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豐饒之海》四部曲
《豐饒之海》是三島由紀夫的壓軸之卷,是他赴死(一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中午十二點十五分,在東京市穀陸上自衛部東部方面總督部切腹自殺)的當天早上才完成的悲劇巨著,並且兩年前,三島就不斷對友人表白考慮死的問題,並聲明《豐饒之海》四部曲的完成就是他人生的完成。《豐饒之海》四部曲可說反映了三島美學思想和全部創作的基本特色,把自我世界所存在的事物及思想全部溶入這部作品,體大思精,文思浩蕩。
三島自述《豐饒之海》是以唯識論的哲學為基礎,以王朝文學的《濱松中納言物語》為參照系,以夢與輪迴轉世作為基調創作的。從主角在各卷中輪迴轉生開始,在各卷講述一種人生,形成背景與故事完全獨立的四部小說。第一部《春雪》是古典式的戀愛小說,描寫大正元年(1912年)的貴族社會,第二部《奔馬》是英雄式的行動小說,描寫昭和六至七年(1931-2年)的國家主義運動,第三部《曉寺》是有異國情調色彩的心理小說,第四部《天人五衰》則是取材於在時間流逝的某一點上,事象的跟蹤追跡小說。
作者簡介
三島由紀夫(1925-1970)是日本著名作家,怪異鬼才,“日本傳統文學的驕子”,兩次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為該獎候選人。日本著名比較文學研究家千葉宣一認為三島與普魯斯特、喬伊絲、湯瑪斯•曼齊名,是20世紀四大代表作家之一。美國的日本文學研究權威唐納德•金認為三島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天才作家”。
三島在文學上探索著多種的藝術道路,集浪漫、唯美與古典主義於一身,特別是採取日本古典主義與希臘古典主義結合的創作方法,描寫男性的生與死的美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是各方公認的。在美學的追求上,三島著力於對深層心理的挖掘,從隱微的頹唐中探求人性的真實。
以生活為題材向藝術挑戰,以肉體為本向精神挑戰,這便是三島作品的真正意義。
三島主要代表作品有《金閣寺》、《潮騷》、《假面的告白》、《春雪》、《奔馬》、《禁色》、《鏡子之家》等。
Online reading
http://big5.quanwenyuedu.io/n/fengraozhihai/xiaoshuo.html
有聲小說--三島由紀夫《豐饒之海-春雪》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vB7tIewe9XJsfEhlWs1HKw
提取碼:F689
三島由紀夫《豐饒之海》第一部《春雪》
內容簡介
《春雪》是三島文學藝術美的昇華。川端康成把《春雪》譽為現代的《源氏物語》,是作者“絢麗才華的昇華”。三島本人曾總結說:“《春雪》是王朝式的戀愛小說,即寫所謂‘柔弱纖細’或‘和魂’”。
長篇小說《春雪》,於1966年脫稿。超長篇巨作《豐饒之海》(四部曲)的第一部。
故事描寫清顯與聰子的愛情糾葛,因為清顯在對聰子的愛慕中孕育著一種不安的情緒,聰子沒有把握住他的感情,只得接受皇上的敕許,與治典親王訂了婚。此時清顯通過友人本多與聰子保持聯繫,向聰子求愛,聰子在惶惑中與清顯發生了關係。結局清顯憂鬱死去,聰子削髮為尼。作者的這部作品在純愛中也貫穿了“優雅的犯禁”和“褻瀆的快樂”的對立,並在這種對立中發現美、創造美,又毀滅了美。在這裡,三島將他的浪漫、唯美與古典主義發揮到了盡美之境。小說也因而浸潤著東方藝術的神秘色彩。
春雪 春の雪 (2005) 電影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iEpDP7zdvia7-tgJkseQvA
提取碼:F689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78789/
《豐饒之海》第二部《奔馬》
內容簡介
