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百年經典》(01-38卷)(套裝共38冊)影響力很大的思想性讀物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qJlVVE7MGwE_DnUo2ANSgA
提取碼:F689
《哈佛百年經典》是一套反映人類認識和探索世界的思想性讀物。《哈佛百年經典》,由哈佛大學第二任校長查理斯·艾略特(CHARLES W. ELIOT)任主編,聯合哈佛大學及美國其他名校100多位享譽全球的教授歷時4年完成。該套叢書自1901年問世至今,暢銷100年。與其他名著叢書只是將人類史上百部或50部名著列入一個系列不同,《哈佛百年經典》旨在囊括人類有史以來至19世紀很優秀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文獻,以向現代讀者展示人類觀察、記錄、發明和思想演變的進程。
胡適先生稱《哈佛百年經典》為“奇書”:“奇書,指是日所送來的《五尺叢書》,又名《哈佛叢書》,是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Eliot)主編之叢書,收集古今名著,印成50巨冊,長約五英尺,故有‘五尺’之名。”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哲學家趙元任先生更加認同《哈佛百年經典》:“我流覽了《哈佛百年經典》,雖然我想不久離開芝加哥,我仍然買了一套《哈佛百年經典》。”
北京師範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陳會昌先生向學生推薦:“《哈佛百年經典》是美國哈佛大學所有學生必修的課程,是哈佛大學建校以來著名教授們經多年選擇確定的人類很重要的學術遺產清單。學習這些著名,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學生們可以瞭解自古代希臘、羅馬以來人類歷史上影響很大的一些人文學術著作,包括歷史學、政治學、倫理學、宗教、文學、戲劇、經濟學等各方面內容。向我國大學生介紹這份清單,可以説明我們瞭解,國外的大學生接受什麼教育,他們平時讀什麼書,可能具備什麼人文知識,他們可能會形成什麼樣的價值觀念。”
《哈佛百年經典第1卷:民間傳說與寓言》
《哈佛百年經典第2卷:國富論》
《哈佛百年經典第3卷:約婚夫婦》
《哈佛百年經典第4卷:君主論》
《哈佛百年經典第5卷:本傑明·佛蘭克林自傳》
《哈佛百年經典第6卷:英國現代戲劇》
《哈佛百年經典第7卷:神曲》
《哈佛百年經典第8卷:物種起源論》
《哈佛百年經典第9卷:見聞與傳奇》
《哈佛百年經典第10卷:古希臘羅馬名人傳》
《哈佛百年經典第11卷:科學論文集: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質學》
《哈佛百年經典第12卷:法國和英國著名哲學家》
《哈佛百年經典第13卷:17、18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
《哈佛百年經典第14卷:希臘戲劇》
《哈佛百年經典第15卷:兩年水手生涯》
《哈佛百年經典第16卷:堂吉訶德》(本書不包含堂吉訶德第三次出征相關故事,望讀者見諒。)
《哈佛百年經典第17卷:伊莉莎白時期戲劇.第1卷》
《哈佛百年經典第18卷:切利尼自傳》
《哈佛百年經典第19卷:奧德賽》
《哈佛百年經典第20卷:一千零一夜》
《哈佛百年經典第21卷:浮士德悲劇》
《哈佛百年經典第22卷:柏拉圖對話錄,愛比克泰德金言錄,馬庫思·奧勒留沉思錄》
《哈佛百年經典第23卷:伊莉莎白時期戲劇.第2卷》
《哈佛百年經典第24卷:英國與美國名家隨筆》
《哈佛百年經典第25卷:埃涅阿斯紀》
《哈佛百年經典第26卷:愛默生文集》
《哈佛百年經典第27卷:史詩與傳說》
《哈佛百年經典第28卷:穆勒文集,穆勒文集》
《哈佛百年經典第29卷:名著之前言與序言》
《哈佛百年經典第30卷:培根論說文集及新特蘭蒂斯,彌爾頓論出版自由與教育》
《哈佛百年經典第31卷:古代和現代著名航海與旅行記》
《哈佛百年經典第32卷:文學和哲學名家隨筆》
《哈佛百年經典第33卷:比格爾號上的旅行》
《哈佛百年經典第34卷:西塞羅論友誼、論老年及書信集》
《哈佛百年經典第35卷:伯克文集》
《哈佛百年經典第36卷:科學論文集:物理學、醫學、外科學》
《哈佛百年經典第37卷:歐洲大陸戲劇》
《哈佛百年經典第38卷:哈佛經典講座》
烏合之眾: 群體心理研究(Psychologie des foules)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oUtluOoyqZebnzbAmhnYg 提取码:F689
《烏合之眾》是群體心理學的奠基之作。深刻影響了佛洛德、榮格、托克維爾等學者,和羅斯福、邱吉爾、戴高樂等政治人物。2010年,法國《世界報》與弗拉馬里翁出版社聯合推出了“改變世界的20本書”,其中就有《烏合之眾》。勒龐認為,在群體之中,個體的人性就會湮沒,獨立的思考能力也會喪失,群體的精神會取代個體的精神。他首次闡明了社會心理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研究了群體特徵和種族特徵的不同之處,指出了群眾運動的性質,分析了領袖與群眾、民主與獨裁的關係,書中的許多觀點都20世紀的歷史裡得到了驗證。懂得群體心理學,“就像擁有一道強光,照亮了許多歷史現象與經濟現象。沒有它,那些現象就很難看清”。時至今日,《烏合之眾》依然具有強烈的當代感。
《烏合之眾》原名《Psychologie des foules》(群體心理學),英文版改作《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大眾心理研究),並 加了一個主書名(The Crowd),中文版大多將其譯為《烏合之眾》。
目錄 · · · · · ·
序
引言——群體的時代
卷一 群體的心理
第一章 群體的一般特徵 群體精神統一率
第二章 群體的感情與道德
第三章 群體的觀念、推理和想像力
第四章____群體的所有信仰都採取宗教形式
卷二 群體的主張與信念
第一章 群體的信念與主張的間接因素
