Hollywood」代表導演,一直想拍科幻片;在得不到《飛俠哥頓》拍攝權後,惟有原創,他想起讀大學時看過黑澤明《武士勤王記》,當中落難公主與兩個農民的相知相遇與相處,成為了莉亞公主跟機械人C-3PO和R2-D2的藍本;而同時,他將日本武士,變成絕地武士——當傳統荷李活科幻片主角只會摣槍,魯卡斯心目中的真正高手是摣鐳射劍(兼能操控神秘原力);一般凡人,就駕駛那些X-wing fighter、TIE fighter和千歲鷹而不失有型。
這絕對是一次East Meets West的超成功示範,將日本古代植入西方科幻。《星戰》由一齣冇人預料過會大賺的科幻片,變成一個賣座系列,再變成一盤歷時超過四十年可持續發展的跨國生意。
但作為這盤生意核心的電影又是否齣齣佳作?回看前傳三部曲,旨在補充說明黑武士的過去以及他跟奧比溫的恩怨情仇,並用先進CGI技術呈現過去難以拍攝的畫面,但論想像力,反而及不上正傳。後傳呢?首集《原力覺醒》導演J.J. 艾布斯好聰明,聰明在將1977年《星戰》故事推進模式,套用在Rey身上,而且突破在讓一個女性角色化身絕地武士,呼應性別平權大趨勢。《最後絕地武士》集中描述Luke與Rey的互動,也復刻了《帝國反擊戰》那場經典雪地大戰,只是兩個半鐘的片長,實在太長。
如果把《星戰》視為一部史書,當中的歷史描述方式相當傳統:真正在參與、動搖、重整人間秩序的,由始至終都只是一小撮有能力的人。所以2016年外傳《俠盜一號》更得我心,交代一群沒有原力沒有家世的凡人,不惜犧牲小我,都只為了替反抗軍取得死亡星設計圖。回到現實,一場抗爭或許是由一兩個噏得出名的英雄推動,但要完成,卻需依靠大量名字沒有被歷史記下的平凡生命。
星球大戰外傳:歐比旺Obi-Wan Kenobi (2022)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7668664/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CvMysi7E_UHcdeH1qHCOw?pwd=99xr
提取码:99xr
************************
基地 第一季 Foundation Season 1 (2021)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161109/
李·佩斯、傑瑞德·哈裡斯將主演根據以撒·阿西莫夫創作的科幻小說《基地三部曲》改編的Apple TV+劇集《基地》。佩斯飾演銀河系現任皇帝Brother Day。哈裡斯則飾演預測帝國滅亡的數學天才Hari Seldon。[蝙蝠俠]系列編劇大衛·S·高耶與喬什·弗萊德曼([世界之戰])操刀劇本及擔任創劇人。《基地三部曲》由《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組成, 講述銀河帝國已有一萬二千年悠久歷史,一位心理史學家卻作出驚人預言:帝國即將土崩瓦解,整個銀河註定化作一片廢墟,黑暗時期將會持續整整三萬年。《基地》首季共10集。
1、第一集的內容主要圍繞太空電梯展開, 所以你們確定原著是《基地》而不是《天堂的噴泉》嗎?降到地面需要14個小時就給個小椅子坐?確定不需要賣臥鋪嗎?
2、特效超過預期,情節基本上都是原創的。當然細節不能深究,比如多衛星星球上人們憑著月亮起誓竟然用的是單數,地球烙印還是難以擺脫。
3、川陀政保局效率太低,甚至還不如錦衣衛,皇帝也很弱智,果然無性繁殖會降智商。話說他們是怎麼做到維持一萬兩千年和平的?小李的皇帝依然透著一股邪氣。
4、名叫《基地》,內容果然也很基地。
5、第二集裡的感情線就很莫名其妙了,果然經費已經在第一集用完了。
========================================================
第三集:川陀戲一如既往的好看。哈定市長竟然改成了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莽撞人。說好的武力是無能者最後的手段呢?