19歲的勳是一個日本劍道高手,這樣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內心深處卻極端仇視當時的日本社會,尤其憎惡以藏原武介為首的資本家集團。他和他的所謂“同志”們認定藏原之流是日本社會腐敗墮落的根源,欲效仿19世紀的“神風連暴動”除之以拯救日本於“危難”。
勳的故事同樣在失敗中落幕。而最早知道這一切的是《春雪》中唯一“倖存”下來的主角(同時也是《豐饒之海》四部曲的串場人物)本多。在故事最初的一場劍道比賽後,本多偶然發現勳的身上竟然存在著跟《春雪》裡鬱鬱而終的悲情男主人公清顯一樣的三顆痣,由是,他預感到勳的命運也將像清顯那樣定格在燦爛的20歲。
本多在勳計畫敗露而被捕入獄之後,還是辭去法官的職務,無償為勳擔任辯護律師,希望憑藉自己法律上的優勢改變他的命運,彌補自己在《春雪》裡未能拯救清顯的遺憾。
本多的努力最終敗給了勳追求“純粹的人生”的強烈渴望。當勳發現自己的“純粹”被情人自私的偽證和父親同樣心懷鬼胎的“大義滅親”(告密)玷污之後,極度痛苦的他在出獄後毅然選擇將悲劇進行到底——一個人潛入藏原家完成暗殺計畫並剖腹自盡。
《豐饒之海》第三部《曉寺》
內容簡介
所謂人的存在,就是不如意。
三島由紀夫「豐饒之海」系列
最引人爭議、最驚人、最後的文學綻放
晚霞是迅速的,帶有飛翔的性質。
晚霞往往是這個世界的翅膀啊。就像只在為採蜜而振翅時才閃現出虹彩的蜂翼一樣,
世界閃現出它飛翔的可能性,晚霞之下的物象全都在陶醉和恍惚之中飛來飛去……
而後墜地死亡。
本多繁邦,四十七歲。
轉行擔任律師之後,本多接下了前往泰國曼谷的出差——表面上是解決某會社的海外法律糾紛,私底下,本多則希望能順道拜晤年輕時結識的兩位暹羅王子。
儘管沒見到兩位王子,卻確實見到了松枝清顯和飯沼勛的轉生:時年僅七歲的月光公主。
天真爛漫的月光公主吐出驚人言論,表示自己前世是日本人,並熟知本多和清顯、勛極私人的事情,令本多驚訝不已;而後轉往佛教的聖地印度,旅行加爾各答、貝納勒斯等地之後,輪迴轉世的思想再次深深敲擊本多的心……
十年後。
十八歲的月光公主到日本留學。當時本多早已因打贏了一件纏訟多年的官司、得到一筆土地,加上理財得當,已成為無須為生活操煩的、事業有成的男人,和妻子梨枝則依舊膝下猶虛。本多將自己的律師事務所交由幾位年輕人打理,在山中的土地建了一棟自己的別墅,並與鄰居慶子結為莫逆,他即將邀請月光公主來作客,同時將在戰後意外得到、兩名暹羅王子遺失在日本的綠寶石戒指,物歸原主。
但轉生為女性的清顯與勛,此生的慾望以及熱情,似乎另有投向,而始終關心著清顯與勛轉生的本多,甚至對月光公主生出了不可自拔的某種感情。在設有窺視孔的客房裡,他終於發現月光公主的證明與祕密……
《豐饒之海》第四部《天人五衰》
內容簡介
本多覺得,
自己來到了既無記憶,也沒有任何東西存在的地方。
有時我想,自己所以活得如此輕鬆自在,
說不定是因為我的存在本身並不合乎當今之世的邏輯。
這並非什麼我給自己的人生提出難題。的的確確我是在無動力狀態下坐臥行止。
這正如永久性機器,理論上根本不可能存在。但這決不可能是宿命:
不可能存在的現象又怎麼可能是宿命呢?
我在呱呱墜地那一瞬間,大概就已知曉自己的存在悖乎常理。
本多繁邦,七十六歲。
妻子梨枝已經去世,而這位不愁吃穿的退休律師時常外出旅遊,特別是偕摯友慶子一道,以此頤養天年。
一次獨自前往三保的松林地帶、觀看了據說是天人羽衣殘片後,應慶子的要求又去了一趟,同時拜訪了上回曾經過、卻沒敢入內拜訪的港口信號站——卻因此遇上脇下同樣有三顆黑痣的神祕少年安永透——
「本多同少年四目相對。此刻,本多憑直覺感到一種與自己完全相同的齒輪,正以同樣冰冷冷的微動和同樣準確無比的速度,在少年內部轉動著。哪怕再細小的零件都與本多相差無幾;甚至整個機關那彷彿被拋往萬裡虛空的徹底無目的性也如出一轍。相貌和年齡相差如此懸殊,但硬度和透明度卻毫釐不爽。」
這內部彷彿是本多的翻版、實則卻是松枝清顯、飯沼勛與月光公主再生的16歲少年,再次引起本多欲救贖其脫離輪迴的慾望,於是他提出收養這位無父無母的美麗少年、教導他入世的一切……怎料他一考上大學,卻顯露出本多沒料到的另一面,暴力、冷酷而凶殘——難道他自始自終都搞錯了,這少年並不是美麗的清顯,或勛,或月光公主的轉生嗎?
