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拉澤(Tengiz Abuladze 1924年01月31日 至 1994年03月06日) 格魯吉亞
三部曲,《祈求》,《願望樹》和《悔悟》被認為是蘇聯電影改革的“第一隻春燕”。
蘇聯時代的格魯吉亞導演,蘇聯功勳藝術家(1980)。畢業于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1954年與人合作的《馬格丹娜的小驢》獲得坎城電影節大獎,1958年獨立拍片,1967年導演充滿詩意與象徵的《祈禱》,1978年執導的影片《願望樹》獲蘇聯和義大利各種大獎,1984年執導了影片《悔悟》,1989年獲坎城國際電影節獎。阿布拉澤執導的大部分影片都是由他本人任編劇或者是與他人合作編劇。從1974年起他在盧斯塔維裡戲劇學院任教。
祈禱Molba (1967)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65953/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YbbDVnGCncJ_ab-BCGD5w?pwd=jjee
提取码:jjee
影片敘述詩人與善惡的關係,必需擊退想要統禦人類的惡。但是心胸開闊的騎士們卻毫無防備地陷入險境,這讓詩人相信與邪惡對抗是不可能的。他放棄毫無用武之地的爭戰與自己可笑的處境,詩人放下了武器。就在這個時候,所有受到敬重的英雄都來造訪他,他們將蠟燭浸置於酒杯中,那是喬治亞人認輸的象徵。眼見新的災難接踵而至,導致所有的人放棄繼續作戰,於是詩人重新拿起武器,再上戰場。
願望樹The Wishing Tree (1977)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19982/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ClIQ1zIoUhWZwFDnZ0cFA?pwd=wsdl
提取码:wsdl
故事以20世紀格魯吉亞農村生活為背景,敘述了少女瑪麗塔的愛情悲劇。本片一大特色在於一系列色彩鮮明的形象,例如聰明勤勞的“法官”齊齊柯爾、不分晝夜尋找魔樹的利奧斯、瘋狂的“預言者”約拉姆、怪異的“學者”勃布拉等等。本片是蘇聯著名導演阿布拉澤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改編自格魯吉亞詩人列昂尼澤的散文詩集。影片通過這些鮮明的角色和一個悲淒的愛情故事,通透地展現了殘酷的現實與虛幻的理想之間的矛盾。
忏悔Confession (1984)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4576//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rk9OG8TRgtUJWn9B63_-w?pwd=g86a
提取码:g86a
在瓦爾拉姆·阿拉維澤下葬的第二天,他的屍體被人掘起來放在他家的窗前。挖墓的是一個女人,她在法庭上的供詞和回憶使人們重新回到獨裁者阿拉維澤殘暴肆虐的年代。他將不計其數的無辜者冠以“人民公敵”的罪名投入監獄。阿拉維澤的兒子最後幡然省悟,親自將父親的屍體從山崖丟下了大河……本片中他使用令人驚歎的造型手段,以詩意的語言講述了一個關於罪惡與懲罰、懺悔與醒悟的故事。本片是阿布拉澤三部曲的第三部,前兩部風別為《願望樹》和《祈求》, 《悔悟》被認為是蘇聯電影改革的“第一隻春燕”。40屆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1987年)
安德列·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安德列·塔可夫斯基,1932年生於俄羅斯劄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于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
塔可夫斯基對電影語言的傑出貢獻具有公認的典範意義。他開創了自己獨特而完整的藝術風格,使博大深邃的精神主題在莊重沉鬱的詩性敘事中展開,獲得完美的表達。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IngmarBergman)曾經予以這樣的讚譽:"初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宛如一個奇跡。驀然間,我感到自己佇立於房門前,卻從未獲得開門的鑰匙。那是我一直渴望進入的房間,而他卻能在其中自由漫步。我感到鼓舞和激勵:終於有人展現了我長久以來想要表達卻不知如何體現的境界。對我來說,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他創造了嶄新的、忠實于電影本性的語言,捕捉生命如同鏡像、如同夢境。"
伊萬的童年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1962)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4421/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s95Gbg1uWrxpVSAkOIhHA
提取码:F689
鏡子 Зеркало (1975)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9248/
链接:https://pan.xunlei.com/s/VMj3QwOhg8aHh25ynixqlk3TA1
提取码:ptdb
潛行者 Сталкер (1979)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5656//
链接:https://pan.xunlei.com/s/VMj3S9WV9FY_6sSt598ZqDtuA1
提取码:it7z
鄉愁 Ностальгия (1983)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1556/
链接:https://pan.xunlei.com/s/VMj3QohuIA5VifT-AXJ8TEM8A1
提取码:xru6
犧牲 Offret (1986) 瑞典語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4531/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PYiP5BQwiaunz5-YVoi6dg
提取碼:F689
評論家亞歷山大(厄蘭•約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飾)在瑞典的家中慶祝自己的五十歲生日,年幼的小兒子剛做完咽喉手術不能發聲。兩人在靜默中種下一株樹苗期待它生出綠色的枝葉,然而就在當天晚上,電臺廣播了一則發射核導彈的消息,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絕望的亞歷山大向上帝祈禱不要發生戰爭,甚至他願意奉獻自己的一切來阻止世界末日的來臨。期待世界重生的亞歷山大在心力交瘁的情況下,燒毀了自己的房子。在熊熊大火中,亞歷山大被救護車送進了醫院。小兒子來到岸邊繼續為他們共同栽種的樹苗澆水,一切似乎又恢復了平靜。
蘇聯著名電影大師安德列•塔科夫斯基生前執導的最後一部傑作《犧牲》,榮獲1986年坎城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在內的四項大獎,並提名金棕櫚獎最佳影片,於1988年榮獲第41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外語片。
場面調度:安德列·塔可夫斯基 Regi Andrej Tarkovskij (1988)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758376/?from=subject-page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Vhxa9SSHk81ZhVBYQhvgZg
提取碼:F689
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祈禱 Andrey.Tarkovsky.A.Cinema.Prayer.2019.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4680793/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2KAOsVARc44_vPQ6BrYYtg
提取碼:F689
阿爾謝尼·塔爾科夫斯基詩選讀:最初的相遇
羅曼諾夫王朝
俄羅斯人是東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一直生活在廣袤的東歐平原,但是各部落之間為了爭權而內戰不休,於是就邀請北歐的瓦良格人(也稱為羅斯人)首領留裡克來當他們的大公。
西方歷史中的瓦良格人即為維京人,歷史學家也叫諾曼人(意思是北方人)。維京人,傳說中的“北歐海盜”,歷史上也是相當野蠻彪悍。有一種說法是維京人入侵了東歐並建立了羅斯公國。
留裡克王朝那個時期也稱為基輔羅斯時期,當時他們的首都在貿易繁華的諾夫哥羅德。862年留裡克大公來到了諾夫哥羅德,開始了為時700多年的留裡克王朝。 879年留裡克去世之後,奧列格繼任了王公,但是奧列格先生表示:諾夫哥羅德這地兒太偏了,不利於本王的發展。於是882年他率兵佔領了基輔,然後定都基輔,稱基輔為“全羅斯城市之母”,形成了以基輔為中心的國家。
13世紀初,基輔羅斯衰落,各大公國分封獨立,形成了諸侯割據的局面。一直來自東方的蒙古鐵騎如旋風般橫掃東歐大地,基輔羅斯被蒙古金帳汗國佔領了250年之久。
就在這亂世,一個叫莫斯科的小公國慢慢崛起。1380年, “頓河王”德米特裡大公衝破韃靼的桎梏,在庫利科夫戰役中一戰成名。之後,莫斯科公國加強兼併,逐漸擺脫韃靼蒙古的桎梏,走向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伊凡四世時期,開始俄羅斯對外擴張,俄國的領土大幅東擴。伊凡雷帝死後,留裡克王朝就快結束了。因為他的兒子一個都沒活下來,不是被他親手杖斃,就是被別人殺了,再不然就是病死了。
伊凡死後,他兒子費多爾繼位沒多久就死了,然後費多爾妻子的哥哥戈東諾夫成為沙皇,沒多久,又死了,於是進入俄羅斯歷史上著名的 “混亂時期” 。波蘭就來侵略,直到米寧和波紮爾斯基把他們趕出莫斯科,這混亂才結束。
之後,羅曼諾夫王朝開始,這段300多年的歷史中,莫斯科的首都地位被聖彼德堡取代,彼得大帝開闢的俄羅斯帝國開始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羅曼諾夫王朝經歷了18個沙皇的統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的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7096576/
羅曼諾夫王朝Romanovy (2013)
導演: Maksim Bespalyi
編劇: Marina Bandilenko / Marina Ulybysheva
主演: Ilya Sherbinin
類型: 紀錄片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俄羅斯
語言: 俄語 / 英語
集數: 8
單集片長: 52分鐘
豆瓣評分 9.0
劇情簡介
The most vivid pages of Russian history 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nsolidation of Russian state power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eighteen Russian Tsars of the House of Romanov which include such historic names as Peter the Great, Catherine the Great, Nicholas I and Alexanders I, II and III. The dynasty ended with the brutal assassination of the last Tsar, Nicholas II and his family by the Bolsheviks in Ekaterinburg in 1917.
The Romanov dynasty played a hugely important role in world history, and the series highlights the life stories and characters of the tsars, recounting their rise to power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dynasty, their merits and their faults, their achievements and mistakes, their victories and defeats in war.
The series also examines the Russian form of 'Caesarism' as a system of state administration - its advantages and drawbacks and how the Russian state changed under the Romanov's rule.
THE ROMANOVS is told in eight epic one-hour episodes using a unique combination of magnificent CGI animation and dramatic reconstruction with careful and accurate attention paid to each period.
