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恩曼物理學講義:新千年版The Feynaman lectures on physics:The new millennium edition
本書共分三卷,第一卷包括力學、相對論、光學、氣體分子運動理論、熱力學、波等。 第二卷主要是電磁學,第三卷為量子力學。
作者簡介 · · · · · ·
世界上有兩種天才,一種是“普通的”天才,一種是如魔術師般“神奇的”天才。 只要你我再聰明幾倍的話,就可以比得上普通的天才。 而如魔術師般神奇的天才就不一樣了,他們的心思到底怎樣在運作,我們是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的,分析他們的思想就像要看穿魔術師怎樣變戲法一樣困難。 所以,在外人看來,“神奇的”天才都是那些言語荒誕、行為古怪、智慧超凡的“鬼才”。 而理查·費曼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千年才難得出一個的科學鬼才。
費曼被很多物理學家譽為上個世紀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實證物理學家,在他研究生剛畢業時,就參與了美國製造第一枚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後來,他又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任教約40年,並在1965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過,令這位物理學家聲名遠揚的遠遠不止這些,他的邦戈鼓藝高超,甚至能頂替職業鼓手上場表演,他還可以像一位真正的畫家一樣賣掉自己的作品,他是撬保險櫃的專家,他喜歡在無上裝酒吧里研究科學問題。 總之,他的才華,他的幽默,他的率性而為的惡作劇,令他的一生多姿多彩。 同時,他的成長和他的成就,也包含了許多的啟示。
(套裝+補編習題集全5冊)
編輯推薦:
●闡述物理學全貌的經典講義
●歷久彌新的大師之作
內容介紹:
《費曼物理學講義》對物理學的全貌進行了細緻、富有見地的闡述。 全書物理概念、理論框架清晰,講述生動,富有啟發性,擁有同類教材無法企及的深度和廣度。 全書涵蓋牛頓力學、統計物理、麥克斯韋電動力學以及量子力學等內容,不僅對於物理系學子是優秀的教材,對於每一個試圖理解現代物理的讀者都是不可多得的經典讀物。
本書內容包括:
第 1 卷主要內容涉及力學、電磁學、光學、量子力學、統計物理,具體包括:物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物理學在自然科學中的位置; 時間、距離等基本物理概念; 如何描述運動; 牛頓動力學定律;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功和勢能的概念; 能量守恆、動量守恆; 狹義相對論及時空概念; 轉動; 光的性質; 電磁性質; 量子行為等。
第 2 卷集中講述電磁學,主要內容有:靜電學與高斯定律; 磁場; 感應定律; 麥克斯韋方程組及其在各種情況下的解; 場的洛倫茲變換; 鐵磁性; 彎曲時空等。
第 3 卷介紹了量子行為,主要內容:波動性與粒子性; 概率振幅; 全同粒子與不相容原理; 角動量、自旋; 雙態系統; 對稱性與守恆量; 薛定諤方程等。
《費曼物理學講義補編》是對著名物理學教材《費曼物理學講義》的補充。 通過馬修•桑茲的回憶以及對理查•費曼、羅伯特•萊頓和羅丘斯•沃格特的採訪,本書生動地呈現了《費曼物理學講義》的成書歷程以及加州理工學院的那段歲月。 本書還收錄了《費曼物理學講義》的遺珠篇章——費曼在加州理工學院講解過,但由於當時講義資料遺失而未收錄進《費曼物理學講義》的章節。 為了對講義內容有更透徹的理解,書後提供了精彩的習題。
《費曼物理學講義習題集》是3卷《費曼物理學講義》相關習題首次統一出版,與講義本身結合將有助於讀者掌握物理學的精髓和技巧。 本書習題曾經是加州理工學院兩學年必修課程上留給學生的家庭作業以及測驗試題。 費曼本人教學的1961年至1964年以及隨後的數十年間,很多人對題目的設計、編寫作出了重要貢獻。
名人推薦:
“費曼不用系統的數學,而以他自己的方式實際上”重新發明瞭差不多整套的物理學“。 —弗里曼·戴森,美籍英裔數學物理學家、數學家和作家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
“普通的天才完成偉大的工作,但讓其他的科學家覺得,如果自己努力的話,那樣的工作他們也能完成; 另一種天才則像表演魔術一般。 而後一種天才,就是費曼。 “—漢斯·貝特,美國物理學家,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費曼自信且正直,不畏懼權威,這是唯一一個不怕我,敢於指出我的錯誤的人。” —尼爾斯·亨利克·大衛·玻爾,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192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媒體推薦:
“The impossibl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physicist barker, all body motion and sound affect.” —《紐約時報》
作者介紹:
理查·菲力浦斯·費曼(英文:Richard Phillips Feynman),美籍猶太裔物理學家,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學生時代最初主修數學和電力工程,後轉修物理學。 193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1942年6月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 1942年,24歲的費曼加入美國原子彈研究專案小組,參與秘密研製原子彈專案“曼哈頓計劃”。 “曼哈頓計劃”結束,費曼在康奈爾大學任教。 1950年到加州理工學院擔任托爾曼物理學教授,直到去世。
