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 Ancient Rome: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 (2006)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995871/
链接:https://pan.xunlei.com/s/VMiid4JPU6L7uX6KfRtbLW94A1
提取码:5iqm
《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是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朋的一部巨著,被認為是第一部“現代”歷史著作,共有六卷。
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1737年5月8日─1794年1月16日),英國歷史學家。
吉朋出生於倫敦附近的普特尼,父親是國會議員,他是家中獨子,10歲時喪母,由姑母撫養,年少時多病,喜歡讀書,在《我的作品和生活回憶錄》中提到自己早就發現歷史是自己「特有的糧食」。1752年,14歲時被父親送往牛津,不到15歲就考取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但他父親後來發現他對天主教感興趣,當時在英國一個天主教徒會受到上流社會的排擠,他父親立刻就把他送到瑞士洛桑,交給一位基督教新教導師。在洛桑期間,他參加過伏爾泰的聚會,學會了法語,開始用法語寫作其第一部作品《論文學研究》(1761年正式出版)。
1758年回國,作了兩年軍官,同時博覽群書,由於受伏爾泰的影響,因而改變了宗教觀,不信仰特定宗教。1763年,他前往歐洲大陸旅遊,在巴黎結識了狄德羅,也去了羅馬,1764年他在羅馬廢墟上,開始有寫作羅馬帝國史的念頭。
1770年吉朋的父親去世,他開始經商,定居倫敦。兩年後,他開始寫作《羅馬帝國衰亡史》,並出入上流社會的俱樂部。1774年進入國會。1776年《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一卷出版,立即取得成功,但他對早期基督教歷史的如實寫法,受到有些人猛烈的攻擊,但許多著名的歷史學家卻認為他即使不過於高明,但也不遜色。
吉朋繼續搜集材料編寫,1781年《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二、三卷出版。1782年他定居洛桑,繼續書寫後三卷,1787年寫完最後一章,回到英國,1788年所有手稿全部出版。受到各個方面的讚揚。他又回到洛桑,主要在書寫他的《回憶錄》,直到1793年才回國,回國不久即在倫敦家中去世。
《羅馬帝國衰亡史》包含許多詳盡的考證,後來許多歷史學家都引用這部書的材料。
本書詳細的講述了幾次大規模的入侵、帝國在西部的終結、義大利概況、查士丁尼的時代五、神學的影響、伊斯蘭教的來臨、東部帝國的衰亡、十字軍東征、羅馬帝國的終結、中世紀的羅馬和文藝復興的曙光等內容。被吉朋所貶抑的古代基督教,可參看古羅馬教父奥古斯丁合自傳和對天主的歌頌為一體的《懺悔錄》等。至於對法國啟蒙運動的承接,啟蒙思想先驅孟德斯鳩寫過一本《羅馬盛衰原因論》,博覽群書的吉朋是肯定讀過的。不過兩人的看法和側重點不一樣,孟德斯鳩認為羅馬之盛是因為共和制度和開明法律等,衰則是君主獨裁等造成;他以古諷今,將歷史寫成政論,通過此書第一次概述了自己的社會理論,來反對當時的專制暴政。
沿著此類思路,啟蒙運動影響所及,第一個偉大成果是法國大革命。在這一事件上,到底是由英國式自由文明浸淫出來的吉朋,與法國思想家們分道揚鑣了。對此,很多人感到可惜和不解,如《吉朋自傳》的中譯者戴子欽說,吉朋在評價歷史時首先強調獨立和自由,但在現實中卻保守、落後、反動,最突出就是對法國大革命強烈反感,反對民主。鯤西《羅馬古寺旁的沉思》也說,從吉朋“對柏克《法國革命感想錄》熱烈的稱許已可看出他對法國革命所懷的恐懼了。很難想像一個對千年以前羅馬帝國興亡的命運如此熱烈關切的人,會對發生在自己時代的事缺乏歷史的清醒認識。”指這是吉朋的“狹隘或局限”。今天我們已能從不同角度重新看待法國大革命和柏克等,對吉朋是否明于史而昧於時,也就另有所思量。以我粗淺的瞭解,很喜歡吉朋的平和、通達、理性、睿智。這樣一個看透了歷史更替、帝國興衰的人,會對現實不清醒?的確“很難想像”。也許正是他太清醒了。
羅馬帝國衰亡史
目錄 · · · · · ·
引言 兩安東尼治下的黃金時代
前言
第一章 羅馬帝國的疆域和概況
第二章 羅馬帝國的團結和國內的繁榮。行省和紀念碑。農業的進步。
第三章 羅馬帝國的體制。帝國體系的概況。對舊政權的挑戰
第四章 康茂德的統治軍事寡頭政治的形成和東方文化的流入
第五章 禁衛軍出賣帝國。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的興起
第六章 塞維魯王朝。卡拉卡和格塔。艾拉伽巴盧斯。亞歷山大·塞維魯。婦女對朝政影響的增長。帝國的瓦解
第七章 出身野蠻人的皇帝。戈狄安一世至三世。阿拉伯人菲力浦。
第八章 阿爾塔薛西斯重建王朝後波斯帝國之狀況(165 A.D.) 一、阿爾塔薛西斯推翻帕提亞人建立薩珊王朝(165 A 二、波斯襖教的教義及其重大影響(165 A.D.—240 A.D.) 三、波斯帝國與羅馬帝國連年戰爭(165 A.D.—226 A.D.) 四、阿爾塔薛西斯向羅馬帝國的權威挑戰(226 A.D.—240 A.D.)