紀錄片之家字幕組
本系列為俄羅斯本土製作的紀錄片,介紹俄國歷史上最富盛名的羅曼諾夫王朝。
第一集講述羅馬諾夫王朝的開始,從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到彼得大帝的父親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俄國從戰亂頻發的混亂時代走向穩定繁榮。
第二集講述費奧多三世力圖對俄羅斯進行改革,但是因為身體欠佳而未能全面持續實施,他英年早逝後,索菲婭公主攝政,期間陰謀與紛爭不斷,七年統治,換來了十五年的軟禁為尼。
第三集講述彼得大帝一生豐富多彩的經歷,自小經歷了叛亂風波,也曾周遊歐洲列國,讓國家進行多方面改革,將俄羅斯擴張到波羅的海並成為歐洲強國。
第四集講述彼得大帝死後俄羅斯政權的交替,短命的彼得二世皇帝只活到了15歲,不理政務,朝綱鬆弛。樞密院選出的安娜反而成了獨裁帝王,而且格調不甚高雅,在宮中重金收養大量的宮廷小丑和各類跟班,之後的伊莉莎白女皇統治的時代,政治上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迅速,但也開啟了俄羅斯的奢華之風。
第五集講述葉卡捷琳娜大帝的俄羅斯生涯,從嫁給彼得三世到發動政變奪取女皇地位,從學習俄語到成為俄羅斯帝國的國母,從研讀啟蒙運動的書籍到對俄羅斯進行大幅度的改革,從識人善用到在海外戰爭中捷報頻傳,葉卡捷琳娜無愧於大帝稱號。
第六集講述保羅一世和亞歷山大一世,保羅一世仿佛彼得三世的翻版,偏執的性格造就了個人的悲劇,亞歷山大一世的統治最高光之處則是擊敗拿破崙,這為被稱為俄羅斯斯芬克斯的沙皇留下了至今尚未破解的謎團。
第七集曾統治俄羅斯700餘年的留裡克Rurik王朝的最後一位沙皇Tsar于1612年去世後,俄國舉國無首。歷經多年法紀廢弛和暴亂後,1631年,年僅16歲的米哈伊爾·阿列克謝耶芙娜·羅曼諾夫Mikhail·Alekseyevna·Romanov 被國民議會推選為沙皇,由此開創了羅曼諾夫王朝。面對虎視眈眈的瑞典和波蘭,米哈伊爾積極周旋,為俄國贏取寶貴的喘息空間。而後,米哈伊爾引入歐洲武器裝備、訓練軍隊,歡迎外國專業人士來俄國傳授技藝,尋找礦石製造和出口武器,重建圖書館復興文化。生產和貿易逐步從三十年混亂中恢復,米哈伊爾將俄國從饑荒和內戰的崩潰邊緣拯救回來。
繼任者阿列克謝Alexei起初縱容其老師兼顧命大臣莫羅佐夫的隻手遮天和貪污枉法,但新的鹽稅法令頒佈後,莫斯科鹽商暴動,Alexei決心消除腐敗,重建秩序。莫羅佐夫的繼任者尼康神父推行的教會改革措施引發了莫斯科貴族和教會的不滿,進一步造成了東正教會分裂。此外,尼康“神權高於君權”的主張和不斷插手政治軍事的行為使其失去沙皇的支持並被驅逐。Alexei終於開始親政:不僅要應付教會改革和哥薩克起義,還要面對老敵手波蘭的戰爭威脅。Alexei御駕親征之際,莫斯科爆發瘟疫,人口減半。13年戰爭後,雙方再度停戰,俄國奪回部分失地。連年征戰讓俄國國庫空空如也,面對金銀貨幣緊缺,俄國歷史上首次開始發行銅幣,通貨膨脹導致的武裝暴動被武力鎮壓。多疑的Alexei還建立了內密部(KGB前身)。
Alexei病逝後,其長子費奧爾多三世Feodor III繼位,雖然Feodor自幼多病並患有壞血症,但受到歐式教育的費奧多爾思想開明,意識超前,推行了增稅、人口普查、開闢對外開放口岸、推行軍銜制和修建防禦工程、用流放代替體罰以增加西伯利亞人口、廢除世襲制等系列改革,振興俄國。1676年,為了爭奪東烏克蘭,俄國和土耳其刀兵相向並以少盛多,雙方簽訂巴赫奇薩萊和約,東烏克蘭併入俄國版圖。但Feodor遭受愛妻死于難產、嬰兒夭折的打擊後,於21歲生日前病逝。
納雷什金家族推其同父異母弟彼得Peter I為沙皇,Feodor的妹妹索菲亞Sophia為了維持母親家族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的地位,唆使近衛軍發動政變,低能體弱的伊凡Ivan V被貴族杜馬擁戴為第一沙皇,但實權被攝政王Sophia掌控。同年,反對派發動叛亂,索菲婭逃到修道院,但在射擊軍的支付下,索菲婭重新掌權,於1686年與波蘭訂互不侵犯條約、征討當時還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克裡米亞半島。
1689年彼得一世Peter I(第二沙皇)完婚並準備親政,但Sophia卻不打算交出權力並密謀政變。政變失敗後,Sophia被迫進入修道院。十年後,射擊軍密謀乘彼得在國外之機迎索菲婭複權,但密謀迅速被彼得平亂,Sophia被放逐為修女。1696年,在建立了俄國歷史上的第一支艦隊後,Peter I終於在第二次遠征中成功奪占亞速,打破了土耳其的海上封鎖。1697年,Peter派龐大使團出訪西歐,爭取建立並擴大反土同盟,同時學習西歐先進的科學技術。他本人化名為一下士隨團出訪, 先後在荷蘭和英國等地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並聘請大批科技人員到俄國工作。但如此前所未聞又大膽的舉動遭到人們的不解 -- 驕傲的俄國豈能低頭向歐洲學習,一些人甚至揚言真的彼得已經死去。射擊軍趁此機會再次發動叛亂,隨後被彼得鎮壓。彼得開始全面推行歐化改革:經濟方面,鼓勵發展工廠手工業,鑿運河,開商埠,擴大出口,為俄國近代工業奠定了基礎;政治方面,取消領主杜馬,廢除大教長,設立樞密院,打擊保守勢力,甚至不惜處死皇太子加強以沙皇為首的中央集權;社會文化方面,建學校,辦報紙,剃鬍鬚、剪舊服、革除陳規陋習,主張唯才是舉;軍事方面,實行徵兵制,統一編制,建立正規陸軍,擴建海軍艦隊。為了更加靠近歐洲中心,1703年起,彼得在涅瓦河口大興土木,建立新都聖彼德堡。1721年,改國號為俄羅斯。彼得勵精圖治,對內實行改革,對外進行擴張,使俄國從一個封閉、落後的內陸國家躋身于歐洲強國之列。
彼得大帝在沒有指定繼承人便駕崩,其長子阿列克謝因被彼得大帝懷疑參與謀反而被處死。得到近衛軍的支持的葉卡捷琳娜一世Yekaterina I(彼得遺孀)于1725年加冕成為俄羅斯帝國皇帝卻不理政事。葉卡捷琳娜一世死後,作為王朝唯一直系男性繼承人,11歲的彼得二世 Peter II(彼得一世之孫)成為新帝。但幼帝同樣不理朝政,緬什科夫成為掌權人。但對緬什科夫不滿的彼得二世推翻並流放了緬什科夫,之後保守派重奪大權。1728年,皇宮和政治中心被移回莫斯科。年僅14歲的彼得二世因天花逝於克里姆林宮後,羅曼諾夫王朝男性譜系至此絕嗣,皇位繼承人懸而未決。
俄羅斯最高統治機構樞密院擁立“便於控制”的Ivan V之女/Peter I 侄女安娜Anna為女皇,條件是安娜把實權交給樞密院。但隨後Anna撕破協議,廢除樞密院,重新建立獨裁政治,實施高壓統治 -- 保守派貴族功虧一簣。安娜對政務漠不關心,一味尋歡作樂,驕奢淫逸。1732年,女皇安娜一世將皇宮遷回彼得堡。1740年,安娜指定兩個月大的伊凡為皇位繼承人、其寵臣兼情人比龍為攝政王後逝世。
伊凡六世Ivan VI登基後,皇宮禁軍首領米尼赫率領禁軍,發動政變,逮捕了攝政王比龍,擁護伊凡六世之母為攝政王,但掌權人實為米尼赫。不久,米尼赫被奧斯特爾曼伯爵推翻。不出一年,彼得大帝的女兒伊莉莎白Elizabeth I發動政變,推翻伊凡六世即位。她宣佈繼承彼得大帝的傳統,廢除內閣,恢復並將權力集中於元老院。為了報答幫自己奪位的禁軍,伊莉莎白給予他們特權並放任他們的行為。此外,她同樣喜好奢華、夜夜笙簫,將法國風格融入皇室建築。但此時,俄羅斯的經濟被寡頭壟斷,腐敗之風盛行。1754年起,元老院廢除國內關稅、設立貴族銀行和商人銀行、組織國際貿易的公司,俄羅斯經濟呈現出生機。但同時禁止貴族以外的人有土地所有權,農民處境進一步惡化。1756年,英國對法國宣戰,隨後升級為歐洲全面的“七年戰爭“。1757年,俄羅斯加入戰爭。
1762年,伊莉莎白的外甥彼得三世Peter III即位並迎娶了德國一個小公國的索菲婭公主(皈依東正教後改名葉卡捷琳娜Yekaterina II),羅曼諾夫王朝變成荷爾斯泰因-哥道普-羅曼諾夫王朝。從小在德國長大的彼得生性懶惰不學無術,對俄羅斯文化毫無興趣,甚至在各類宗教儀式上也表現得有失莊重,遭致群臣不滿。另外,彼得三世因個人崇拜,下令停止與普魯士為敵,還將七年戰爭所得的大片領土歸還給腓特烈二世,遭致軍隊不滿。而葉卡捷琳娜卻苦學俄語和東正教禮儀,爭取人心。在繼位僅半年後,葉卡捷琳娜發動政變廢黜並刺殺其夫彼得三世,在1762年加冕成為俄羅斯女皇。在眾多將領支持之下,俄羅斯帝國通過軍事及外交迅速擴張:通過俄土戰爭擊敗奧斯曼帝國並擊潰克裡米亞汗國,對黑海及亞速海殖民(即新俄羅斯);葉卡捷琳娜前情人統治的波蘭-立陶宛聯邦被瓜分,俄羅斯獲得了最大面積的領土;對阿拉斯加進行殖民,俄屬北美由此建立。此外,葉卡捷琳娜對俄羅斯行政區劃進行了改革,並大力鼓勵伏爾加德意志人移民俄國,新城鎮不斷建立,農業逐步近代化。此外,葉卡捷琳娜還慷慨地贊助藝術、文化和教育,修改和頒佈法典,推行歐式教育改革,引入歐洲經典,啟發了俄羅斯啟蒙時代。雖然葉卡捷琳娜起初想要廢除農奴制,但徵兵制度及經濟仍舊以農奴制為基礎,國家及地主的需求越來越依賴于農奴,由此導致了多次叛亂,因此女皇只能轉而拉攏貴族穩定統治。葉卡捷琳娜時代(1762-1796)通常被認為是俄羅斯帝國及俄羅斯貴族的黃金時代:俄羅斯經歷復興,達到其歷史頂峰並成為歐洲列強之一。
葉卡捷琳娜本打算傳位與其外孫亞歷山大一世Aleksandr I,卻在遺照頒佈前去世,因此其42歲的長子保羅一世Paul I即位。他廢除了很多舊有的政策,並加強獨裁以維持專制權力為目標。其殘暴的統治和反復無常、矛盾的外交政策與作為(因對法國大革命的恐懼而加入反法同盟,喜愛的拿破崙上臺後又企圖與英國斷交)引起了貴族和軍隊的仇視。在位五年後,保羅被自己的親近臣用枕頭悶死。
接過俄羅斯帝國皇冠的亞歷山大一世Aleksandr I改革了俄國兵制:設立軍團制,改變了從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餘年的貴族統兵制;積極更新軍隊的裝備,大規模修建軍事設施
。其主導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繼續吞併周邊國家。1812年,拿破崙率軍攻入俄羅斯,戰爭初期,俄軍節節敗退。但在俄羅斯的寒冬到來之際,俄軍火燒莫斯科,饑寒交迫又沒有給養的法軍被迫後撤,以逸待勞的俄軍乘機追襲,攻陷巴黎,拿破崙大敗。亞歷山大還推行了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政策如恢復了貴族的特權,恢復貿易進出口,簽署自由耕作法試圖逐步解決限制俄羅斯發展的落後的農奴制度。然而廢除農奴制勢必導致整個貴族階層的激烈反對,從而喪失執政基礎,亞歷山大只能讓步,法案暫時被擱置。其反腐措施同樣遭到保守派的抵制。亞歷山大一世的過於理想化的性格、多變而詭異的處事方法和自以為救世主執政風格導致各項改革的最終失敗。1825年,軍隊發起政變,亞歷山大被迫離開聖彼德堡在偏僻小鎮“療養”,並在兩個月被被宣佈死亡,俄羅斯普天同慶。