費曼提出了費曼圖、費曼規則和重正化的計算方法,這是研究量子電動力學和粒子物理學不可缺少的工具。 費曼還發現了呼麥這一演唱技法,曾一直期待去呼麥的發源地——圖瓦,但是最終未能成行。 他被認為是愛因斯坦之後最睿智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第一位提出納米
材料科學與工程導論[第9版] [2017](小威廉·卡利斯特 / 大衛·萊斯威什)
原作名: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MWbaIqZi9Gat8g7X1YKsZQ
提取碼:1tx6
本書從最基本的材料結構與性能關係出發,系統介紹了金屬、無機非金屬、高分子以及複合材料的原子結構與鍵合、晶體學基礎、晶體缺隙、擴散、相圖、加工與應用、力學性能、電化學性能、電性能、熱性能、磁性能與光學性能等。 此外,書中還將提供大量的具體材料應用實例,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材料結構與性能關係的理解。
今日天文太陽系和地外生命探索Astronomy Today (2016)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83C9R5eYf7-5xhYGnpA6rQ
提取码:psda
作者: [美] 埃裡克. 蔡森 / [美] 史蒂夫. 麥克倫
本書作者,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埃裡克·蔡森和史蒂夫·麥克米倫都是長期從事天文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的資深學者。 他們的研究著述等身,《今日天文》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作,是當今暢銷的天文學通識讀物,全書氣勢恢宏,洋洋灑灑,蔚為大觀,以廣闊的時空視角,深入淺出、圖文並茂地展示了當代天文學的基本概念、觀測現象和研究發展的歷程。
本書科學知識不難,但是涉及的知識面卻非常廣,基本包括了天文學的方方面面,從業餘愛好者關注的星座、望遠鏡,到比較專業的星系團、宇宙學等,完全稱得上是全景式展現天文學各個領域的一部巨著。
本書是廣大天文科普愛好者、天文工作者的必備枕邊書,同時完全可以作為廣大高校學生及中學生的通識教育課教材。
內容簡介
本書為《今日天文》第一卷,主要講述了太陽系和地外生命探索相關內容。 對廣大天文愛好者來說,本書是不可多得的經典佳作。 同時,本書可作為高校天文學專業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天文通識教育選修課教材。
作者簡介
埃裡克·蔡森,擁有哈佛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在哈佛大學藝術與科學系工作了10年。 在其後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他在空間望遠鏡科學研究所擔任高級科學工作人員,並且擁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塔夫茨大學的多種教職。 現在他又回到哈佛,在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任教並進行研究。 埃裡克撰寫了12本有關天文學的書,在專業期刊上發表了近200篇科學論文。
史蒂夫·麥克米倫,擁有劍橋大學的數學學士和碩士學位,以及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博士學位。 他在伊利諾伊大學和西北大學從事博士後科研工作,在那裡繼續有關理論天體物理、星團和高性能計算的研
究。 史蒂夫現在是德雷塞爾大學的傑出教授,並且是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和萊頓大學的長期訪問學者。 他在專業期刊上發表了超過100篇文章和科學論文。
高健,理學博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北京天文學會會員、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和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 2002年留系任教,教授天文專業課程《球面天文學》和《天體力學基礎》,以及通識教育《行星科學初探》和《遨遊太陽系》等。 長期關注天文學的普及工作,多次參與天文奧林匹克競賽培訓及賽事工作; 2005年起在北京師範大學開設《行星科學初探》通識課程(學院路共同體校際課程),受到廣大同學的歡迎,並因此獲2008年北京師範大學“本科生歡迎的十佳教師”殊榮。 曾主持和承擔過多項國家和省部級專案,特別曾參於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的天文衛星HMXT、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有關神舟飛船定軌的工作,現主要從事星際/星周塵埃領域的科研工作。
詹想,理學碩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現為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北京天文學會會員、中國博物館協會和北京博物館學會會員。 主要從事天文科普教育、天文觀測和攝影、太陽系小天體等領域的研究。 曾在《天文愛好者》雜誌連載「觀測攻略」系列文章; 是天文科普圖書《跟我一起去追星——星空攝影指南》、《相約星空下》的作者或主要作者; 為北京地區戶外觀星組織「星緣山風隊」創始人和隊長,長期帶領隊員在京郊各地賞美景和星空。 致力於讓所有人知道:在你身邊就有壯美的星空! 微博帳號@北京天文館詹想有4.3萬粉絲,在中國天文科普界有很大的影響力。
20世紀物理學家傳記套裝(共7冊)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KpI1whNFWBlPdGLfcPRHMQ
提取碼:sn4r
20世紀物理學家精選傳記合集! 一套書了解馬可尼、愛因斯坦、費米、惠勒、圖靈、費曼、霍金等科學天才的傳奇經歷和非凡成就!
