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圖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a
夏王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471年。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位於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都失敗了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鯀的職位,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氾濫的災害。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滅亡原因:
1、內部生產力的衰退;
2、外部環境的長期不穩定;
3、夏王朝統治階級的觀念;
4、夏“桀”的個人因素(整日沈湎與聲色犬馬,大興土木,親近佞人)
商王朝(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是繼夏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夏朝之諸侯國部落首領契因被封於商,所以他的後世子孫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后,將自己建立的王朝稱為“商”;至盤庚,又將國都遷往殷,所以商朝又稱為“殷”。經歷17代31王(共510年)後,末代君王商紂王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
滅亡原因:
1、商朝後期,絕大多數奴隸主貴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對待奴隸十分殘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2、奴隸主貴族對平民和奴隸們的剝削和奴役日益加劇,階級矛盾激化;
3、商朝統治者連年對外進行戰爭,大規模地對夷方用兵,國內的青壯年幾乎都被徵發,加劇了國內的矛盾;
4、戰爭俘獲的奴隸太多,他沒有處理好奴隸的安置,導致了大量的奴隸反水。
周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一個世襲王朝,分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與“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和豐京,成王時期營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從鎬京東遷洛邑後,史稱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及“戰國”(戰國七雄:齊、楚、燕、魏、韓、趙、秦)兩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約為791年。
滅亡原因:
1、地震、旱災等自然災害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也讓危機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
2、週厲王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傳至週幽王又破壞宗法制度,”廢後立妾,廢嫡立庶”並“烽火戲諸侯”使諸侯們失去了對他的信任;
3、王室衰微,各諸侯國與周朝王權的關係漸漸疏遠;
4、少數民族犬戎攻打鎬京,西周滅亡。
5、分封制使得周天子的權力架空,加之周平王東遷後更加淪為傀儡;
6、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壞,各地諸侯王的勢力日漸增大;並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斷發展自己勢力。
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王朝,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而來,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伯益的後人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於是把秦谷(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秦”的起源。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諸侯,秦開始建國,佔領東周王室在關中的領地。春秋時期秦穆公任用虞國的百里奚為相,輔佐其施德諸侯,樹大國威,向西拓展稱霸西戎;而秦孝公起用“商鞭變法”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等富國強兵政策,使其為後來一統中國奠定了結實的基礎,《史記》記載“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後秦王嬴政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後北擊匈奴,南服百越。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維護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關注微號“大海、旅遊、人”
滅亡原因:
1、統一後,沒有給人民休養生息,徭役、兵役、賦稅負擔沉重;
2、政策律法沒有做及時調整,和平治世下刑法依然殘酷;
3、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像陳勝吳廣這樣的一群亡命之徒,也能攻下大澤鄉;
4、原六國貴族後裔復辟勢力過於強大,秦二世個人能力素質有限;
5、各地起義風起雲湧時,而統治者仍忙於宮廷鬥爭;最終導致秦朝內部統治四分五裂,完全喪失平叛的主動權。
