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Middle Ages
張貼者:2015年6月16日 下午10:14Bob Chan [ Robert Chan 已於 2019年11月21日 下午3:27 更新 ]
耶魯大學公開課:中世紀早期史Yale University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 Video Lecture Project: The Early Middle Ages, 284–1000 (2011)
本課程共22集
【課程介紹】
課程講戴克裡先即位(284 AD)到封建改革之間,西歐經歷的主要政治、社會、宗教發展。課程涉及的主題包括:歐洲對基督教的皈依、羅馬帝國滅亡、伊斯蘭教及阿拉伯的崛起、黑暗時代、查理曼大帝及加洛林文藝復興、維京和匈人入侵。
講師介紹
名稱:Paul Freedman
職業:耶魯歷史學Chester D. Tripp教授
學位:圖書館學碩士,歷史學博士
學院介紹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舊譯“耶勞大書院”,是一所坐落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的私立大學,創於1701年,初名“大學學院”(Collegiate School)。耶魯大學是美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三所大學,第一所是哈佛大學,第二所是威廉瑪麗學院。它和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齊名,歷年來共同角逐美國大學和研究生院前三的位置。該校教授陣容、學術創新、課程設置和場館設施等方面堪稱一流。
The Early Middle Ages, 284--1000 with Paul Freedman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4077763/
Major developments in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religious history of Western Europe from the accession of Diocletian to the feudal transformation. Topics include the conversion of Europe to Christianity,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the rise of Islam and the Arabs, the "Dark Ages," Charlemagne and the Carolingian renaissance, and the Viking and Hungarian invasions.
01. Course Introduction: Rome's Greatness and First Crises
02. The 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 and the Diocletianic Reforms
03. Constantine and the Early Church
04. The Christian Roman Empire
05. St. Augustine's Confessions
06.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man Empire
07. Barbarian Kingdoms
08. Survival in the East
09. The Reign of Justinian
10. Clovis and the Franks
11. Frankish Society
12. Britain and Ireland
13. Monasticism
14. Mohammed and the Arab Conquests
15. Islamic Conquests and Civil War
16. The Early Middle Ages, 284--1000: The Splendor of the Abbasid Period
17. The Early Middle Ages, 284--1000: The Crucial Seventh Century
18. The Early Middle Ages, 284--1000: The Splendor of Byzantium
19. The Early Middle Ages, 284--1000: Charlemagne
20. The Early Middle Ages, 284--1000: Intellectuals and the Court of Charlemagne
21. The Early Middle Ages, 284--1000: Crisis of the Carolingians
22. Vikings / The European Prospect, 1000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77A337915A76F660
課堂資源:https://oyc.yale.edu/history/hist-210
主演: Professor Paul Freedman
類型: 紀錄片 / 短片 / 歷史
官方網站: https://oyc.yale.edu/history/hist-210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集數: 22
單集片長: 50分鐘
劇情簡介
Major developments in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religious history of Western Europe from the accession of Diocletian to the feudal transformation. Topics include the conversion of Europe to Christianity,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the rise of Islam and the Arabs, the “Dark Ages,” Charlemagne and the Carolingian renaissance, and the Viking and Hungarian invasions.
1 偉大羅馬及第一次危機
2 三世紀危機和戴克里先(Diocletianus)改革
3 君士坦丁和早期教會
4. 基督教羅馬帝國
5. 聖奧古斯丁和懺悔錄
6. 羅馬帝國的滅亡
7. 蠻族王國
8. 東羅馬帝國的延續
9. 查士丁尼
10.克洛維和法蘭克人
11.法蘭克社會
12.不列顛和愛爾蘭
13.修道
14.穆罕默德和阿拉伯征服
15.伊斯蘭征服和內戰
16.阿拔斯王朝的繁榮
17.關鍵的七世紀
18.拜占庭帝國的輝煌
19.查理曼大帝
20.智者與查理曼大帝的法庭
21.加洛林王朝的危機
22.北歐海盜
戴克里先
戴克里先(244年-312年,拉丁語: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原名為狄奧克萊斯(Diocles),羅馬帝國皇帝,於284年11月20日至305年5月1日在位。其結束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235年—284年),建立四帝共治制,使其成為羅馬帝國後期的主要政體。其改革使羅馬帝國對各境內地區的統治得以存續,最起碼在東部地區持續了數個世紀。
船桅之戰
公元645 年前後,阿拉伯人征服了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的部分地區。 公元647—648 年,阿慕爾的繼承者阿卜杜拉攻克了今天突尼西亞和利比亞的的黎波里的一部分。 拜占庭人退到班泰雷利亞半島。 為了阻止拜占庭從海上捲土重來,阿拉伯人分別在敘利亞和埃及建立了兩支海軍。 這樣,善於騎射的阿拉伯人,又成立了水師部隊。
奧斯曼繼續對外擴張,公元649—650 年,攻克了波斯法爾斯省的省府伊斯泰赫爾,不久,又佔領了呼羅珊,打開了通往烏滸河的大門。 阿拉伯人還乘機進到東邊的巴里黑、喀布爾和鶴悉那,勢力一直擴充到東方的阿富汗。
Jihad
吉哈德(Jihad)是「作出一切努力」或「竭力奮爭」之意,字面的意思並非「神聖的戰爭」(Holy war),較準確的翻譯應該是「鬥爭、爭鬥」或「奮鬥、 努力」。 伊斯蘭術語,Jihad 是穆斯林的宗教義務。 在阿拉伯語中,這個詞 Jihad 轉化為名詞,意為「爭扎」。 Jihad 在「古蘭經」裡出現過41次,並經常在「古蘭經」中的慣用表達「為神而掙扎」,所以翻譯成「聖戰」是一種擴張解釋的翻譯。
阿布·阿拔斯
阿布·阿拔斯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後裔。 在阿拉伯人的第一個王朝倭馬亞王朝統治的末期,阿布·阿拔斯加入主要爭奪權力者的行列。 他在生於呼羅珊的波斯釋奴阿布·穆斯林領導的阿拔斯派武裝力量的幫助下反對倭馬亞王朝的哈里發。 什葉派人士因為仇恨倭馬亞家族而把他視為救星,對他推翻倭馬亞王朝的努力提供了最大的幫助。 他也得到了哈瓦利吉派的支持,儘管這些人在阿拔斯帝國建立之後就不斷發動叛亂以致被消滅。 阿布·阿拔斯在軍事方面完全仰仗他最傑出的將領領阿布·穆斯林。 747年阿布·穆斯林在莫夫綠洲發動的叛亂得到了伊朗人和部份阿拉伯部落的支持,打響了推翻倭馬亞王朝的第一槍。 750年1月,阿布·阿拔斯在扎卜河戰役中徹底粉碎了倭馬亞王朝最後一任哈里發馬爾萬二世的軍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此役相當於宣告了倭馬亞王朝的滅亡。
哈里發
阿布·阿拔斯在掌握政權之後,把倭馬亞家族成員幾乎斬盡殺絕。 在什葉派的大力支持下,阿布·阿拔斯成為哈里發,他在庫法的就職演說中自稱為「薩法赫」(屠夫或仁慈、慷慨的人,雙關語)]。 他在掌權之後立刻任命阿布·穆斯林為呼羅珊總督。754年,阿布·阿拔斯-薩法赫把帝國的都城由伍麥亞王朝支持者眾多的大馬士革(位於敘利亞境內)遷至幼發拉底河畔的安巴爾(位於伊拉克境內)。
西班牙
公元711年,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軍隊(西班牙人統稱他們為摩爾人)入侵,並征服了幾乎整個伊比利亞半島。 在接下來七百五十年裏,獨立的穆斯林國家相繼建立,而穆斯林控制的區域被稱為阿爾-安達盧斯。 同時,北方弱小的基督教國家在天主教勢力支持下展開對半島漫長的收復運動,史稱收復失地運動。 隨著1492年格拉拿達的陷落,該運動宣告落幕。 收復失地運動的結果,使伊比利亞半島形成了眾多基督教王國,
阿拔斯帝國
阿拔斯帝國是哈里發帝國的一個王朝,也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 於750年取代伍麥亞王朝,定都巴格達,直至1258年被旭烈兀西征所滅。 阿拔斯王室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後裔。 在該王朝統治時期,中世紀的伊斯蘭教世界達到了極盛,在哈倫·拉希德和馬蒙統治時期更達到了頂峰。
天文學大成
Almagest是埃及亞歷山大的天文學家托勒密在公元140年前後編纂的一部數學、天文學專著。 該書英文名稱源於阿拉伯語,意為「偉大的書」。 天文學大成首先由希臘語寫成,名為Μαθηματικἠ Σύνταξις(Mathematikē Sýntaxis, 數學論文,後書名改為Hē Megálē Sýntaxis,偉大論文)提出了恆星和行星的複雜運動路徑。
托密靳
