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邊溝(2010)
導演 王兵
監製 王兵
編劇 王兵
攝影 Lu Sheng
剪輯 Marie-Helene Dozo
片長 109 分鐘
《夾邊溝》是中國大陸導演王兵的第一部故事片,於2010年9月6日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影片根據楊顯惠的小說《告別夾邊溝》中的片段改編,以中國甘肅右派勞改農場為背景,描繪了右派分子被強制勞動改造、飢餓而死的悲慘景象。由中國、中國香港、法國和比利時四地聯合制片。該片曾在法國arte台播放。
1957年10月到1960年底,在這個位於甘肅酒泉戈壁灘裡的勞改農場裡,三千多名甘肅省“右派分子”被遣送到此,接受“收容”和“管教”。嚴酷的階級鬥爭和那場著名的大饑荒很快把這裡變成人間煉獄,農場內一半以上的“右派”因饑餓而死。1960年12月,時任中央西北局書記的劉瀾濤在蘭州主持召開會議,“糾正極左路線”,開展“搶救人命”工作,倖存者才得以從61年一月後陸續遣返原籍
影片故事發生的時間太過久遠,進入這個題材並不容易。另外資金也是一大難題,整個劇組幸運地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來自法國、比利時等地的資金提供了許多援助。此外,在非常荒涼的戈壁拍攝也是對劇組成員的挑戰。王兵選擇了從70歲到20歲的20多名演員,除了有幾個是電視劇演員,其他就是當地的農民和對表演有愛好的業餘演員。
雖然影片改編自小說,但王兵耗時三年尋訪當事人,力圖在這部劇情片中展現屬於紀錄片的真實與真誠。
最後的貴族 (1989)
又名: The Last Aristocrats / 謫仙記
導演: 謝晉
編劇: 白先勇 / 孫正國 / 白樺
主演: 潘虹 / 濮存昕 / 李克純 / 肖雄 / 盧玲 / 祝希娟 / 盧燕 / 顏美怡 / 王冰 / 李維新 / 顏彼得 / 英達 / 毛永明 / 馬曉峰 / 王頻
類型: 劇情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英語 / 漢語普通話
片長: 112分鐘
豆瓣評分 7.4
劇情簡介
1940年代後期,出身望族的李彤(潘虹 飾)、黃惠芬(李克純 飾)、雷芷苓(肖雄 飾)和張嘉行(盧玲 飾)四姐妹遠渡重洋,來到美國留學。49年元旦,她們在學校聯誼會上,用歌聲抒發對祖國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不久,李彤因家中巨大變故離開三個女友,誰也不知她去了哪裡。李彤的男友陳寅(濮存昕 飾)苦等無著,與惠芬和其他一對新人準備結婚。李彤突然出現在了婚宴上,她近乎瘋狂的裝扮和舉止令朋友們驚詫,原來她已和一個已婚男人同居。時光荏苒,李彤後來又和一個南美商人混在一起,並因酒後滋事關進拘留所,保釋出來後,她在惠芬女兒莉莉生日後不久,又不知飄向何方去了......