漢王朝(前202—公元220年),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和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又因皇帝姓劉而稱“劉漢”。漢高祖劉邦至漢景帝劉啟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緩慢上升,成為世界第一大帝國,漢武帝時期,大漢王朝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霍去病越千里大漠大敗匈奴,封狼居胥而還,最遠達到今天的俄羅斯貝加爾湖附近,匈奴帝國戰敗而向西狼狽逃遁。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張騫出西域首次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降服中亞大國大宛,西域臣服,開拓了“北絕大漠、西逾蔥嶺、東越朝鮮、南至大海”的廣袤國土,昭宣時期再次復興。公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 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漢朝時期,許多人將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其疆域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西漢平帝時期(公元元年),全國人口達6000萬左右,且文化的統一。兩漢王朝有“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為華夏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華夏族因此逐漸被稱為“漢族”。 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滅亡原因:
1、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無休止的爭鬥亂政;
2、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依靠外戚掌權);
3、土地兼併嚴重(私有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
4、地主豪勢力強大,後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5、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魏晉朝(220年—266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於洛陽後,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退位、篡奪漢室政權,在許昌稱帝,遷都洛陽,建魏。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滅亡原因:
1、新魏主更換太快,後期太小,難以駕馭士族權臣;
2、宗室權力被過分削弱“煮豆燃豆萁”,外姓將領獨大,奪權時曹魏皇室沒有外援;
3、司馬懿太長壽,強大的司馬氏家族興起無人制衡。
晉朝(265—420年),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中國歷史上三國至隋朝的南方的六個朝代)之一。 265年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晉(265年—316年),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此後是綿延16年的“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後,晉愍帝遷都長安,使少數民族乘虛而入,建立了十六個國家,3年後匈奴族首領劉淵攻克長安,俘晉愍帝,316年西晉滅,史稱“五胡亂華”。 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317年-420年),東晉曾多次北伐。 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 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
滅亡原因:
1、統治集團腐朽,政治制度落後,權力分散;
2、白痴晉惠帝無力控制全局,導致宮廷實權派內鬥,以及八王之亂,耗竭了國力;
3、沒有正確處理好民族矛盾,導緻小數民族入侵(五胡亂華)。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五胡指匈奴、鮮卑、羯胡、氐、羌;十六國指前趙( 匈奴)、後趙( 羯)、前涼( 漢)、後涼( 氐)、南涼( 鮮卑)、北涼( 匈奴)、西涼( 漢)、前秦( 氐)、後秦( 羌)、西秦( 鮮卑)、前燕( 鮮卑)、後燕( 鮮卑)、南燕( 鮮卑)、北燕( 高句麗、漢)、胡夏( 匈奴鐵弗)、成漢( 氐)】,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劉宋、南齊、蕭樑、陳,四個政權的更迭,但這中間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餘的時間,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4代8帝,共60年。南齊(479-502年)國祚短暫,只有24年,但由於爭殺頻繁,竟歷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蕭樑(502-557年)歷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個世紀。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陳承衰梁之弊,是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單薄的王朝,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最終喪亡於北方強敵之手;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北朝是我國歷史上與我國南朝同時代並存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北魏、東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鮮卑族建立,北齊則由胡化漢人所建。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埃蘭沙赫爾),南到東南亞與印度。關注微號“大海、旅遊、人”
滅亡原因:
(南朝)
1、門閥勢力各自為政,門閥與皇權摩擦爭鬥不斷;
2、受外來勢力經常侵擾,經濟受創,政權不是很牢固;
3、部分皇帝昏庸殘暴,荒淫奢侈,激起地方將領叛亂;
(北朝)
1、六鎮(北魏貴族將領)之亂,引起了各族人民激烈的鬥爭;
2、土地兼併嚴重引發社會矛盾,動搖國家(東魏、北齊)根基;
3、權臣勢力過大,皇帝年幼(西魏、北周)難以駕馭。
隋王朝(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隋朝更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於北周靜帝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隋朝滅亡為止,國祚38年。 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三省六部製,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建立京師大興城(今西安)和東都(洛陽)。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滅亡原因:
1、大一統表面下的各種割據勢力暗流湧動,統治基礎很不穩固;
2、門閥對科舉制度不滿,與敵惡勢力勾結,對抗皇權;