★ 《別逗了,費曼先生》為費曼自傳,書中的這些故事,是科學怪才理查·費曼和拉爾夫·萊頓高高興興打鼓的七年之間,零散而隨意地積累起來的。 一個人的一輩子,竟然能發生這麼多奇妙而發瘋的事情:在大學宿舍裡愚弄同學、觀察螞蟻、模仿獵犬嗅氣味、不可思議的計算能力、撬開了裝著原子彈保密檔的九個保險櫃、在酒吧的廁所裡跟人打架、看裸體舞表演、在巴西打桑巴鼓、學日語的尷尬、畫兒畫得相當不錯、愚弄精神病醫生、破譯瑪雅天文學古本,等等。 這些令人髮笑的故事,表現的是費曼坦率誠實的品格、自由的精神和創造性的思維。 作為他生活軸心的物理學研究,其實是這個大玩家用全部的好奇心和熱情來玩的一個玩具。
★ 《我的簡史》為史蒂芬·霍金唯一的權威自傳。 史蒂芬·霍金浮光掠影般講述了自己從戰後的倫敦的男孩成長為國際學術巨星的歲月。 這部附有大量罕見照片的,簡明的、風趣的、坦誠的自傳讓讀者瞭解在過去著作中難得一見的霍金:被同學起綽號為愛因斯坦的好追根究底的小學生; 曾經和同事為特別黑洞存在打賭的開玩笑者; 在物理學和宇宙學世界搏取立足之地的年輕的丈夫和父親。 以特有的謙遜和幽默的文筆,霍金傾談他21歲時被診斷出ALS病後面臨的挑戰。 追蹤他的思想家的生涯,他解釋早夭的前景如何迫使他取得一個又一個智慧的突破,還論及他的傑作——20世紀標誌性著作之一的《時間簡史》的本源。 這部清晰的、親切的、明智的《我的簡史》為我們打開通往霍金個人宇宙的一扇窗戶。
★ 《艾倫·圖靈傳 如謎的解謎者》是世界共認的最權威的圖靈傳記。 艾倫·圖靈是現代人工智慧的鼻祖,在24歲時奠定了計算機的理論基礎。 二戰期間,他為盟軍破譯密碼,為結束戰爭做出巨大貢獻。 戰後,他開創性地提出人工智慧的概念,並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因同性戀問題事發,被迫注射激素,後來吃毒蘋果而死。 作者是一名數學家,也是一名同性戀者。 他對圖靈的生平有切身的體會,並實地走訪調查圖靈生前親友,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寫就此書。 根據本書改編的電影《模仿遊戲》獲奧斯卡最佳劇本改編獎。
★ 《愛因斯坦傳》是一本愛因斯坦的生活傳記,也是愛因斯坦的所有文稿於2006年公開後出版的第一本傳記。 2007年初版後好評如潮,被評為是一部“賞心悅目的傳記”,“迄今為止可讀性最強的愛因斯坦傳記”。 本書首版印數高達50萬冊,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2008年又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總院2008年度科學傳播最佳圖書獎。 作者沃爾特·以撒森曾任美國有線新聞電視網(CNN)主席和《時代》(Time)週刊總編。 其《史蒂夫·賈伯斯傳》、《基辛格傳》和《佛蘭克林傳》都是超級暢銷書。 以高超的敘事技巧和駕馭材料的能力,將浩如煙海的材料相當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既討論了愛因斯坦作為人的方面,又闡述了他在物理學上的深刻思想,完整而生動地揭示了愛因斯坦的性格特徵和思想貢獻,使這位大物理學家的生動形象躍然紙上。
★ 《古列爾莫·馬可尼傳:聯絡世界的人》,這是目前國內市場罕見的馬可尼的綜合傳記,書中利用了大量的(有些是最近才有的)資料,以生動的語言和當代語境重新講述了馬可尼的故事。 它不僅是傳記,更是一部文化史。 在當今網路化時代,重新閱讀這位傳奇的發明家、企業家的故事,有助於我們理解政治、資本、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的相互作用,引導我們思考和預測未來全球網路媒體的發展方向。