東北大暴動 (1989)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6DiXPAyNViGGubpz40zxg
提取码:F689
又名: 他們為什麼死在中國
導演: 白德彰 / 由長科 / 宮喜斌
編劇: 齊鐵雄 / 楊金海
主演: 侯永生 / 寇振海 / 李幼斌 / 劉博
類型: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集數: 8
單集片長: 47分鐘
劇情簡介
通化事件(亦稱二、三事件),1946年2月3日,遼寧通化(今屬吉林)萬余舊日本軍人在國民黨策動下進行武裝暴動。由於東北民主聯軍(八路軍)事先掌握情報,控制了內應分子,端除了國民黨暴動指揮部,以一千餘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敵人瘋狂反撲,打死暴亂分子四千余人,其中日本人三千多人。
1946年1月,原關東軍第125師團參謀長藤田實彥大佐和中國國民黨通化黨部主委孫耕堯密謀反共叛亂,計畫與2月3日發起軍事行動。
1946年2月2日(正月初一),軍事行動被洩密,當夜東北民主聯軍進行緊急部署。2月3日(正月初二)淩晨4時,軍事行動正式開始,大約三千名日本軍人和少量國民黨人士發起了進攻,由於缺乏重武器以及事先的消息洩漏,東北民主聯軍僅有一千餘人的部隊就擊退了日本叛軍的進攻,日本叛軍投降。
1946年2月3日上午開始,東北民主聯軍在通化全城對日本叛亂人員進行搜捕,三千多日本人被集中關押,兩千名日本人或戰死或被槍決。事後,日本人的屍體被投入渾江(鴨綠江的支流)水葬。
震驚中外的通化“二·三”日軍反革命暴亂事件是蔣日特分子合流產物。通化市地處中國東北的東南邊陲長白山區,南部以鴨綠江與朝鮮為界,北部與松遼平原相連,這裡煤、鐵、森林資源豐富,工業發達,交通便利,也是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的故鄉。在軍事上,踞通化進可出東北松遼、退可守長白天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日名將楊靖宇、王鳳閣將軍均在通化為國捐軀。
日寇統治時期,通化市是偽“通化省”省會,一九四五年“八·一五”之前,日本曾一度陰謀將偽“滿洲國”國都由新京(長春)遷往通化,“八·一五”日本宣佈戰敗投降後,八路軍迅速進駐通化接收日軍的投降,解放了通化,建立起人民政權和地方武裝。隨著國內政治軍事形勢的發展,至一九四五年年底東北軍政大學、航空學校、炮兵學校中共遼東省委機關陸續遷至通化,通化市成為長白山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心革命根據地 。
與此同時,聚居潛伏在通化的大批蔣日特務分子不甘心于失敗,企圖把通化從人民手中奪走,頻繁地進行暗殺和武裝顛覆活動。為了將八路軍逐出通化,他們曾數次組織偽軍警土匪武裝進犯通化,均被八路軍粉碎。一九四六年一月,蔣介石出於內戰的需要,欲占通化造成對東北民主聯軍南北夾擊的戰略態勢。但是那時國民黨中央軍遠在關內,佔領通化鞭長莫及,地方小股土匪武裝又難以奏效。在這種情況下國黨反動派以為通化有數萬名日本人,特別是其中有六千名已繳械的日本關東軍可以利用,於是在國民黨遼寧省黨部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光忱的親自策劃下,以國民黨通化縣黨部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孫耕堯為首的蔣特分子與日本關東軍滕田大佐等復仇主義分子幾經討價還價,達成以暴亂成功後成立“中日聯合政府”為條件的日軍暴亂秘密協議。