亞歷山大的兩個女兒均夭折,其二弟康斯坦丁大公為婚姻放棄皇位繼承權,而三弟尼古拉一世 Nikolay I亦不願繼承皇位,二人互相推讓之際,兩次政變發生。尼古拉繼位後,武力鎮壓了俄國貴族革命家(十二月党人)發起的反對農奴制度和沙皇專制制度的武裝起義。為防後患,尼古拉不遺餘力地扼殺一切革命和變革思想,如歐洲自由主義、民族主義運動。但同時,他也積極推動農奴制改革:大幅減少農奴的數量大幅;改善農奴生活環境;完善國家的農業制度改革;允許農奴從事商業;採用國有農奴管理方式等。作為獨裁者,尼古拉工作勤奮、知人善任,同時不斷鞏固中央集權。在兩次對土耳其的戰爭中,沉重地打擊了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日漸衰落,但俄羅斯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引發了歐洲列強的不滿和猜忌,他們擔心強大的俄羅斯會對歐洲構成威脅,因此英法聯盟組成,在政治上孤立俄羅斯。1853年,俄土戰爭爆發,1854年,英法聯軍開始干涉俄土戰爭,在技術裝備落後和農奴制拖後腿的情況下,俄羅斯敗局已定,不甘受辱的尼古拉一世傳位於其長子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二世Aleksandr II認識到戰爭的失敗源於俄羅斯工業和政治體制的落後,改革勢在必行。首當其衝需要廢除的就是農奴制-- 占90%人口的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生產效率十分低下,同時也嚴重妨礙了以雇傭自由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改革觸動了俄羅斯廣大地主貴族的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對。即使面對重重阻力,亞歷山大二世仍將改革推行到底,並鐵腕鎮壓革命運動。改革雖然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也帶來了混亂:地下革命組織開展恐怖主義活動,試圖用刺殺沙皇和政要的手段,改變俄羅斯社會。1867年4月9日,以720萬美元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被被人民意志党成員炸死。
亞歷山大三世Aleksandr III在即位初期採取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官僚集團為實際政務的裁決人。其統治期間,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工業化步伐加快,與歐洲在經濟和文化的差距縮小。但同時階級矛盾日趨激化,出現初期的工人運動,民粹派、人民意志黨等激進工農民粹思潮此起彼落,對社會自由化浪潮的遏制和君主專制的強化導致暗殺及恐怖主義活動蔚然成風。1888年,亞歷山大三世的專列出軌,亞歷山大雖並未受傷卻由驚嚇而一蹶不振,並與1894年病逝。
尼古拉二世Nikolay II統治時,俄國正從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以重工業為中心的俄羅斯工業體系得到完善,農民破產,階級矛盾尖銳,沙皇制度更加腐朽。但尼古拉二世卻拒絕緩和沙皇制度和人民之間的矛盾,繼續採取高壓措施維持統治。1904年,聖彼德堡爆發大規模罷工,請求沙皇進行社會改革。尼古拉二世被迫簽署讓步宣言。但墨蹟未乾,尼古拉二世就派遣討伐隊,槍殺革命者並殘酷地鎮壓了莫斯科武裝起義。同時,他解散國家杜馬(State Duma),頒佈進一步剝奪工農群眾政治權利的選舉法。為了緩解國內矛盾,尼古拉任命斯托雷平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勉強使沙俄渡過了生存危機。尼古拉二世積極推行軍事封建的帝國主義政策、瘋狂地對外侵略擴張。1914年,好戰的尼古拉二世帶領俄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戰況不利、糧食困難等原因,激起人民的不滿。1917年2月,產業工人因食物短缺和工廠環境惡化而發動罷工,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動亂蔓延至俄羅斯其他地區,擔心將會被暴力推翻的尼古拉二世退位,國家杜馬接管國家控制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而俄羅斯帝國則轉變為新成立的俄羅斯共和國,羅曼諾夫王朝實質滅亡。1918年,尼古拉二世家族被集體處決。
統治俄羅斯三百餘年(1613年至1917)、歷經十八任君主的羅曼諾夫王朝見證了俄國由東歐一個閉塞的俄羅斯沙皇國擴展為世界範圍的俄羅斯帝國。王朝發于米哈伊爾,興於彼得大帝,盛于葉卡捷琳娜二世,衰於保羅一世,止于尼古拉二世。農奴制拖垮了盛極一時的帝國,使俄羅斯錯過了工業革命並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第8集從Katherine the Great開始, Alexander I, Nicholas I, Alexander II, Alexander III甚至Nicholas II全被塑造成了勵精圖治卻不被人民理解的開明君主…總覺得故事表面下的意思就是“你們看要不是那群天煞的Bolsheviks咱們就可以實現像大英那樣的牛逼開明君主立憲制從此國運昌盛國祚綿長”…看來毛子至今還是沒有深入理解他們比英法德美甚至日到底弱在了啥地方…
葉卡捷琳娜大帝 Catherine the Great (1996)
導演 馬文·J·喬姆斯基,約翰·戈德史密斯
演員 凱薩琳·澤塔-鐘斯,保羅·邁克甘,伊恩·理查森
地區 美國 / 德國
類別 傳記/歷史
劇情介紹:
在俄國歷史上,凱薩琳大帝與彼得大帝齊名,她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橫跨歐亞美三海的龐大帝國。她的政績卓越,但後人最關注的還是她那一段段令人目不暇接的情史。她在一場政治婚姻中嫁給了俄國女皇伊莉莎白的侄子彼得,但彼得因為生理上的原因成了性無能。於是,凱薩琳耐心等待著時機,一邊放縱情欲,一邊暗中尋覓著奪取政權的良機……
影人簡介
凱薩琳·澤塔-鐘斯(Catherine Zeta-Jones),獲得英女王CBE勳章,1969年9月25日生於英國威爾士的斯旺西一個屬於Llangyfelach教區的工人住宅區,是糖果廠老闆大衛·鐘斯的第二個孩子。英國女演員,曾獲得奧斯卡獎。集性感、優雅、高貴、古典、野性於一身,美得令人窒息。澤塔-鐘斯的舞臺生涯開始於童年時代。10歲以前她就是天主教唱詩班的成員,1987年她因West End演出的《第42街》一劇角色Peggy Sawyer成名。有一次她的演出任務結束後,她到法國旅行,在那裡她接受了法國電影導演Phillippe De Broca執導的《美女神燈》(Sheherazade)的主角角色,她的故事片開始登上螢幕。擔任2部電影中的主角之後,她的名氣傳播到英國以外:與同是英國人的男主角安東尼·霍普金斯一起主演《佐羅的面具》(1998年);以及與肖恩·康納利共同主演《Entrapment》(1999年)。2003年她憑藉電影芝加哥的表現,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2005年10月22日,她客串了電視喜劇《Saturday Night Live》。除了演藝事業,她還是行動電話公司T-Mobile的代言人和化妝品業鉅子Elizabeth Arden全球代言人。
澤塔-鐘斯與演員邁克爾·道格拉斯結婚,並有2個孩子。婚禮於2000年11月18日在紐約廣場酒店 舉行。他們的兒子Dylan Michael Douglas于2000年8月8日降生。女兒Carys·Zeta-Douglas生於2003年4月20日。凱瑟琳在斯旺西海邊為父母建了一處房子,她還希望她的孩子能懂威爾士語(Cymraeg), 儘管她自己並不說威爾士方言。
1612動亂時代 (2007)
導演: Vladimir Khotinenko
主演: Mikhail Porechenkov / Andrey Fyedorcov / Aleksandr Baluyev
類型: 劇情 / 歷史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俄羅斯
語言: 俄語 / 波蘭語 / 西班牙語 / 義大利語 / 德語 / 拉丁語
片長: Germany: 135 分鐘
豆瓣評分 6.6
劇情簡介
動亂時代”特指1598年俄羅斯統治家族絕嗣之後的一段長期動盪。由於正統王室後繼無人,俄羅斯農民落入外國勢力之下,瑞典、立陶宛、德國和波蘭的佔領者紛至遝來。1612年, 這時正值所謂的“動亂時代”的末期,勇敢的俄羅斯人把佔據克里姆林宮幾個月的波蘭人趕了出去。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的開始標誌著這一時代的結束。
空位時期,導致羅曼諾夫王朝的開始
空位時期是俄羅斯歷史上1605年~1613年這一段時期。
1591年,俄羅斯沙皇費多爾·伊萬諾維奇的同父異母兄弟、有王位繼承權的季米特裡被伯里斯·戈東諾夫秘密殺害。1604年,一個自稱是季米特裡的人出現,並且得到了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的支持。1605年,戈東諾夫的兒子費多爾二世被殺,季米特裡即位,史稱“偽沙皇季米特裡”或“偽季米特裡”。由於採取親波蘭的政策,偽季米特裡觸怒了俄羅斯大貴族。在大貴族瓦西裡·舒伊斯基的率領下,季米特裡被殺,舒伊斯基即位,號稱瓦西裡四世(1606—1610)。 1607年,另一個偽季米特裡出現了,再次得到波蘭的支持。1610年,波蘭軍隊攻佔莫斯科,舒伊斯基被殺。這一次,西吉斯蒙德想讓自己的兒子瓦迪斯拉夫繼承俄羅斯王位,後來又改變主意想自己兼任俄羅斯沙皇。但是波蘭入侵者在1612年被以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公為首俄羅斯貴族們召集的軍隊驅逐。 1613年,全俄羅斯縉紳會議宣佈立17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沙皇。羅曼諾夫王朝開始。
羅曼諾夫王朝,指的是1613年至1917年統治俄羅斯的王朝,羅曼諾夫王朝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王朝,它也是俄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在該王朝時期,俄國由東歐一個閉塞的小國擴展為世界範圍的強國之一。