第九章 從德西烏斯皇帝在位到蠻族入侵,此一時期的日爾曼情勢(249 A.D.—252 A.D.) 一、日爾曼的自然環境 二、日爾曼人的性格特質與生活習俗 三、日爾曼人的社會結構與政治組織 四、日爾曼人的宗教信仰 五、日爾曼人對羅馬帝國所造成的影響
第十章 瓦勒良和伽利埃斯統治時期的種種不幸。哥特人的入侵,波斯人對美尼亞的進犯和瓦勒良的被俘。形勢逆轉
第十一章 芝諾比婭和帕爾米拉王國,奧勒良的祝捷盛典和死亡。新帝制
第十二章 奧勒良逝世後軍隊和元老院的作為 塔西佗、普羅布斯、卡 魯斯及其子相繼為帝(275 A.D.—285A.D.) 一、元老院和軍隊對繼位問題相互推諉(275 A.D.) 二、塔西佗受元老院推舉登基(275 A.D.) 三、塔西佗的東征與崩殂(276 A.D.) 四、普羅布斯繼位後雄圖大展之作為(276 A.D.) 五、普羅布斯征服蠻族之豐功偉業(277 A.D.—279A.D.) 六、普羅布斯蕩平叛亂及其被弑(280 A.D.—282 A.D.) 七、卡魯斯及其二子相繼稱帝(282 A.D.—284A.D.) 八、羅馬各種壯觀的競技與賽會(284 A.D.) 九、卡魯斯家族的殞滅與戴克裏先的發跡(284 A.D.—285A.D.)
第十三章 戴克裏先生的統治和他的三共治者。他的祝捷大會和新秩序,宮廷禮儀的發展。戴克裏先的退位和死亡。藝術的衰落。
第十四章 君士坦丁在羅馬。他的司法改革。基督教的興起
第十五章 基督教成長的五大原因,適宜於它迅速發展的條件。原始基督教徒的人數和處境。
第十六章 羅馬政府對基督教徒的行為。羅馬皇帝們的態度。西普裏安殉教始末, 隨時變換的迫害政策。戴克裏先及其繼承人治下的教會。伽勒裏烏斯的寬容敕令。向東推進
第十七章 新羅馬。君士坦丁堡的興建及其落成。新型政府的職權劃分。員警國家的開端。
第十八章 君士坦丁其人。他的家庭。他的死。在沙普爾二世統治下波斯的崛起。
第十九章 尤利安的興起。他在高盧地區的行政措施。他對巴黎城的熱愛。對基督的承認和異端的出現
第二十章 君士坦丁大帝改變信仰。他對基督教表示寬容的敕令。他見到上帝顯靈以及他的洗禮。基督教法定地位的確立。宗教勢力和世俗力量的劃分。
第二十一章 阿裏烏斯教派。尼西亞會議和聖父聖子同體論。有關皇帝與阿裏烏斯派的論爭。阿塔納西烏斯的為人及其坎坷經歷。阿爾勒會議和米蘭會議。基督教各派概況。異教的反改革鬥爭
第二十二章 尤利安的繼位。他的人品。
第二十三章 尤利安的宗教信仰。他的狂熱。他對異教的復興及改革。他對猶太人的態度。他對基督教徒的壓迫。神廟及神聖的月桂樹林,聖喬治。尤利安和阿塔納西烏斯。
第二十四章 約維安的當選。尤利安之死及其反向。基督教的再度受寵
第二十五章 約維安統治天下的基督教徒
第二十七章 米蘭大主教安布羅斯。提奧多西的功與過。安條克的叛亂和塞薩洛尼卡的大屠殺。提奧多西的悔罪。瓦倫提尼安其人及其死亡。提奧多西之死。
第二十八章 異教的了結。塞拉皮斯神廟的被毀。對異教儀式的查禁。對基督教殉教者的崇拜和多神教活動復興。幾次大規模的入侵
第二十九章 羅馬帝國在狄奧多西兩子繼位後完全分裂 阿爾卡狄烏斯和霍諾留當政魯菲努斯和斯提利科統攬大權 吉爾多在阿非利加叛變後被殲(386 A.D.-398 A.D.)