3、隋煬帝個人因素: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窮奢極欲與濫用民力;但是,像搞科舉、建東都、修馳道、鑿運河、徵高麗,都是苦在當代,功在千秋的。
唐王朝(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 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並且設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等等陪都。 627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後,武則天以周代唐,史稱武周,705年神龍革命後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政治清明,經濟雄厚,軍事強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趨衰敗。 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從此中國進入了進入五代十國(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十國指的是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北漢)時期。唐朝共歷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后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了開放的國際文化。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滅亡原因:
1、邊患不斷(如安史之亂、安南叛亂、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鎮割據;
2、宦官專權(如李輔國等),黨爭內耗(如牛李黨爭);
3、長年戰亂嚴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阻礙了經濟發展,引起農民起義與外族入侵。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朝藩鎮割據和唐朝後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這五國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宗主國,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國得以建立。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漸離心,交趾(越南)最終脫離中國獨立。五代共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個朝代。公元907年汴州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太原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後梁,後唐建國。後唐之後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不幸病亡。後周隨後被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在五代更迭中,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北漢十個割據政權,合稱十國。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趙光義相繼消掃蕩群雄,公元979年,趙光義滅北漢,實現統一。
滅亡原因:
1、藩鎮勢力依然強大,新生政權也無法控制,以致內亂戰爭不斷;
2、不少君主昏庸淫亂、殘暴蠻橫,軍務鬆弛,貪官暴吏欺壓百姓;
3、權臣勾結外族作亂,以及外族反撲中原擄掠殺伐;
4、政權太多,賦斂苛重,戰事頻繁,社會秩序、經濟基礎破壞嚴重。
宋王朝(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北宋和南宋。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了盛世,北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在軍事上積弱,1127年徽、欽二帝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 1127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靖康之變後宋高宗趙構在應天府南京(今商丘)倉促登基,繼承皇位,後南遷定都在臨安府(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後期抗蒙戰爭連年,到1276年,元朝軍隊攻占臨安,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戰後,宋朝徹底滅亡。有學者認為宋朝滅亡是“崖山之後無中國”。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與科學創新最繁榮的時代,宋朝時中國GDP佔世界比重60%,為各朝代第一,期間出現了宋明理學,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人口至大觀四年(1110年)的1億1275萬。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人不在少數。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關注微號“大海、旅遊、人”
滅亡原因:
1、以文制武的方針,造成了軍隊內相互牽制,動輒掣肘,弊病叢生;
2、後晉石敬瑭割讓的“燕雲十六州”,使漢族江山的天然屏障失去,無法抵禦外族騎兵;
3、聯金抗遼、聯蒙抗金決策失誤,只看到了遼(金)的強大,沒看到金(蒙)的危脅;
4、統治階層對軍事的無知、無能、不作為,導致了開封防禦戰的失利;
5、皇帝昏庸,朝政腐敗,政治內鬥嚴重,以及軍費開支較大,百姓負擔過重。
元王朝(1271-1368)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定都大都(今北京市)。 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 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並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中國。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北至北海、東到日本海,西藏和台灣第一次被納入中國版圖。元朝實行一省制,在中央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處理政務。造成了宰相專權和內亂頻發。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我國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其間出現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其整體生產力不如宋朝,後期因統治腐敗和民族壓迫,導致農民起義,1368年明軍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元政權退居漠稱北元。 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亡。