俄國最後王朝Empire Of The Tsars: Romanov Russia With Lucy Worsley (2016)
主演: 露西·沃斯利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集數: 3
單集片長: 60分鐘
豆瓣評分 8.5
劇情簡介
羅曼諾夫王朝(1613-1917)是統治俄羅斯的最後一個也是最強盛的王朝。白手起家建立海軍的彼得大帝,擊敗拿破崙兵臨巴黎城下的亞歷山大一世,最終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羅曼諾夫王朝簡介
羅曼諾夫王朝(Romanov Dynasty;Romanovyi;Романовы)是1613年至1917年統治俄羅斯的王朝。俄國封建王朝。1613年1月,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1596—1645)被推舉為沙皇,開始了羅曼諾夫王朝在俄國的統治。18世紀初彼得一世在位時,俄國迅速強盛,建立俄羅斯帝國。後不斷擴張領土,成為橫跨歐亞兩洲的強國,農奴制日益加強。1741年,伊莉莎白·彼得羅夫娜繼位,男嗣斷絕,外戚當權,但仍襲用羅曼諾夫王朝的名號。1861年廢除農奴制後,俄國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19世紀末形成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1917年二月革命中被推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次年7月17日,沙皇一家在葉卡捷琳堡被處決。
羅曼諾夫王朝統治期間,對內實行專制的農奴制,對外推行侵略擴張政策,鎮壓各國人民革命。羅曼諾夫王朝統治俄國三百多年,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王朝,它也是俄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在該王朝時期,俄國由東歐一個閉塞的小國擴展為世界範圍的強國之一。這個王朝幾乎從所有鄰國身上吞下肥肉,攢下了2200多萬平方公里的江山,從彼得大帝時代開始,大步流星追趕世界文明的潮流。直到它覆滅時為止,留下的仍然是世界一流的強國。
王朝建立
1595—1605年擔任沙皇的伯里斯·戈冬諾夫將政敵羅曼諾夫家族流放到科斯特羅馬。也正是從這裡走出了俄羅斯新王朝的開創人。17世紀俄國爆發抗擊波蘭人入侵的戰鬥。1610年,波蘭王國入侵俄國並佔領了莫斯科。在波紮爾斯基、米寧的率領下,俄國組織了義勇軍抗敵,並向莫斯科挺進。波軍驚慌失措,派騎兵前往莫斯科支援被圍困的部隊。波軍闖進農民伊凡·蘇薩寧的家,威逼他指點通往莫斯科的道路。蘇薩寧急中生智,把敵軍領入荒無人跡的森林,使侵略者在那裡凍死、餓死,全軍覆沒。而蘇薩寧本人從容就義,為祖國獻出了生命。次年1月,全俄縉紳會議在莫斯科聖母升天大教堂開幕,選舉伊凡雷帝的親戚、只有16歲的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沙皇,2月27日正式加冕,從此開始了長達300餘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1613年1月,羅斯托夫總主教菲拉列特的兒子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1596—1645)被俄羅斯貴族、大商人和高級僧侶等推舉為沙皇,開始了羅曼諾夫王朝在俄國的統治。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一代沙皇就是米哈伊爾·羅曼諾夫,但包括他在內的幾位俄羅斯沙皇都不為人們所熟知。
王朝歷史變革
彼得大帝的革新
彼得大帝
王朝最著名的沙皇是彼得一世,即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人們一般稱他為彼得大帝。是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四位沙皇。1697年,彼得喬裝改扮,化作他名隨同俄國使團出國考察,先後在荷蘭、英國等國學習造炮、造船和航海。回國後,彼得開始仿效西歐發達國家,以軍事為中心實行一系列改革。由於他積極鼓勵俄國西方化,並鼓勵廢除包括蓄鬍鬚和穿著冗雜的長袍在內的諸多禮節,彼得一世一般被看作是俄羅斯帝國的最初奠基人和開化的代名詞。俄國的第一家兵工廠、第一家報館都是在他的宣導下成立的。
由於彼得大帝的革新,俄國迅速發展成為東歐的強國。俄國迅速發展各種產業。17世紀的俄國是一個遠離海洋的內陸國家。彼得發動了長達21年之久的“北方大戰”,戰勝瑞典,奪取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在“北方大戰”中一舉打敗俄國的夙敵和北方強國瑞典,奪取了芬蘭大公國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接著與波斯一決雌雄,獲取裡海沿岸一帶。彼得一世還打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奪取了黑海的出海口。彼得一世於1721年放棄“全俄羅斯的君主、上帝加冕的神聖沙皇”這一從伊凡四世開始世襲的稱號,而選擇了“皇帝”這一西歐君主國(如神聖羅馬帝國)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借此象徵俄羅斯帝國與西歐的各個國家具有相同的政治地位。
1712年,彼得下令將沙皇的寶座從莫斯科搬到彼得堡,窺視整個歐洲。彼得還親自命令俄國海軍總司令阿普拉克辛“找出一條經北冰洋到中國和印度”的航線,又覬覦亞洲。1724年冬,彼得一世巡視芬蘭灣後暴發肺炎,竟至一病不起。延至1月8日淩晨死去。
王室易主
彼得二世(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1727-1730年在位)去世後,羅曼諾夫王朝斷絕男嗣,至未婚無嗣的伊莉莎白·彼得羅夫娜女皇(1741-1746年在位)去世之後,由彼得大帝的外孫普魯士人荷爾斯泰因-哥道普王室的彼得·路德維希大公(即彼得三世)繼承皇位,羅曼諾夫-荷爾斯泰因-哥道普王朝開始。
葉卡捷琳娜二世是俄國最著名的女皇帝。1745年出身普魯士貴族的她同未來沙皇彼得三世結婚。1762年廢彼得三世自立。她在位期間(1762-1796),俄國已經從昏睡中覺醒,並且在西歐和國際事務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她在位34年,發動了6次大規模的戰爭:包括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1772年、1793年和1795年)、兩次俄土戰爭和一次俄瑞戰爭,通過這些戰爭和強權的統治,葉卡捷琳娜二世建立了一個跨歐、亞兩大洲、領土面積居世界第一位的超級帝國。在這一時期,俄國的國土面積擴大了63萬平方公里(其中有46萬平方公里來自波蘭)。作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大國家的主人,她對歷史的影響主要在於一系列戰爭引起國際格局的變化。她主導的三次瓜分波蘭完全從地圖上抹去了這個曾經的東歐大國,兩次大敗土耳其,使曾經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元氣大傷,從此淪為任人宰割的西亞病夫,並為俄國贏得了夢寐以求的南方出海口,還輕取想趁火打劫的瑞典人。她使北極熊的利爪逼近了歐洲的心臟地帶,甚至產生過征服世界的雄心。
王朝中衰
亞歷山大一世統治時期(1801-1825),帝國的經濟和政治達到頂峰。亞歷山大一世最大的功績在於打敗了法國的侵略者拿破崙·波拿巴,即拿破崙一世皇帝。借此絞殺了法國大資產階級專權的法蘭西第一帝國。但在亞歷山大統治的後期,由於人民的反抗和神秘主義的影響,俄羅斯帝國開始衰敗。1825年至1855年暴君尼古拉一世統治期間,俄國的軍事行動頻繁,物價飛漲,開始出現崩潰的徵兆。尤其是克裡米亞戰爭,是被壓迫的農奴們苦不堪言。1856年戰爭結束之後,俄國的農奴制已經危在旦夕。1861年至1862年皇帝亞歷山大二世決定採取措施,於是有了自上而下的“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即1861年改革)”,通過改革,俄國開始真正走上了資本主義路線。
王朝覆滅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俄、英、法三國結成協約國集團。1917年,戰爭即將結束時,由於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運動,1917年3月15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羅曼諾夫王朝的腐朽統治被擠垮,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被迫在奧拉寧堡宣佈退位,尼古拉二世全家於1918年7月17日,在葉卡捷琳堡與其他皇室家族一起被槍決,至此,羅曼諾夫王朝結束。
歷代沙皇
羅曼諾夫王朝共曆16位沙皇(或皇帝)。
費奧多爾·尼基季奇·羅曼諾夫(追封)
1613年 - 1645年 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
1645年 - 1676年 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
1676年 - 1682年 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
1682年 - 1689年 伊凡五世
1689年 - 1725年 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25年 - 1727年 葉卡捷琳娜一世
1727年 - 1730年 彼得二世
1730年 - 1740年 安娜·伊凡諾夫娜
1740年 - 1741年 伊凡六世
1741年 - 1761年 葉麗紮維塔·彼得羅芙娜
1761年 - 1762年 彼得三世
1762年 - 1796年 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大帝)
