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UTLINE OF HISTORY
世界史綱(上下)梁思成等翻譯 全兩冊 (英)赫伯特﹒喬治﹒威爾斯著+英文版
原名: THE OUTLINE OF HISTORY 提取碼 97ef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發行時間: 2006年05月01日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本書是暢銷全球的世界史名著,敍述了從地球的形成生命的起源直到第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歷史,歷史的真實與文學的想像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這是一本饒有興味的書。威爾斯並不受歷史教科書程式之類的約束,對歷史上一些繁複的王朝盛衰、將相榮辱,有時只用寥寥幾筆,略加勾劃;有時則一筆帶過,存而不論;有時他也對某些情節著力渲染,細加描繪。讀了此書後,可以知道亞力山大和他父親菲力浦的爭吵,埃及女王克裏奧派特拉和羅馬大將凱撒和安東尼的戀愛故事;也可以瞭解穆罕默德於六二二年如何逃往麥迪那,羅伯斯庇爾怎樣被人送上了斷頭臺。威爾斯以文學家的手筆從地球史寫到人類史,從人類如何產生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如何結束,述來娓娓動聽,引人入勝。
作家簡介
赫伯特·喬洽·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88—1946),英國著名小說家,尤以科幻小說創作聞名於世,著名的有《時司機器》、《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爭》等。他還是位社會改革家和預言家,是費邊社的重要成員,會晤過羅斯福和史達林,撰寫了《基普斯》、《托諾 邦蓋》、《波里先生和他的歷史》《世界史綱》等大量關注現實,思考未來的作品。威爾斯一生創作了百多部作品,內容涉及科學文學歷史社會政治等各個領域,是現代最多產的作家之一。
兩小時內回顧世界歷史\
二戰時納粹德國的異族軍團(一)
為納粹而戰的中國人、朝鮮人、印度人和土耳其人
夏秋時拾史事2016-12-07
說起二戰,很多人,比如我,印象當中是把納粹德國和追求種族純淨劃等號的,想當然地認為,德軍中即便有外籍軍團,也一定是以北歐日爾曼人為主的白人。然而為上篇二戰中的愛沙尼亞搜集資料的時候,我發現全然不是那麼一回事。德國人在實際徵兵的操作過程中,其繞開種族政策的靈活性,讓孤陋寡聞的我吃了一驚。
實際上,二戰時期為包括党衛軍、國防軍、秘密員警、蓋世太保在內的德國武裝部隊作戰的異族士兵,達到兩百萬之多,涵蓋了不同種族和不同信仰的人群。以党衛軍為例,三十年代早期和中期,海因裡希.希姆萊組建党衛軍時,最初的構想,是全部由具備雅利安血統的日爾曼士兵組成,到二戰末期,党衛軍中38個師,其中25個有外籍軍人,占到了總人數的60%。
德軍打破“純化日爾曼民族”這項種族政策,有多重原因:隨著戰線的拉長,必須補充兵源以彌補人手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佔領的國家太多,被佔領區的青壯年組成抵抗組織的話,會使德軍後院起火,不如給他們找點事做,讓他們加入德國的戰爭機器,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就好控制得多。
而這些異族士兵加入德軍的動機不一而足,有的人受過德國的恩惠,講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有的人作為戰俘,莫名其妙就跟著德國大哥幹了;有的人身負國仇家恨,希望與德國結盟從而為祖國雪恥;有的人參軍是為了證明自己不屬於劣等民族;還有人志願加入德軍,就因為看不慣布爾什維克,儘管布爾什維克跟他往日無冤近日無仇。