第二章 群體主張的直接因素
第三章 群體領袖及其說服方式
卷三 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
第一章 群體的分類
第二章 所謂犯罪的群體
第三章 重罪法庭的陪審團
第四章 選民群體
第五章 議會群體_ _ 159
注 解_ _ 179
作者簡介居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 ,被後人譽為“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利”。勒龐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寫下了一系列心理學著作,如《各民族進化的心理學規律》、《法國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學》、《戰爭心理學》等,其中以《烏合之眾》(Psychologie des foules)最為著名。已被翻譯為近20種語言。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1841年5月7日-1931年12月13日)是一位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以其對於群體心理的研究而聞名,被後人譽為「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利」。勒邦認為,在群體之中,個體的人性就會湮沒、獨立的思考能力也會喪失,群體的精神會取代個體的精神。勒邦最出名的作品是1895年出版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該作品被認為是群眾心理學領域的開創性作品。該書已被翻譯為近20種語言。勒邦出生於法國厄爾-盧瓦省諾讓勒羅特魯,1866年於巴黎大學取得了醫學士學位。畢業後他沒有選擇成為一名醫生,而是選擇開始他的寫作生涯。他在畢業後出版了一系列的醫學文章和書籍。勒邦於普法戰爭爆發後參加了法國陸軍,見證了法國軍隊的戰敗和巴黎公社的整個過程,這強烈地塑造了勒邦的世界觀。在這之後,勒邦開始廣泛地遊歷,走遍了歐洲、亞洲和北非。他在遊歷過程中研究人類和文明,逐漸產生了一種對人性的本質主義看法,並在遊歷過程中發明瞭一種可攜式的頭部測量儀。在19世紀90年代,他轉向心理學和社會學,並在這些領域發表了大量他最成功的作品。勒邦提出了一種觀點,即人群不是他們各自個體的總和,而是形成了一個新的心理學主體,這個主體的性格特徵由人群的「集體潛意識」決定。在這段時間內,他創造了自己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並在物理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並出版了相關研究主題的流行書籍,預見了質能方程(E = mc²)和核子時代。勒邦在他1931年去世之前都保持著這樣廣泛的興趣。由於勒邦在政治上的保守主義和反動的觀點,他一直被法國學術和科研機構忽視和誹謗。勒邦對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持有批評(critical)態度。
《高清一戰全史》特霍蘭•湯普森(1873–1940)套裝全3冊歷史學家親歷者之鐵血啟示錄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ZFIxtw0srCGx7rnot8W2Rw?pwd=ies1
提取碼:ies1
《高清一戰全史·上·戰火初起》,時間涵蓋了從1914年7月戰爭爆發到1915年底。本卷首先從民族、地域、歷史等多個角度剖析了一戰爆發的起因及與之前戰爭的不同,以及當時科技情況與海陸空武器裝備狀況,詳細還原了戰爭初期馬恩河戰役、伊普爾戰役、佛蘭德斯戰役、坦能堡之戰等等一系列西線與東線的主要戰場情景,同時包括此時間段同盟國與協約國雙方在巴爾幹半島、加利西亞、蘇伊士運河、美索不達米亞和非洲殖民地戰場的情況,同時還介紹了雙方在海、空戰場的作戰狀況。
《高清一戰全史·中·遍地烽火》時間涵蓋了從1916年初到1917年底。1916年到1917年,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之間的戰爭呈膠著狀態,雙方都已呈疲憊狀態,誰將最後贏得戰爭的勝利,幾乎要靠雙方的意志力來決定了。
《高清一戰全史·下·罷戰息兵》,主要反映了一戰在1917--1918年的戰爭情況及戰後1919年凡爾賽條約的簽訂。本卷除了戰場情況的描寫外,還圖文並茂地對1917--1918年關於前線、後方以及整個歐美社會狀況進行了全方位的、立體的記錄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海量的歷史資訊和統計資料。
作者簡介:特霍蘭·湯普森(1873–1940),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著有《新南方:社會革命與工業革命》《世界大戰》等,同時也是《知識全書》的主編。
《醜陋的中國人:柏楊》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xhWP3pQPIhPee-gtKpNEoA
提取碼:F689
全文線上閱讀
http://www.new-8.com/gaoer/chouloudezhongguoren/
內容簡介
我們的醜陋,來自我們不知道自己醜陋。
臺灣著名作家柏楊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強烈批判中國人的“髒、亂、吵”、“窩裡鬥”、“不能團結”、“死不認錯”等,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濾過性疾病使我們的子子孫孫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癒。
作者簡介
柏楊,臺灣著名作家,人文大師。據柏楊自己推算,1920出生于河南輝縣。1949年去臺灣。自1950年代用郭衣洞之名開始創作,1960年用筆名柏楊寫雜文,揭露中國文化的病態與臺灣社會的黑暗面。目前定居臺北。
