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電影
冬眠 Winter Sleep (2014)
導演: 努裡·比格·錫蘭
編劇: 埃布魯·錫蘭 / 努裡·比格·錫蘭 / 契訶夫
主演: 哈魯克·比爾根納爾 / 梅麗莎·索岑 / 迪米·阿克貝 / 艾貝爾克·佩克詹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土耳其 / 法國 / 德國
語言: 土耳其語 / 英語
片長: 196分鐘
豆瓣評分 8.1
劇情簡介
遠離伊斯坦布爾的安納托利亞,業已退休的戲劇演員艾登(Haluk Bilginer 飾)以專欄作家的身份展開了新的人生。他故作關心地日復一日撰寫宗教類的文章,沉浸陶醉在自我所營造的看似深刻的思考世界裡無法自拔。艾登用退休金經營一家旅館,名下還有多處正在出租的房產,在與普通民眾的接觸過程中讓他看起來多了一份虛偽和冰冷。妹妹尼卡(Demet Akbag 飾)早年離婚,經常蜷縮在艾登的書房內針對寫作而爭論,甚至彼此嘲諷攻訐。他的妻子尼哈爾(Melisa Sözen 飾)年輕獨立,熱衷各種公益事業。聚少離多且人生態度迥異的老夫少妻漸行漸遠,感情出現裂痕……
本片榮獲2014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蝴蝶夢 The Dream of a Butterfly (2013)
導演: 伊爾瑪茲·艾多甘
編劇: 伊爾瑪茲·艾多甘
主演: 齊凡克·塔里圖格 / 貝爾奇姆·比爾金 / 邁萊特·費拉特 / Farah Zeynep Abdullah / 伊爾瑪茲·艾多甘
類型: 劇情 / 愛情 / 傳記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土耳其
語言: 土耳其語
片長: 138分鐘
劇情簡介
1941年夏天的最後幾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飢荒、貧困和混亂的年代中,有兩位二十出頭的詩人:Muzaffer Tayyip Uslu和Rustu Onur。多年來,他們雖然一直在肺部攜帶結核菌,但熱愛詩歌。兩個詩人一直習慣於對自己不擁有的東西下注,這次賭一個漂亮的女孩Suzan。他們都會為她寫一首詩,無論她喜歡什麼,另一首都會從現場消失。
根據兩位土耳其詩人的真實故事改編,有戰火硝煙,有亂世佳人,有底層疾苦,還有肺結核的死亡威脅..…。但淩駕所有之上,是詩人一腔純粹的熱情和充沛的愛。詩的語言,真摯的表演,攝影美到爆屏,史詩般大氣的配樂,講一個動人魂魄的故事需要的不過如此,莊周夢蝶般。愛在肺結核病發時,影片的最後將這部電影獻給那些歷史上被遺忘的詩人,像這個故事裡的兩位一樣。他們短暫的一生都在努力的寫詩,努力的戀愛,但在疾病面前,結果都是註定的。一個很有質感的歷史背景,攝影和音樂也很美妙詩意,無奈兩個年輕詩人的初戀故事終歸還是那麼的蒼白無力。
野梨樹 The Wild Pear Tree (2018)
導演: 努裡·比格·錫蘭
編劇: 阿克·阿克蘇 / 埃布魯·錫蘭 / 努裡·比格·錫蘭
主演: 多古·德米爾科爾 / 穆拉特·塞米爾 / 本努伊·伊爾迪姆拉爾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土耳其 / 馬其頓 / 法國 / 德國 / 波黑 / 保加利亞 / 瑞典
語言: 土耳其語
片長: 188分鐘
豆瓣評分 8.0
劇情簡介
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作家由攝影師轉執導筒的錫蘭,曾五度入圍坎城、每每均有嶄獲,堪稱坎城常勝軍。他2002年首度叩關坎城的電影《遠方》(Distant),曾讓兩位男主角同時榮登坎城影帝;2008年的《3隻猴子》(Three Monkeys)則讓自己勇奪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2011年2014年的《安那托利亞故事》(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及《冬日甦醒》(Winter Sleep),則先後奪下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以及最高榮譽金棕櫚獎,戰果十分輝煌。曾五度入圍坎城、每每均有嶄獲,堪稱坎城常勝軍。
錫蘭(道格德米科 Dogu Demirkol 飾),正準備出版他的第一本小說《野梨樹》。缺乏資金的他,於是返鄉尋求資金。不料迎接他的,竟是父親(穆拉特傑姆西爾 Murat Cemcir 飾)債台高築的殘酷事實。