這篇是關於德軍中的亞洲面孔,首先來講講為什麼會有中國士兵為德國而戰。
1.在中國的德國軍人和在德國的中國軍人
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德國對中國的國民政府還是比較友好的。一批從一戰戰場下來的德國退伍軍人,以平民身份組成軍事顧問團,受邀來到中國。這些德國軍事顧問,有的促成中國向德國大批量購買軍火,有的敦促蔣介石開辦陸軍炮兵學校,有的還協助過中國抵擋日軍侵襲。其中一名德國顧問亞歷山大.馮.法爾肯豪森,由於在日本做過駐外武官,他跟蔣介石之間的對話全程講日語。腦補了一下場面,覺得甚為有趣。
在這個背景之下,大批中國青年於三十年代前往德國接受軍事訓練。他們中的很多人在二戰爆發前就起程回國,但還是有一些人留了下來,為德國部隊作戰,主要參與輔助工作。
德軍中最有名的中國軍官,那自然是蔣緯國。蔣介石將長子蔣經國送到蘇聯留學,再把次子蔣緯國送往德國接受軍事訓練。1938年,身在歐洲的蔣緯國,參與過德國吞併奧地利的軍事行動,並隨德軍開拔前往波蘭。但他在德國正式入侵波蘭前,受父命離開歐洲,轉赴美國考察。
那些赴中國軍訓的德國顧問,先不論其最初意圖究竟是什麼,他們為中國儲備的軍事人才以及帶來的德式軍用物資,在接下來的抗戰中,為中國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比如1937年的淞滬會戰中,由德國顧問訓練並配置德式裝備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就在上海,使日軍遭受其意想不到的重大傷亡。另外一個例子是1938年的台兒莊血戰,李宗仁和白崇禧麾下由德國教官訓練出來的一批軍官,表現出了優異的軍事素養。
一些德國顧問甚至親臨戰場,為中國學生坐鎮,直到最後接到德國方面要求他們撤離中國的命令。很多人回國後頂著壓力,拒絕向日本方面提供中國的軍事情報。
事實上除了軍事人員,在中國的德國商人,也有有恩于中國人的。比如大家都熟知的《拉貝日記》,拉貝協同其他一些西方人士,在南京大屠殺中拯救了約25萬中國平民。
然而法爾肯豪森和拉貝在戰後由於納粹身份,晚年生活都是在孤獨和困窘度過的,法爾肯豪森還因為戰爭罪行坐過牢。正義和邪惡,到底怎麼區分,要看看問題的人站在什麼立場。非黑即白的兩分法,顯然不適合法爾肯豪森和拉貝的例子。
2.悲催的朝鮮士兵
同樣被日本蹂躪的難兄難弟朝鮮,也有士兵在德軍中服役。但他們和中國人不一樣,他們不是志願兵,而是作為戰俘稀裡糊塗地入了夥,而且其遭遇可謂曲折離奇。
1944年6月,盟軍進入法國,一支美國部隊俘虜了一批身著德國軍服的亞裔士兵。我很好奇他們當初是怎麼交流的,怎麼就知道這些亞裔士兵是朝鮮人?
反正不管用了什麼溝通辦法,美國大兵搞清楚了這些朝鮮人的來歷。他們在三十年代被日軍強征,送往日俄邊境,在爆發邊境衝突時替日本人打蘇聯人,結果被蘇聯紅軍俘虜。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人急需人手,就把勞動營裡的朝鮮兵派去阻擊德軍,沒成想這些朝鮮戰俘靠不住,很快又被德軍俘虜了。隨著德國人戰事吃緊,苦逼的朝鮮兵再次穿上德軍制服,被派往法國戰場阻擊盟軍。後來的事大家也知道了,朝鮮人最後又雙叒叕被進入法國的美國部隊俘獲。
這麼精彩的故事,不知道佳作不斷的韓國導演會不會拍成電影吖?我想大概不會吧,他們的民族自豪感那麼強烈,好東西都往自己家搬,這麼沒有英雄氣概的事情他們怎麼會公之於眾呢。
3.印度軍團和突厥斯坦軍團
党衛軍最大的一支外籍隊伍你們猜是哪個?真是沒想到,居然是印度軍團。
隨著印度獨立運動的興起,英國當局試圖軟禁印度國會議員,從而阻止印度獨立。於是這批議員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信念,拉上一票人馬,飄洋過海來到柏林,志願加入德軍,希望借此打擊“英國殖民者的囂張氣焰”。
印度軍團的身影活躍在西歐和北非戰場,其忠誠度還是讓人刮目相看的,直到盟軍登陸日還在與德國戰友並肩戰鬥。