1796年 - 1801年 保羅一世
1801年 - 1825年 亞歷山大一世
1825年 - 1855年 尼古拉一世
1855年 - 1881年 亞歷山大二世
1881年 - 1894年 亞歷山大三世
1894年 - 1917年 尼古拉二世
【連劇毒也毒不死的「妖僧」拉斯普京】
拉斯普京在宮中呼風喚雨,不僅有皇帝夫妻撐腰,更有許多貴族婦女為拉斯普京神魂顛倒,據說拉斯普京擁有長達28.5公分擁的生殖器,或許這是一批批的婦女倒貼他的原因之一。
而拉斯普京專斷弄權終於激起了宮廷的不滿,皇帝的親戚邀請拉斯普丁到家作客。擺出摻了劇毒氰化鉀的蛋糕。拉斯普丁不疑有他,大口大口地吞下蛋糕,當拉斯普京終於倒下,在眾人鬆了一口氣準備收屍時,拉斯普京卻像殭屍一樣睜開兩眼掐住親王的脖子,隨後逃出屋外⋯⋯
「聖僧」出世
格里戈里・葉菲莫維奇・拉斯普丁(俄語:Григо́рий Ефи́мович Распу́тин)1869年出生在西西伯利亞的一個小村落。其父原姓諾維赫(Новых,有「新人」之意,據說是為了和過往好賭的自己做出區隔)但其子卻對這個姓並不領情,靠著各種輕浮放蕩的行為,村人替他換上了一個新姓拉斯普丁(Распутин,正是放蕩的意思)他在少年時期便離鄉背井投靠了附近的修道院,奠定了他一生和宗教不可分的緣分。
「聖僧」之力
拉斯普丁這個人身材壯碩,蓄著濃密的大鬍子,但最重要的是他有一對迷人的淡藍色眼睛,在催眠術的配合下幾乎沒有人可以從他的魅惑中逃脫。另外,他投身的派系「鞭身派」講求苦行、追求神秘主義(東正教也是有分派系的)而且,他並不像當今許多神棍一樣毫無本事只會騙錢,他曾成功預言一場旱災、靠著秘術施展醫療奇蹟。
這些因素使得他漸漸聲名大噪,並且受到黑色百人團(一個俄國極端組織,跟後來納粹搞的民族主義、反猶主義臭味相投)的幫助來到首都,之後被聖彼得堡神學院院長費奧凡賞識。這幾乎使他從一個原本應該在偏僻鄉村終老一生的平凡人竄升成整個帝國都家喻戶曉的人物。
接近沙皇
因為前述的神學院院長推薦,拉斯普丁得以接近皇后亞歷山德拉。不過,僅僅只是接近皇后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這些事情皇后身旁的僕人還更容易達成呢!但,正是皇后那為血友病而苦的皇太子阿列克謝因為拉斯普丁的「神蹟」而屢屢康復,使得拉斯普丁在宮中的影響力也是一路飆升。
這樣的影響力不僅僅是皇后對於拉斯普丁難分難捨,更使得沙皇尼古拉二世也頻頻接見,這還得拜拉斯普丁擅長神秘學,能夠投皇上所好的機緣所賜。據沙皇的日記記載,拉斯普丁的名字在十一年(1905~1916)之間出現了九十一次之多,確實可以看出他對於當時的皇室有多麼大的吸引力。
荒淫度日
拉斯普丁在宮中可謂呼風喚雨,他不僅有皇帝夫妻撐腰、還在宮中肆無忌憚地喝酒作樂,更有數不勝數的貴族婦女對他神魂顛倒,這主要是因為拉斯普丁緊緊掌握住皇后的心思,許多貴族婦女為了往上爬就必須要依附拉斯普丁並拜託他說幾句好話;另外,拉斯普丁擁有巨大的生殖器,或許這是吸引一批批的婦女來倒貼他的原因之一吧。(拉斯普丁的生殖器據說長達28.5公分,他身亡之後被政敵割掉,送至聖彼得堡的博物館展覽,有興趣的讀者們可以在網路上查查圖片,得吃完飯再看喔)。
除了婦女,許多官員也會「善用」拉斯普丁和皇后的親密關係來使自己飛黃騰達。這種寵信親信的狀況幾乎是要亡國的節奏,但皇后愛子心切,即使有不少人(這其中最大咖的就是總理斯托雷平,也就是俄國土改的推手,他下令將拉斯普丁流放回鄉,皇母瑪麗亞也支持這個決定)看出拉斯普丁會把帝國拖垮,但皇后說什麼也不願意趕走他。宮中大概就呈現如下的情形:
一戰開打
1914年,隨著塞爾維亞的一聲槍響,本就各懷鬼胎的歐洲諸國便迅速炸開了鍋,忙不迭地拉攏盟友、組織軍隊準備進行全面戰爭。俄羅斯為了支持塞爾維亞,以沙皇為首的主戰派在力排眾議之後和英法站在同一陣線抗擊德國,並把聖彼得堡這樣一個具有德國風的城市名改為彼得格勒,藉此宣示俄羅斯和德國勢不兩立。
不過,拉斯普丁在這時又跳了出來,年少的他曾看過伏爾加德意志居民的富庶生活,心生嚮往,便極力反對和德國作戰。而這也是拉斯普丁難得的正確抉擇,本來就疲弱的俄羅斯帝國難以支撐戰爭帶來的巨大傷害,土地失去了農奴,造成了後方糧食供應的不足,較為低落的工業程度也難以和德國抗衡。
但是,心意已決的尼古拉二世仍然想要親自介入戰事,擔任最高指揮官,一班大臣很快就以國家會沒有人帶領而紛紛反對,善於觀察時機的拉斯普丁卻看見了這其中的政治紅利,不繼續囉嗦打仗的問題,立馬贊成皇帝的想法。於是,國家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換成了年邁的斯托雷平總理,但拉斯普丁和皇后一唱一和,在宮中大玩罷免遊戲,總理、內政部長,農業部長和戰爭部長等等重要官員都被掃地出門。而由皇帝帶領的戰爭指揮部也並沒有讓戰況起死回生,開戰兩年內的陣亡官兵迅速攀升到五百萬人之多,俄羅斯的前途岌岌可危!
暗殺「聖僧」
拉斯普丁專斷弄權的行徑在此時終於激起了整個宮廷中的不滿,像總理那樣不痛不癢的流放已經不是合用的手段了,只有徹底讓他消失在地球上才能扼止國家不停流出的鮮血。
1916年,皇帝的遠方親戚尤蘇波夫親王夥同數人(這其中包含了德米特里大公,即尼古拉二世的堂弟)邀請拉斯普丁到他家作客。宴席上擺出了幾塊蛋糕和葡萄酒——摻了劇毒氰化鉀的那種。拉斯普丁不疑有他,大口大口地吞下蛋糕,又大口大口地灌葡萄酒,幾個人死死地盯著他看,期盼毒藥儘速發揮作用。但不知是不是用了劣質毒藥,拉斯普丁只是打了幾個飽嗝,毫無任何痛苦的跡象。
尤蘇波夫怕都怕死了,拉斯普丁所吃下的毒藥足以把在場的人都給毒死三次還不嫌多啊!焦急又恐懼的尤蘇波夫趕忙掏槍再多餵他一些「飯後甜點」。這時拉斯普丁終於如願倒下了,就在眾人鬆了一口氣並準備收屍時,拉斯普丁像殭屍一樣睜開兩眼掐住親王的脖子,惡狠狠地說「我要將你們通通絞死」,隨後逃出屋外,其他人追了出去又補了三槍,甚至連他的頭部都打中了。
人們將他拖回來,但恐怖的是拉斯普丁又一次醒了過來,親王簡直嚇尿了,扼住顫抖的雙手用重物猛擊他的太陽穴,扔到結冰的涅夫卡河之中。隔天拉斯普丁的屍體被發現,經法醫確認是溺水死亡,而且他在河中足足撐了八分鐘之久(幾乎是正常人的三倍.....)。
關於拉斯普丁暗殺案的細節眾說紛紜,但不外乎都在描述他「超乎想像的生命力」。然而,更要注意的是這次暗殺許多皇族都有參與,顯見皇帝夫妻已經被孤立的窘境。
寫在死亡之後
拉斯普丁是死了,但依舊無法挽回帝國日薄西山的命運。曠日費時的戰爭和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為之後的革命提供溫床。拉斯普丁,這位被尼古拉二世成為「我們的朋友」的人,在死去之後更加打擊了皇帝夫妻的心情,無處發洩的鬱悶體現在皇帝不問政事的情形上。羅曼諾夫的榮光,也終將被埋葬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宮廷秘史1:彼得一世的遺囑 Тайны дворцовых переворотов 1. Завещание Императора (2000)
導演: 斯·德魯熱娜
主演: 謝·沙庫洛夫 / 娜·葉戈羅娃 / 尼·柯爾琴索夫
類型: 劇情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俄羅斯
語言: 俄語
豆瓣評分 7.1
劇情簡介
1725年1月25日,彼得大帝即將駕崩,伴隨著彼得大帝無力的手在遺囑上寫下了“把一切都交出去了”這幾個不明白的字,陰謀家們開始策劃宮廷政變。皇后葉卡捷琳娜的情夫-特級公爵孟什科夫·亞利山大·達尼雷奇憑著過人的膽識,在一小撮近衛軍叛軍的幫助下將代表著皇權的藍色綬帶從彼得大帝孫子-九歲的彼得二世身上奪走,掛到了曾在普魯士人軍隊中當過洗衣婦的皇后葉婕琳娜豐滿的胸前…… 伴隨著近衛軍的“前進!為了愛情和祖國!!”的減聲中,葉卡婕宣誓作俄羅斯人民的忠實母親和保衛者,成了葉卡婕琳娜一世。正是從這天起,俄羅斯開始了女人的統治,這統治整整持續了一百年……
宮廷秘史2:女皇的遺囑 Тайны дворцовых переворотов 2. Завещание Императрицы (2000)
導演: 斯·德魯熱娜
主演: 娜特莉亞·葉戈羅娃 / 謝爾蓋·沙庫羅夫
製片國家/地區: 俄羅斯
豆瓣評分 7.7
劇情簡介
葉卡婕琳娜宣誓就任俄羅斯女皇,她的情人孟什科夫因此而獲得了無限的權利,在葉卡捷琳娜一世重病期間,他煸動女王改寫遺囑,讓彼得一世的孫子彼得·阿裡克舍維齊親王繼位。為了在女皇死後保住自己的權利,孟什科夫還在遺囑中添上了一條:年幼的彼得二世得娶他的小女兒瑪麗婭為妻。
女皇去世後不久,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孟什科夫為十一歲的彼得二世和自己的女兒舉行了訂婚典禮,並將皇帝控制在了自己的宮殿內,然而一心想做顧命大臣的孟什科夫卻沒等到皇帝成年後和女兒瑪麗婭結婚,就突然得了重病,臥床不起。
彼得二世終於從被人鉗制中擺脫出來,大臣多爾戈魯基把他帶到了皇族消暑的勝地——彼得夏宮,老奸巨滑的大臣奧斯捷爾曼伯爵企圖在這裡穩住皇帝,再和同黨一道徹底推翻病危的孟什科夫的統治,於是他唆使彼得二世想盡辦法刁難並反對孟什科夫。
然而不久以後,孟什科夫卻奇跡般的康復了,為了慶祝自己的康復,孟什科夫修建了教堂。在教堂落成當天,他請來了年輕的皇帝,不料一貫聽話的皇帝卻給了孟什科夫一記響亮的耳光……此時的孟什科夫才明白,在他生病期間,宮廷內的政治局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宮廷秘史3:我是皇帝 Тайны дворцовых переворотов 3. Я — Император (2001)
導演: 斯·德魯熱娜
主演: 謝·沙庫洛夫 / 德·維爾金科 / 葉·尼基金娜
製片國家/地區: 俄羅斯
語言: 俄語
豆瓣評分 7.8
劇情簡介
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特級公司爵孟什科夫為十一歲的彼得二世和自己的女兒舉行了訂婚典禮,並將皇帝控制在自己的宮殿內。因為孟什科夫害怕多爾戈魯基公爵兄弟對這個小皇帝有不好的影響,特別是害怕聰明美麗的葉麗紮維塔的影響,因為彼得二世非常喜歡她。孟什科夫想做顧命大臣,直到皇帝成年和瑪麗婭結婚,然而他突然得了重病,不得已立了遺囑,向彼得二世和瑪麗婭交代了最後幾句話…… 彼得二世終於從被人鉗制中擺脫出來,大臣伊萬·多爾戈魯基地把他帶到了皇族消暑的勝地——彼得夏宮,老奸巨滑的大臣奧奧斯捷爾曼伯爵企圖在這裡穩住皇帝,再和同黨一道徹底推翻病危的孟什科夫的統治。他們唆使彼得二世反對孟什科夫。 然而孟什科夫卻奇跡般的康復了,為了慶祝自己的康復,孟什科夫修建了教堂。在教堂落成當天,孟什科夫請來了年輕的皇帝,不料一貫聽話的皇帝卻給了孟什科夫一記響亮的耳光…… 孟什科夫明白了,在他生病期間政治局勢已經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宮廷秘史4:巨人的陷落 Тайны дворцовых переворотов 4. Падение Голиафа (2001)