直到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早期,該書提出的地心說模型被伊斯蘭和歐洲社會接受長達一千多年。 天文學大成是古希臘天文學最重要的信息來源。 該書對數學學者也很有價值,因為它記載了古希臘數學家喜帕恰斯已經遺失的著作。 喜帕恰斯論述了三角法,但是該著作已經丟失,數學家大體上使用托勒密的書籍來當做喜帕恰斯著作和古希臘三角法的資料。
Cassiodorus
卡西奧多羅斯(Cassiodorus,490年-585年)。 [1]中世紀初期羅馬城的政治家與作家,出身於貴族家庭,早年即博學多才,後參加政務。 不久轉攻基督教事務,曾因為被東羅馬帝國的軍隊所俘獲而在君士坦丁堡滯留,獲赦後重返基督教事務,他的著述甚豐,影響了中世紀初期的基督教發展。
Austrasia
奧斯特拉西亞(Austrasia)由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東北部分構成,領土包括今天法國東部、德國西部、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的領土。 雖然梅斯作為首都,但有些國王分別統治蘭斯,特里爾和科隆。 奧斯特拉西亞也被用來指代義大利東北部,相對於紐斯特里亞指代西北部。
Charlemagne
查理曼(Charlemagne,742年4月2日-814年1月28日)或稱「查理大帝」,是歐洲中世紀早期法蘭克王國的國王(768年—814年)。 華語中流行的譯名「查理曼大帝」是法文的錯譯,因為法文查理曼的「曼」字(法語:-magne)由拉丁語「偉大的」(拉丁語:magnus)演變而來,本身已 含有「大帝」的意思查理曼是矮子丕平最年長的兒子,在768年丕平去世後繼承王位,起初,查理曼與他的弟弟卡洛曼一世共同管治王國。 卡洛曼一世在771年突然無故去世,令查理曼成為法蘭克王國獨一無二的統治者。 他繼續了父親的傾向教皇的外交政策及成為教皇的保護國,將倫巴底人的勢力驅逐出北意大利及領導入侵穆斯林的伊比利亞半島。 他也攻擊東方的撒克遜人,強迫他們皈依天主教,否則處決,他也參與了費爾登大屠殺(英語:Massacre of Verden)的策劃。 查理曼在800年的聖誕節受教宗李奧三世於羅馬老聖伯多祿大殿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文明的啟導者」,權力達到了顛峰。
Boniface
聖波尼法爵(Saint Boniface,約680年-754年6月5日),英國人,中世紀天主教傳教士和殉道者,日耳曼地區基督化的奠基人,史稱「日耳曼使徒」、「德意志 使徒」。 他出生於英格蘭的德文郡,公元722年出任當時法蘭克王國的美因茨大主教,並積極開展促使日耳曼人皈依天主教的傳道活動。 他曾在崇拜陀爾神的日耳曼人面前,當眾將一顆代表陀爾神的大橡樹砍倒,以引導日耳曼人改信基督。 754年,他在弗里西亞的多克姆(今荷蘭境內)遇難。 他的墓地在今德國富爾達富爾達大教堂(Fulda Cathedral)地下墓室。
卡拉卡拉
羅馬皇帝卡拉卡拉 ,他的死引發了3世紀危機。 我們都知道,三國局面初步形成於公元220年,完成於公元229年孫權稱帝。 其原因無疑是東漢末年深刻的社會、軍事和政治危機,所導致的中央皇權衰微與軍閥割據。 巧合的是,基於類似的原因,又幾乎同時。 遠隔千里之外的地中海世界,也逐漸演變成如此局面。 公元217年,在卡拉卡拉皇帝被刺以後,羅馬人進入了對外屢屢戰敗,對內謀逆者不斷的混亂時代。 歷史學家將這段歷史時期稱為3世紀危機。 期間德西烏斯戰死於哥特人之手。 瓦勒良皇帝被波斯人俘虜。 各路蠻族湧入帝國境內燒殺搶掠,中央權威瞬間崩塌。 於是帝國境內一時間群雄並起,短短60年間,羅馬帝國內的篡位割據者竟多達60位。 羅馬既失其鹿,則天下共逐之。 長達2個世紀統一的地中海世界,也自然而然迎來了屬於他們的三國時代。
Boethius
亞尼修·瑪理烏斯·塞味利諾·波愛修斯(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ëthius,480年-524或525年),六世紀早期哲學家。 也是希臘羅馬哲學最後一名哲學家,經院哲學第一位哲學家波愛修斯出生於羅馬一個古老的名門望族安尼修斯(英語:Anicia (gens))家族,這個家族曾出現過羅馬皇帝 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和奧利布里烏斯以及多名羅馬執政官。 他的父親Flavius Manlius Boethius在日耳曼人奧多亞塞廢黜了最後一位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之後,於487年成為執政官。 波愛修斯本人也很早就步入政壇,在他25歲時已成為了元老院成員。 510年,波愛修斯在東哥德王國統治義大利時期成為執政官。 522年,他的兩個兒子也雙雙成為執政官後來東哥德王國的統治者狄奧多里克大帝懷疑他聯絡東羅馬帝國謀反,將他囚禁在帕維亞,最終他被元老 院判處死刑。
波愛修斯在監獄中寫下了關於命運和死亡等形上學、倫理學問題的哲學巨著《哲學的慰藉(英語: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這本書成為了中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著作 。波愛修斯在羅馬天主教中被奉列為聖人,他的紀念日位於10月23日。 波愛修斯博學多才,在中世紀初期的學術界,享有崇高的榮譽,他將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作品翻譯成拉丁文,同時將古代學者畢太古的音樂、歐幾 里德的幾何學、尼哥瑪古的數學(De institutione arithmetica libri duo)、托勒密的天文學,阿基米德的機械學,都翻譯成拉丁文介紹給羅馬人。 波愛修斯自己也編寫了許多關於倫理學、數學、幾何學和音樂的書籍,他對神學尤有深邃的研究,著有神學書籍多種。
希波主教奥古斯丁 Agostino d'Ippona (1972) 義
連結: https://pan.baidu.com/s/1gAiujZqLN3slSWKQPHB2qw 提取碼: fxjb 複製這段
導演: 羅伯托·羅西裡尼
編劇: Carlo Cremona / 馬切拉·馬裡亞尼 / Jean-Dominique de la Rochefoucauld
主演: Dary Berkani / Virgilio Gazzolo / Cesare Barbetti
類型: 劇情 / 傳記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語言: 義大利語
片長: 114分鐘
劇情簡介
It does a reasonably good job of situating the drama in 5th century Roman Africa, even though the external sets are obviously contemporary (to Rossellini) Roman remains. The interiors are well done and convincing. The drama is dramatic when it needs to be, though there are some lengthy theological discussions, and one does get a sense of the power of St. Augustine's preaching, of the theological disputes of the time and of the tasks of a bishop. The scenes from his life, though limited till his later life, are well chosen to illustrate his character and accomplishments.
匈奴大帝 Attila (2001)
導演: 迪克·勞瑞
編劇: Robert Cochran
主演: 傑拉德·巴特勒 / 鮑沃斯·布斯 / 西蒙娜·麥金農
類型: 動作 / 傳記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立陶宛
語言: 英語
片長: 177分鐘
豆瓣評分 7,1
劇情簡介
該劇以羅馬帝國的背景展開,揭示了一支撼動羅馬帝國統治的重要軍事力量。西元400年,羅馬帝國在世界上的統治雖日趨衰弱,但仍是最強盛的國家。這期間一支來自東方的匈奴族軍隊由阿提拉帶領橫掃歐亞大陸,開始挑戰羅馬帝國的霸主地位。
匈奴族的首領阿提拉年輕時勇猛善戰,但也生性殘忍,匈奴人力量的決定性崛起是自阿提拉登基成為匈奴帝國的王之後。西元433年,27歲的阿提拉與他的兄弟布來達一同從他們的叔父羅阿斯手中繼承了帝國的王位。436年,阿提拉無情地謀殺了他的胞兄,獨自君臨帝國,並且很快統一了整個部落聯盟。與他的前輩們相比,阿提拉更具有雄心壯志,更富於侵略性,而且才智極為超群。他使羅馬人蒙羞,使日爾曼人喪膽,具有令西人沮喪而無奈的強大力量,以至於他和他的匈奴鐵騎都被稱為“上帝之鞭”。
當時羅馬開始尚未對匈奴人失去控制,尚能以他們為雇傭軍去攻打其他蠻族,主要是一些日爾曼和高盧部落。但阿提拉在娶羅馬皇帝的姐姐的要求被拒之後,便以此為理由,開始進攻西部帝國。羅馬帝國年輕的皇帝沉迷酒色,根本不懂治國之道,皇太后不得不起用被關進死牢的原軍隊統帥埃迪厄斯,把拯救羅馬的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
這位狡猾的統帥一面同阿提拉聯合兼併鄰邦,一面勾結鄰邦設法消滅阿提拉。最後,英武阿提拉在舉行婚禮後被新婚妻子毒死。征服世界的壯志頃刻間化為泡影。羅馬帝國的威脅消除,剛剛勉強保住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作為軍隊統帥的埃迪厄斯失去了價值,已經成熟的皇帝便將目光轉向了埃迪厄斯,將他殺掉。
阿提拉雖然死了,但在歷史上,他仍是一個極為突顯的角色。阿提拉時期的匈奴帝國是匈奴史的最後一章,也是最輝煌的一章。
月光照鐵衣 ill Met by Moonlight [Dirk Bogarde] (195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ahvCt9r4R4
導演: Michael Powell, Emeric Pressburger
編劇: Michael Powell, Emeric Pressburger
主演: Dirk Bogarde
類型: 劇情 / 動作 / 戰爭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 希臘語 / 德語
片長: 104 分鐘
又名: Night Ambush
雙P組合出品,花大量篇幅刻畫了克裡特島當地人民活潑詼諧勇敢忠誠的精神氣質,連被綁架的那位德國將軍都甚是歡樂和有格調,一點都不面目可憎。DB扮演這起綁架行動的策劃者和實施人Paddy Fermor少校(DSO,OBE),SOE克裡特島方面負責人,本尊也甚為有趣和傳奇,同名原著著者Billy Moss是Paddy副手。
基督教歷史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2009)
導演: Gillian Bancroft / Sian Salt
主演: Diarmaid MacCulloch
類型: 紀錄片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集數: 6
單集片長: 59分鐘
豆瓣評分 8.9
劇情簡介
牛津大學著名的歷史學教授迪爾梅德.麥克庫洛赫與BBC英國廣播公司聯手,精心打造這部優秀的紀錄片。他將帶我們去基督教古跡的現場鑒證歷史,去訪問知名的學者和宗教人士尋知問道,在浩瀚的歷史長河裡品味文明的足跡。透過這個系列的節目您將增加對基督教和西方文明的瞭解。
基督教在人類歷史上和當代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和佛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全球估計現在共有15億至21億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總人口25%-30%.最早期的基督教信仰僅從鳳毛麟角的幾個信徒萌芽,何以成長到可以影響人類的文明發展和歷史進程的呢?