德軍中的穆斯林軍團也頗為引人矚目,主要有三個組成部分:由非洲利比亞和衣索比亞的穆斯林志願者組成的自由阿拉伯軍團;主要由南斯拉夫地區的波士尼亞穆斯林組成的党衛軍第十三師;以土耳其、克裡米亞及黑海沿岸地區的穆斯林為主,伏爾加-烏拉爾以及高加索地區民族為輔的突厥斯坦軍團。
本篇既然講德軍中的亞洲面孔,就先講突厥斯坦軍團吧。土耳其雖然申請加入歐盟,但首都和大部分國土在亞洲吖,反正我不認為他抱歐洲的大腿就成了歐洲人。
突厥斯坦軍團士兵及其徽章和標語,這個軍團人員成分比較複雜,有土耳其人、克裡米亞人、韃靼人、朝鮮人等等,對於有臉盲症的德國人來講,士兵的面孔是挺東方的
突厥斯坦軍團於1942年春成立,主要在法國、義大利和南斯拉夫清剿抵抗力量。希姆萊希望招募更多來自東方的志願兵,1943年11月,這個願望得以實現,党衛軍東方師成立,這個師主要包括土耳其、伏爾加-烏拉爾和克裡米亞人。
突厥斯坦軍團原本只有一個營,激增到了16個營,共16000人,大部分為穆斯林。他們的徽章上有清真寺圖案以及一句祝禱“安拉與我們同在,突厥斯坦”。1944年10月這支補充了兵員的軍團被命名為“党衛軍東方土耳其武裝部隊”,5個月後,還增添了一個亞塞拜然軍團。
党衛軍在南斯拉夫地區共屠殺了大約80萬平民,其中75萬塞爾維亞人,6萬猶太人以及26000吉普賽人。參與屠殺的幾支党衛軍部隊中,首惡便是前面提到的“東方土耳其武裝部隊”,幫兇為波士尼亞穆斯林軍團、科索沃和阿爾巴尼亞軍團。這些科索沃、波士尼亞和阿爾巴尼亞幫兇與被屠殺的80萬人曾經共同生活在巴爾幹半島。我不知道是戰爭挑起了他們殺戮身邊鄰里的欲望,還是他們本身殺戮的欲望,促使他們加入戰爭。
南斯拉夫各族之間的血海深仇並沒有隨著二戰的結束而消亡。
二戰時納粹德國的異族軍團(二)
混血的選擇:做猶太人?還是德國人?
按說二戰時德軍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世人皆知,猶太人與納粹德國有不共戴天之仇。這一點在很多二戰片中都有所反映,譬如《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家》、《美麗人生》、《何處是我家》、《穿條紋睡衣的男孩》、《金衣女人》等等等等。(關於波蘭斯基電影《鋼琴家》的背景,可參見影視劇系列第十一篇:二戰“大逃殺”求生記。)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為數不少的一批具有猶太血統的人,選擇加入德軍並衷心耿耿地為德國而戰,這些人當中還出了若干元帥和將軍?
一切還得從紐倫堡法案講起。1935年,納粹党年度集會在紐倫堡舉行,集會上頒佈了《保護德國血統和德國榮譽法》以及《帝國公民權法》,這兩項法案合稱《紐倫堡法案》。這個法案對德國境內的猶太人做了一個身份認定,並逐步剝奪了這些猶太人的公民權。
按照傳統猶太教,持有猶太教信仰的人,或母親為猶太人的人,可以稱之為猶太人。當然也有更寬泛的認定方法,只要具有猶太血統或皈依猶太教的人,通通都算。
那麼納粹德國的《紐倫堡法案》是怎麼給猶太人下定義的呢?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中有超過三人(含三個人)為猶太人的,這個人就是法律意義上的猶太人。這話說起來有點拗口,簡言之就是,你要是具有75%或更多的猶太血統,你就是妥妥的猶太人。哪怕你從外表到內心完全德國化,早就是個基督徒,連猶太教堂的門在哪都不知道,這些都沒有用,血統決定了一切。
猶太人不許與日爾曼人通婚,通姦也不行;不得雇傭45歲以下的日爾曼女性;不得擔任公職,剝奪選舉權,不得展示德國國旗;不得從事諮詢、房地產、安保、婚介、旅遊等行業,最後連手工業者和商人都不讓幹了,必須將產業賤價賣給日爾曼人;接著連名字都得改,男的中間名一律改成“以色列”,女的就改成“莎拉”;再然後就得佩戴猶太之星標記,
人身自由受到的限制逐漸加強。
這就像溫水煮青蛙,很多猶太人對一步一步的迫害反應遲鈍,總抱有希望,逃出去的竟是少數,等到被逼到集中營的地步,就已經晚了。