第五集:帝國巡防艦一發入魂,防護罩什麼的都不存在。 編劇逆煉“武力是無能者最後的手段”。哈定名言恐怕要改成:“炸彈是解決問題的萬能手段。如果還不能解決,就再加一顆。” 川陀=紐約,端點星=喀布爾,安納克里昂=塔利班。
以撒·阿西莫夫的這部《銀河帝國》系列曾在1965年獲得過雨果獎最佳科幻小說系列,並於1966年被世界SF科幻小說協會評為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說,經過50多年的沉澱,它已然成為為科幻界的經典,影響深遠。
當得知《基地》系列要被改編成電視劇時,我也很期待,並一口氣把《基地七部曲》看完了,構思之宏大令人歎為觀止。
但在看了劇版前兩集之後,我卻受到了不小的打擊。
先不說出現了原著中從沒提到的克隆人概念,但就瑞奇和哈裡·謝頓的父子關係魔改我就產生了一萬個黑人問號,原著中作為謝頓的養子,瑞奇一直與謝頓亦父亦友,互相很信任,一直都保持很好的父子關係,並在謝頓的授意下,瑞奇幫謝頓做了很多力挽狂瀾,拯救叛亂的事,而這一系列的舉動也恰恰保證了謝頓心理史學的發展和基地的建設,所以這二人父子關係可以說在基地建設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關鍵作用。
在瑞奇決定離開川陀前往聖塔尼任教時,太空航戰父子依依不捨送別的場景描寫,看的人心碎。原文寫到:“我知道,芮奇。我們相處了將近四十年,這是一段美好的時光,遇到你是鐸絲和我的運氣。” 而瑞奇雙眼滿含淚水回答“幸運的是我。”別以為我沒天天想到母親。”短短幾句對白,直接昇華了父子二人情感。但劇中居然魔改為兩人有深仇大恨,更離譜的是瑞奇居然手刃謝頓,我以為編劇再怎麼天馬行空改編,也不會對這一段對情節有重大推動作用的父子關係動手腳吧,結果大跌眼鏡。
另外,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地方,原著首先發現謝頓方程式不完美的是他的孫女,瑞奇的女兒婉達·謝頓,也正是如此,謝頓發現了這個孫女具有的與眾不同的精神力量,也因此開創了以婉達為先鋒,以精神力學為核心的第二基地,而第二基地的設定也是阿西莫夫整部銀河帝國埋下的讓人大吃一驚的懸念。
阿西莫夫用了整整一大章長達30多個小節塑造這個人物,在婉達首次指出方程式不完美後,原文寫道:“那不可能是巧合。”謝頓喃喃道。他隨即陷入沉思,好一陣子之後,他問出一句話,推動了這場由婉達所引發的心理史學革命。所以這是一個角色分量不亞于哈裡謝頓的二號人物,可見阿西莫夫對婉達有多重視,劇中居然把這麼重要的,一個可以影響劇情的人物改為一個原著只三言兩語提到過蓋爾·多明尼克,並把婉達的功勞移花接木到她身上,我大為震驚。而關於蓋爾·多明尼克,原著並沒有濃墨重彩的進行描寫,甚至連角色性格塑造都沒有,她連給婉達提鞋的資格都沒有,讓這樣一個原作者根本沒多重視的人物反客為主取代婉達·謝頓,並把她刻畫為首位發現謝頓方程式不完美的人選,簡直太過本末倒置。這傷筋動骨的改編估計連阿西莫夫看了都大為迷惑。
經典科幻小說有它根深蒂固的影響力,在影視化改編時可以加入編劇自己的想像,但也請稍存一下敬畏心,不要求百分之百與原著對應,但對推動關鍵情節發展的幾個人物的人設請務必還原小說,一是致敬經典,二是尊重作者,三是可以讓觀眾能大體瞭解原著作者想表達的人設和劇情構思,否則就很容易淪為僅僅借用原作創作出來的人物姓名,但又與原作人設毫無關係的二次創作,這不是改編,是赤裸裸的剽竊行為。
—補充—
2021年10月1終於等來了第三集,我一直祈禱第三集能讓稍有改觀,起碼別再像前兩集一樣在偏離原著人物情節設定的基本大框架愈行愈遠,結果又被狠狠打臉,第三集完全是電視編劇在自由發揮,有1/4的時間花在交代克隆皇帝更新換代的安排上,畢竟銀河帝國皇帝的人設對原著關鍵劇情進展的影響並沒有太多干擾性因素,這暫且忍了。
剩下的劇情主要把焦點對準基地和塞弗·哈定,但接下來每多看一分鐘怒火就多增加一重。
要知道塞弗·哈定可是端點星有名的政治家,是與侯伯·馬婁齊名的穩定端點星局面的重要人物,他可看不懂什麼複雜的心理史學方程式,更離譜的是繼給蓋爾·多明尼克和瑞奇亂點鴛鴦譜之後,又給原著八杆子打不著的塞弗·哈丁和雨果安排了感情戲,老美編劇動不動就喜歡來一出make love的思想已經深入骨髓,無藥可救了,編劇在放飛自我的路上漸行漸遠了,完全就在借著原著人物胡編亂造,也不指望後面能有什麼符合原著人物設定的情節了,太誅心了。
這是對經典的踐踏,電視劇編劇欠阿西莫夫一個道歉。
維也納戰役 Bitwa pod Wiedniem (2012)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537485/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_OYFb141t5xe1ftzfSejw?pwd=9qnm
提取码:9qnm
1453年,東羅馬帝國陷落後,地處中歐的神聖羅馬帝國,不得不直接面對土耳其人的侵擾。土耳其人熱衷擴張,雖然他們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們認為他們才是真正的“羅馬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已由哈布斯堡王朝掌權兩百年,他們是基督教世界的最後保衛者,雙方再維也納一決高下:一方信誓旦旦,另一方誓死捍衛。
一般戲劇化的說法是波蘭騎兵及時趕到,攻擊了將要破城的土耳其軍,土軍因為主帥的疏忽讓高地門戶大開,方便了波軍。
實際上戰役初時奧地利帝國軍對維也納防衛不很堅定,西方各地援軍也不迅速,結果維也納被土耳其軍圍困和強攻了兩個月。土耳其軍打算趁著緩軍不穩,憑龐大兵力速戰速決,以免和聯軍對打,以及陷入可能以年計的長期消耗式圍城。
打了兩個月,城將要攻破,可是土耳其軍傷亡也大,士兵疲乏士氣低落,那些附庸國也放軟手腳備免自身損傷。
這時聯軍陸續到場,派出人員偵察土軍,然後開始會戰,希望擊破土軍,避免陷入長期對壘。
土耳其宰相見城破在望,依然以攻城為要點。他希望龐大的部隊可以讓他同時打兩面戰事,而憑大量佈防,土軍有望擋住聯軍,直到攻入城內。