《蓬萊閣文學典藏叢書》大師經典名家導讀·讀懂民國學術與文化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Di1N-VO7c34r7zsCZqWmXQ
提取碼:F689
本系列從原版“蓬萊閣叢書”中精選數十種代表作品,這些典範之作均為近現代學術史上尤具開創性的“名著”。雖然本系列叢書篇幅不大,但以其所具備的深度與廣度,均能自成天地。內容涵括文學、史學、哲學、藝術學和國學研究,且大都對這些文學的發展有篳路藍縷之功。作者皆為學界、民間耳熟能詳的“大師級”人物,例如: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胡適、魯迅、王國維、聞一多、傅斯年……並請當今多位權威專家為之導讀,梳理學術脈絡,剔抉要義精粹。不僅使讀者準確理解每部書的學術背景、撰述主旨,更能切實領會“大師們”圓融通博且富於個性特徵的治學門徑與學術風範。文學藝術叢書:本部分叢書所選九種書目,涉及中國古代文學、白話文學、古典戲劇、傳統繪畫等諸多領域,蔚為大觀;既有如《人間詞話》《中國小說史略》這樣流傳廣泛的經典學術名著,又有《白話文學史》《中國畫學全史》之類備受推崇的劃時代作品,均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為後世所矚目。
* 經典原著、大師撰作、名家導讀,前所未有的華麗陣容
* 精心推出典藏版,哺育一代人的文化導向,引領23年的經典學術著作,重啟經典大家的人文影響
* 在這裡,讀懂民國學術與中國文化
* 重溫學術經典,領略大師風采
作者介紹:作者皆為學界、民間耳熟能詳的“大師級”人物,例如: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胡適、魯迅、王國維、聞一多、傅斯年……並請當今多位權威專家為之導讀,梳理學術脈絡,剔抉要義精粹。
秧歌 (作者: 張愛玲)
https://disk.yandex.ru/i/MHqwj_NuJo95aA
飢餓的滋味他還是第一次嘗到。
心頭有一種沉悶的空虛,不斷的咬嚙著他,鈍刀鈍鋸磨著他。
那種痛苦是介於牙痛與傷心之間,
使他眼睛裏望出去,一切都成為夢境一樣的虛 幻──
《秧歌》是張愛玲用寫實的筆調和敏銳的感性譜寫的農村哀歌。她由個人的溫飽出發,寫人們如何踉踉蹌蹌地追趕新時代前進的步伐,在新的政治體制下學說新話。然而,面對貧窮和飢餓的窘境,他們終於忍無可忍地暴動起來,引發恐怖的悲劇。全書在平淡中有張力,在慘澹中有滑稽,寓怪誕於真實,亦寄深情於日常。當肩負沉重擔子的人們再度扭起秧歌,既展現出張愛玲對複雜人性最深沉的凝視,也標誌著張愛玲小說風格的重大轉變。
·
張愛玲本名張煐,一九二○年生於上海。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小說令文壇為之驚豔。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的氛圍中鋪張男女的感情糾葛以及時代的繁華和傾頹。
有人說張愛玲是當代的曹雪芹,文學評論權威夏志清教授更將她的作品與魯迅、茅盾等大師等量齊觀,而日後許多作家都不諱言受到「張派」文風的深刻影響。
張愛玲晚年獨居美國洛杉磯,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但研究張愛玲的風潮從未止息,並不斷有知名導演取材其作品,李安改拍〈色,戒〉,更是轟動各界的代表佳作。
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遺願,在她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
張愛玲《秧歌》是反共文學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描寫“土改”運動時期的農村。作者是著名女作家,成名于民國時期。
張愛玲的《秧歌》1953年寫於香港。這部長篇小說是張愛玲到香港後以Eileen chang為筆名發表的,最初是寫給英語圈的讀者看的,後來翻譯成中文。
張愛玲寫香港故事時,人在上海,她真正屬於香港時期的小說創作,只有兩部長篇,這就是《秧歌》和《赤地之戀》。對這兩部小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地都以“反共小說”一語帶過。這種情況近年有變化的痕跡,不過變化或許還不明顯。
所謂變化的跡象在於,在年輕的學者中,新的評價已經出現。所謂變化還不明顯是在於,這些新的評價尚未被廣泛認可,吸收到有關教材和史書裡。近年來一些有關張愛玲的研究資料或著述,不僅有承襲“反共小說”結論者;而且,對這兩部小說視而不見、或存而不論,這種情況仍然是普遍的。前兩年因張愛玲去世引發新一輪張愛玲熱,她的其它所有作品都一版再版,惟獨《秧歌》和《赤地之戀》未在內地面世(有人說某出版社膽大,印過,但我從未見到)。看來,對這兩部小說的重評是張愛玲研究急待突破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