為了加速這個反共賣國協定的實施,從一九四六年一月中旬起,蔣日特務分子加緊勾結,經過數次密謀一項旨在消滅東北民主聯軍、佔領通化,建立“中日聯合政府”為目的,利用春節期間守備空虛之機,由日蔣特務共同指揮,日本關東軍舊軍人為主力的“二·三”暴亂計畫的保密。在未下達暴亂命令之前,知悉該秘密計畫的人員僅限於國民黨遼寧省黨部、國民黨通化縣黨部負責人和少數蔣日特務分子。為了保守暴亂行動的秘密,電臺通訊改用密碼,不僅如此,遼寧省國民黨頭目李光忱還親自指示藤田大佐暴亂行動時“要化妝,走路三步一回頭,拐彎抹角朝後看”等注意保密事項,真可謂機關算盡。
一九四五年末至一九四六年初,東北民主聯軍對於敵人的破壞陰謀雖然一直保持著高度警惕,但是對於蔣日反動派即將發動武裝暴亂的情況卻未掌握,嚴峻的形勢對東北民主聯軍的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
但是到了二月二日傍晚,距敵暴亂僅有十多個小時的時候,得意忘形的敵人將暴亂秘密洩露出來。原來二月二日傍晚,一個戴國民黨微章的人,走在大街上被東北民主聯軍哨兵發現。在對其盤問中,該人吱吱唔唔回答不清,哨兵認為可疑將其押送支隊司令部。經司令部嚴加審訊,該人全部交代了當晚敵人要搞暴動,以及暴動的時間、信號等重要情況。而在這天的下午潛伏在民主聯軍內部的內應分子及國民黨特務頭目孫耕堯分頭秘密策反民主聯軍官兵參加暴亂的情況也很快為東北民主聯軍所偵知。特別是敵暴亂頭目孫耕堯等策反民主聯軍軍需股長沈殿鎧時,沈假裝答應參加暴亂並巧妙的將從敵人那裡套出的暴亂秘密及時報告了上級。
“二·三”暴亂計畫內容要點是:一是提出了消滅東北民主聯軍奪取通化,成立“中日聯合政府”的暴亂綱領任務;二是確定了攻佔通化行政公署,通化支隊司令部、市政府、公安局、電話局、飛機場等七處重要目標;三是組織總兵力為五萬人的暴亂隊伍〔其中日軍三萬人,國民黨指揮的地方武裝二萬人,內應分子八百人〕;四是利用內應分子奪取東北民主聯軍炮校坦克四輛,航校飛機四架,並用日軍投降時埋藏起來的機槍、步槍、手榴彈等軍火裝備暴動隊伍;五是規定“山和川”為行動口令,市內以電燈閃滅為市內暴亂信號,在玉皇山頂燃放三把狼煙為市郊暴亂信號;六是規定暴亂標誌:日軍佩帶“暫編東邊地區部隊”臂章,蔣特佩帶“暫編東邊地區軍政委員會”臂章;七是暴動時間為一九四六年二月三日淩晨四時。
敵人的種種洩密為東北民主聯軍粉碎暴亂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從二月二日下午五時起,粉碎敵人暴亂的工作在中共通化分省委書記吳溉之同志的領導下緊張而迅速的全面展開:以通化行政公署蔣亞泉專員為首的東北民主聯軍作戰指揮部,迅速下達了停止一切節日活動。黨政軍機關人員緊急動員,全副武裝,進入陣地聽命令。並火速催調援兵回師通化參加平暴。根據分省委的“分兵堅守,自衛反擊”的抗暴方針,抽調通化支隊、炮兵學校、朝鮮義勇軍李紅光支隊組成機動兵力,配合保衛專署大樓、支隊司令部、公安局、電話局、飛機場等重要目標。收繳一切留守日偽人員武器,清除內奸分子一百七十餘人。出其不意地逮捕了暴亂的首要分子孫耕堯等十多名主犯,摧毀敵兩個暴亂指揮所。這一切進行得既秘密又神速。隨著暴亂時間的迫近,東北民主聯軍對市區局勢的控制也逐步加強。
1946年2月3日淩晨〔農曆正月初一〕天色未明,南滿重鎮——通化市萬家燈火,繁星閃爍,結束了十四年亡國奴生活的山城人民在喜悅中企盼光復後第一個春節黎明的到來。當時鐘敲響四下時,全市電燈突然閃滅兩次而後全城一片黑暗,接著位於市區中心的玉皇山上三堆大火沖天而起,城區不同方向也響起三聲長音哨響,頓時喊聲響起,槍聲大作,數千名日本關東軍武裝暴亂開始了。
暴亂匪徒們手持機槍、步槍,揮舞戰刀在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復仇心理的支配下,嘶叫著分數路向市內行政公署大樓、通過支隊司令部、公安局、電話局、飛機場等重要目標發起瘋狂的衝鋒,妄圖一舉消滅東北民主聯軍,重占通化。我黨領導的自衛武裝五百餘人堅守陣地,英勇抗擊著十幾倍的武裝暴徒。