錫蘭是一位文學愛好者,成為作家是他的夢想。在回到故鄉安納托利亞之後,他使出全力籌集資金以出版自己的書籍,但卻忘了父親之前也負了一筆巨債……
他為出書返鄉籌錢,迎接他的卻是父親的龐大債務…父親伊德利本是村裡的國小教師,卻因賭馬欠下一屁股債,即使變賣所有家產,原本聲譽仍毀於一旦。不齒父親行徑的錫南,為了一圓出版夢,只得靠自己四處籌錢。他找上了村裡的議員、商人、教長等尋求協助,卻也因父親引發一波波爭執而不歡而散。但在過程中,錫南卻發現父親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更使彼此關係雪上加霜。
錫蘭出版新書《野梨樹》的夢想,最終能實現嗎?他與父親水火不容的關係,又能獲得解決嗎?當他憶起父親從小教他認識的「野梨樹」特質時,對於人性的異同與生命的多貌,在瞬間似乎有了頓悟。
錫蘭電影風格優雅詩意,人性刻劃入木三分。這部睽違四年的新作《野梨樹》,劇情描述一位充滿理想抱負的大學畢業生席南,想重返他的故鄉安納托利亞,並竭盡所能地為他新書出版募資。然而當他抵達村莊時,卻發現父親留下龐大債務待他一一償還,迫使他暫停自己的人生規劃…
在《野梨樹》這部作品裡,錫蘭描摹出了鄉村對年輕人的造成的困境。錫蘭的家鄉是恰納卡萊港口附近的一個村莊,該村莊因靠近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利波利戰役戰場以及古城特洛伊而成為旅遊目的地。片中錫蘭鑽進的特洛伊木馬就是為了拍攝電影《特洛伊》而造的。在這個遠離城市的鄉村,一個長滿野梨樹的地方,人們如同錫蘭父親所說和野梨一樣,他們“不適,孤獨,扭曲”。鄉村折損了年輕人飛翔的翅膀,曾經遠大的夢想終於在這裡停滯不前,錫蘭口口聲聲說著要去大城市,不要腐爛在這裡,說的是土耳其的社會現實。土耳其八千萬人口中,有兩千萬生活在伊斯坦布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去大城市尋求出路。故鄉最終成了夢中的野梨樹,可望而不可即。那是土耳其一代人的鄉愁和困境。
困境之下,錫蘭試圖找到出路,籌資出書。在和市長以及沙土老闆的求贊助之後,錫蘭看到了市長假民主,真推諉的腐敗,也看到了沙土老闆假知識份子,真投機取巧的虛偽。這兩個人物適當地增加了錫蘭的政治訴求,暗諷了當今土耳其“獨裁者”埃爾多安統治下愚民政策背後對知識文化的漠視。
錫蘭是語言的大師,在《冬眠》裡他契科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般的寫作風格讓作品出現了不少精彩的對話橋段,男主和妹妹以及戀人的兩段對話時間都在半小時左右。這部《野梨樹》裡錫蘭依然沿用了這樣的敘事風格,男主角錫蘭和名作家以及兩位元元伊瑪目的兩次對話也基本占到了一個小時的篇幅。在對話裡,錫蘭利用語言藝術讓思南和名作家對寫作的目的和功利性進行探討,不斷的交鋒和對壘讓人物之間的矛盾升級,而錫蘭與兩位伊瑪目關於宗教和信仰的討論,又讓電影有了極高的現實意義。譬如錫蘭與作家之間關於書籍中作者自傳的討論,兩者各執一詞,問答犀利不斷激化兩人之間的情緒,仿佛是文學作品裡的對白;而在錫蘭和伊瑪目討論伊斯蘭教的《古蘭經》是否應當字面意義被援引踐行以及是否有助於防止犯罪時,其中一位伊瑪目說“無神論國家的犯罪率很低,可是自殺率很高”,三人之間各有觀點引據,仿佛是一篇學術論文裡的多觀點論證。這樣的語言密度的確讓人難以消化,所以可以理解為何一些觀眾詬病《野梨樹》作為電影,因無法像文字可以反復閱讀斟酌,一次性的視聽成效大打折扣,或許超越了它所應負載的價值。
然而筆者不認同這種詬病的理由,既然《冬眠》的語言密度可以被人認可,《野梨樹》為何不能,況且《野梨樹》相比《冬眠》,錫蘭有著全新的嘗試。時隔四年,錫蘭並沒有重複《冬眠》的老路,而是在電影中適時引入了其他元素。在《冬眠》時期他說,“我不喜歡喜劇,我不喜歡笑”,然而這部《野梨樹》不僅有幽默:錫蘭橋上推石;有更加激烈的言語衝突:錫蘭與作家在橋上因文學創作的虛榮和虛偽的討論而導致作家爆發;有加入夢境的切換:特洛伊木馬的橋段,嬰兒臉上的螞蟻,井內的自縊;還有《一次別離》和《燃燒》裡難以知曉的真相:少的那300里拉到底是不是父親拿走了?在這些新的嘗試下,錫蘭的語言已經不再只是契科夫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而是自成一派,氣象萬千。
僅僅是電影語言的優秀顯然不只是錫蘭的功力。錫蘭的調度和攝影依然在《野梨樹》裡體現出大師風範。且不說鄉村的風光被錫蘭用寬屏畫幅一展無遺,在室內和室外的移動場景拍攝中,錫蘭的鏡頭也運轉如行雲流水,切換靈動自如。而在人物和表情拍攝上,錫蘭的捕捉也是極為精准的。有幾幕特別驚歎的攝影:錫蘭和女友在樹下,陽光透過樹葉灑在人臉上的那一幕;尖叫著怒喝思南的作家臉上的情緒;錫蘭和兩位伊瑪目一邊走一邊討論時的鏡頭;嬰兒臉上的螞蟻和發出悉嗦聲的井繩。錫蘭豐富的影像語言也可以讓詬病其不夠影像化的觀眾閉上嘴巴。