導演: 斯·德魯熱娜
主演: 謝·沙庫洛夫 / 德·維爾金科 / 費·多邦拉沃夫
製片國家/地區: 俄羅斯
語言: 俄語
豆瓣評分 7.8
劇情簡介
孟什科夫企圖重新控制彼得二世,但是在陰謀者的策劃下這位小皇帝卻逃跑了。這是殊死的博鬥!因為陰謀者們都非常清楚,盛怒下的孟什科夫有多麼的可怕,他曾親手砍下了叛軍的腦袋。他們逼皇帝簽署了幾份早已準備好了的檔,然後帶著皇帝藏了起來…… 這場持續了幾年的陰謀以強大的當權者孟什科夫等人被流放而告終。 在白雪皚皚的大路上,滿頭白髮的孟什科夫甩掉了身上華貴的衣裳,還回了皇家勳章和女兒的訂婚戒指。在他的身後,子女們乘坐的馬車在慢慢的走著,其中也有被後人稱之為“破產的新娘”的瑪麗婭…… 兩年來,孟什科夫在別廖佐夫只做一件事,就是祈禱,請求上帝的原諒,懺悔自己的罪過。臨終前,孟科夫對子女們說:“學會去死,別為塵世間的空虛悲哀……”
俄國革命 The Russian Revolution (2017)
導演: Cal Seville
編劇: Cal Seville
主演: Jonathan Kydd / 列寧 / Helen Rappaport / Donald Rayfield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片長: 47分鐘
劇情簡介
Beginning in 1881 this short yet comprehensive documentary tracks the downfall of the Romanov dynasty and the evolution of Lenin's Ulyanov family, from the terroristic acts and subsequent hanging of his brother to his own hunger for a revolution.
A brief yet comprehensive documentary overview of the downfall of the Romanov dynasty and the evolution of Lenin's Ulyanov family, from the terrible acts and subsequent hanging of his brother to his own hunger for a revolution.
衛國戰爭三部曲
世紀的悲劇蘇德大血戰 Трагедия 20-го века (1993)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881548/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H5uhczlzD9FvOC4W_gdGuw
提取碼:F689
《世紀悲劇——蘇德大血戰》是一套由蘇聯、敘利亞、法國聯合拍攝製作,全景式反映“蘇德戰爭”全貌的電影套裝,包括十二部影片:1《巴巴羅薩計畫》、2《保衛莫斯科》、3《克里姆林宮的死亡陰影》、4《斯大林格勒保衛戰》、5《天神戰役》、6《庫爾斯克戰役》、7《東方堡壘》、8《總攻》、9《華沙起義》、10《南方樞紐爭奪戰》、11《柏林戰役》。
影片是蘇聯解體後,尤里·奧茲洛夫把他拍攝的《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和《解放》這“衛國戰爭三部曲”按照歷史事件的順序再添加一些文獻紀錄片重新剪輯而成的。
蘇聯導演尤裡·奧澤洛夫的“衛國戰爭三部曲”(《莫斯科保衛戰》、《解放》、《斯大林格勒大血戰》)是有名的煌煌巨作。三部曲完整地再現了1941年至1945年前蘇聯衛國戰爭和歐洲戰爭前蘇聯
尤裡·奧澤洛夫 (Yuri Ozerov 26/1/1921- 16/10/2001)
尤裡·奧澤羅夫的父親是莫斯科大劇院的著名歌唱家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奧澤羅夫。他的哥哥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1922-1997年)後來成為蘇聯時期著名的體育評論員。
1941年,20歲的尤裡·奧澤羅夫被徵召上了前線,成為一名通訊兵。戰爭中多次參加戰鬥,直到攻入德國,並逐漸從列兵升至到少校。期間他曾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並於1944年畢業。
戰後,他於1945-1946年在戲劇學院學習。
1949年起在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工作。
1951年畢業于基輔戲劇學院導演系。
1979年以後任國立莫斯科大學教授,導演系主任。
1955年他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兒子》上映。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史詩性電影《解放》,因為創作這部影片他獲得了列寧獎章。在這部影片中,導演面臨著一項艱巨的任務——用電影的手段從庫爾斯克戰役開始,展示偉大的衛國戰爭最緊張的時刻。儘管蘇聯官方對這部電影的攝製規定了一些不可觸犯的戒律,但奧澤羅夫仍然能夠將這些束縛與電影的藝術思想構思結合起來,從而使影片中的很多細節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于1947年加入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多年來擔任過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委員,蘇聯電影工作者聯合會理事會秘書,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等職。
尤裡·奧澤羅夫於2001年在莫斯科去世,他的安葬之處靠近他哥哥的墓地。
莫斯科保衛戰Battle for Moscow (1985)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WEtld-siYlJQft8g2UL_SA?pwd=F689
提取碼:F689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863991/
解放Liberation 1 to 5 (1971)
為紀念蘇聯衛國戰爭30周年,前蘇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於1970—1972年,拍攝了一部堪稱前蘇聯電影史上耗資最巨、規模最大、場面最為壯觀的戰爭題材影片———《解放》。影片從1943年蘇聯紅軍反攻(庫爾斯克戰役)開始,到強渡涅伯河,解放基輔,最後攻克柏林。分為五集,片長將近8個小時。導演尤裡·奧澤洛夫為強調“紀實性”、“史詩性”,在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實歷史文獻鏡頭。影片還出現了不少歷史人物,如史達林、朱可夫、羅斯福、邱吉爾、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此外,影片還蘊涵豐富感人的故事情節,從蘇、德兩軍統帥到普通士兵,從蘇軍反攻到德軍覆沒,成功地表現了一種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大型歷史電影史詩《解放》由五部電影組成。第一部電影《炮火弧線》講述了1943年夏天庫爾斯克弧線的一場大戰。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戰役。除了人物的個人命運外,影片還展示了戰鬥場面、總部和情報機構的活動,以及那些在前線和後方工作的人。
一口氣看完1-5,466分鐘,絕對是個考驗。這是電影史上少有的場面如此宏大的戰爭史詩,紀實性、史詩感、故事性熔於一爐;大量歷史文獻資料鏡頭尤為珍貴;長鏡頭與短鏡頭交相輝映,色彩的板塊化處理起到了很好的標識和分類作用,使得敘事清晰,紅色使用的尤妙;虛構與非虛構創作的界限在此已被模糊。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勳永垂不朽”。
第一部是先鋒藝術家們的政治構成主義詩篇,那第二部也是政治人物的滑稽戲(他們只配滑稽!)和由偉大的人民上演的,雁南飛一般的,憂傷卻溫暖的抒情詩。說毛子審美好,是本質上的。從德黑蘭會議到墨索里尼的垮臺(希特勒還友情客串了一把),以及後來“三巨頭”會晤的雅爾達協定,戰場上短兵相接,戰場外各國領導人的利益博奕,你方唱罷我登場……《解放》電影系列對待歷史的態度是很嚴謹慎重的,而這種拍片態度更值得一萬個贊,卻沒想到這麼好的電影看的人其實也不多,首都電影院偌大的影廳裡觀眾稀稀疏疏的。當然近8h的片長其實也很考驗人,某種意義上,電影紀錄的其實就是歷史,那些逝去的其實一直都在,珍惜觀影良機,以後更未必有這個機會大銀幕欣賞,能來的都是識貨的,是不是真愛電影的人一看便知。
第四部電影是《柏林之戰》。1945年衛國戰爭的最後幾個月。正是在這些日子裡,決定了被奴役歐洲的命運。維斯洛-奧德行動開始了。科涅夫、茹科夫和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三條戰線向德國首都沖去。英美軍隊也前往柏林。邱吉爾建議,"走在俄羅斯人前面",與希特勒的使者開始秘密談判,雅爾達會議開幕。柏林的命運將在戰場上決定。講述了蘇軍逐步攻入柏林的歷程。個人認為最好的一集。後半部飽含著俄羅斯式的詩意,元首看電影和動物園兩段頗為動情。進入這集影片對於蘇聯主旋律精神的宣傳也逐步加深,對於革命友誼、對於同志、對於和平的嚮往。到了這集才發現軍事顧問是參與過衛國戰爭的什捷緬科大將,真的是蘇聯全明星陣容啊。
第五部是《最後一擊》。戰爭的最後幾天,戰鬥在德國國會打響,紅軍爭奪了每一米的土地、每一層樓,最後,蘇聯紅軍在德國國會上插上了旗幟。第一批捷報已經發出,本片的主角在政府大樓的入口處相遇。
解放1:炮火弧線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Огненная дуга (1970)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C-sBtMyHSr25tzFu_pmWkg?pwd=F689