暴亂前夕已經得到情報,日本人計畫暴亂奪取共產黨政權交給國民黨。於是民主聯軍秘密將一百多名原關東軍指揮官員關押一處。然而關押地點被洩漏。暴亂伊始,日本軍隊圍攻臨時關押處。而民主聯軍只有一個班的看守兵力,班長當機立斷,用機槍將一百多名企圖裡應外合的在押犯全部擊斃,從而避免了形勢的惡化。
由於敵眾我寡,又是分兵堅守,反暴亂戰鬥十分艱巨;東北民主聯軍陣地險象迭出。在各陣地中專員公署大樓的自衛反擊戰鬥最為激烈。暴動亂開始後,左滕隊長和國民黨特務分子周洪漢指揮近千名日軍和國民黨匪徒混合編隊的暴亂分子,依仗人數眾多和武器上的優勢,瘋狂地衝擊行署大樓。堅守行署大樓的東北民主聯軍戰士在行署秘書長夏駿青同志的指揮下,臨危不懼,冒著彈雨與敵人展開白刃戰,用生命和鮮血保衛專署大樓。儘管如引頑強的抵抗,暴徒還是沖上了二樓。在這危急時刻專員蔣亞泉同志處決了威逼他投降的警衛員〔內應分子〕後,立即來到戰士中間邊指揮邊鼓勵戰士英勇殺敵。暴徒佔領二樓後又向三樓發起了強攻,大樓守軍決心與專署大樓陣地共存亡,與進犯之敵展開殊死博鬥,大樓內殺聲、槍聲響成一片,形勢萬分緊急。就在這危險之承,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朝鮮義勇軍的機動部隊趕到,從背後猛攻暴亂之敵。敵人腹背受創,在民主聯軍猛烈夾擊下終於潰敗,除少數逃竄外,大部被殲,專署樓內樓外敵屍堆積滿地,血污斑斑。
經過兩小時的血戰,黎明時分援軍趕到,在援助軍的配合下,民主聯軍終於以較小的代價,共斃俘暴亂日近四千人,其中校級以上的軍官八十八名,取得了抗暴鬥爭的勝利,從而避免了歷史的逆轉和更大的流血。
暴亂核心人物一是原關東軍第125師團參謀長藤田實彥大佐,二是漢奸國民黨通化黨部主任孫耕堯。
孫耕堯暴亂前因機密洩漏被八路軍事先逮捕,審訊後被判死刑立即執行。不料因為淩晨暴亂已經開始,電路被切斷,行刑戰士黑暗中沒有擊中孫耕堯。等到天亮時,暴亂潰敗,八路軍返回駐地發現孫耕堯等暴動頭目均活著,遂補槍擊斃所有罪犯。
藤田實彥則是在全城大搜捕中第七天被民主聯軍從日本商社的一棟社宅閣樓中發現,同時三十多名日本人被捕。八路軍在槍決所有日本主謀者的時候,唯獨留下了藤田實彥的活口,五花大綁下讓藤田實彥在展覽會向所有參觀者和遊人反反復複地承認罪行。每見到日本人來參觀,藤田實彥都會鞠躬謝罪:“真對不起了,真對不起了。”最後藤田實彥羞憤成疾病死在通化民眾醫院。 藤田實彥對日本人說對不起是由衷的,正是因為他在通化日本人中的威望和地位,以及他對形勢的錯估,堅持聯合國民黨幫助國民黨奪取通化政權,最終導致暴亂失敗後,在通化的所有日本男人都遭了殃。
戰地漏網人員包括日本暴民和國民黨黨部人員遭民主聯軍全城整整兩周的地毯式大搜捕。暴動策劃者和主謀者無一漏網,幾千參與者不是被擊斃就是被俘。一千八百名日本人或戰死或被槍決,三千多日本男性被集中關押。
據中日雙方的記載,數位有出入,但最保守的估計是一千八百日本人(日方有說3000餘人的,也有一萬多人的,當時通化周邊共有日本投降軍人和平民五萬人)被擊斃。通化的中國市民在日本人十四年的統治下,生活在高壓恐懼的赤貧中,對日本人深惡痛絕。尤其是日本人在投降後仍然覺得高中國人一等,寧願將儲備的戰略生活物資包括棉被軍服食糧焚燒了也不給市民一粒糧食一件衣服。一些膽大的市民試圖在火中搶回些糧食也被日本降兵打傷打殘,導致暴亂後通化市民懷著強烈的復仇心理對日本人無論是戰鬥人員還是平民縱情洩憤。
更讓中國人不可饒恕的是關東軍衛生部隊的殘忍。抗戰勝利後,關東軍衛生部隊投降並表明願意為中國軍隊和市民提供人道救援後,八路軍將這支130人的衛生部隊成建制地保留了下來。不料後來這支部隊在暴動中成為骨幹並殘忍地用手術刀等醫療器械將中國軍隊的傷患統統挑死。在這所野戰醫院被制服後,醫院部隊長柴田久中尉被處決。
據中方參戰人員和日本人生還者描述,中國人殺紅了眼。凡是口令答不上來了的,上去就是一槍;凡是躲在洞裡或隱藏處的,二話不說手榴彈就進去問侯了;凡是躲地窖裡的統統堵死出口和通風口一律活埋。直到第二天民主聯軍軍通化司令部才下達命令:只抓不殺。此時,已經到處都是日本人的屍體。