第三十章 哥特人反叛 大掠希臘後。在阿拉裏克和拉達蓋蘇斯率領下兩度入侵義大利 斯提利科擊退蠻族 日爾曼人蹂躪高盧 君士坦丁王朝在西羅馬帝國被篡奪的狀況 斯提利科被迫亡身(395 A.D.-408 A.D.)
第三十一章 阿拉裏克對義大利的入侵。 羅馬貴族及羅馬人民的品格。 對羅馬城的三次圍攻和洗劫。 哥特人的退卻及阿拉裏克之死。
第三十二章 阿爾卡狄烏斯的統治。 聖約翰·克裏索斯托姆。 阿爾卡狄烏斯之死及小提奧多西的繼位。 普爾喀麗婭的統治。 歐多西亞的冒險經歷。
第三十三章 汪達爾人對阿非利加的入侵。 聖奧古斯丁和對希波的圍困。 對迦太基的擄掠。 關於七個長睡人的神話。帝國在西部的終結
第三十四章 匈奴人國王阿提拉的性格作風,征戰成就及其宮廷狀況狄奧多西二世墜馬身亡 馬西安繼位為帝(376 A.D.-453 A.D.)
第三十五章 阿提拉對高盧和義大利的入侵。 威尼斯城的建立。 阿提拉之死與其帝國之毀滅。 埃提烏斯的被殺和瓦倫提尼安三世之死。 西羅馬帝國的衰敗徵象。
第三十六章 馬約裏安皇帝。 義大利國王奧多亞克。
第三十七章 僧侶的出現。 僧侶制度迅速發展的原因。 聖西門柱頭修士。 野蠻人對基督教的皈依。
第三十八章 西羅馬帝國的衰亡。 一般評述。義大利概況 (314 A.D.)
第三十九章 東哥特人提奧多裏克的統治。 羅馬和義大利的繁榮。 提奧多裏克的基督超人說。 對波伊提烏斯的處決。 提奧多裏克之死。查士丁尼的時代
第四十章 查士丁尼的統治。 提奧朵拉女王。 尼卡的暴亂。 中國絲綢的進口。 聖索菲亞教堂。 對雅典學校和羅馬執政官的壓制。
第四十一章查士丁尼在西羅馬帝國的征戰 貝利薩留的出身家世和 最初各次戰役討伐並降服阿非利加的汪達爾王國 班 師凱旋哥特人的戰事 光復西西里、那不勒斯和羅馬 哥特人圍攻羅馬 慘敗後撤走 拉文納獻城 貝利薩留 譽滿天下 國內名聲受汙慘遭不幸(522 A.D.—620 A.D.) 一、查士丁尼決定征服阿非利加及當前狀況(523 A.D.—534A.D.) 二、貝利薩留的家世經歷及出征的準備工作(529 A.D.—533A.D.) 三、羅馬艦隊在海上的航行及阿非利加的登陸(533 A.D.) 四、貝利薩留進軍獲得初期勝利及佔領迦太基(533 A.D.) 五、貝利薩留在特裏卡梅隆會戰擊敗汪達爾國王(533A.D.) 六、阿非利加的綏靖工作和傑利默的歸順(534 A.D.) 七、貝利薩留的凱旋及汪達爾人最後的敗亡(534 A.D.) 八、所羅門擊敗摩爾人及哥特人保持中立的態度(534 A.D.—620 A.D.) 九、阿馬拉桑夏王后的統治作為和失權被殺(522 A.D.—535A.D.) 十、貝利薩留遠征西西里及狄奧達圖斯的示弱(534 A.D.—536 A.D.) 十一、貝利薩留進軍義大利光復那不勒斯和羅馬(537A.D.) 十二、維提吉斯率軍圍攻羅馬和貝利薩留的出擊(537A.D.) 十三、哥特人攻城被羅馬人擊退及後續的作戰(537 A.D.) 十四、羅馬遭受封鎖的困苦及東鄙援軍的到達(537 A.D.) 十五、哥特人撤離羅馬及貝利薩留的追擊行動(538 A.D.) 十六、法蘭克人大舉入寇義大利最後鎩羽而歸(538 A.D.—539 A.D.) 十七、維提吉斯在拉文納的開城和哥特王國的覆滅(538 A.D.—539 A.D.) 十八、貝利薩留功高震主及安東妮娜的荒淫暴虐(540A.D.) 十九、佛提烏受到迫害及貝利薩留羞辱的降伏(540 A.D.)