可是戰事並不順利,土軍攻城炸藥被守城軍破壞,破城進度遲緩,而聯軍整天激戰,逐處推進一點點殺到土軍主營前。然後下午,波蘭騎兵進入陣位部署,黃昏時發動總攻,新到場的重裝精銳一舉將疲乏、混亂,無兵可調的土耳其軍消滅。當然,那些土耳其附庸也沒有盡力救局..
Elvis Presley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1127101/?start=0&sort=seq&playable=0&sub_type=
貓王 Elvis (2022)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305582/
艾維斯•普雷斯利:思索者 Elvis Presley The Searcher (2018)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144230/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UjG_cRwz7K4itJF4uzd6w?pwd=gfgg
提取码:gfgg
貓王與尼克遜Elvis & Nixon (2016)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966372/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g_D8BZGp59SHJGKkm_bxUw?pwd=t9no
提取碼:t9no
Elvis '56 In the Beginning (1987)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0379475/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4PRv0EJKfrp-sSTF17_tg?pwd=wj1g
提取码:wj1g
Elvis Presley - Aloha From Hawaii, Live in Honolulu (1973)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934095/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xBhiJZEryYpJgPBL4EtFQ?pwd=0ggr
提取码:0ggr
貓王巡迴演出 Elvis on Tour (1972)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5041578/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dbnx431gv17nvX2dCd9kiQ?pwd=ed0v
提取碼:ed0v
萬眾喜迎春 Elvis That's the Way It Is (1970)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817/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5m52qA_o6IJpfoJdg-hqQ?pwd=fe9w
提取码:fe9w
修女變身 Change of Habit (1969)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871877/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qRvse4ktDCjRxcVnybFZA?pwd=issp
提取码:issp
春華長好月長圓Speedway (1968)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872349/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BZPwldCeDhPwPdyvGPKxA?pwd=tcvd
提取码:tcvd
情醉眾香國 Live a Little, Love a Little (1968)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5056878/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mQednKcDJVioVRCLpBXIg?pwd=kzas
提取码:kzas
來去匆匆 Easy Come, Easy Go (1967)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823182/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4YkTBNQnm2s4haAJSH3qw?pwd=t2p3
提取码:t2p3
新潮沙灘 Clambake (1967)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9639/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GvJh3f6RDnJEy1_WltO_w?pwd=9bel
提取码:9bel
春滿夏威夷 Paradise, Hawaiian Style (1966)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5057968/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DVjUoE01bAKrRGdjQs4Hw?pwd=59xx
提取码:59xx
女兒樂 Girl Happy (1965)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005019/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eU2rMBgbnCJOa7a8ubQOw?pwd=4h77