這千年的基督教歷史之問,將由Diarmaid MacCulloch 迪爾梅德.麥克庫洛赫教授在本系列節目中不懈地探討。
第一集:聖徒:基督教的起源
第二集:天主教:羅馬勢力的崛起
第三集:正教:帝國傳承錄
第四集:宗教改革:人性的解放
第五集:新教的蓬勃發展
第六集:新世紀關口的基督教
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 Ancient Rome: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 (2006)
導演: Nick Murph/ Nick Green/ Christopher Spencer/ Andrew Grieve/ Tim Dunn/ Arif Nurmohamed
編劇: 尼克·墨菲
主演: 西恩·派特維 / 凱薩琳·麥克馬克 / 麥克·辛 / 詹姆斯·達西
類型: 紀錄片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集數: 6
單集片長: 59分鐘
豆瓣評分 8.8
劇情簡介
這個帶有一定劇情的系列紀錄片通過羅馬時期的六個關鍵轉捩點描述古羅馬的興起和衰亡的故事,但它立足於精確的、廣泛的歷史研究,向我們展現了那些貪婪的、淫蕩的和野心勃勃的人如凱撒、尼祿和康斯坦丁,當然也正是他們促使了羅馬帝國的形成。同時它還描述了羅馬怎麼毀滅迦太基,被凱撒征服,又怎麼鎮壓猶太人的反叛,轉向基督教。
這是一部混合著劇情和史實的紀錄片,它使得我們準確的瞭解羅馬帝國是怎樣形成、達到鼎盛以及最終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的過程。
01: 凱撒
02: 尼祿
03: 反叛
04: 革命
05: 康斯坦丁
06: 羅馬的衰亡
帝國的誕生:東印度公司 The Birth of Empire: The East India Company (2014)
主演: Dan Snow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集數: 2
單集片長: 1 HOUR
豆瓣評分 7.3
劇情簡介
Dan Snow travels through India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company that revolutionised the British lifestyle and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today's global trading systems.
(第一講)拜占庭帝國的衰落
(第二講) 法蘭克人的時代
(第三講) 維金人的時代
(第四講) 阿拉伯帝國(上)
(第五講) 阿拉伯帝國(中) 中國漢唐兩代之經營西域
(第六講) 阿拉伯帝國(下)
(第七講) 蒙古人的時代(一)
(第八講) 蒙古人的時代(二)
(第九講)蒙古人的時代(三)
(第十講)朝鮮簡史,日本簡史(上)
(第十一講):日本簡史(下),越南簡史
(第十二講)蒙古人的時代(四)
(第十三講)美洲文明(上)瑪雅文明
(第十四講)美洲文明(下)
(第十五講)西元1000年後歐洲的復興
(第十六講)十字軍的時代(上)
(第十七講)十字軍的時代(中)
(第十八講)十字軍的時代(下)
(第十九講)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上)
(第二十講)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下)
(第二十一講)土耳其的時代(上)
(第二十二講)土耳其的時代(中)
(第二十三講)土耳其的時代(下)
(第一講)拜占庭帝國的衰落
東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 (通常被認為開始自西元395年直至1453年)
首都:君士坦丁堡
初始領地: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以及美索不達米亞和南高加索的一部分
後佔領義大利、西班牙東南部、北非以及西地中海各島
宗教:天主教,後改宗東正教
東羅馬帝國滅亡有兩個重要方面。
1、領土方面:
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地區處於與新興伊斯蘭國家——阿拉伯帝國相接,兩大強國因為宗教擴張、領土擴張長期戰爭,西元7世紀,東羅馬帝國隨後失去了這三個地區。
而在此之前倫巴底人佔領了義大利北部,斯拉夫人佔領了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波斯人入侵和佔領了東部的省份。東羅馬帝國一直處於與其他民族、國家的戰爭中,國力受損嚴重。
帝國處於基督教的東方前沿,與阿拉伯持續敵對。
2、宗教方面:
除了與伊斯蘭教的天然敵對外,在此之前的西元1054年,帝國與教庭決裂,改宗東正教。
由西歐天主教發起的多次十字軍東征,意圖收復在7世紀由東羅馬丟失的天主教領地——聖城耶路撒冷。由於針對共同的敵人——伊斯蘭阿拉伯,因此十字軍與東羅馬帝國雖然教派不同,但處於中立位置,帝國允許十字軍過境。但西元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背信棄義,突然襲擊了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國滅亡,被拉丁帝國取代。
1261年帝國複建,但其領土只包括小亞細亞西北部、色雷斯、馬其頓、愛琴海北部一些島和伯羅奔尼薩斯若干據點。因此,此次宗教偷襲真正重創了東羅馬帝國。
十四世紀後,奧斯曼帝國不斷對拜占庭入侵。 14世紀末期,拜占庭軍隊丟失了安納托利亞這個重要的馬匹盛產地,東羅馬的核心部隊——拜占庭騎兵的建設受到巨大影響,軍隊戰鬥力急劇下降。 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1461年拜占庭滅亡。
因此,東羅馬帝國滅亡於天主教十字軍的重創和伊斯蘭教的持續消耗。
(第二講) 法蘭克人的時代
5 世紀末~10世紀末由日爾曼法蘭克人在西歐建立的封建王國。法蘭克人是日爾曼人強大的一支部落,3世紀南遷進入高盧(今法國南部)東北,定居於萊茵河下游地區,處於原始氏族部落社會階段。481 年,克洛維繼部落酋長後,開始全力擴張,消滅了法蘭克其他勢力。486 年擊潰西羅馬在高盧的殘餘勢力,佔領高盧地區,建立了墨洛溫王朝,以巴黎為都。751年,宮相丕平篡奪王位,開始加洛林王朝的統治。丕平之子查理在位時大規模向外擴張,西元800年查理加冕稱帝,成為查理曼帝國。843年內部分裂為三部分,即後來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雛形。
法蘭克王國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iHL0V4CM9D4MGERg8MupV8gy0et82MdKGm1OtZUEA1q2joRNt3xjyXjvT3eOsIR
(第三講) 維京人的時代
維京人(Viking)就是北歐海盜,他們從西元8世紀到11世紀一直侵擾歐洲沿海和英國島嶼,其足跡遍及從歐 洲大陸至北極廣闊疆域,歐洲這一時期被稱為“維金時期”,在英語中,這個詞是從18世紀的傳奇故事中引入的,有一種說法認為可能是來源於古代北歐人的語言,“vik” 意思是“海灣”,“ing”意思是“從……來”,加起來“維京”意思是在海灣中從事某種事。“vikingr”是在海灣中從事這種事的人。另一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因為後來部分維京人定居到不列顛島,並和當地人進行貿易。
維京人的時代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UqJ-oYowXwLA-8VQenbrH5u2vdtDByTfW9YTKgIyhAyH3wYMNZet63qUU_Rsb_aLJH_5h54QnX-VfBQlLV7Cq
(第四,五,六講) 阿拉伯帝國
七大帝國,是指在世界歷史上曾經擁有廣袤的領土、大量的人口、豐富多彩的文化、進步的思想以及突出的科技成就的七大國家。
他們分別是:波斯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 ,大漢帝國,蒙古帝國和盎格魯-撒克遜帝國。
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是中世紀時地處西亞地區的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來自于西亞地區的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哈裏發王朝。面積最大時達到了1340萬平方公里,是人類歷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之一
在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下,廣袤疆域內各個迥然不同的古典文明逐漸融合,最終於幾個世紀後形成了全新的伊斯蘭文明。舉世聞名的新月沃地是阿拉伯文明的肇興地;也是伊斯蘭世界的中心。作為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大馬士革,倭馬亞王朝曆位哈裏發曾從此發佈敕令。指揮亞歐非三洲的運作的阿拔斯哈裏發則遷都於巴格達。
阿拉伯人征服擴張的主要貢獻在於:通過宗教將鬆散的部落文化聯合起來,並通過征戰使各個地區的文化得以傳播、交流。為東西文明起到了連接的紐帶作用。
(第七,八,九,十二 講) 蒙古人的時代
1368年,享國運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領導的起義推翻了,與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不同,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既沒有戰死,也沒有自殺,而是率領著王族和所剩的軍隊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經興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國完成了一次外來政權全身而退的“奇跡”。這得歸功於從成吉思汗開始的近似於瘋狂的擴張,使得蒙古帝國幅員遼闊,汗國、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圖只算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對於蒙古各大汗國和部落享有宗主權。元朝的滅亡,只是使蒙古帝國失去了中國的領土,而蒙古帝國依然存在。
1372年,明朝大將徐達率軍攻向哈拉和林,這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大本營,是權力和榮耀的象徵,一旦被明軍攻破,蒙古帝國將徹底在世界上消失,因此,蒙古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是,被譽為“萬裏長城”的徐達一路上勢如破竹,愛猷識裏達臘幾乎到了絕望地邊緣。所幸,明朝的大軍由於戰線過長,後援不繼,受阻於土拉河畔。
1378年,愛猷識裏達臘懷著滿腔遺憾去世,其子脫古思帖木兒繼位,這位第三任殘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領土已經縮小到蒙古帝國最初興起時的規模,恢復祖上的榮光更顯得毫無可能了。
1388年,一支10萬人的明朝軍隊在大將藍玉的率領下在合勒卡河和克魯倫河之間、貝爾湖南岸大敗脫古思的軍隊,殘元諸王、平章以下官員三千多人及軍士七萬餘人被俘,脫木思帖木兒逃走後被其部將縊殺。
這次的失敗使黃金家族——忽必烈家族的殘元政權喪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以至於大多數蒙古部落宣佈脫離它而自立。1399年,分佈在葉尼塞河上游沿岸的乞兒吉斯部首領貴力赤,否認了最後一任殘元皇帝額勒伯克的宗主權,於1399年將其打敗並殺死,取得了統治各部的霸權。至此,苟延殘喘了29年的殘元政權滅亡了,合法的蒙古帝國大汗不復存在了,蒙古各部又回到了爭奪蒙古帝國大汗寶座的紛爭當中。
達延汗是蒙古帝國統治時間最長的大汗,從1470年到1543年整整73年。在1481年親政之後,達延汗鎮壓了右翼土默特人、兀良哈人的叛亂。並從1497年到1505年間,他對從遼東到甘肅的明朝邊境地區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攻擊,使得明朝無法與衛拉特人聯繫。