第四十二章 蠻族世界的狀況 倫巴底人在多瑙河安身 斯拉夫人的 部族 突厥人的源起,向羅馬帝國派遣使者 突厥人與 阿瓦爾人之間的鬥爭 波斯國王努息萬帝號為科斯羅伊 斯一世治國有方與羅馬人發生戰事 科爾克斯之戰 埃塞俄比亞人(soo A.D.—582 A.D.) 一、羅馬帝國的衰弱和蠻族世界的興起(527 A.D.—565 A.D.) 二、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亞人的入侵行動(527 A.D.—565 A.D.) 三、突厥人在中亞建國及向外擴張的狀況(545 A.D.) 四、阿瓦爾人與帝國的結盟及突厥人的跟進(558 A.D.—582A.D.) 五、波斯的現況及科斯羅伊斯的文治武功(500 A.D.—579A.D.) 六、波斯入侵安條克及互有勝負的戰事(533 A.D.—543 A.D.) 七、波斯對黑海的進出及科爾克斯人的處境 八、科爾克斯的歷史發展和反叛羅馬的悔恨(542 A.D.—549A.D.) 九、佩特拉的圍攻和拉齊克戰爭的始末(549 A n一556 A n) 十、羅馬與波斯的和平談判和條約的簽訂(540 A.D.—561A.D.) 十一、阿比西尼亞戰爭及侵略阿拉伯的影響(522 A.D.—533A.D.)
第四十三章 貝利薩留的最後勝利和死亡。 查士丁尼的性格和死亡。 查士丁尼統治時期的彗星、地震和鼠疫。
第四十四章 羅馬的法治概念 君主的法律 十人委員會的十二銅表 法 人民的法律 元老院的敕令 皇帝和官員的命令 市民的權責 查士丁尼法典(527 A.D.—565 A.D.) 一、王政時代的法律及十人委員會的十二銅表法 二、人民立法權的行使以及政府對法律的運用 三、皇帝掌握立法和司法大權後羅馬法律體系的建立 四、法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階段的區分及主要的哲學理念 五、羅馬法學家所樹立的權威以及派系之間的競爭 六、查士丁尼對羅馬法的改革及法典的編纂 七、古代法律精神的喪失以及查士丁尼立法的矛盾 八、羅馬法的“人”:自由人與奴隸、父權與夫權、配偶與婚姻以及監護制度 九、羅馬法的“物”:財產權的建立、繼承和遺囑以及委託人的運用 十、羅馬法的“行為”:承諾、利益和傷害 十一、羅馬法的“罪行和懲處”:刑法的概念、罪行的區分和量刑的標準 十二、基督教對法律的影響及審判程式的確立 十三、羅馬人自我放逐和了斷的精神以及對民法的濫用第
第四十五章 6世紀末期羅馬的苦難。 偉大的葛列格裏教皇。神學的影響
第四十六章 科斯羅伊斯逝世後波斯發生革命 其子霍爾木茲是暴君 被廢立 巴赫拉姆篡位 科斯羅伊斯二世經過鬥爭後複 位 福卡斯的暴政 赫拉克利烏斯擁立為帝 波斯戰爭 科斯羅伊斯佔有敘利亞、埃及和小亞細亞 波斯人和阿 瓦爾人圍攻君士坦丁堡 波斯人遠征 赫拉克利烏斯的 勝利和凱旋(570 A.D.—642 A.D.) 一、羅馬與波斯的爭雄以及努息萬的征戰和逝世(570 A.D.—579 A.D.) 二、霍爾木茲的繼位和暴政以及巴赫拉姆的功勳和篡奪(579 A.D.—590 A.D.) 三、科斯羅伊斯二世獲得羅馬人的支持及其復位的進軍(590 A.D.—603 A.D.) 四、阿瓦爾人的虎視眈眈及巴伊安台吉的權術和謀略(570A.D.—600 A.D.) 五、阿瓦爾戰爭與軍隊的叛亂以及莫里斯的被弑(595 A.D.—602 A.D.) 六、福卡斯的暴虐和絕滅以及赫拉克利烏斯的舉兵和稱帝(602 A.D.—642 A.D.) 七、科斯羅伊斯奪取埃及和東部各行省國勢已臻頂點(603 A.D.—616 A.D.) 八、赫拉克利烏斯的怠惰以及激起積極的進取精神(610 A.D.—622 A.D.) 九、赫拉克利烏斯的攻勢準備和對波斯的遠征行動(622 A.D.—625 A.D.) 十、阿瓦爾人和波斯人對君士坦丁堡的圍攻鎩羽而歸(626A.D.) 十一、赫拉克利烏斯的進軍和尼尼微會戰的勝利(627 A.D.) 十二、科斯羅伊斯的遜位被弑以及羅馬與波斯恢復和平(627 A.D.—628 A.D.) 十三、赫拉克利烏斯的勝利和凱旋以及羅馬帝國的隱憂(628 A.D.—629 A.D.)