全城大搜捕時,日本人的傲慢也害了他們自己。日本人自視甚高,入鄉不隨俗,中國的春節居然不在門外掛對聯。於是民主聯軍挨家挨戶大搜捕,只要不掛對聯的統統被破門而入,成年男子一律被綁走。於是,通化的日本人無論是商社從業人員還是鐵道公司職員,統統被關入大牢。逃跑是愚蠢的,只要露出此意就會招來殺身之禍。
人民空軍的發祥地也在通化,東北老航校主任教官林彌一郎,原日軍航空隊隊長,後來成為空軍司令的王海上將遇見林彌一郎都要敬禮,言必稱“老師”。林彌一郎差點兒在暴亂前夕被槍斃,幸虧受到反戰同盟主任前田光繁反對和後來的老航校副政委黃乃一力保才免遭錯殺。
總政文工團也發源於此,前身是通化炮兵學校文工團。暴亂中,留用人員中的日本人試圖開動坦克參加暴動被鎮壓。
末代皇帝的皇弟溥傑之妻嵯峨浩被關押於通化。嵯峨浩是暴亂中日本人營救的目標之一。日本人在營救嵯峨浩的局部戰鬥中贏得了暫時的勝利,將嵯峨浩成功解救出來。然而在全域中仍然慘敗,面對蜂擁而來的中國增援部隊,日本人不得已讓嵯峨浩自己逃亡,後在大搜捕中被俘。
朝鮮義勇軍部隊對日本人無比憎恨,是共產黨方面所有部門中唯一一個沒有被敵人策反的,也是對日本人大開殺戒最徹底的。
而挑動暴亂的國民黨人是最懦弱的,幾乎沒有國民黨人參與戰爭行為,都在家裡等現成的:如果日本人勝利他們就出來摘桃子;如果日本人失敗他們也沒有責任。
李紅光支隊
李紅光,1910年出生,朝鮮族人,9歲時,其父母就攜其全家逃荒到了中國吉林一帶,1926年定居在吉林省伊通縣流沙嘴子屯。
1930年3月,李紅光在伊通縣三道溝組建了勞農赤衛隊並擔任隊長。赤衛隊堅決打擊親日分子,嚴罰惡霸地主,深受群眾的擁護和歡迎。1930年8月,中共磐石縣委成立,李紅光因積極參加進步活動,很快得到當地黨組織的信任,被吸收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九一八”事變後,李紅光等組織專懲漢奸的“打狗隊”,任隊長。1932年2月,調任磐石中心縣委委員,並擔任磐石赤色遊擊隊隊長。同年4月,親自組織領導磐石“四三”反日暴動。1932年6月,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東北第一支抗日武裝——滿洲工農反日義勇軍第一軍第四縱隊在磐石地區宣告成立,李紅光在總隊部工作。1934年11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成立,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李紅光任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李紅光與楊靖宇等共產黨人領導的東北人民抗日武裝,在白山黑水間堅持鬥爭,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
1935年5月上旬,李紅光率部在與日偽軍的戰鬥中身負重傷。5月12日,年僅25歲的朝鮮族抗日英雄李紅光因傷勢過重,在遼寧省新賓縣光榮犧牲,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李紅光犧牲後,戰友們將他的遺體秘密運送至大青溝黑瞎子望的山林裡,安葬在一棵核桃樹下。為紀念這位抗日英雄,《東北抗聯第一路軍軍歌》特意將他的名字譜寫進歌詞。1946年,在李紅光戰鬥過的南滿地區,還以他的名字組建了李紅光支隊,這支隊伍在解放戰爭中屢建戰功。
1946年春節,通化戰俘營的日本戰犯在國民黨特務的挑動下發生暴亂。方虎山領導下的朝鮮義勇軍三個中隊和中共通化支隊立刻前往鎮壓,兩小時內平定局勢,打死500多人(當時末代皇帝溥儀的奶媽也在戰俘營裡,被炮火打死),活捉3000人以上。這3000多個曾經雙手沾滿中國人鮮血的鬼子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方虎山的部下讓這些戰犯在零下三十度的嚴寒下穿著單衣來到通化城頭,跪下後用刺刀挨個挑死,屍體全部踹下城去,塞進未解凍的冰河鑿開的冰窟窿裡。等到開春河水解凍後,河裡的魚一個個又肥又大。老百姓都不吃,說這魚是吃了死人養大的。這即是著名的“通化平亂”。