雖然達延汗的長期統治穩定了蒙古帝國汗位傳承,但並沒有克服蒙古民族的最大弱點——實行瓜分家族遺產的習慣法。當帝國的創建者死後,帝國便成了一種類似聯邦式的家族國家,國內的各級首領,都是兄弟或堂兄弟,他們雖然承認察哈爾部的最高權利,但處於相當的獨立狀態。
隨著時間的流逝,察哈爾部的汗位繼承者們逐漸失去了足以統治整個蒙古的力量,西方的衛拉特人和東方興起的通古斯人(滿人)都是他們可怕的敵人。但這個時候,衛拉特人正在對付哈薩克汗國、沙皇俄國以及內部的綽羅斯家族與和碩特家族的權力爭奪,因此,結束蒙古帝國歷史的,只能是通古斯人建立的後金帝國了。
1635年,多爾袞與嶽托等領兵萬人渡河,招降林丹汗部眾於額哲,林丹汗的妻子和兒子歸降,交出可汗印信,整個漠南蒙古完全納入了後金帝國的版圖,蒙古帝國的汗位至此斷絕,而蒙古帝國,也永遠的消失了。
(第十講)朝鮮簡史
朝鮮簡史 by 王帆
傳統上認為朝鮮在西元前2333年建國。據《三國史記》和《高麗史》所記,朝鮮的始祖王檀君建立古朝鮮國,定都平壤。西元1世紀被分為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西元7世紀新羅統一朝鮮。904年,新羅僧人金弓裔建立摩震國,又稱泰封國。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建都開京(今開城,又稱“松都”,板門店所在地),定國號“高麗”。並深受中國儒家思想以及佛教的影響。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取代高麗王朝,建都於漢陽(現漢城),將國號定為朝鮮,歷史上稱為朝鮮王朝。它是朝鮮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存在了五百餘年(曾一度是中國明朝時期的附屬國)。朝鮮在19世紀末不得不開放國門。1896年,朝鮮宣佈獨立,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在1910年日本侵吞朝鮮,李氏王朝滅亡。
朝鮮王朝
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王朝之一。有人稱朝鮮王朝為‘李氏朝鮮‘或 ‘李朝‘, 因為創立者為全州李氏。不過李氏朝鮮是日本殖民時創造出來羞辱朝鮮王朝的用語。
朝鮮王朝(1392年-1910年),開國始祖為李成桂,歷經 27代皇帝,在1910年被日本滅亡。
朝鮮王朝的國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朝鮮和韓國的總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同中國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麗王朝的故都開京,1395年定都於漢陽。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陽,直到1910年被日本滅亡。
政治制度
朝鮮王朝的政治結構效仿中國明朝體制。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以後雖然官職的名稱存廢有一定的變動,但是整個朝鮮王朝時期的官職制度總體上都遵循了《經國大典》的規定。
朝鮮王朝的官職仿照中國明朝時期,分為正從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
在君主下面,有輔佐機關——議政府,其首領稱“領議政”,相當於明朝時期的內閣首輔。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再下為從一品左右贊成、正二品左右參贊。再下有舍人等職官。
議政府之下有吏、戶、禮、兵、工、刑六曹,相當於明朝的六部。其首長稱判書,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尚書。檢察諫議機構為司憲府和司諫院(兩府)。此外還有承政院,為國王起草旨意。
宗親、忠勳機構有宗親府、忠勳府、儀賓(相當於駙馬)府、敦寧府等。國學為成均館(相當於中國的國子監)。其他機構有奎章閣、經筵廳、弘文館、藝文館等。史館稱春秋館。內廷供奉機構有內醫院、尚衣院、司僕寺、內資寺、內贍寺、禮賓寺、濟用監、內侍院等。此外還有宗廟署、社稷署、長興庫、義盈庫、冰庫、平市署、圖畫署、惠民署、造紙署、瓦署、歸厚署、典獄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養賢庫等機構。
武職機構有五軍營、內三廳、訓練院、世子翊衛司、扈衛廳、捕盜廳、鎮撫營、管理營、龍虎營等。首長稱大將、中軍、使等。
外職分八道,道下為州、府、郡、縣。漢城府判尹為正二品。四都(開城府、江華府、水原府、廣州府)長官稱留守,為正、從二品。地方官職為從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護府使、牧使、從四品郡守、從五品縣令等等。
朝鮮王朝實行兵將分離制度,無定將、無定卒,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軍隊,而非常備軍。武官外職包括兵馬節度使、三道水軍統禦使(均為從二品)、兵馬/水軍節制使、兵馬虞侯、水軍虞侯、兵馬/水軍僉節制使、兵馬/水軍同僉節制使、兵馬萬戶、水軍萬戶等品級。中央外派官職有觀察使、中軍、察訪等。
朝鮮王朝時期朝鮮全國分八道,道下設州、府、郡、縣。其中,慶尚、全羅、忠清、黃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兩道。甯安道(鹹鏡道)分南北兩道。平安道分東西兩道。江原道分嶺東、嶺西兩部。
八道:
京畿道,含漢城府、開城府。首府在漢城府。
慶尚道,含慶州府、尚州牧、晉州牧;設左兵營、右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慶州府。
全羅道,含全州牧、羅州牧;設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全州。
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設水營。首府在清州。
黃海道,含黃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黃州。
平安道,含平壤府、甯邊大都護府、義州牧。首府在平壤府。
江原道,含江陵大都護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
甯安道(鹹鏡道),含鹹興府、鏡城都護府、北清都護府。首府在鹹興府。
在日據時代,將漢城府廢為京城,漢城府轄區降為京畿道的一個郡。同時,日本將平安、慶尚、咸鏡、全羅、忠清五道劃分為南北兩道,成為十三道,一直到日本投降。其時朝鮮行政區為十三道,二百一十八個郡,兩千二百零二個面、兩萬八千四百九十八個裏。
政治歷史
從十五世紀後半葉的成宗時代開始,朝鮮的統治結構逐漸擴張。官僚階層日益增多。俗稱“兩班”的文武官僚階層人數增多。以協助世祖篡位的武將勳貴權臣為主的勳舊派,同與儒生和士大夫為主的士林派首先發生黨爭。燕山君被廢黜後,士林派取得了勝利。士林派隨後又不斷發生內訌和分裂,包括明宗時期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以及宣祖時的東人党(嶺南學派)和西人黨(畿湖學派)。東人黨在政治鬥爭中得勢後又分裂為以李滉(李退溪)為首領的南人派和曹植為首領的北人派。北人派由於擁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後來的一段時間內得勢。朝廷中的北人黨又分裂為以李爾瞻為首、主張擁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柳永慶為首、主張擁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後受到打擊,柳永慶被賜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濁小北,而大北派則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則分裂為清南和濁南。西人派在仁祖反正、廢黜光海君的政變中得勢,又在顯宗時期分裂為老論派(元老派)和少論派(少壯派)。南人派在肅宗時因依附張禧嬪而得勢。總之,朝鮮王朝的中期和後期,是在混亂而無休止的黨爭中度過的。
除了兩班和士林的黨爭外,朝鮮王朝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繚亂。先後發生過第一次王子之亂(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亂(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廢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廢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變動。每一次政變都會帶來被成為“士禍”的誅戮和貶斥。
在與政治有關的宗教政策方面,除了世祖和燕山君等幾位國王在位時外,歷代國王通常採取崇儒廢佛的政策,在國內拆毀佛教寺院。寺院的土地予以沒收,對僧侶徵收重稅。高麗時期僧院的飲茶傳統也被禁止,茶道從此在朝鮮失傳,民間則以麥茶作為替代飲料。
在正祖時期,天主教開始傳入朝鮮。在明朝的天主教傳教士利用朝鮮政府對西洋天文曆法和天文儀器感興趣的機會,同來京的朝鮮使臣交往,傳教士的博學多聞、教堂的莊嚴崇高、基督教教義表述的新奇觀念,也隨著這些交往傳給了朝鮮使臣。正祖八年(1784年),朝鮮使臣李承薰在北京天主教南堂領洗為天主教徒,教名伯多祿(彼得)。他回國之後開始了秘密傳教活動,朝鮮的天主教徒組織的地下教會、信徒迅速增加。但是朝鮮的教會屬於自發性質,沒有經過教會任命的神職人員,教徒為教徒受洗,不符合天主教教義。由於朝鮮嚴格禁止西洋人入境,所以北京教區主教決定派遣相貌與朝鮮人相同的中國傳教士進入朝鮮。1791年12月23日,周文謨教士歷盡艱辛,潛入朝鮮國境,隨即開始了傳教活動,入教信徒有兩班顯貴,也有卑賤的士卒。朝鮮政府將天主教視為邪教,不斷逮捕處決教徒,在得知有中國傳教士潛入之後,更是加緊了搜捕,逮捕、拷打教徒。為了保護廣大朝鮮教徒的安全,周文謨決定向朝鮮政府自首,於1801年4月19日在漢城英勇就義。此案被稱作“辛酉邪獄”,眾多教徒和進步思想家如李承薰、丁若鏞等人被處刑和流放。朴趾源、朴齊家等與天主教無直接關聯的北學論者也被降職、革職。韓國學者認為,周文謨在朝鮮的活動已經超出了宗教的範疇,通過他的活動,十八世紀末的朝鮮社會在瞭解和吸收歐洲外來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直到19世紀末開國時為止,朝鮮王朝的統治者都一直對其採取打擊和壓迫的政策。
由於朝鮮王朝是中國明朝時期的藩屬國,所以在獨立之前,其國王不能自稱皇帝。其配偶相當於明朝的皇后,但是稱為王妃。皇太子稱為世子,皇太后稱為王大妃,太皇太后稱為大王大妃。在王妃之下,還有嬪、淑儀、淑容、貴人這些等級。按照朝鮮王朝的傳統,年幼的國王在不能親自處理政務前,由王大妃攝政,稱為“垂簾聽政”。成宗、明宗、憲宗、高宗時的王大妃都曾經垂簾。此外,中宗時的樸敬嬪、肅宗時的張禧嬪都曾經用自身的影響干預朝政。
隨著女人掌握政權而來的,是王朝後期的外戚門閥勢道政治。清州韓氏、青松沈氏、安東金氏、豐壤趙氏、驪興閔氏都是因外戚政治而得勢的家族。
朝鮮韓國的歷史和分治的真相
殷紂辛三十年(周武王十六年,-1046年),紂辛子受為武王姬發所滅,國亡。《史記·宋微子世家》:“箕子者,紂親戚也。”“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也。其後箕子朝周。”箕子姓子。“司馬彪曰‘箕子名胥餘’。”(《史記集解》)朝鮮半島第一個政權出現。但它屬於武王姬發所封諸侯國,地位與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等相同。且由中原人創建。
朝鮮哀王二十五年(漢惠帝元年,南越武王十四年,-194年),哀王子准被擊離平壤,國亡。燕人衛滿自立于王儉城(今遼寧省遼陽市),仍為漢人政權。朝鮮衛右渠××年(漢元封三年,-108年),衛右渠被殺,國亡。武帝劉徹置樂浪郡、真番郡、臨屯郡、玄菟郡於朝鮮,合稱漢四郡。 徐羅伐居西幹元年(-57年),居西幹朴赫居世為辰韓六部(在今韓國慶尚南北道和洛東江一帶)推戴,自立。它是有確切年代記載的的第一個朝鮮民族政權。高句麗東明王元年(漢建昭二年,-37年),東明王高朱蒙自立於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五女山城)。作為中國民族政權,其轄地在“遼東之東千里。南與朝鮮、濊貊,東與沃沮,北與夫餘接”(《後漢書·東夷·高句麗傳》)。百濟扶余溫祚元年(徐羅伐朴赫居世四十年,-18年),扶余溫祚于河南慰禮城(今韓國首爾附近)自立。朝鮮半島自此由三個政權分別統治。