★ 《恩里科·費米傳——物理教皇與原子時代的誕生》,作者吉諾·塞格雷與貝蒂娜·赫爾林令這位遠見卓識的科學家躍然紙上,既觸及費米的人生,又關涉20世紀科學變革中令人血脈賁張的歷史。 在全球偉大的物理學家中,恩里科·費米毫無疑問是自伽利略以來最為著名的義大利科學家。 同儕稱他為“教皇”,認為他的直覺和研究都金口玉言,絕對可靠。 從法西斯主義和反猶太主義中脫身的費米,成了美國最為絕密的專案——建造原子彈的領頭人。 費米是最後一位精通物理學科所有分支的物理學家,也是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的罕見完美結合。 他的豐富遺產極為多樣,包含了諸多領域的關鍵發展,從宇宙射線到核工業技術,再到早期計算機。
★ 《約翰·惠勒自傳:京子、黑洞和量子泡沫》以20世紀最具啟發的思想家的第一人稱視角,給讀者帶來京子、黑洞和量子等概念,讀者也將看到惠勒是如何由一名熱情似火、光采奪目的少年成長為一位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創新思想的物理學家和最具影響力的年輕物理學者的導師。 約翰·惠勒不僅是偉大的科學家和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位傳奇般的教師,他對我們這個世界的複雜性所作的開放性的探索,為其他物理學家成就其事業提供了説明。
科學家的辯白
《科學家的辯白》。這本書可以說是“三合一”,收錄了三位各方面極為不同的大師以三篇不同風格的作品,這很好。一本書可以讓讀者同時認識三位元大數學家,瞭解他們的智慧,不是一件好事麼?這三位大師最年長的是懷特海,他生於1861年。最年輕的是維納,他生於1894年。而哈代恰好在他們中間,生於1877年。如果以17年為一代的 話,他們可以說是三代人,可拿他們的活躍時期來看,他們卻是一代人。 他們活動的高峰期都是兩次大戰之間。說來也巧,懷特海大器晚成,而維 納是昔日神童,這樣他們之間的“代溝”也就抹平了。實際上,他們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大同小異,他們的生活圈子也差不多,比如說,他們都受到 羅素的影響,都受到劍橋大學的氛圍的薰陶。而劍橋大學的訓練一個特點就 是邏輯與數學的基礎,而這點對於他們的許多觀點的形成都至關重要。這個時代湧現出的許多大思想家,無論他們是哲學家(懷特海、羅素、維特根斯坦)還是經濟學家(如凱恩斯),他們思想深刻、博學多識,是和這種文 化環境分不開的。除此之外,這三位大師和他們的著作就很少有共同之處了。誠然,他們 三位都是數學家但他們的影響卻迥然不同。
懷特海在數學方面的成就可以說是三部著作,一是1898年出版的《泛代數論》,由此啟動他與羅素在數 學基礎方面的工作。經過10年拼搏,三大卷《數學原理》問世,但由此羅 素的名聲遠比懷特海為大。儘管羅素多次公正地讚頌懷特海的那份貢獻,但 仍收效不大。這本著作完成之後,懷特海離開劍橋,到倫敦任教,由此開始 他第二階段關於自然哲學和科學哲學的研究。1924年63歲的懷特海被哈佛聘 為教授,真正開始自己獨樹一幟的哲學研究。本文所摘自的《科學與近代世 界》,是他到美國出版的第一本書,也可以看成到後來他的有機哲學和過程 哲學體系之間的過渡著作。與他前後的著作不同,這本書的確通俗易懂, 但仍然充滿真知灼見。正是由於他晚年的哲學成就,他更被看成是哲學家而 不是數學家。懷特海的第三部數學著作是《數學導論》,出版於1908年。 不巧由於哈代出版了他的《純粹數學導論》,也在1908年,懷特海的書再也 沒什麼影響,而這也結束了懷特海的數學時代,而劍橋則迎來輝煌的哈代時 代。
無疑,哈代是20世紀上半葉國際上最著名的數學家之一。一方面他引進先進的德、法數學使英國數學現代化,另一方面他在解析數論和數學分析 上也做出突出貢獻,尤其是通過華羅庚把數論傳到中國,並且開花結果, 從而在我國數學界,他的大名幾乎無人不知,他的故事也不脛而走。哈代 的觀點的確有點走極端,他反對應用數學,堅持純粹數學,一心一意當一名 純粹數學家,這他的確如願以償。只不過,他搞的數學再也不是純粹無用的 數學了,連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哈代空間也已成為控制理論的重要工具了。