1946年八路軍鎮壓日本暴動戰俘, 上千名日軍戰俘被押到城外槍斃
通化是吉林省南部的一座小城市,九一八事變之後,通化被日本關東軍佔領,當時通化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日軍一直再此屯集重兵,城內還有數萬的日本僑民。通化淪陷的十四年裡,日本人一直不讓當地的老百姓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當地的老百姓只能夠偷偷的過。
蘇聯紅軍進攻日本關東軍之後,偽滿洲國將首都遷到了通化。日本投降之後,以八路軍為主改編的東北民主聯軍進入通化城,當時在通化城內的上萬日本戰俘雖然被繳械,但是看管的並不嚴,而且東北民主聯軍將主力派出城區剿匪,通化城兵力嚴重空虛。1946年2月2日,也是當年的大年初二,上萬日本關東軍戰俘在國民黨特務的策劃下向通化城內的各個重要單位發動進攻。
由於事先得到情報,東北民主聯軍駐通化的部隊首先控制了幾名重要暴動頭目,然後命令距離通化最近的朝鮮義勇軍進城支援。方虎山的朝鮮義勇軍進程之後,開始和東北民主聯軍聯合圍剿城內暴動日軍,僅僅用了一夜的時間,就將這場暴動徹底平息了。
在通化事件中,還有很多的日本僑民也被抓了,稍有反抗就會被擊斃。鎮壓日軍暴動戰俘最狠的還是方虎山率領的朝鮮義勇軍,有1000多名日軍暴亂份子被押到城外的河面上槍斃,最後又塞進了冰窟裡。
一代妖後 (1989)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37318/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KkIu_Z-MmJAtBReT-2lSbQ?pwd=b4nz
提取码:b4nz
清同治三年的1864年,假太監安得海自恃得西太后慈禧(劉曉慶)的寵愛,在朝中為所欲為,連同治皇帝(陳道明)也不放在眼中。當得知同治皇帝與宮女桂蓮(鞏俐)相好時,有心染指桂蓮的他求得慈禧恩准,以將桂蓮賜配給他“二哥”為名,想逼其與他成婚,不料桂蓮性烈寧死不從,安得海惱羞成怒,將她賣進了天橋妓院。
同治皇帝敢怒不敢言,私訪天橋妓院,並借安德海南下之機,傳旨山東巡撫丁寶楨將其就地正法,與慈禧嫌隙漸深。得知同治染上梅毒後,慈禧不准皇后生育,同治含恨而死,不久,皇后自盡,東太后慈安(陳燁)也神秘駕崩。
芙蓉鎮 (1987)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7880/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8lRFiUUhdFSIFIm7ecauaw?pwd=ujfk
提取码:ujfk
本片分上下兩集,講述了位於湘、粵、桂三省交界處的芙蓉鎮上,人稱“芙蓉姐”的漂亮女人胡玉音(劉曉慶)在“四清運動”及“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1963年,憑著熱情周到的服務,胡玉音與丈夫桂桂(劉利年)經營的米豆腐攤子前漸漸成為早市上最熱鬧的一道風景,加上夫妻倆省吃儉用,手中積攢了一 筆數目可觀的財富。鎮党支書也是胡玉音乾哥的黎滿庚(張光北)、糧站主任谷燕山(鄭在石)及鄉鄰們都為他們高興。當他們蓋好新房準備日子更上一層樓時,迎上“四清運動”,一直嫉妒胡玉音的原國營飲食店經理、今縣商業局科長李國香(徐松子)與二流子王秋赦(祝士彬)聯手,趁機將她定性為“反革命五類分子”中的“富農婆”,將之派去與原縣文化館館長、今被人稱作“秦癲子”的“右派”秦書田(姜文)一起清掃大街,桂桂身亡。運動中黎滿庚昧著良心將胡玉音背叛,谷燕山則一直以老革命軍人的標準誠實做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世道的荒謬從不停調換角色的李國香與王秋赦兩人身上便可窺見。一起掃街時,胡玉音將自己的悲慘遭遇歸罪於秦書田,後者曾在她與桂桂成親之時唱了後被認為反革命的賀喜歌、在她新房子建成之時寫了後被認為反革命的賀喜聯。對於胡玉音的怨恨,秦書田並不多做辯解,相反時常暗中將她幫助。慢慢地,兩人生出感情,計畫著成為一家人好好生活,但前路充滿血風腥雨。而在他們最艱難時,谷燕山從沒忘伸手一幫。