第四十七章 化身說的歷史。 伊比奧尼派和諾斯替派。 塞林圖斯和阿波利拉裏斯、西瑞爾、聶斯脫利和第一次以弗所會議的敵對理論。 優迪克派異端邪說和第二次以弗所會議。 卡爾西頓會議。 芝諾的赫諾提孔。 查士丁尼的神學理論。
第四十八章 第五卷及第六卷的主要內容
第四十九章 偶像崇拜。 偶像破壞者利奧。 義大利叛亂。 丕平和查理大帝與教皇的關係。 神像在東部的復興。 教皇和東部帝國的最後分離。 查理大帝的統治和人品。 查理四世的統治及其與奧古斯都的比較。伊斯蘭教的來臨
第五十章 阿拉伯概況。 阿拉伯人的特性和宗教。 穆罕默德的興起。 他的戒律。 他從麥加逃往麥迪那。 他對不信其教的人的宣戰。 穆罕默德之死。 他的為人和私生活。 對他的影響的估價。
第五十一章 亞歷山大裏亞圖書館的劫難東部帝國的衰亡
第五十三章 1世紀時東部帝國狀況。 帝國的財富、製造業和稅收。 皇宮。 拉丁語的被人遺忘。 希臘學識的復興。 高雅格調的衰落。
第五十四章 保羅教派的起源和教義 受到希臘諸帝的迫害,引起亞美尼亞等地之反抗 在色雷斯生根成長 向帝國以西傳播 對宗教改革發生極大的影響(650 A.D.-1200 A.D.)
第五十五章 保加利亞人與匈牙利人的起源、遷移和定居 在東西兩個帝國之內到處襲擾 俄羅斯君主政體 地理和貿易 俄羅斯人反抗希臘帝國的戰爭 蠻族的宗教皈依(640 A.D.-1100 A.D.)
第五十六章 撒拉遜人、法蘭克人和希臘人在義大利的衝突。 諾曼人的到來。 羅伯特·吉斯卡爾的征服活動。
第五十七章 羅姆王國。 土耳其人征服耶路撒冷。十字軍東征
第五十八章 第一次十字軍的起源及兵力 拉丁君王的出身背景 進 軍君士坦丁堡 希臘皇帝亞曆克修斯的政策 法蘭克人 奪取尼斯、安條克和耶路撒冷 解救聖地 布永公爵戈弗 雷在耶路撒冷即位為王建立拉丁王國(1095 A.D.-1369 A.D.) 一、十字軍的起源與教皇烏爾班的宗教會議(1095 A.D.) 二、十字軍東征的正義原則、主要動機和後續影響 三、十字軍的先期行動及所遭遇的苦難(1096 A.D.) 四、主要領袖人物的出身、背景、性格和作為 五、中世紀歐洲騎士制度的濫觴和主要的內涵 六、第一次十字軍向君士坦丁堡的進軍(1096 A D.-1097 A D.) 七、亞曆克修斯對十字軍的策略和處理方式(1097 A.D.) 八、十字軍的兵力數量和對尼斯的圍攻(1097 A.D.) 九、多裏利烏姆會戰及鮑德溫建立埃德薩公園(1097 A.D.-1151 A D.) 十、安條克的攻防及十字軍所遭遇的艱困和災難(1097 A.D.-1098 A.D.) 十一、聖矛的傳奇事件以及對作戰激起旺盛的士氣(1098 A.D.) 十二、法蘭克人進軍以及對耶路撒冷的圍攻與征服(1098 A.D.-1099 A.D.) 十三、推選戈弗雷為耶路撒冷國王及統治的狀況(1099 A.D.-1187 A.D.) 十四、《耶路撒冷條例》的頒佈和法律體制的創立(1099 A.D.-1369 A.D.)
第五十九章 聖路易及第六次、第七次十字軍東征。 安條克的失陷。 阿卡和聖地的失陷。
第六十章 希臘人和拉丁人之間的分裂和對立情緒。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法蘭西人和威尼斯人的結盟以及他們向君士坦丁堡的航行。 拉丁人對君士坦丁堡的佔領和劫掠。
第六十一章 鮑德溫二世和神聖的帶刺花冠。 希臘人對君士坦丁堡的收復。 十字軍東征的總後果。 羅馬帝國的終結
第六十二章 尼斯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臘皇帝 帕拉羅古斯繼位為帝 與教皇和拉丁教會的結盟以失敗收場 設計反叛行動對 付安茹的查理西西里的叛變 加泰蘭人在亞細亞和希臘的戰事雅典的革命及當前的情況(1204 A.D.-1456 A.D.)