柏楊一生念過無數個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因屢屢被學校開除,從沒有拿過一張文憑,為此還造過假文憑。一生中娶過五個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隨過一段如煙往事。少年時代打過繼母,青年時代從過軍,和蔣氏父子都有過面對面的經歷,多次企圖自殺,無數次被學校和單位開除,曾遭遇十年牢獄之災,在七十年代幾乎被將決……
柏楊一生著述豐厚,《柏楊版資治通鑒》在臺灣被譽為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一部書,《中國人史綱》被列為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部書之一,其中《醜陋的中國人》在當代華人世界中流傳最為廣泛。
目錄 · · · · · ·
吳剛伐樹我洗缸――為大陸版序
醬缸國醫生和病人(代序)
1 醜陋的中國人
2 中國人與醬缸
3 人生文學與歷史
4 起敬起畏的哲學
5 缺少敢講敢想的靈性
6 對事不對人
7 只我例外
8 謀利有啥不對
9 沉重的感慨
10 第一是保護自己
11 尿入骨髓
12 把羞愧當榮耀
《東大教授世界文學講義系列》全五冊輕鬆讀懂世界文學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VbAYPx5TuNDq6owdjBKg
提取码:F689
《東大教授世界文學講義(套裝全5冊)》系列書為東京大學文藝理論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讀目,也是東大文學專業學生基礎讀本。本冊內容收入了美國當代作家利比·英雄、美國哈佛大學學者羅伯特·坎貝爾、日本芥川獎得主平野啟一郎、日本文學研究專家飯野有幸、日本俄羅斯文學研究第一人龜山鬱夫的對話內容。話題圍繞日本傳統文學、現代文學的變異以及日本文學本質特點展開,觸及了夏目漱石創作的世界性、村上春樹作品西化和回歸日本、日本詩歌的本質意義、俄國文學在日本的影響等,此外還對日本文學如何步入當代化等問題給予了解答。
作者介紹:沼野充義(1955— )日本知名文藝評論家、翻譯家。東京大學文學部文學教授,研究方向為俄羅斯文學和波蘭文學。著有《屋頂上的雙語者》、《通向W文學的世界——跨境的日語文學》、《烏托邦文學論》(讀賣文學獎)、《徹夜之塊:逃亡文學論》(三得利學藝獎)等作品。譯有《索拉裡思星》(斯坦尼斯拉夫·萊姆著)、《天賦》(納博科夫著)、《新譯契訶夫短篇集》(契訶夫著)等作品。
中亞文明史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Central Asia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oxCg3gDe-2I4jlgA64joA?pwd=wa9i
提取码:wa9i
本書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是您真正能夠打開中亞文明歷史的鑰匙。
六卷本《中亞文明史》是全面描述中亞文明這一重大主題的首次嘗試。出版這套史書與教科文組織的宗旨完全吻合,該組織一個著名的國際專家小組多年來協同合作,已經進行了有關的基礎研究,力圖向更多的公眾介紹位於歐亞大陸心臟地帶這一遼闊區域的文明史實。
本書是以全面描述中亞文明為主題的重要歷史文獻。本書揭示中亞地區從文明之初到當今時代各種文化的興盛和衰亡。該地區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馬爾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眾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專家(許多是當地人)通過此書為我們揭開了帷幕,顯示了中亞文明更加豐富多彩的一面。世界古代史和中古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歐亞腹地各族人民的遷徙所形成的,遷徙的範圍從西部的裡海一直延伸到東部的中國本土邊境。
《中亞文明史 第1卷 文明的曙光 遠古時代至西元前700年》
《中亞文明史 第2卷 定居文明與遊牧文明的發展 西元前700年至西元250年》
《中亞文明史 第3卷 文明的交會 西元250年至750年》
《中亞文明史 第4卷 上 輝煌時代:西元750年-15世紀末 歷史、社會和經濟背景》
《中亞文明史 第4卷 下 輝煌時代:西元750年-15世紀末 文明的成就》
《中亞文明史 第5卷 對照鮮明的發展 16世紀至19世紀中葉》
《中亞文明史 第6卷 走向現代文明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末》
《西南聯大通識課》套裝共4冊文學 歷史 哲學 美學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3rZN_RSnTXBoYip_aSuArw
提取码:619g
西南聯大多元自由的學術、教學環境,為師生提供了成長和發揮的巨大空間;西南聯大開創的中國通識教育系統,創造了教育神話,為中國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西南聯大文學通識課》是聯大文學院的天才、鬼才、怪才、狂士們的淵博之識、神奇之思的精華,由朱自清、胡適、聞一多、陳寅恪、浦江清五位大師的講義和學術成果集成。
《西南聯大歷史通識課》一書按通覽與專講縱橫史學。共兩個部分:以聯大必修課教授雷海宗的“中國通史”為主,再增設教授專題專講。專講共摘選五位西南聯大教授的名篇,以點代面,還原歷史的性情與溫度。如此編排,既能有兩位老師的篇章互文成趣,多層次啟發讀者,又能保持作者獨立性和階段的系統性。
《西南聯大哲學通識課》按歷史順序共分7個部分:胡適先生講“哲學概說”“諸子哲學”,馮友蘭先生講“漢代儒學”,湯用彤先生講“魏晉玄學”和“隋唐佛學”,馮友蘭先生講“宋明理學”和“清代經學”。三位大師各呈所長,互文成趣,多層次啟發讀者,構成一部完整的中國哲學史。