高句麗琉璃王二十二年(漢元始三年,3年),琉璃王解類利遷都國內城,築尉那岩城(今吉林省集安市霸王朝山山城)。徐羅伐齒叱今九年(百濟扶余多婁三十八年,65年),齒叱今昔解脫改國號為雞林。高句麗山上王二年(漢建安三年,198年),築丸都城(今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山上王十三年(漢建安十四年,209年),遷都丸都城。高句麗山上王在位(197~227年)時,基本完成對周邊各族政權的兼併。其南界達薩水(今朝鮮清川江),東界抵海。雞林昔基臨十年(百濟扶餘比流四年,307年),昔基臨改國號為新羅。高句麗故國原王四年(晉鹹和九年,涼建興二十二年,成玉衡二十四年,趙延熙元年,334年),故國原王高釗增築平壤城。高句麗故國原王十三年(晉建元元年,代建國六年,燕十年,涼建興三十一年,漢漢興六年,趙建武九年,343年),故國原王高釗移都平壤東黃城。高句麗故國原王四十一年(晉太和六年,代建國三十四年,涼升平十五年,秦建元七年;百濟近肖古王二十六年;371年),近肖古王扶餘句犯平壤。故國原王高釗戰死,子小獸林王高立夫即位。高句麗故國壤王二年(晉太元十年,燕燕元二年,燕更始元年,秦建元二十一年,秦白雀二年,秦建義元年,385年),故國壤王高伊連攻陷遼東、玄菟。高句麗永樂二年(晉太元十七年,魏登國七年,燕建興七年,燕中興七年,魏定鼎二年,秦太初七年,秦建初七年,秦太初五年,涼麟嘉四年;百濟辰斯王八年;392年),廣開土王高談德伐百濟。高句麗永樂五年(晉太元二十年,魏登國十年,燕建興十年,秦皇初二年,秦太初八年,涼麟嘉七年;百濟阿莘王三年;395年),大敗百濟于浿水(今朝鮮大同江)。高句麗永樂十五年(晉義熙元年,魏天賜二年,燕光始五年,燕建平六年,秦弘始七年,涼永安五年,涼建初元年,405年),燕兵犯遼東,擊退。高句麗長壽王十五年(宋元嘉四年,魏始光四年,燕太平十九年,秦建弘八年,涼承陽三年,夏承光三年,427年),長壽王高臣璉遷都平壤。至此,高句麗基本完成對漢四郡、遼東的統一。高句麗寶藏王四年(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李世民伐遼東。高句麗寶藏王二十七年(唐總章元年,蒙高祖二十年,668年),寶藏王高臧降唐。高宗李治“乃分其地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一、縣一百,又置安東都護府以統之”(《舊唐書·東夷·高麗傳》)。高句麗報德王元年(唐總章三年,蒙高祖二十二年,670年),報德王高安舜率余部複國。高句麗報德王三年(唐鹹亨三年,蒙高祖二十四年,672年),報德王高安舜為唐所俘,國亡。
唐先天二年(蒙太宗二年,渤海太祖十六年;新羅聖德王十二年;713年),玄宗李隆基冊太祖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渤海南抵泥河(今朝鮮龍興江)為界,與新羅劃江而治;東抵大海。唐開元二十三年(蒙南詔王八年,渤海仁安十七年;新羅聖德王三十四年;735年),玄宗李隆基將包括平壤在內的浿水(今大同江)以南、原屬安東都護府管轄的地方賜于聖德王金興光。
後百濟甄宣元年(新羅孝恭王四年,900年),甄宣自立於完山州(今韓國全羅北道全州)。摩震武泰元年(新羅孝恭王八年,後百濟甄宣五年,904年),金弓裔自立。摩震聖冊七年(新羅孝恭王十五年,後百濟甄宣十二年,911年),金弓裔改國號為泰封。泰封永德萬歲八年(新羅景明王二年,後百濟甄宣十九年,918年),金弓裔被黜,泰封亡。太祖王建自立於開京(今韓國開城),國號高麗。新羅敬順王九年(高麗天授十八年,後百濟甄神劍元年,935年),敬順王金傳降,新羅亡。後百濟甄神劍二年(高麗天授十九年,936年),甄神劍降,後百濟亡。太祖王建據有朝鮮半島中部和南部。
金天會四年(理文治×年,遼延慶三年,宋靖康元年,夏元德八年;高麗仁宗四年;1125年),太宗完顏晟將遼舊地來遠(今遼寧省綏中縣境)、保州(今新義洲附近),賜於高麗。高麗恭讓王四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恭讓王王瑤被黜,高麗亡。太祖李成桂自立。太祖朱元璋定其國號為朝鮮。明洪武二十六年(朝鮮太祖二年,1393年),太祖朱元璋將鴨綠江以東地方賜于太祖李成桂。太祖李成桂於是據有朝鮮半島。
日本天正二十年(朝鮮宣祖二十五年,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四月,關白豐臣秀吉命出征朝鮮,並迅速佔領包括漢城、開城、平壤在內的三都及全國十八道大部分地區。豐臣秀吉於是計畫請後陽成天皇周仁遷都北京。但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大敗日軍水師。宣祖李昖奔義州(今遼寧義縣)請援。神宗朱翊鈞遂以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率四萬精兵入朝鮮。明萬曆二十一年(朝鮮宣祖二十六年,日本文祿二年,1593年),收復平壤、開城等地。日軍乞和,但仍占全羅、慶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區。日本文祿四年(朝鮮宣祖二十八年,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豐臣秀吉再命進軍朝鮮。李舜臣再於海上敗日軍。明與朝鮮聯軍與日軍對峙於陸地。明萬曆二十四年(日本文祿五年,朝鮮宣祖二十九年,1596年),和談破裂。日軍逐漸處於劣勢。日本慶長三年(明萬曆二十六年,朝鮮宣祖三十一年,1598年),豐臣秀吉卒,日軍撤退。宣祖李昖重掌朝鮮半島。
清光緒二十一年(朝鮮高宗三十二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清日簽訂《馬關條約》。其第一款曰:“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國,故凡有虧損其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後全行廢決。”清與朝鮮的宗主國、藩屬國關係終止。朝鮮建陽二年(日本明治三十年,1897年),高宗李熙稱帝,更號大韓帝國,以圖中興。韓國光武八年(日本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韓日議定書》、《韓日協約》簽訂,殖民化進程加快。韓國光武九年(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日韓保護協約》簽訂。韓國光武十一年(日本明治四十年,1907年),簽第二、第三份《韓日協約》。日本設統監府于漢城。高宗李熙為統監伊藤博文所逼,退位。太子李坧即位,是為純宗。韓國隆熙四年(日本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簽《日韓合併條約》。純宗李坧退位。國亡。其地併入日本。
日本大正八年(中華民國八年,“蒙古共戴九年”;1919年),高宗李熙暴卒。孫秉熙稱朝鮮民國都領于漢城,署朝鮮建國四千二百五十二年。流亡人士旋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推李承晚為大統領。孫秉熙去朝鮮民國都領號。大韓民國七年(日本大正十四年,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年),朴殷植、李相龍相繼任臨時政府國務領。大韓民國八年(日本大正十五年,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年),崔昌植任臨時政府代理國務領。純宗李坧卒。旋有洪震、金九相繼任臨時政府國務領。大韓民國九年(日本昭和二年,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李東甯任臨時政府主席。大韓民國十四年(日本昭和七年;中華民國二十一年,“滿洲國大同元年”;1932年),宋秉祚、曹成煥、金奎植、李承晚、尹琦燮、崔東旿、車利錫、申翼熙任臨時政府國務委員。大韓民國十五年(日本昭和八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滿洲國大同二年”,中華共和國元年;1933年),梁起鐸、宋秉祚、趙素昂、曹成煥、金奎植、尹琦燮、柳東說、崔東旿、車利錫、成周實、金澈繼任臨時政府國務委員。大韓民國十七年(日本昭和十年;中華民國二十四年,“滿洲帝國康得二年”;1935年),李東甯複任臨時政府主席。大韓民國二十二年(日本昭和十五年;中華民國二十九年,“滿洲帝國康得七年”,“蒙疆成吉思汗七百三十五年”;1940年),金九任國務委員會主席。中華民國三十二年(“滿洲帝國康得十年”,“蒙疆成吉思汗七百三十八年”;大韓民國二十五年;日本昭和十八年,1943年),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史達林表示,朝鮮應該獨立。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蔣中正、美國總統佛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英國內閣首相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邱吉爾爵士發表《開羅宣言》稱:“我三大同盟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適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的朝鮮戰爭是共產主義陣營與自由世界冷戰的產物。四五年後的冷戰令人悲哀地將世界強國分割開來。
朝鮮有四千年的歷史,隱士般地存在於世界各國之間。她在富饒的中國滿洲,冰天雪地的俄國西伯利亞,以及美麗的日本海島嶼之間佔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朝鮮民族的由來一直是人類學上的一個謎。由於其地理位置,朝鮮在歷史上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有好幾個世紀,朝鮮在中國的保護下一直享有和平,而中國也小心翼翼地維持著朝鮮的獨立,因為這樣,中國就有了一個緩衝地。
到了一八九四年,朝鮮成為中日戰爭的戰場之一。對於一直覬覦朝鮮不凍港的俄國來說,日本對華戰爭的勝利及其在朝鮮的長期存在可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一九零四年又爆發了日俄戰爭,兩國就朝鮮與中國滿洲的控制權一爭高低。日本人又贏了。
一九零五年,作為戰勝國的日本把朝鮮視為自己的保護地,五年之後又乾脆將其劃為日本帝國的領土。可是,朝鮮人卻沒有得到與日本人相同的待遇,他們仍然是受虐民族。朝鮮人也進行過幾次反抗以求獲得獨立,但都失敗了。朝鮮的語言與文化都被禁止了,而日本人則成為了高高在上的統治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羅斯福總統,英國的邱吉爾首相以及蘇聯的史達林元帥達成協議認為,必須剝奪日本所有的海外領地,朝鮮應該獲得自由。
然而,二戰最後幾天,蘇聯軍隊從北方入侵朝鮮。幾周之後,來自菲律賓的美軍在釜山登陸,佔領了朝鮮南部。此前,這些大國之間並沒有蘇美共同佔領朝鮮的協議,但是美國此時提議,以差不多剛好平分朝鮮國土的三八線為界來區劃蘇美的佔領區。
美國認為這樣的區劃是一個暫時界線,僅僅是為了接受成千上萬在朝日軍投降的方便。一亦受降結束,就應實施戰爭期間各大國之間達成的協議,在五年內或最遲到五零年,在全朝鮮建立一個獨立的政府。可是蘇聯人很快就表現出控制整個朝鮮的意圖,其佔領軍拒絕與南方的美國軍政府合作,不讓任何人進入或離開蘇控區。三八線從此不再是理論上的一條臨時分界線,而是實際上的政治分界線。隨著冷戰的繼續,三八線變成了歐洲鐵幕在亞洲的翻版。
一九四七年,美國將朝鮮問題提交到聯合國,後者負起了在整個朝鮮半島的責任,並決議呼籲通過自由選舉建立一個包括南北雙方在內的獨立的朝鮮。但是,蘇聯無視聯合國決議,不允許聯合國觀察員進入朝鮮北方。最後,聯合國不得不與臨時在南方治理的美國軍政府合作,贊助並支持了僅僅在南方舉行的自由選舉。選舉在四八年七月舉行,李承晚博士當選為總統。於是,只包含朝鮮南部的大韓民國於四八年八月成立。因此,美國於四九年年中撤離了駐大韓民國的所有軍事力量。
新成立的國家面臨許多問題。有兩千一百萬人的朝鮮人口稠密區在南方,但礦藏及工業大多在北方。其時,大韓民國主要靠美國大規模的軍事與經濟援助支撐著。
為了報復聯合國的行為,蘇聯政府在北方建立了稱之為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的政府。這是一個典型的衛星國,傀儡政權,其高層位置由大約上百個朝籍蘇聯公民擔任。只有共產黨被允許存在與活動,幾乎所有的個人與政治自由都被禁止。當然,蘇聯政府對控制僅僅半個朝鮮並不滿意。