本書的第二部分摘自維納《我是一位數學家》,這的確是他給自己的定 位,恐怕歷史也會給他這麼定位。可是他不像哈代,不只是位純粹數學 家,而且還是應用數學家,說得更遠是位“雜家”。不久前召開紀念維納 百年的會,分組達20來個,但是他的名聲不是來自數學,也不是來自哲 學,而主要來自控制論。可是一位數學家沾上了“雜學”,往往在數學界、 科學界甚至學術界受到懷疑,他是不是位萬金油式的人物?維納的確就感受 到這種悲哀。這的確是我們這個技術專家時代的邏輯,他們無法想像在諾貝 爾獎獲得者之外,還有一代大思想家,他們不僅是偉大的革新者,而且是偉大的博學者、偉大的文化人和偉大的知識份子。
應該說,《科學家的辯白》所收的三篇文字都是非常重要的作品,而且 以選摘的形式編輯在一塊對於在速食時代普及數學文化也確有可取之處, 但非常遺憾的是,這本書的翻譯實在不敢恭維,甚至存在的問題觸目驚心。維納的《我是一位數學家》1987年曾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本書所 摘的片斷引自第二本書的1、4、12、15節和跋。本書譯者為什麼這麼選不得 而知,但是筆者以為後來的譯本應該比原先的譯本有較大的改善,況且還是 很短的幾段。十分遺憾,我無法這麼說,更有甚者,原譯的錯誤這裡也完整 地保留了下來(例如本書125頁的日本著名數學家角谷靜夫,在前一譯本中 誤作留穀,本書完全照搬)。碰巧,哈代的小書也在本書之前就有了中譯本,出版社恰巧是江蘇人民 出版社在一座樓內的江蘇教育出版社,書名為《一個數學家的辯白》, 1996年出版。遺憾的是,後一譯本不但沒有改正前一譯本的一些錯誤,反 而有一些明顯的錯誤,例如把生平譯成生活(第45頁)。因此,這本書僅有的新譯是斯諾寫的序言。遺憾的是譯著譯這位宣導 “兩種文化”的大家,卻顯得既不懂科學,又沒有文化,頭一段就把形容 詞尾也算上人名,就像把黎曼幾何譯成黎曼尼安幾何一樣。一般人都知道 盧瑟福是20世紀著名物理學家,但譯者在第5頁上把他譯成拉塞福。我想 譯名不能算什麼大錯,不過就在這同一本書中第89頁,又把這同一個人譯成 通常譯的盧瑟福就似乎不太合適了。這些倒都無傷大雅,真正的問題是把地 名布盧姆斯伯裡當成人名。稍有文化知識的人都知道布盧姆斯伯裡是在本書 34頁中本應提到的斯蒂芬(譯者有意略去)的住地,他1904年去世後,以他 的子女為中心形成了倫敦的著名的文學藝術集體,其中最有名的人物是現代 小說家維吉尼亞·伍爾夫和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布盧姆斯伯 裡已成為文化名詞,關於它也有不少著作。為普通讀者提供有關數學文化的讀本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但留下那 麼多翻譯方面的問題實在令人止不住歎息。我想這類書看得多了,讀者的 層次和品味提高了,著譯者、出版者也就有了新的壓力和動力,這樣真正 的精品或許才會問世。
科學家的辯白 (美:N·維納 / 英:G· H·哈代 / 英:懷特海)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32997/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2mNyh4lLgjKSI6Qg0sjwzA
提取码:8gou
一個數學家的辯白 (英:G.H.Hardy)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35227/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sBWwyMHHlJSkh0734qBBw
提取码:7f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