《西南聯大美學通識課》是聯大美育的直接遺產,由朱光潛、朱自清兩位大師的講義和學術成果組成,其中包括美學大師朱光潛對美感來源、美的創造與欣賞的系統性論述,以及文學大師朱自清對文藝美學的專門論述。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990),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師從約翰·杜威。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稱譽為“現代新儒家”。
胡適(1891—1962),曾任北京大學校長、西南聯合大學文學院院長等職。擁有36個博士學位(包括名譽博士),是世上擁有蕞多博士學位的人之一。他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領域都有較深研究並開風氣之先,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之一。
朱自清(1898—1948),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教授。原名自華,後改名自清,字佩弦,曾擔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和教授,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一生著作頗豐,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名篇。
朱光潛(1897—1986),西南聯大外國語文學系教授,中國現代美學奠基人、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曾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武漢大學教授,並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名譽會長。代表作:《談美》《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西方美學史》。
聞一多(1899—1946),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詩人學者。本名聞家驊,字友三,湖北浠水人,曾先後擔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國文系教授、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教授,出版有詩集《紅燭》《死水》等。
陳寅恪(1890—1969),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詩人、學者。字鶴壽,江西省修水縣人。曾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香港大學等。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等。
傅斯年(1896—1950)西南聯大歷史系教授,著名歷史學家、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曾任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代理校長等職。
吳晗(1909—1969),西南聯大歷史系教授,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尤精明史。曾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
雷海宗(1902—1962),西南聯大歷史系主任、教授,著名歷史學家,歷任南開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是“戰國策派”“清華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又與梁啟超、蔣廷黻、鄭天挺並稱“南開史學四大家”。
湯用彤(1893—1964),哲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1917年,清華學校畢業後留學美國,入漢姆林大學、哈佛大學深造,獲哲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國立東南大學(現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湯用彤是現代中國學術史上少數幾位能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與陳寅恪、吳宓並稱“哈佛三傑”。著有《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學史略》《魏晉玄學論稿》等。
張蔭麟(1905—1942),西南聯大歷史系教授,歷史學家、哲學家。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斯坦福大學學哲學,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浦江清(1904—1957),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學專家。江蘇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區)人,曾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與朱自清合稱“清華雙清”。著有《浦江清文錄》《屈原》及《杜甫詩選注》(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