提取码:4h77
春滿眾香國Tickle Me (1965)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5058944/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5jGs0kFYuI93XdaW-oIZw?pwd=wlf5
提取码:wlf5
流浪歌手 Roustabout (1964)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422920/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19EXLq8dWVyxq_KDocRug?pwd=5g0q
提取码:5g0q
親親表兄妹 Kissin' Cousins (1964)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5058734/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5Zce3cpxDZCgzwUmOYEOw?pwd=ltps
提取码:ltps
獵豔情歌 It Happened at the World's Fair (1963)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8903/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5JA4S3ju4vngPq8X_l8X5g?pwd=6ebt
提取码:6ebt
鯉躍龍門 Fun in Acapulco (1963)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047136/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ZYLIt-OofFDbscXZQ12Lw?pwd=5ue8
提取码:5ue8
長勝拳王頂天立地 Kid Galahad (1962)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7782/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lqqEXBV_XiPJy8ywjA6EA?pwd=oejq
提取码:oejq
檀島嬉春Blue Hawaii (1961)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122011/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aVvjEMbR9TSP6OCIsJR-Q?pwd=kjmq
提取码:kjmq
手足英雄 Flaming Star (1960)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2392/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_1jDbDzHE2e8Qe8r0cpGHA?pwd=2uom
提取码:2uom
從軍樂G.I. Blues (1960)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5551/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6m9sZQA9H2Tq1b2s-VQyA?pwd=sbq4
提取码:sbq4
硬漢歌王 King Creole (1958)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9855/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zWmvk9Rlx_ae6m_BdQykw?pwd=sam0
提取码:sam0
監獄搖滾 Jailhouse Rock (1957)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7224/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Gq9G5deiQHcqgA96rhYpg?pwd=nrqx
提取码:nrqx
鐵血柔情 Love Me Tender (1956)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3144/?from=subject-page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Ic-mMFYG9sGgZ9e9-87vQ?pwd=39v3
提取码:39v3
此時·此刻The Hours (2002)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5666/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wG3Dpbm6FSOxcagpO5qSnA?pwd=ridu
提取碼:ridu
跨越時空的三個女人,因為一個名字被聯繫起來----戴羅薇夫人。
弗吉妮婭·伍爾芙(妮可·吉德曼),生活在上世紀20年代的倫敦郊區,正在完成她最後一部小說《戴羅薇夫人》。游走在虛構與現實生活邊緣的她,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與被束縛感,內心甚至渴求著死亡。
蘿拉·布朗(朱麗安·摩爾),生活在二戰末期的洛杉磯家庭主婦。《戴羅薇夫人》引起她不斷追問自己,什麼才是更有意義的生活?日復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樣讓她萌生自殺的願望。