提取碼:F689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480129/
解放2:突破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Прорыв (1970)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QBTh0DZBn1rvTEj2Wu5ZRw?pwd=F689
提取碼:F689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4875366/?from=subject-page
解放3:主攻方向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главного удара (1971)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Qz7IEL80nFfHZbOuoEDMbQ?pwd=F689
提取碼:F689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40040/
解放4:柏林之戰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Битва за Берлин (1971)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h1-kaGDPYpfmZUhx5lSiwQ?pwd=F689
提取碼:F689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480130/
解放5:最後一擊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Последний штурм (1971)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yxc2IYxVsKudO8-_V3BTPQ?pwd=F689
提取碼:F689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480133/
斯大林格勒大血戰Stalingrad (1989)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5WDGEL-3ZeUNf7_s6Kesgw?pwd=F689
提取碼:F689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98426/
阿霞 Ася (1978)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0439902/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LgvuXqiGmIM_GoS9b2LcA?pwd=9g43
提取码:9g43
改編自俄國作家伊凡•屠格涅夫於1858年年出版著名的中篇小說。該作品與《初戀》皆為屠格涅夫自傳體性質的小說。講述了敘述者,一個在德國旅行的年輕俄羅斯人的故事。他遇到了他的同胞加金和他的妹妹阿霞。敘述者和阿斯亞墜入愛河,但他會採取下一步行動嗎?
故事的一開始由主人翁L先生回憶20年前的故事為起頭,當時25歲的他為療癒自俄國寡婦身上受到的情傷,並且開闊自己的見識與身心,而隨意旅行於德國的Z小鎮。在旁觀一場德國大學生的聚會中偶遇了同為俄國人的佳金與阿霞,受到了佳金的邀請,L先生與阿霞便展開了一段不解之緣,起初佳金及L先生一見如故而無話不談,阿霞在L先生眼中卻只是個性情古怪又好動的17歲少女,之後,L先生偶然發現了佳金兄妹不尋常的對話後對他們信任破滅,認為他們善於欺騙而虛偽,便離開他們而自行遊歷了萊茵河畔幾天。直到歸來之後受到佳金的再次邀請才勉強赴約,佳金向L先生坦承了自己與阿霞的關係及兩人的身世,並解釋了阿霞性情古怪的原因之後,L先生對他倆才有了更深的認識並且完全改觀,解開了之前的誤會。之後,阿霞和L先生有了幾次更多的接觸後,阿霞派人捎來一個信條約了一場會面,正巧此時佳金前來說明阿霞已愛上了L先生的事實,並商量解決之道,L先生最終赴約了,當阿霞表明了自己願意全然奉獻之時,L先生知道自己縱使愛她,卻不可能和她結為連理,而後阿霞奪門而出之際,L先生才感覺到了完全懊悔並且全然愛上了阿霞,經過一番尋覓後,佳金找回了阿霞,並與L承諾隔天再見。L返家後不斷想着隔天要與阿霞告白的光景,並且內心雀躍不已,而當L重返佳金家中,才發現一切為時已晚,女僕遞來了一封佳金轉交的信,他認為最好的處理方式即是離去,因為他認為L並不可能和阿霞結婚,L為此懊悔不已,並且急切地四處詢問兄妹的下落,輾轉來到了倫敦並且尋覓了好幾年卻仍然毫無所獲,最後終於放棄了尋找,只好不斷洗腦自己,就算兩人結為連理,卻不會有比現在更好的結果,但在他這一生多次的愛情裏,他始終堅信阿霞那雙含情脈脈的眼眸才是他真正的愛情。
《阿霞》完成于一八五七年,首次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一八五八年第一期上,副标题是《尼·尼所讲的故事》。
一八五七年,屠格涅夫疾病缠身,与那位他终身眷恋、出生在西班牙、后居住法国的歌唱家维亚尔多夫人的私人关系也发生了危机。为了摆脱痛苦的心境,在这一年的夏天,他孑然一身来到莱茵河东岸、离波恩不远的小城——津齐格矿泉疗养地。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些俄国人,其中有著名画家尼基京及来自莫斯科的萨布洛夫兄妹,并开始创作《阿霞》。小说于一八五七年七月十二日在津齐格动笔,当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罗马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尼基京和萨布洛夫兄妹成了《阿霞》中的主要人物的原型。小说的女主人公阿霞的身世与屠格涅夫女儿的身世几乎完全相同。作者似乎把对于女儿的爱、对她的未来命运的思考和忧虑写进这部小说里去了。他曾在给列夫·托尔斯泰的信中说过:“我写《阿霞》时非常激动,我差不多是含着眼泪写的。”
這部小說於一八五七年在羅馬脫稿,一八五八年在俄國出版。
阿霞是一個富有的地主和一個女農奴的私生女。女農奴死後,由父親撫養成人;父親死後,由其同父異母的兄長帶著到異國旅行。在德國的小城津齊格礦泉療養地,阿霞與尼·尼邂逅,並愛上了他。尼·尼也熱烈地愛著阿霞。當阿霞主動提出與他約會、向他表白自己的感情時,他卻驚得目瞪口呆,畏懼地退縮了。他對自己說:“如今,幸福來到了——而我卻動搖了,我竟把它推開了,……幸福的突然到來反使我心慌意亂。我承認,阿霞本人,連同她火辣辣的性格、她的身世、她受的教育——這一個有吸引力卻又古怪的少女,著實把我嚇住了。”他傷了她的心,也傷害了她的自尊。她決定與他訣別。當尼·尼意識到自己與幸福擦肩而過時,他自責、後悔,追懷不已。
阿霞是個不尋常的姑娘。她有著火熱的感情、堅毅果敢的性格,並且極端的自尊。她想要“去幹一番艱苦的事業”,她說:“要不,日子一天天過去,一生也就白過了。”她“想不虛度一生”,“在身後留下痕跡”。正因為如此,在生活中,她需要一個堅強有力、不同凡響的人物。她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了尼·尼的身上。然而尼·尼遠不是女主人公心目中的那種英雄。他毫無目的地漂泊,過著閒散疏懶的生活。他沒有任何事業上的追求,他認為在一生中做出什麼有意義的事業是“不可能的”。他不像阿霞那樣,懷著熾烈的感情去追求理想化的崇高的愛,並不惜為此獻出自己的一切。對於他來說,需要的只是“彼此相戀為伴的歡樂”,他並不準備“履行自己許下的諾言,去瞭解一項艱難的任務”;他更無法擺脫貴族社會的偏見,不能真正接受“她的身世、她受的教育”。
尼·尼是屠格涅夫創作的眾多的“多餘人”畫廊中的一個人物形象。對於這種人物產生的社會原因,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為《阿霞》所寫的評論文章《幽會中的俄羅斯人》中曾作過深刻的剖析。他指出:“一個人生活在除了渺小的生活盤算以外,別無任何嚮往的社會裡,他的思想就不能不浸透渺小卑微的東西。”“凡是遇到需要巨大的決心和高尚的冒險精神的事情,他便膽怯心虛,他便軟弱無力地退縮,其原因同樣是生活只訓練他在各方面去應付那些渺小的事物。”男主人公尼·尼正是這樣一個人物。正因為如此,車爾尼雪夫斯基把尼·尼稱之為一個“意志軟弱的貴族羅米歐”。屠格涅夫也認識到,阿霞所需要的英雄,既不是彼得堡上流社會的那些年輕人,也不是在異國漂泊的貴族出身的尼·尼這樣的人物。他在另一篇小說《往來書信》中,借人物之口說過:“在我們的時代,英雄是沒有的……。”
不過,在事實上,屠格涅夫筆下的“多餘人”形象中,有的(如羅亭)也曾具有某種英雄的氣質,儘管他們仍然是“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只是由於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起,平民知識份子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貴族知識份子的時代行將結束了。出現在這樣一種歷史環境中的“多餘人”尼·尼,已經不再具有羅亭那種理想主義的光輝,不再具有為履行社會責任而行動的美好願望。他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真正的多餘人,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一種純粹的惰性力量,這是完全合乎歷史發展的邏輯的。
阿霞是“屠格涅夫少女”畫廊中的一個非常動人的女性形象。作者成功地刻劃出了阿霞的複雜、矛盾甚至帶有幾分神秘色彩的性格。她熱情、善良、純真、坦率,同時又任性、多變和怪異。作者用了許多筆墨交代她那怪異的性格形成的社會原因,即她的特殊的身世。這種身世,使她在社會上蒙受屈辱,使她的自尊心過度的膨脹,使她形成了多疑的性格。“處在她的境地,要麼得學會討好別人,要麼就孤芳自賞。”而她選擇了後者。這就是說,她的獨特的性格,是需要由她所處的獨特的社會地位、由世俗對於這種地位的偏見所造成的巨大精神壓力來加以說明的。尼·尼其實並沒有真正能夠超越這種偏見,所以他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和同情阿霞,而他與幸福失之交臂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由此可見,在阿霞的愛情悲劇中,是隱含著作者對於世態炎涼的感歎和對於封建社會那種等級關係的譴責的。