巴山夜雨 (1980)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33579/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HJ5E683BU3lls1J5kkfdg?pwd=dc42
提取码:dc42
文革後期,一艘由重慶開往武漢的江輪上,幾個各懷心事的人共處一室:以莫須有罪名被關押了六年的詩人秋石(李志興)由專案人員劉文英(張瑜)、李彥(強明)秘密押送,前路凶多吉少;老大娘(歐陽儒秋)的獨生子在武鬥中喪生,她登船是為憑弔兒子亡靈;農村姑娘杏花被迫“賣身還債”,眼淚汪汪想著心上人……由於劉文英和李彥分別以一副“典型革命小將”和老謀深算的模樣示人,兩人不得其它人待見。此外,還有一個小女孩趁人不備偷偷溜上了船。
杏花的悲慘遭遇令大夥十分憤慨,可是他們都無計可施,老大娘的堅強也沒能將她感染,後來,她跳江準備結束生命,秋石將她救上岸後,講了自己和柳姑(趙靜)的愛情故事,杏花聽後重樹生活的勇氣。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秋石沒想到的是,他的生命也會再現亮色:乘警老王(仲星火)得到小女孩的信任,小女孩上船原來是為找尋父親,而通過她所說的找尋的憑證,老王判斷出她是秋石的女兒。眾人都擔心秋石的安危時,良心受到拷問的劉文英決定不計代價向秋石父女伸出援手。
小花 (1979)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9226/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GrktvhoHkUO3y4iu4fwrg?pwd=zlrm
提取码:zlrm
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桐柏山區一戶窮苦人家為生計賣掉了親生女兒小花,之後又收養了一個轉移紅軍留下的女嬰,他們給這個女嬰取名也叫小花。十幾年後,小花(陳沖 飾)的哥哥趙永平(唐國強 飾)為了躲避抓丁投奔了革命隊伍,在一次戰鬥中負傷掉隊,幸被女遊擊隊長何翠姑(劉曉慶 飾)所救,而何翠姑正是當年被父母賣掉的另一個小花。此時,趙小花在進入桐柏山區的解放軍中打聽哥哥下落時巧遇親生母親周醫生(白莉 飾),母女相逢卻互不相識,後來周醫生同情這個可憐的小姑娘,於是收她作乾女兒。就這樣,十幾年前失散的親人在戰火中又一次重逢,他們為實現共同的理想又聚到一起,譜寫了一曲壯烈的英雄之歌。
本片改編自小說《桐柏英雄》,在1980年的第三屆電影百花獎上獲最佳故事片獎。陳沖憑藉本片獲第三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通以及南斯拉夫第九屆“為自由而鬥爭”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鄧稼先 (2009)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647073/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eDepPYsTec_p0R1V5maTA?pwd=owhg
提取码:owhg
感動無數國人!兩彈元勳鄧稼先隱姓埋名十幾載 只為中華崛起!