第六十三章 內戰使得希臘帝國殘破不堪 安德洛尼庫斯二世、安德 洛尼庫斯三世及約翰·帕拉羅古斯的當政 坎塔庫澤努 斯的攝政、反叛、即位及廢立在佩拉建立熱那亞殖民區 與帝國和君士坦丁堡市府之間的戰事(1261 A.D.-1391 A.D.)
第六十四章 成吉思汗率領蒙古人從中國到波蘭的征戰 君士坦丁堡 和希臘人的避戰 奧斯曼土耳其人源於比提尼亞 奧斯 曼、烏爾汗、穆拉德一世及巴耶塞特一世的統治和勝利 土耳其君主政體在亞洲和歐洲的奠基和發展 君士坦丁 堡和希臘帝國的大禍臨頭(1206 A.D.-1523 A.D.)
第六十五章 阿穆拉特二世對君士坦丁堡的包圍。 土耳其人的紀律。 火藥的發明。
第六十六章 希臘人向西部求援。 約翰·佩利奧洛格斯訪問羅馬。 曼紐爾對義大利、法蘭西和英格蘭的訪問。 約翰·佩利奧洛格斯二世的遠征。 希臘人與拉丁人的暫時聯合。 希臘學術在義大利的復興。 教皇尼古拉五世。 對古典學識的應用與濫用。
第六十七章 希臘人和拉丁人的宗教分裂 穆拉德二世的治術和風格 匈牙利國王拉底斯勞斯的十字軍運動 戰敗被殺 斯坎 德貝格 東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帕拉羅古 斯(1421 A.D.-1467 A.D.)
第六十八章 穆罕默德二世的為人及其統治。 他對君士坦丁堡的圍攻與佔領。 他的入城式。 歐洲的悲傷與恐懼。尾聲:中世紀的羅馬和文藝復興的曙光
第六十九章 羅馬教皇的權威。 選舉教皇的方法。 教皇們向阿維尼翁的遷移。 五十年節或聖年的創立。 羅馬的貴族階層。
第七十章 彼特拉克。 裏恩齊與美好時光的恢復。 羅馬共和國的繁榮。 騎士、加冕與裏恩齊的愚行。 教皇返回羅馬。 西部的大分裂。 15世紀的羅馬政府。 基督教教會政權。
第七十一章 波焦關於15世紀羅馬廢墟的議論。 被毀的四種原因。 大劇場。 羅馬城的修復。
對羅馬帝國衰亡的最後思考原書版本說明歷代羅馬皇帝編年表索引
神聖羅馬帝國大事年表
羅馬 第一季 Rome Season 1 (2005)12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21781/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1L1GU9-7OnMhxD5TnNBobA?pwd=9840
提取码:9840
羅馬 第二季 Rome Season 2 (2007)10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150463/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lyCxCcFBRF1yO9miKcVEg?pwd=1rei
提取码:1rei
【羅馬王政時代】
古羅馬氏族制度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時代,約當公元前8世紀中葉至6世紀末葉,因傳說此時相繼有七個「王」(rex)執政,故名。王政時代,是羅馬的父系氏族制時代,據說當時羅馬有三百個氏族,每十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庫里亞--Curiae),十個胞族組成一個部落,共三個部落,三個部落構成羅馬人公社整體。王政時代的羅馬人公社實行軍事民主制,管理機構有三:一是元老院,由三百個氏族長組成,有權處理公共事務、批準和否決人民大會的決議。二是人民大會,由武裝的成年男子參加,每個庫里亞有一票表決權,大會通過或否決一切法律,選舉高級公職人員,其中包括對「王」的選舉。三是「王」,由人民大會選出,是軍事首長,同時又是最高祭司和審判官,但尚無真正國王的權力。王政時代已出現階級分化,有些父家長家族富裕起來,上升為氏族貴族,有的氏族成員貧困而成為「被保護人」,受貴族的剝削和奴役。另外出現平民,他們是被征服者及外來的移民,人身自由,但不屬於羅馬氏族成員,沒有氏族權利,無權分級公地,不能參加人民大會,許多平民租佃貴族的土地,有的因借債而淪為奴棣。王政時代的奴棣主要從事家內勞動,數量不多。貴族、被保護人、平民和奴棣構成王政時代階級對立關係的萌芽形式。由此可見,王政時代氏族制已趨於解體,階級社會正在形成。史學界一般認為,王政時代後期,羅馬處於伊達拉亞人統治之下,公元前6世紀末,發生塞維‧圖里阿改革,改革使氏族制遭受破壞,王政時代的最後一個統治者塔克文是個暴君,到公元前510年(或前509)被黜,王政時代結束,伊達拉里人統治被解除,羅馬共和國建立起來。
【羅馬共和國】