以上是絕大多數具有75%以上猶太血統的德國人會遭遇到的情況。那麼,父母一方是猶太人,另一方是日爾曼人,或者祖父母輩只有一個人是猶太人,其他都是日爾曼人,這種情況又當如何?《紐倫堡法案》也有說明,專門用了一個詞“Mischling”來稱呼這些人,意思就是“混血”。至於怎麼處置這些混血,納粹也比較犯愁,畢竟他們身上還有一半或四分之三的日爾曼血統。所以《紐倫堡法案》對於這一部分人的態度模棱兩可,既沒有把他們歸到猶太人裡去,又沒說他們可以和日爾曼人平起平坐。這種模棱兩可,就是一線生機。
在嚴峻的環境中,出於自保,更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向周圍的人證明,自己身上的日爾曼血統佔據支配地位,15萬名德國猶太裔自願加入德軍,其中二分之一混血有6萬人,四分之一混血有9萬人。這裡邊還混進了2000名純種猶太士兵,即《紐倫堡法案》所定義的,其猶太血統達到四分之三或以上的人。
即便他們參了軍,也還是不能被完全信任,身份的撕裂極大地阻礙了他們在德國社會和軍隊中的晉升。混血兒們一直致力於從法律層面徹底改變血統帶來的窘境,他們渴望成為純正的德國人。
我能理解這種想法,生與斯,長於斯,德語是他們的母語,德國文化和國家認同,早就根植在心中,這一點甚至超越了出身。可是,被法律定義為猶太人繼而剝奪公民權的德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二分之一、四分之三、百分之百,這些數字意義大不相同,只是多了一點點猶太血統,往往就隔著一道鬼門關。但那個時候的混血兒,已經無暇顧及這些,甚至對至親好友的悲慘境遇都沒有表示出太多同情。一方面是無力,另一方面也是與猶太血統徹底劃清界限。
混血兒將“被德國社會接納”的希望,寄託在唯一可以改變他們身份的人——元首希特勒身上。希特勒有權認定某個混血兒是“日爾曼人”並出具新的身份證明。當然他這樣做的時候是異常謹慎的,每一個案例的文書都審核得很仔細。
被元首改變身份最著名的例子,是空軍元帥艾爾哈德.米爾希。米爾希的母親是日爾曼人,父親是猶太人。為了洗去血統污點,他母親寫下一份宣誓證明,聲稱她的六個孩子不是與猶太丈夫所生,而是和自己的日爾曼舅舅生下的。其實這份聲明裡所講的米爾希生父,到底是他母親的舅舅、姨父還是姑父,我吃不准,英文
“uncle”這個詞都可以概括,反正她和她丈夫以及她“uncle”姓氏都不一樣,可以排除是她叔叔、伯伯的可能性。
信息量太大,好吧你們贏了。經過一系列手續,米爾希最終拿到了證明他是純血日爾曼人的證件,他的女兒也得以嫁給党衛軍的一位將軍。但他到底有沒有猶太血統,這個就只有天知地知了。
象米爾希那樣晉升為德軍高級將領的德國猶太裔,包括了2位元帥和15位將軍,其中上將2名,中將8名,少將5名。納粹党成員中的猶太裔有15名二分之一混血,7名四分之一混血,以及4名純種猶太人。
15萬名加入德軍的猶太裔,絕大多數並沒有得到晉升為軍官的機會。但這不妨礙他們展示作戰實力及忠誠度,20名猶太裔士兵獲得了納粹德國的最高軍事嘉獎——騎士鐵十字勳章。結合愛沙尼亞的情況,用兩組數位做個比較,可能不全面,但也能說明些問題。(愛沙尼亞的具體情況詳見影視劇系列第三十六篇《二戰時分屬蘇德兩個陣營的民族》。)
德國猶太裔參軍人數,差不多是愛沙尼亞的兩倍,然而得到鐵十字勳章的人數,是愛沙尼亞的五倍。這些猶太裔對德國的歸屬感,恐怕要大於恐懼吧,儘管他們的另一些親人已被納粹德國屠戮殆盡。
相關閱讀:
[1]Matthew
Gordon,《二戰奇聞:納粹德國的外籍士兵》
[2]Kevin
Knodell,《幫助中國抵抗日本的德國人:三十年代亞洲戰場中的德國軍人》
[3]Pete
Loeser,《1941-1945德軍中的志願兵部隊》
[4]Baron Bodissey,《納粹軍中的突厥斯坦軍團》
【推薦閱讀】:
Jerry Klinger,《希特勒的猶太士兵》
Veronica Clark,《希特勒的部隊——神奇的種族多樣性》
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紐倫堡種族法》
洪文貞,《關於紐倫堡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