北方的共產黨政權隨即以間諜活動、顛覆、政治宣傳以及經濟摩擦等方式對李承晚政府施加巨大的壓力。經濟上北方拒絕與南方共用朝鮮的電力與水資源,軍事上則是武裝南方的遊擊隊並支持他們與政府對抗。但是,由於美國不停的援助以及李承晚的民望與鐵腕統治,北方的壓力並未達到預期目的。相反,南方慢慢強大起來,而且與北方實行的共產主義漸行漸遠。
五零年一月,中國、蘇聯與北朝鮮領導人考慮了一個大膽的行動:以北朝鮮軍隊武裝入侵南朝鮮。有幾個原因使他們認為這一行動將會成功。第一,美國宣佈了將亞洲大陸置於其核心防護圈之外;因此,共產黨的領袖們預期美國不會干預朝鮮人與朝鮮人的戰爭。第二,他們相信用蘇聯坦克、大炮以及飛機武裝起來的北方軍隊的戰鬥力比南方有壓倒優勢。第三,中國當局已經向北朝鮮交回了二戰期間在中國軍隊裡服役的三萬多經驗豐富的朝裔軍人。
他們認為,只需幾天或最多幾周,整個朝鮮就會被他們佔領。作戰計畫一決定,大規模準備就開始了。北朝鮮的十萬軍隊被秘密運送到了三八線北側。一個週末的六月二十五日淩晨四點,北方的攻擊開始了。
戰爭初期,事態發展非常順利。南方軍隊沒有坦克與飛機。由於想要顯示其在亞洲的和平意願,美國一直很不情願向南朝鮮提供進攻武器,所以南方也沒有任何種類的攻擊性裝備。戰爭的突然性,對方的絕對軍事優勢,以及自己缺乏經驗豐富的士兵與訓練有素的軍官等因素,使得南方軍隊在戰爭開始的前幾天就實際上失去戰鬥力了。
北方軍隊向南方大舉進攻,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地殺向朝鮮半島南端。成千上萬南方居民在戰爭中被抓被殺。在大田市一地就有七千市民,包括男人,女人與孩子,被趕入一個萬人坑,然後通通槍斃,埋掉。
倖免於這種恐怖的其他南朝鮮人紛紛逃離自己的家鄉,力圖走在北方軍隊的前面。
然而,一件沒人想到的事情於六月二十五日在紐約發生。聯合國秘書長,頗有勇氣的挪威人特裡格維.李在得知北方的入侵時憤怒了,“這是對整個聯合國的挑釁!”他氣急敗壞地宣稱,並且立即召開了聯合國安理會全會討論朝鮮問題。這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儘管在他許可權之內。
特裡格維.李認為北方的進攻不僅僅是對一個自由小國的無端侵略,更是對幼年聯合國自身的威脅。聯合國在二戰結束時成立,旨在維持世界事務中的秩序與公正。允許北朝鮮及其背後的國家取得成功,無異於允許對國際公正的嘲弄。更進一步的是,南朝鮮雖然還不是聯合國成員,但它已經受到聯合國的援助並成為其保護國。如果南朝鮮被拋棄了,沒有任何小國可以倖免。
李呼籲安理會就朝鮮問題採取行動。兩件事使他的呼籲成為可能。第一,蘇聯代表團其時正因抗議聯合國不給中國席位而拒絕出席安理會會議,否則,它將否決任何有關朝鮮的動議。第二,美國不僅同意特裡格維.李的觀點,而且終於意識到,對南朝鮮的共產主義入侵也是對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自身利益的威脅。如果對南朝鮮撒手不管,共產主義擴張很可能就沒完沒了。
安理會那時基本上由美國的盟國組成,它通過了一項決議,指稱北朝鮮為侵略者並呼籲所有聯合國成員援助南朝鮮。
有了聯合國的支持,美國迅速反應。杜魯門總統命令美國陸海空部隊全面行動。麥克亞瑟將軍被任命為聯合國軍在朝鮮的最高統帥。在五零年六、七月間調動部隊的同時,杜魯門給麥克亞瑟的指令也清楚表示美國無意與共產黨國家打一場全面戰爭。
聯合國與美國對朝鮮的反應是一個標準的“員警行動”,意在制止侵略,恢復秩序。因此,作為第一個由愛好和平的聯合國成員國所採取的有正面意義的軍事行動來保衛世界的集體安全,它具有歷史意義。
統計起來,有十六個聯合國成員國決定送自己的部隊赴朝。英國派遣了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數量的部隊。法國有一個營。其他國家的更少一些。許多成員國送去了糧食與錢。當然,戰爭的主要負擔落在了美國以及不幸的朝鮮人民頭上,他們被夾在了他人挑起的國際爭端中。
“有限戰爭”(“Limited War”) 五零年七、八兩月間,四個師的美軍陸續登陸朝鮮。最初,北朝鮮人民軍在人數上的絕對優勢使得美軍被壓縮在朝鮮東南角釜山港周圍。然而,越來越多的美國官兵與軍械抵達朝鮮;幾乎全軍覆滅的南朝鮮部隊也得到了補充、裝備與訓練。大韓民國與美國軍隊協同作戰,將侵略軍阻止在洛東江一帶。九月十五日,麥克亞瑟將軍採取了一次傑出的軍事攻擊行動。 這是一個讓敵人絕對沒有想到的近乎完美的登陸作戰,發生在敵人後方的北朝鮮海港城市仁川。麥克亞瑟將軍下令從仁川與洛東江一線對敵人同時發起攻擊。人民軍對這樣的兩面夾擊毫無準備。到五零年十月一日,人民軍已經大敗,其十萬之眾的部隊剩下只有大約兩萬五,其他四分之三的官兵非死即俘。
五零年十月七日,急於解決朝鮮危機的聯合國批准在朝鮮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這些部隊這時已經被整編為西線的美軍第八集團軍與東線的美軍第十軍。他們的任務是消滅北方政權以使隨後的朝鮮半島能夠通過自由選舉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到十一月底,第八集團軍在幾乎無抵抗的情況下向鴨綠江挺進,北朝鮮已被大部佔領。
但是,聯合國軍並不知道,北京的領導人毛澤東與周恩來正在籌畫參戰。聯合國軍的入侵對中國和蘇聯的共產黨人構成嚴重威脅。是這兩個國家起初試圖利用他們的北朝鮮傀儡政權來征服南朝鮮,可美國與聯合國的迅速反應使征服行動變成了災難性的失敗。但是,如果失去整個朝鮮被認為是侵略受罰的結果,那將是中蘇都無法面對的實際與心理上的更大打擊。
麥克亞瑟的軍隊越過三八線後僅僅五天,一支中國軍隊就開始跨過鴨綠江,連夜進入並隱藏在朝鮮北部的大山與森林之中。據後來的估計,這支軍隊有三十萬之多。
五零年十一月,這支部隊攻擊了在軍隅裡一帶的第八集團軍,以及東線長津湖附近的美國海軍陸戰一師,那是美軍第十軍一部。到十二月,聯合國軍被壓回到三八線以南。五一年一月四日,中國軍隊奪取了南朝鮮首都漢城。直到當月晚些時候,聯合國軍的戰線才總算在進入南朝鮮五十英里左右的三七線附近穩定下來。(譯注:這就是中國所稱的第三次戰役結束時的態勢,第三次戰役以美軍的大踏步主動後撤為特點,因而,雙方都沒有很大的人員傷亡。)
取得了北部作戰勝利的中國領導人無意甘休,他們命令徒步行進的士兵們繼續前進,直到把聯合國軍趕進大海。如果他們成功了,整個聯合國及美國在遠東的影響也就被徹底消除了,隨之而來的將是中國在那個地區無可爭辯的控制權。
僅僅幾周,在朝鮮的“員警行動”竟然演變成一場大規模戰爭。一九五零年十二月十四日,焦慮的聯合國大會投票表示尋求停火,但同時也決議,除非共產黨方面保證南朝鮮的獨立,聯合國軍將繼續戰鬥下去。
但是,中國人沒有談判意願。他們要求聯合國從南朝鮮撤軍以及美國撤回其對臺灣的保護;這些都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
在華盛頓,杜魯門總統與其內閣成員以及三軍參謀長會晤。他知道,如果聯合國軍不能阻擋中國軍隊,不能把他們打回三八線,他將不得不接受令人屈辱的被迫撤軍條件,或者採取他的顧問與大多數觀察家都擔心的可能導致與蘇聯核衝突的步驟。杜魯門決心要在朝鮮立足。戰爭必須打下去,但又不能升級。總統這時的目標不再是全面勝利,而是體面和平。
相應地,他命令麥克亞瑟將軍為保衛南朝鮮繼續殺傷敵人,並只能在面臨全軍覆滅的危險時撤離朝鮮。
美國與共產黨方面都不想在朝鮮失敗。這是下注巨大的豪賭,雙方投入的無以計數的參戰人員在被成千成千地消滅;而它仍然被稱為一場有限的戰爭。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戰爭被嚴格限制於朝鮮境內,而且參戰雙方都沒有動用自己的一切可用的軍隊與武器。
然而,“有限戰爭”一詞對於那些殊死戰鬥並倒在冰天雪地的山崗上或寒風浸骨的山溝裡的人毫無意義。在美國,在歐洲,甚至在蘇聯,可能還有令人不安的“和平”,還有繁榮,甚至一切照舊的日常生活,但對那些在朝鮮的人來說,這是一場全面的戰爭,是對人與人的無休止衝突的記載中最醜陋的一章。
(第十一講):日本簡史
(1)日本國的起源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共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后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了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于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切年代作出準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于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2)古 代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后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10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采集為生,構成了沒有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傳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墳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后圓墳為代表的古墳擴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收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製陶、紡織、金屬工藝、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並以“大化改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游民增加,由于莊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製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于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后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的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朴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老的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製。但由于公地公民製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莊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于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后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于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本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后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后,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后)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3)中世紀(12-16世紀)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后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朴素、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的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于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后,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于優勢。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人民的強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4)近世(16-19世紀中葉)