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前1世紀末古羅馬貴族專政的奴棣制國家。羅馬王政時代末期,出現塞維‧圖里阿改革,隨之羅馬進入階級社會,形成羅馬共和國。羅馬共和國具有明顯的貴族專政性質。共和國的最高行政權由執政官掌握,執政官有二名,從貴族中選出,任期一年,平時有行政、司法權,戰時指揮軍隊,但因是二人掌權,互相牽制,故權力不大。共和國真政掌權的是元老院,由少數貴族和卸任的執政官組成,先是十人,後增至三十人,決定國內外一切重大問題。此外,共和國有百人團會議,是全體成年男子參加的人民大會,形式上是最高的立法機關,但實際受元老院控制,會議表決經元老院批審過的議案,沒有討論權,表決時是第一等級富有者佔優勢,因此百人團會議也反映了貴族專政。羅馬共和國的階級結構十分複雜,有貴族、被保護人、平民和奴棣。共和國早期,平民與貴族的矛盾非常突出,平民採取各種方式進行鬥爭,直到公元前3世紀初,鬥爭才告結束,鬥爭結果,平民取得一些勝利,但真正獲利的是平民上層,平民上層與舊貴族融為一體,形成新貴族,而廣大平民下層仍受壓制,因此羅馬國家仍然是貴族共和國。自公元前5世紀起,羅馬便不斷向外擴張,經過兩個世紀的對外侵略,羅馬征服了全部意大利,控制了西部地中海,並佔領東部地中海的一些國家,使羅馬共和國由第伯河畔的小城邦而成為地中海上的霸國。到公元前2世紀中期,羅馬共和國的經濟發生巨大變化。首先是土地集中,形成許多奴棣主大農莊,與此同時,農民紛紛破產,使城邦經濟基礎被削弱;其次是奴棣制的發展,戰俘奴棣大量流入羅馬,奴棣被廣泛使用在生產領域,奴棣受都殘酷的壓榨,因而引起奴棣的反抗鬥爭,第三,羅馬的商業高利貸業也發展起來,出現一個靠經商發財的新興階級--騎士,騎士在政治上無權,故往往同下層平民一起與當權貴族進行鬥爭。從公元前2世紀後半期起,羅馬共和國的各種逐漸暴露出來,相繼出現嚴重的社會鬥爭。公元前137-132年,發生第一次西西里奴棣起義;公元前133-123年,發生以農民土地運動為中心的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4-101年,發生第二次西西里奴棣大起義;公元前73-71年,爆發斯巴達克起義。這些起義和鬥爭,沉重打擊了羅馬奴棣主階級,動搖了奴棣制城邦的經濟基礎。在社會矛盾和階級鬥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代表羅馬城邦貴族奴棣主利益的共和政體,已不再適應全題羅馬霸國奴棣主階級統治的需要,因而發生了從共和制向帝制的轉化,在轉化過程中,出現許多政治野心家,他們發動長時期的爭奪權勢的內戰。公元前60年,由龐培(Pompey)、凱撒(Caesar)、克拉蘇(Crassus)三人結成政治同盟,實行集體獨裁,史稱「前三頭政治同盟」,後來,凱撒戰敗其他兩個對手,實行個人獨裁,不久,凱撒被其政敵刺殺,前三頭同盟結束。凱撒獨裁實為羅馬共和國滅亡的先聲。公元前43年,又出現屋大維(Octavius)、安敦尼(Antonius)、雷必達(Lepidus)三人結成的「後三頭政治同盟」。公元前30年,屋大維除掉其他二人而成為獨裁者,至此,軍事獨裁的君主專制政權終於在羅馬建起,羅馬共和國最後滅亡,羅馬帝國時代開始。
【羅馬帝國】
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的古羅馬奴棣制君主專制國家。公元前2至1世紀,羅馬共和國發生危機,經過一個世紀的內戰,共和國最後崩潰,建立起軍事獨裁的專制帝國。公元前30年,屋大維建立元首政治(蒲林斯制--Princeps),標志羅馬帝國的開始。羅馬帝國時代分為三個階段:前期羅馬帝國、3世紀危機時期、後期羅馬帝國。(一)前期羅馬帝國(公元前30年至公元193年):包括奧古斯都元首統治(公元前30至公元14年)、克勞狄王朝(公元14至68)、弗拉維王朝(公元69至96)、安敦尼王朝(公元96至192)。前期帝國時代,羅馬社會處於相對穩定時期,棣農的盛行使奴棣制生產關係得到局部改造,因而使經濟有所發展。此時帝國疆界東起幼發拉底河,西至西班牙、不列顛、南達北非、北至多瑙河、萊茵河。3世紀危機時期(193至284):包括塞維魯王朝(193至235)及其後的分裂時期。此時期帝國危機充份暴露,表現在經濟方面,農業與手工業衰落,商業和城市經濟蕭條;政治方面,統治階級內訌,人民發動起義,外族入慘。基督教迅速發展,反映危機深入思想領域。(三)後期帝國時代(284至476):是帝國由危機走向滅亡的時代。此時羅馬帝國由元首制(蒲林斯制)轉為多米那制(Dominus--君主),即以公開的君主制代替元首制。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約243至313)和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nus,約280至337)統治時期,皇帝權力加強,兩人都進行挽救奴棣制危機的改革,但奴棣制危機日益加深,人民起義遍及全國。。395年,皇帝狄奧多西(Theodosius,346至395)死後,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份,西羅馬帝國以羅馬為首都,東羅馬帝國以拜占廷為首都。公元4世紀以後,日耳曼人大舉進攻羅馬,國內人民起義浪潮更加高漲。