如果《小亞細亞往事》和《冬眠》是敘事為電影情緒服務,這部《野梨樹》則把敘事放在了首要位置。錫蘭終於在這部電影裡凸顯了他敘事的能力,而其實整部電影都是在講錫蘭的父子關係。電影一開始觀眾容易帶入男主角思南的情緒:他嫌惡父親的嗜賭,在巴士前索要零錢的橋段,彩票廳裡與其他人的爭執,都是錫蘭為了營造對比而費的苦心。在籌資出書屢屢碰壁,隨後的考試失利後,思南的情緒每況愈下,終於因為父親的債務和賭博問題跌至冰點。而當矛盾在故事的進展中一次次升級,思南的選擇終成定局之後,他的回歸才帶來了影片情緒的高潮。父愛在線索一點點被揭開後,釀成了書中的注腳,那麼不起眼,卻無處不在。如果此刻再選擇忽視,恐怕結局就只能是吊死在井裡。
有親人的地方才是故鄉。《野梨樹》裡的鄉愁,不僅指的是錫蘭出生的鄉村,更是錫蘭渴望的父愛。可以說,這段父子關係才是《野梨樹》最美的地方。為了讓這段父子關係的分合變得有力量,錫蘭用了最動人的方式來講述親情的意義。這或許是土耳其電影裡,除了《我的父親,我的兒子》最好的關於父子的電影。
那張尋狗啟事,那則報紙上的新聞,那一口老井。錫蘭筆下的父親,其實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鄉愁。那是我們為了圓自私的夢而撒下的謊,那是我們年少輕狂橫衝直撞後的失敗,那還是我們年華漸老,才懂得親情為何物的如夢初醒。或許我們心中都有那麼一株,故鄉的野梨樹。
流蜜大地之詩 Honeyland (2019)
導演: Tamara Kotevska / Ljubomir Stefanov
主演: Hatidze Muratova / Nazife Muratova / Hussein Sam / Ljutvie Sam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馬其頓
語言: 土耳其語 / 馬其頓語 /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片長: 87分鐘
豆瓣評分 8.8
劇情簡介
鮮黃衣袂點綴馬其頓偏鄉的荒蕪,與懸崖上野生蜂蜜瓊漿的金黃相輝映。喀迪絲是歐洲大地最後一位女采蜂人,與抱病半盲母親相依為命,依附野蜂為生,堅守「取一半、留一半」黃金定律。遊牧民族一家突然欺至,打破寧靜生活的不止是七個孩子與一眾牲畜的喧鬧,還有瘋狂掏盡蜂蜜的貪婪,以及破壞生態環境的肆無忌憚。歷時三年靜觀人與蜂和諧共處的隱世生活,以自然曦光與幽微燭照輝映大地,美得教人肅然起敬。獲辛丹斯電影節世界紀錄片評審團大獎。
NDNF看到現在最喜歡的一部,美得像一首詩。兩位導演在映後表示他們至今都與片中的女養蜂人保持著聯繫,並用該片獲獎拿到的獎金為她在附近的村莊裡買了一棟房子。另外還建立了一個募捐網站,每位募捐者都可以收到一小瓶來自honeyland的蜂蜜。銀幕內外都是滿滿的真誠和溫柔。
{香港電影節}主創人員答觀眾問
極致的甜,純粹的蜜
「一半給他們,一半我們留著。」
這是一個西方世界難以想像的故事,一個享受文明社會的我們難以接觸的世界,這部電影是一美麗又哀傷的旅程,也是近年我看過最棒的紀錄片之一。
不難想像為什麼《大地蜜語》可以成為第一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國際(外語)電影以及最佳紀錄片的作品,身為一個有些冷門的紀錄題材,整個故事卻充滿了劇情張力,劇組花了三年的時間在北馬其頓的小村莊貝基里加(Bekirlija)紀錄野生養蜂人 Hatidze 孤獨卻壯麗的生活,透過她看似微小的故事,卻反映出了一個巨大的世界
獨特的題材、導演本身犀利的觀點,是一部優秀紀錄片成立的兩個主要的原因,一個是講全球化帶來的影響,比起今年最佳紀錄片得主《美國工廠》有些工整的新聞式報導,《大地蜜語》更像是一個渾然天成的藝術品,在平穩的步調中紀錄了諸多細節,隨著時間的推展這些細節慢慢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概念,而這個概念絕對會在你走出戲院後轉化成你所處的世界。
絕美的遠景鏡頭中讓你感受到曾有的疏離,陰暗石房中閃爍的燭火突顯了人們對於生活上的無助,毫無文明化的村莊,反而讓你能在大銀幕上感受最純粹大自然的瞬間,這都是在故事之外,兩位導演塔瑪拉科泰夫斯卡(Tamara Kotevska)與路博米史戴凡諾夫(Ljubomir Stefanov)精心紀錄的一切。
「這是一個紀錄片,同時也是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