靜靜的頓河And Quiet Flows the Don (1957)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4681/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0d8hWJORUrfpEF_dDD2rTA?pwd=tbos
提取碼:tbos
國語配音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2iGkff5rAotNlxdfHNgSSA?pwd=5lx2
提取碼:5lx2
電影《靜靜的頓河》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哈伊爾-肖洛霍夫的著名長篇小說,影片共分三部,生動地描寫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蘇聯國內戰爭結束這個動盪的歷史年代中,頓河哥薩克人的生活和鬥爭。刻畫了格裡高利和其情婦阿克西尼婭等眾多人物,描繪了多色調的場景,多側面多層次的反映了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同時也表現了蘇維埃政權在哥薩克地區建立和鞏固的艱苦過程及其強大的生命力,揭示了一切反動落後勢力必然滅亡的命運。這部史詩式的長篇巨著一問世便立即引起了世界輿論的重視,榮獲了史達林獎金,並獲得1958年全蘇電影節一等獎和最佳導演獎、1958年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和1960年美國導演工會最佳改編影片榮譽獎。
靜靜的頓河(作者: [蘇] 肖洛霍夫)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97651/
內容簡介 · · · · · ·
《靜靜的頓河》(1928—1940)是一部傑出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小說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22年蘇聯國內戰爭為背景,描寫頓河地區哥薩克人在這十年間的動盪生活,反映了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社會變化,以及重大歷史事件。主人公葛利高裡因其坎坷、複雜的經歷,成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十分耀眼的一位。
作者簡介 · · · · · ·
米·肖洛霍夫(1905—1984) 蘇聯俄羅斯作家,其作品主要反映頓河地區哥薩克人民的生活。在蘇聯文學史中佔有重要地位。196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靜靜的頓河》《被開墾的處女地》《一個人的遭遇》。
靜靜的頓河And Quiet Flows the Don (1957)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4681/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0d8hWJORUrfpEF_dDD2rTA?pwd=tbos
提取碼:tbos
國語配音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2iGkff5rAotNlxdfHNgSSA?pwd=5lx2
提取碼:5lx2
電影《靜靜的頓河》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哈伊爾-肖洛霍夫的著名長篇小說,影片共分三部,生動地描寫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蘇聯國內戰爭結束這個動盪的歷史年代中,頓河哥薩克人的生活和鬥爭。刻畫了格裡高利和其情婦阿克西尼婭等眾多人物,描繪了多色調的場景,多側面多層次的反映了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同時也表現了蘇維埃政權在哥薩克地區建立和鞏固的艱苦過程及其強大的生命力,揭示了一切反動落後勢力必然滅亡的命運。這部史詩式的長篇巨著一問世便立即引起了世界輿論的重視,榮獲了史達林獎金,並獲得1958年全蘇電影節一等獎和最佳導演獎、1958年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和1960年美國導演工會最佳改編影片榮譽獎。
靜靜的頓河(作者: [蘇] 肖洛霍夫)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97651/
內容簡介 · · · · · ·
《靜靜的頓河》(1928—1940)是一部傑出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小說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22年蘇聯國內戰爭為背景,描寫頓河地區哥薩克人在這十年間的動盪生活,反映了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社會變化,以及重大歷史事件。主人公葛利高裡因其坎坷、複雜的經歷,成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十分耀眼的一位。
作者簡介 · · · · · ·
米·肖洛霍夫(1905—1984) 蘇聯俄羅斯作家,其作品主要反映頓河地區哥薩克人民的生活。在蘇聯文學史中佔有重要地位。196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靜靜的頓河》《被開墾的處女地》《一個人的遭遇》。
上尉的女兒 The Captain's Daughter (2000) 俄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867037/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wbuYWEp_c3X851hjFheXfg?pwd=lp4l
提取碼:lp4l
彼得(馬特茲·達米克基 Mateusz Damiecki 飾)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之中,十七歲那一年,向來對彼得非常嚴格的父親命令兒子前往位於俄國南方的奧倫堡當兵,並且派遣了薩維裡奇(弗拉迪米爾·伊雷因 Vladimir Ilyin 飾)隨行,充當兒子的保鏢。經歷了一路的艱難險阻,彼得和薩維裡奇終於抵達了目的地,見到了要塞司令伊萬(弗拉基米爾·馬什科夫 Vladimir Mashkov 飾)。
在伊萬家中,彼得邂逅了伊萬的小女兒瑪利亞(卡洛琳娜·格魯斯卡 Karolina Gruszka 飾),這個可愛的姑娘很快就吸引了彼得的注意。同時,一位名叫士伐博林的年輕軍官也正在熱烈的追求著瑪利亞。最終,瑪利亞選擇了彼得,炙熱的愛火在兩個年輕人之間熊熊的燃燒著。遺憾的是,彼得的父親並不同意這門親事。
Русский бунт/俄羅斯暴動. 改編自普希金的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和普希金根據史料撰寫的《普加喬夫史》。
根據普希金的經典作品改編,《上尉的女兒》雖然對原著有所改動,但仍舊在一段俄羅斯特殊的歷史時期中,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為人見證了一段打動人心的愛戀,並由此透過愛情完成了一如原著的現實主義落足。
《上尉的女兒》是普希金寫的小說,其實我覺著這個小說應該叫《上尉的女婿》。
故事講一個貴族青年軍官(格裡尼耶夫)自願被放逐到偏遠的要塞,跟要塞司令的女兒---上尉的女兒(瑪莎)一見鍾情,然後在起義軍和俄軍之間兩頭跑,視戰爭為無物,最後終於攬得美人歸,而影片最後,格裡尼耶夫的情敵西瓦布林被絞死,相信也是一片叫好。
首先但從格瑪西的三角關係來看,瑪莎的動機就讓人懷疑。西同學是軍官,還很帥(那個演員長的很像羅伯特德尼祿),當年是因為決鬥殺人而被貶到要塞的,說起來也是響噹噹的一條漢子。並且西同學也不是不解風情,今天送瑪莎個耳環,明天送她個項鍊之類的,在那種鳥不拉屎的地方能遇到這種人,瑪莎卻依舊不從,大概是嫌棄西同學出身貧寒。反倒是初來乍到的貴族小哥格同學,從大城市來的,又是前禁軍軍官,又是自己家裡有三百個傭人,光這幾條,如何能不讓瑪莎心動呢?而格同學在家裡就不是省油的燈,上個地理課還要摟著妹子。突然被發配到邊關,正愁著呢,卻遇到瑪妹子這種嬌豔而羞澀的小野花,又如何不想拿下?一來二去,二人就勾搭上了。
所以與其說是一見鍾情,不如說是各取所需。現今很多妹子發好人卡最常見的理由就是沒有“感覺”,感覺你媽逼啊,何謂冠冕堂皇?何謂婊子牌坊?這就是。
其次,說到格西二人,格是仗著自己後臺硬,在起義軍和俄軍之間兩頭跑,兩頭都給他面子,西是沒後臺,所以只能跟定一頭。你說他虧嗎?也不虧,要是當初不叛變,早死球了,後來被俄軍抓住,以叛徒處死,怎麼說還多活了幾年,當了幾年大爺,沒准還跟瑪沙妹子春宵幾度了。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最悲慘,怎麼做都是錯的。
再次,說說professionalism,一個美國人掛在嘴邊的詞,看你不爽就說你unprofessional。
比起西同學,我覺著格同學更加unprofessional。一面吃著東家的飯,一面成天沒事就往西家跑,可兩頭都買他的帳,你來東家,我給你兵讓你去剿匪,你來西家,我讓你當兵馬大元帥,還順便把手下將領的老婆送給你。最後被俄軍抓了,瑪沙去求女沙皇,女沙皇看看瑪沙那張無辜的小臉,再想想自己害死了親夫然後跟面首夜夜春宵,覺著自慚形穢,大筆一揮,格同學就官復原職了。
而西同學雖然叛變了一次,但人家就一直那樣幹下去了,幹得還不賴,要不然早被叛軍搞死了。可最後兩頭都不討好,老婆(瑪沙)被叛軍領導送給了格同學,然後被俄軍俘虜,丟了小命。到了最後,格同學和西同學一起被拉上絞架,格同學卻在最後一刻被赦免,估計西同學彌留之際肯定罵著“操他媽比,自己哪裡不如他。”
所以最unprofessional的就是那個老太婆,可人家是制定規則的,你要想在人家這裡玩下去,你就必須吃蒼蠅。想想某些標榜不種族歧視的國家,在招聘工作時公然進行種族歧視和身份歧視,看來操蛋的事情從來就沒消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