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Alaric)領導下,進入意大利,圍攻羅馬城,城內起義奴棣為西哥特人打開城門,西哥特人攻入羅馬城,掠奪而去,隨後日耳曼人在羅馬境內相繼建立許多王國,與此同時,以奴棣為核心的人民革命運動到處發生,西羅馬帝國處於滅亡前夕。476年,羅馬僱佣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Odoacer)廢黜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Romulus Augustulus),西羅馬帝國遂亡,從此西歐進入封建社會。東羅馬帝國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存在到1453年。
【東羅馬帝國】 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份,其東半部稱東羅馬帝國,因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臘殖民城市拜占廷舊址,故亦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廷帝國或拜占廷。中國古時稱之為拂菻或大秦。4世紀初,羅馬帝國危機,舊都羅馬漸失其政治中心作用。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於330年將首都遷往經濟發達的東方,以博斯普魯斯沿岸的拜占廷為新都,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此後,東、西帝國走向分裂。395年,皇帝狄奧西一世(Theodosius I)逝世,東、西兩帝國正式分裂,此為東羅馬帝國獨立存在之始。西羅馬帝國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繼續存在。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中心在巴爾幹半島,其疆域還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外高加索的一部份。該帝國奴棣制危的影響甚微,城市日趨繁榮,首都君士坦丁堡地理位置優越,扼黑海出海口,又兼歐、亞陸地之橋樑,為中世紀東西交通要道,全世界船隻雲集於此,馬克思稱之為「溝通東西方的金橋」。亞歷山大里亞(Alexandria)安提拉(Antera)等大城市,亦堪稱工商業發達的經濟中心。皇帝查士丁尼統治時期(527至566),實行一系列反動政策,對內編纂法典,加強統治;對外進行武力征服,佔領了北非、意大利等地,以重建羅馬帝國,恢復奴棣制度。但此時奴棣制在西方已不合時宜,其倒行逆施終於破產,西方領地逐漸喪失。7世紀初,阿拉伯人興起,東羅馬帝國先後喪失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北非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島,帝國版圖大為縮小,面臨崩潰。7至12世紀是拜占廷社會由奴棣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其封建為帝國早期的封建因素和斯拉夫人農村公社制度相結合的產物。11世紀末封建關係最終確立,大貴族獨立性增強,尋至封建分裂傾向的加劇。12世紀末帝國日趨衰弱,外族入侵,領土日蹙。1204年4月,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對該城進行空前野蠻的洗劫,著名建築物和古代珍品橫遭破壞,西歐侵略者在此建立拉丁帝國,東羅馬帝國雖在1261年復國,但領土更小。國勢日衰。14世紀商品貨幣經濟發展,貨幣地租盛行,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出現,由於帝國的反東統治和外族入侵,阻礙了歷史的發展進程。14世紀末,工商業開始衰落,封建剝削沉重,城市人民不斷起義反抗。在帝國岌岌可危之時,土耳其人不斷向帝國進攻,1453年4月,土耳其人以二十萬大軍和三百艘戰船圍攻君士坦丁堡,人民英勇抗戰,激戰五十六天,總因眾寡懸殊,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不久土耳其蘇丹在此建都,並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461年又征服東羅馬的全部領土,帝國最後滅亡。其蘇丹在此建都,並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461年又征服東羅馬的全部領土,帝國最後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