西元1996年7月29日,中國在成功地進行了最後一次核子試驗後向全世界宣告,從7月30日開始,中國將暫時停止核子試驗。
消息傳到大洋彼岸時,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敏感地意識到,這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為緬懷在十年前的這一天不幸逝世的“兩彈元勳”鄧稼先而精心選擇的特殊紀念日。作為鄧稼先的兩代世交和終身摯友,楊振寧不禁流下了熱淚。
1958年,留美歸國的鄧稼先博士接受了秘密研製原子彈的任務,從此開始隱姓埋名,擔任中國原子彈的理論設計工作。作為理論物理學家,鄧稼先帶領核武器研究院的理論設計部,在沒有任何理論借鑒和技術資料的困境下,經過艱苦奮戰,成功地實現了“零”的突破,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誕生提供了理論設計,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元1964年10月16日,中國在西部地區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的軍事科技實力,改變了世界政治軍事力量對比,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鄧稼先功不可沒。
緊接著,鄧稼先又組織領導了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理論設計工作。西元1967年6月17日,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震驚了世界。隨後,鄧稼先又為研製中子彈和核武器小型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元1971年,經過周恩來總理的精心斡旋和安排,楊振寧終於回到了闊別二十多年的祖國。他列出的最想見的人員名單裡,第一個就是同窗摯友鄧稼先。然而,此時鄧稼先正在西北試驗基地的學習班蒙受“批判”。當他接到中央通知,千里迢迢地趕回北京飯店,見到老朋友楊振寧時,卻無法回答“你從事什麼工作、為什麼回國後沒有任何消息”等簡單的問題,處境十分尷尬。於是楊振寧換了一種提問方式,提出“聽說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是兩個美國人幫助搞出來的,是否屬實?”的問題,也讓鄧稼先欲言又止。楊振寧滿懷疑慮和遺憾,離開了北京去上海訪問。周總理很快得知此事後,打電話告訴鄧稼先並請他轉告楊振寧,“中國的‘兩彈’完全是由中國人自己研製的,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當楊振寧在上海大廈宴會廳接到鄧稼先這封信時,頓時激動得不能自持,躲進衛生間裡淚流滿面。他堅定地相信,才華橫溢的鄧稼先必定是中國“兩彈”的研製者和大功臣。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為保密和戰備需要,核武器研究院秘密搬遷到四川北部山區,繼續從事核武器的研製工作。粉碎四人幫後,院長鄧稼先因受到核輻射影響,身體已經極度衰弱,後來檢查出惡性腫瘤和癌細胞全身轉移,但他仍然頑強地帶病堅持工作,與死神賽跑進入最後衝刺階段。他回到茫茫戈壁灘上第一次爆炸原子彈的地方,風吹沙動,大漠蒼涼,撫今追昔,世界政治格局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惟有忠於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持之以恆。鄧稼先在參與指揮了最後一次地下核子試驗之後終於病倒,被送進北京解放軍總醫院治療。
在鄧稼先隱姓埋名地秘密從事核武器研究的近三十年裡,他不僅犧牲了個人名利和個人生活,他的妻子許鹿希和兒女們也承受了無法訴說的精神折磨和艱難困苦,但,她們始終都默默地承受下來,直到鄧稼先被迫離開工作崗位,還原為一個普通的丈夫和父親。然而一切似乎都為之晚矣。1986年夏天,鄧稼先進入了生命的最後的旅程。他向中央和同事交代了後事,坦然地面對死亡。他讓警衛員陪同來到天安門廣場,向祖國和人民作最後的告別。彌留之際,他的終身摯友楊振寧來到病床前,鄧稼先已處於昏迷狀態;等他再次蘇醒,楊振寧已經飛回美國,留下了終身遺憾。留學美國的女兒在中國駐美大使館驚聞父親病危的噩耗,萬里迢迢地飛回到父親身邊。當她氣喘吁吁地闖進危重病房,看見渾身插滿管子、瀕臨死亡的父親鄧稼先時,父女倆都毫無控制地放聲痛哭起來。
西元2009年金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六十周年大慶之際,“兩彈元勳”鄧稼先的英魂仿佛又來到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廣場,來到莊嚴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他獨自坐在紀念碑的臺階上,滿懷深情地眺望漫天飛舞的鴿群。鴿哨聲中,鄧稼先淚如泉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