戰國時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后,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后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準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家重臣羽柴秀吉先后擊敗明智光秀、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后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后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製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製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于閉關自守,幕藩體製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製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后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淨琉璃、歌舞伎、浮世繪、工藝等一片繁榮。19世紀初期的化正文化移至江戶,小說、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5)近現代(19世紀后期至今)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余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複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后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后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我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的取得的歷史性進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績遠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后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于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于侵略擴張。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占我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痛苦和困難。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占領日本,改日本專製天皇製為君主立憲製,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來。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于9月29日同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于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沒。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新編 日本書紀
http://miko.org/~uraki/kuon/furu/text/syoki/syokitop.htm
新編 續日本紀
http://miko.org/~uraki/kuon/furu/text/syokki/syokkitop.htm
(第十三,十四講)美洲文明
1、瑪雅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約形成於西元前2500年,西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隸制國家,西元3~9世紀為繁盛期,15世紀衰落,最後為西班牙殖民者摧毀,此後長期湮沒在熱帶叢林中。主要分佈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巴西、伯利茲以及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多西部地區。
2、阿茲特克文明(或譯為阿茲台克)是中美洲古老印第安文明的一部分。主要分佈在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形成于14世紀初,1521年為西班牙人所毀滅。
3、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區發展起來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15世紀起勢力強盛,極盛時期的疆界以今秘魯和玻利維亞為中心,北抵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南達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魯南部的庫斯科。
(第十五講)西元1000年後歐洲的復興
沉睡在黑暗時代的歐洲被新的教會危機所震動。1054年一場不可調解的宗教分裂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這兩個尚存的基督教派別之間產生。
在11、12和13世紀的中世紀鼎盛時期,歐洲人口大量增長,帶來了與前一時期相比巨大的社會著政治變革。至1250年強健的人口增長極大地刺激了經濟,使其達到了19世紀之前再未重現的高度。
從約1000年開始,西歐經歷了最後的野蠻人入侵,政治上更為穩定。維京人在英倫三島、法國和其他地區定居,北歐基督教王國在他們的斯堪的納維亞故鄉也發展了起來。馬紮爾人在10世紀停止了擴張,至1000年,信仰基督教的中歐匈牙利王國被承認。除了短時期的蒙古人入侵之外,主要的野蠻人入侵都停止了。
在11世紀,阿爾卑斯山北部的人口開始移居至新的土地,某些在羅馬帝國末期回歸到野蠻狀態。在被稱為「大清除」的時期中,歐洲大量森林和沼澤被開闢為耕地。在同一時期移民也越過了傳統的法蘭克帝國邊界,到達了新的東歐前沿,越過易北河,在此過程中將德意志疆域擴大了三倍。十字軍在累範特建立了歐洲殖民地,從摩爾人手中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分,諾曼人在義大利南部殖民,這些都是主要的人口增長和移居模式。
中世紀鼎盛時期產生了許多不同形式的學術、宗教和藝術傑作。這個時期經歷了西歐現代民族國家的崛起,義大利城市國家的興盛。仍然有強大實力的羅馬天主教會號召全歐洲的軍隊參加一系列的對占領聖地的塞爾柱突厥人進行的十字軍東征。對亞裏士多德作品的重新發現啟發了托馬斯·阿奎那和其他思想家發展起經院哲學。在建築學上,很多最著名的哥德式教堂在這一時期建造或完成建造。
(第十六,十七, 十八講)十字軍的時代
十字軍東征(英語:Crusades,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許下進行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的聖地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有一些東征是針對其他天主教派,並非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每次十字軍開始時,都有講道、宣誓及受予每個將士十字架的儀式,任命成員為教會的將士。雖然十字軍的主要攻擊對象是伊斯蘭教徙,但此狂熱同時發洩在招募十字軍地區的猶太人身上,亦使猶太人受迫害和遭殺害。十字軍令東西方教會在歷史上留下有名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汙的錯誤行為。
背景
十字軍的裝束
伊斯蘭教徒在636年開始控制耶路撒冷。十一世紀中期,土耳其的回教徒連番征戰利,勢力直接威脅各天主教國家。加上朝聖的基督徒到耶路撒冷的路被封,朝聖者受回教徒侮辱,拜占庭帝國亦被回教勢力包圍。教宗烏爾巴諾二世在1095年11月發出呼籲,請法國信徒以武力維護信仰成立十字軍。在為反對異教及收復宗教聖地耶路撒冷為號召,十字軍東征的侵略戰爭拉開了序幕。
這場戰爭被羅馬教廷賦予了宗教戰爭的性質,號召從異教徒(穆斯林)手中奪回聖城耶路撒冷。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為“十字架反對弓月”。參加戰爭的士兵佩有十字標誌,因此稱為十字軍。
參加東征的各個集團都有自己的目的。封建主和騎士想擴張領地;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東部的商業;而羅馬教皇想合併東正教,擴大天主教的勢力範圍;許多農民受到教會和封建主的宣傳,想到東方去尋找樂土。正如《歐洲的誕生》指出,十字軍“提供了一個無可抗拒的機會去嬴取名聲、蒐集戰利品、謀取新產業或統治整個國家——或者只是以光榮的冒險去逃避平凡的生活。”
八次東征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圍攻安條克,中世紀圖畫中的第一次十字軍征討
1095年11月26日,教皇烏爾巴諾二世在法國的克萊蒙召開克萊蒙會議,號召所有人拿起武器,從異教徒手中奪回“主的墳墓”,說參加遠征的人可獲赦罪,戰死疆場的人可以升入天堂。自此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神的旨意”亦成為東西方教會召集軍隊的口號。1099年,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並建立了十字軍國耶路撒冷王國和三個附屬小國:伊德薩伯國、的黎波里伯國、安條克公國。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1144年,奧斯曼帝國攻佔伊德薩伯國。耶路撒冷國王向法王路易七世和德國國王康拉德三世求援,開始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年 - 1149年),結果遭到慘敗。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187年,埃及蘇丹薩拉丁攻佔耶路撒冷,俘虜了耶路撒冷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紅鬍子)、英國獅心王理查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發動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年 - 1192年),腓特烈一世在途中墜水而死,其部隊退出戰爭。薩拉丁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雙方互有勝負,最終達成停戰協定。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1202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發起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 - 1204年)。最初的目標是埃及,後來改變了軍事計畫,攻佔了君士坦丁堡,並洗劫達一星期之久,拜占庭帝國的大部分土地也被攻克,並建立了拉丁帝國(1204年 - 1261年)。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