克拉麗薩·沃甘(梅麗爾·斯特裡普),生活在90年代的紐約,正過著戴羅薇夫人式的生活。她深愛的朋友理查,才華橫溢卻因愛滋病難以自理。好心的戴羅薇夫人擔當起派對的主人,為每個人帶來快樂,卻難以化解內心的孤單與憂傷。
不同的時空裡,她們的內心深處,關於死亡的掙扎與抗爭,沒有停息,時時刻刻。
《普通讀者》
這是現代派小說家弗吉尼亞·伍爾芙的讀書隨筆集。我非常喜歡。
伍爾芙以小說《到燈塔去》和《達羅衛夫人》成名,但是比起她的小說來,我更喜歡她的散文隨筆,而她的隨筆多以讀書隨筆的形式出現。她曾將這些隨筆結集成兩本書,《普通讀者》一、二集。那年,北京三聯書店出版了瞿世鏡的中文選譯本,就是我讀到的這本《普通讀者》。
這些讀書隨筆有很多是伍爾芙為倫敦《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寫的書評和作家短論。也許考慮到讀者群不止是文學發燒友,還有各行各業的大眾,比起她那些刻意求工趣味高雅的小說來,她的這些隨筆反而更貼地,更輕快,更有趣。她在序中引用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的話開宗明義道:
「能與普通讀者的意見不謀而合,在我是高興的事,因為,在決定詩歌榮譽的權利時,儘管高雅敏感的學術教條也起著作用,但一般來說,應當考慮未受文學偏見污染的普通讀者常識。」
從這樣的原則出發,伍爾芙寫這些隨筆時竭力放下大作家的架子,與普通讀者平起平坐。然而,作為一位卓有成就的小說家,她對文學作品的認識、理解、見地當然要比普通讀者高超。她當然能比普通讀者更準確到位地評估一位作家的高下和一本書的文學價值。
何況伍爾芙博覽羣書,學識豐厚。她雖因父母重男輕女沒有受到科班教育,是在家裏的圖書室自學成材的。但她家學淵源,父親是英國著名作家,哈代、羅斯金、亨利·詹姆斯等一流文學家都是她家座上客。她耳濡目染,視界開闊。沒了科班教育的束縛,反而可以把全部時間放在閱讀自己喜愛的書:小說、詩歌、戲劇、歷史、傳記、回憶錄等等不一而足。
她精通歐洲各國的文學史。所以她寫起文學家們的生涯和作品,都如數家珍。尤其寫起女作家來更是得心應手,艾米莉·勃朗特、簡·奧斯汀、勃朗寧夫人這些大名鼎鼎的女作家,在她那支健筆下更其光彩照人,搖曳生輝。
到底是小說家,寫起評論來也能運用形象思維,文章就不象那些只善邏輯思維的學究批評家們似的枯燥乏味。她的文學才華和成就決不在她評說的大多數作家以下,但從她的讀書隨筆可以看到,她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讀所有那些作家的作品,不止是為了介紹他們,也從中汲取對自己有用的營養,才會「庾信文章老更辣」,文章越寫越好。
可惜她雖幸運地嫁了一位摯愛她的丈夫,卻不幸從小患有精神病,在五十九歲那年死於一次大發作,投河自盡。前些年有部電影《此時此刻》(The Hours)講述她的故事,把重點放在她這一不幸結局上。扮演伍爾芙的妮歌·潔曼憑此角色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我卻覺得她並沒有領會伍爾芙精緻深邃的靈魂。不過,誰又能理解呢?也許,就連伍爾芙本人也不能。
這位被視為女權主義鼻祖的女作家曾說過:女性作者只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和五百鎊年金收入,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寫作。她自己不是有了比這更多更好的優渥寫作環境了嗎,還有個好丈夫,可她還是三番五次要去死。電影中的伍爾芙對此的解釋是:「有些人就是要去死,好讓別的人活得更好。」在給丈夫的遺書裏她也寫了大致一樣的話。
我倒是覺得,應當有另一部伍爾芙傳記,強調她豐富優雅的精神生活。以她和姐姐凡妮莎為核心的倫敦「布魯姆斯伯裡團體」是英倫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不僅影響了一代文學家,也影響了整個文化界。作家福斯特、經濟學家凱恩斯、歷史作家利頓·斯特雷奇都常在那裏出沒,而伍爾芙兩夫婦成立的出版社,發掘出來的大師名作多得驚人:喬治·艾略特、T.S.艾略特、曼斯菲爾德、奧登、克裡斯朵弗·伊舍伍德⋯⋯就連伍爾芙自己都是自己的出版社發掘出來的。
我想,或可將《普通讀者》這本書作為一條將這位大師絢麗多彩的精神生活串起來的絲線,寫一本既陽春白雪又下里巴人的伍爾芙傳。她曾經跟那麼多的文化精英在縱橫廣闊的時空中共處、對話、交流、上窮碧落下黃泉,以致於無法回歸粗糙、嘈雜、野蠻的現實生活了,這是個悲劇,但對她自己來說,未嘗不是一個最好的結局。
紐約深秋Autumn in New York (2000)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9824/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8IWy2zqf8UFUfCUZEQJr0g?pwd=3ou4
提取码:3ou4
Will Keane(理查·基爾 Richard Gere 飾)是紐約的鑽石王老五,年近50的他極具男人魅力,用微笑和交友令自己的財富一直翻倍,而他和城中女人的關係更是錯綜複雜。他習慣每天帶不同的女人到自己的飯店吃飯、然後睡覺、翌日分手,周而復始。直到他遇到了19歲的女 孩兒Charlotte(薇諾娜·瑞德 Winona Ryder 飾),她的年輕活潑、天真才氣令他傾倒。
她在他的飯店舉辦20歲生日會,他贈她最好的洋酒;知道她最愛設計帽子,便請她替與自己出席慈善晚會的女伴設計一個特別的帽子,到了當晚卻攜她出席;他們很快發生關係,他如同往常一樣,想在翌日跟她攤牌,沒想到她直接說她知道這個結果,但他不用擔心她會糾纏他,因為她只剩下一年的生命。
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Charlotte自幼便失去了父母,跟隨著酗酒的祖母長大,一直孤獨,直到遇見了Will;而當年Will曾和Charlotte的母親相愛,他發現自己已經愛上了Charlotte,並且害怕失去她。面對所剩無幾的時間,他們該怎麼面對愛情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