1212年,教會在法國和德意志組織兒童十字軍東征。1218年發起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8年 - 1221年),以埃及為進攻目標。1219年攻佔達米埃塔,1221年由於尼羅河水氾濫被迫撤退。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年 - 1229年)仍然以埃及為進攻目標。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為耶路撒冷第二王國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恒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1244年,花剌子模在埃及支持下重新佔領耶路撒冷。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
法王路易九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年 - 1254年),進攻埃及慘敗,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以大筆贖金贖回。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
1270年,此次東征由法王路易九世領導,進攻突尼斯。路上發生流行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軍隊撤退。
此後,教皇或國王都號召不起東征,十字軍在東方的領土逐漸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後一個據點阿卡(今以色列北部城市)被埃及軍隊攻陷,耶路撒冷王國滅亡,十字軍東征以失敗告終。
影響
十字軍東征對地中海沿岸國家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西歐各國人民也損失慘重。幾十萬十字軍死亡。同時教廷和封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但是另一方面,十字軍東征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導致大量自由民的出現,加速了西歐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亦是文藝復興的一重要成由。
(第十九,二十講)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
中產階級的興起
自十字軍興以後,東西交通漸繁,海外貿業日盛,歐洲各大城市以經營工商業而致富者漸多,遂形成一介乎貴族與農工平民間的中產階級。他們專想自由發揮人的本能以增加生產財富。舉凡舊有的政治制度、社會勢力、宗教理論足以妨礙其經濟活動的,他們都要一一加以改革。若有學問足以幫助他們達其經濟目的,藝術足以怡悅他們心性的,他們便加以研究發揮,務使實現。於是他們求知的運動成為文藝復興,他們精神的解放釀成宗教改革,他們的政治活動造成民族國家,他們的經濟行為演成資本社會。他們的鬥爭,對內則產生了反貴族、反專制的革命,對外則發動了許多國與國的大戰。他們的努力降服了自然界,他們的野心瓜分了非洲,歐化了美洲,震蕩了亞洲。這些種種好的活動構成了一部可驚可佩的近代史。
民族國家的興起
羅馬傳下來的大一統觀念與封建制度培養的割據形勢互相衝突,演成了中古的許多戰爭;久而調和折衷,竟形成一箇介乎二者之間的新國家體制,粉碎了歐洲統一的企圖而完成民族獨立,削平了公侯的割據而建立國家的統一──那便是近代的「民族國家」(National States)。
歐洲的民族國家,是以同一血統、語言、文字的民族作為一箇單位、建立而成統一的國家。這種新型的國家組織與統括許多民族組成的大帝國體制不同,也與分封割據的封建制度相反。民族國家是中產階級的政治傑作,一小部分是受了商業發展同文藝復興時代政治理論的影響,一大部分卻是長期戰爭中的鐵和血熔鑄出來的。
英國的形成
不列顛羣島上原來住的是塞爾特人(Celts)。西元五世紀中葉以來,日爾曼族中的盎格魯(Anglo)、撒克遜(Saxon)等部族纔侵入島上。這些外來的部族也是野蠻民族。那時尚無文字;後來信了基督教,接受了基督教文化,約在西元七世紀中葉,纔用文字把島上的事情記錄下來。所以五世紀中葉到七世紀中葉這兩百年間,不列顛羣島的情形,不得而知。
當七世紀中葉,盎格魯和撒克遜人居住在羣島中最大的一箇島上。這箇大島最初稱為「盎格魯人的土地」(Angle’s Land),後來簡稱而為英格蘭(England)。他們在島上建立了七箇部落或小的王國【一】,原來島上的塞爾特人已經被逐到蘇格蘭(Scotland)、威爾斯(Wales)、愛爾蘭(Ireland)等地。
西元八世紀,北蠻人(丹麥人)又侵入,滅掉英格蘭東北部的幾箇小王國。九世紀末,英格蘭西南角上的一箇小王國威色克斯(Wessex),出了一箇英明的國王叫亞勒斐烈(Alfrey,西元八七一-八九九年),領導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北蠻人抗戰,西元八七八年雙方訂立和約,由倫敦至查斯特(Chester)劃分一條界線,線北稱為丹麥區(Daneiagh)【二】,讓北蠻人居住,線南仍屬威色克斯。西元十世紀中葉,亞勒斐烈的子孫收復了丹麥區,那時當地的北蠻人已經同盎格魯、撒克遜人同化了。
西元一○六六年,威色克斯的伯爵哈羅德(Harold)被推為王時,法國北部的諾曼第公爵威廉(William)乘機侵入【三】,占領英國各地,威廉自稱英王,這就是英國史上著名的「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西元一○六六-一○八七年),在英國樹立了崇高的王權。 西元一一五四年,威廉之統絕,一位法國的諸侯以威廉外孫的資格入繼為英王,這就是英國史上另一位著名的國王亨利二世(Henry II,西元一一五四-一一六九年)。
他為鞏固王權,抑壓國內的諸侯,改革庶政,推行法治,奠定了近代英國法政的基礎。西元十三世紀末,又出一位名王愛德華一世(Edward I),他沒收諸侯的土地,又禁止臣民向教會捐獻土地。他又征服威爾斯,收為屬地【四】。王權更為擴張。
西元十四紀初期,正當英國內部日趨統一之際,卻與法國發生了難以解決的糾紛,
演成歷史上著名的「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西元一三三七-一四五三年)。
原來亨利二世入繼英王之前,是法國的諸侯,擁有法國總面積約一半的封地
」。亨利二世及其子孫一面是英王,同時又是法國的貴族,兼領法國境內的土地。因此英王與法王之間,隨時發生爭端,終致演成「百年戰爭」。結果英軍退出法境,失去法國的封地。英王纔專心致力於國內的建設,完成民族國家的體制。
十四世紀以前的英國,在文化上祇算是法國的附庸,連士大夫講的語言都是法語。
在百年戰爭之際,纔培養成自己的國語(就是今日的英語),並廢棄了許多法國制度。戰後,英國開始依照島國的需要,去發展他的特殊制度,制定他獨有的國策,裁制公侯,統一政法,根絕私鬥內亂,起用中產階級,獎勵工商,經營海權。自西元一四八五年,都鐸(Tudor)王朝開始之日起,已是一箇純粹近代式的民族國家了。
法國的興起
第五章中講到西元八四三年,查理曼的三箇孫子訂立凡爾登條約,三分法蘭克帝
國查理所分得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是後日法國的前身到了西元九八七年,卡貝(HughCapet)繼位為王,是為卡貝王朝(CapetianDynasty,西元九八七-一三二八年)建立之始。卡貝原任法蘭西公爵(Duke of France),後來西法蘭克王國也就改稱法蘭西了。卡貝為法王時,法國的土地為許多封建諸侯所割據,國王不能統治全國。上面所說的英王亨利二世,就是法國的大諸侯,領有法國一半的土地。後來卡貝王朝出了幾箇名王,逐漸使法國走向統一的途徑。
卡貝王朝的名王:
(一)腓力二世(Philip II,西元一一八○-一二二三年),於西元一二○四年首先沒收英王約翰(John)在法國領有的一部分土地。
(二)路易九世(LouisIX,西元一二二六-一二七四年)是腓力二世之孫,初由賢母布朗希(Blanche)輔政,平定叛亂諸侯,伸張王權。及路易九世親政,公正賢良,為國人愛戴,政令可施行於全國;又兩次參加十字軍東征,增高法國的地位。
(三)腓力四世(Philip IV,西元一二八五-一三一四年),是路易九世之孫。他與諸侯聯姻,收回法國東北的諸侯封腓力四世之後,法國王位改由卡貝王朝的旁支華洛亞家系的腓力(Philip of Valois)繼承,這就是華洛亞王朝(The Valois Dynasty,西元一三二八-一五八九年)建立之始。 西元一三二八年腓力即位後,稱為腓力六世(Philip VI,西元一三二八-一三五○年)。那時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西元一三二七-一三七七年)是腓力四世的外孫,他要求繼承法國王位,而腓力六世又沒收他在法國的封地,雙方舉兵相爭,這就是「百年戰爭」爆發之始。
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迭次大敗,國幾淪亡。西元一四二九年,正當法國朝野一籌莫展之際,一箇年僅十七歲的女英雄貞德(Joan of Arc)【五】起義田間,號召勤王,奮鬥兩年,捨身殉難,遂激起國人的民族精神和愛國心,終於轉敗為勝,盡復失地。 法軍轉敗為勝,另一箇原因是採用中國傳入的火藥,製造成輕型的火礮。原來法國是以舊日的披甲作戰的騎士,對抗英國的長弓手戰士,所以戰敗。及到法軍採用了新武器火礮,不僅壓制了英軍的長弓手,並且摧毀了各地英軍的堡疊。到了西元一四五三年,終於逐去英軍,結束了百年戰爭。地。西
元一二九三年又與英爭奪法境的封地,演成戰爭。自此以後,法國乃定國稅,建國軍,禁私鬥,削封建;到了路易十一死的時候(西元一四八三年),法國確已成為一箇王權伸張、政令統一的民族國家。
西班牙和葡萄牙
西元八世紀初,回教的白衣大食征服了伊比利(Iberia)半島後,西班牙全境原已被回教徒占領。北方山中尚有些殘餘的基督教政權存在,他們對大食政府時服時叛。不過到了西元八世紀末年,由於查理曼領兵南征,占得西班牙北部,設立「西班牙邊區」,自此以後基督教徒就以庇裏尼斯山等山險地區作為根據地,不斷與回教徒進行鬥爭。到了十字軍東征的時代,歐洲也曾組織南征的十字軍進政西班牙的回教徒。大食至此遂衰弱了。西元十世紀初,半島上即已形成三箇基督教的小王國;西拉岡(Aragon)、卡斯提爾(Castile)、葡萄牙(Portugal)。
葡萄牙於十二世紀初年建國。西元一二六三年,便已完成其半島上的領土。 西元一四六九年,卡斯提爾的公主伊薩伯拉(Isabella)與亞拉岡的王子斐迪南(Ferdinand)結婚。自此以後的十年間,他們兩人又相繼承襲兩國的王位。因此到了西元一四七九年,兩國事實上已經合而為一,並改稱為西班牙王國。更於西元一四九二年併吞殘破的回教國格拉那達(Granada)【六】而完成其版圖。
最初的三箇王國,即時常聯合對回教徒作戰,合併成兩國後仍與回教徒搏鬥,前後三百餘年,都是藉宗教以激發民族精神,因戰爭而提高政府威權,同於十五世紀末成為近代的民族國家。
歐洲其他民族國家
在西元十五世紀西歐的主要國家,如英、法、西、葡等都已分別成為近代的民族國家時,歐洲其他國家如蘇格蘭、丹麥、瑞典、波蘭等,也都相繼由封建制度中逐漸蛻變而成統一的國家。從此民族國家成為歐洲政治的主流。
(第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講)土耳其的時代
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文:Türkiye Cumhuriyeti,英語:The Republic of Turkey)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
土耳其人是突厥人與屬於歐洲人種的地中海原始居民的混血後裔,奧斯曼一世在1299年建立奧斯曼帝國。到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至16世紀和17世紀,尤其是蘇萊曼一世時期達到鼎盛,統治區域地跨歐、亞、非三大洲。19世紀時開始衰落。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故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1914年8月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同盟國作戰,1918年戰敗。土耳其喪失了大片領土。土崩瓦解。1919年,土耳其擊退外國侵略者,1923年10月29日建立土耳其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