滅亡原因:
1、貴族生活糜爛,吏治腐敗,政府信用破產,土地兼併嚴重;
2、不平等的民族等級制度,以及對人民壓迫欺凌嚴重;
3、財政赤字高居不下,賦稅過重,外加自然災害嚴重;
4、管理者不注重學習,只會用武力打江山。
明王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南宋滅亡五十年後,元朝統治者日益殘暴黑暗,終於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當時的濠州大帥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分支,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獨霸一方,史稱西吳政權。 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明前期,經過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國力發展迅速,到明成祖時期,國力強盛,萬邦來朝,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仍處於興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國力達到全盛,疆域遼闊。中後期由於與政治腐敗導致國力下降。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亡。隨後,滿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1683年清軍佔領台灣,明鄭結束。明朝商品經濟發達,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繁盛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禦國門,君主死社稷,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滅亡原因:
1、文官集團膨脹,權力過大,以及後期閹黨專政危害統治;
2、外敵襲擾不斷,政府添兵設餉,軍費較大,造成財政經濟危機;
3、資本主義萌芽,政府不注重工商業發展,大大限製商品貨幣的流通;
4、天災人禍相繼發生,造成流民數量大增,農民起義不斷影響穩定;
5、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自毀長城,幫助滿清撿現成江山。
清王朝(1644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 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占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農民軍;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入關後20年時間裡,清朝先後滅亡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政權,基本統一全國。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1840年鴉片戰爭後進入近代,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負擔更為沈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滅亡原因:
1、政治的黑暗腐朽,以及統治者本身腐化(慈喜)、無能(皇帝);
2、閉關鎖國政策下,導致思想、制度、科技落後;
3、清政府弱軟無能,面對列強的入侵,只知一味的委曲求全、割地賠款;
4、軍隊的失控(陸軍新軍在國內的變亂中倒戈相向),及其職能的倒轉(軍隊的職能只能對外而不是對內);
5、財政赤字下,“永不加賦”的朝訓被一破再破,各項加徵攤派有增無減;
6、清末鐵路的“國進民退”,進一步激起了民怨。
《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
85歲高齡的北京大學文博考古學院教授高明,為普及歷史知識而著《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並為之詳加註釋。 《四字歌》以四字為一句,共120句,480字,合轍押韻,朗朗上口,讓你輕鬆記住自夏朝建立至清朝滅亡,中國四千多年間數十個王朝興亡更替的緣由和人物。
中華民族,歷史悠長。三皇五帝,傳位禪讓。
夏建王朝,始立家邦。湯伐夏桀,滅夏建商。
武王伐紂,西周勝強。幽王貪色,身死國喪。
平王遷都,東周洛陽。春秋五霸,齊桓宋襄。
晉文秦穆,還有楚莊。戰國七雄,彼此逞強。
秦楚齊燕,韓趙與梁。贏政統一,自稱始皇。
反秦暴政,陳勝吳廣。楚漢相爭,勝者劉邦。
劉建西漢,長安稱帝。王莽篡漢,改朝更制。
綠林赤眉,農民起義。劉秀興兵,反莽殺敵。
重建東漢,洛陽登基。黃巾軍起,分崩離析。
魏蜀與吳,三國鼎立。司馬代魏,西晉是立。
五胡亂晉,擄走懷帝。睿都金陵,東晉續繼。
齊宋梁陳,南方更替。北十六國,五胡分治。
繼有北魏,北周北齊。南朝北朝,隔江對峙。
北周楊堅,取代周帝。自立隋朝,南北統一。
滅隋建唐,高祖李淵。一代女皇,武氏則天。
安史之亂,黃巢造反。朱溫滅唐,建樑都汴。
五代十國,分裂重現。南北十國,各自苟延。
中原五代,梁唐晉漢。迨至後周,匡胤奪權。
趙建北宋,仍都於汴。穩定北方,統一江南。
西夏遼金,覬覦中原。金襲汴京,靖康國難。
高宗南渡,南宋臨安。蒙古崛起,成吉思汗。
忽必烈時,滅宋建元。一統南北,大都在燕。
洪武滅元,建明應天。成祖永樂,移都順天。
閹黨亂政,自成造反。明帝崇禎,自縊煤山。
闖王進京,四十二天。三桂請兵,清帝入關。
康熙宏略,皇輿拓展。鴉片戰爭,列強侵犯。
太平天國,曇花一現。戊戌變法,維新百天。
辛亥革命,領袖中山。締造共和,宣統交權。
王朝統治,從此絕斷。自夏至清,年計四千。
10分鐘讀懂:中國歷史大事年表
從上古之戰到溥儀退位,用影視作品複現歷史編年,在短短十分鐘的時間,帶我們領略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時間跨度與歷史浩瀚。
《中國歷史年表》:是按年排列的、記載中國歷史事件的表格。它對我們瞭解歷史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記述了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到清朝覆滅後的部落或朝代的變遷。
西元前2697年 黃帝紀元元年
西元前2500年 傳說軒轅與蚩尤戰于逐鹿(逐鹿之戰)
西元前2020年 大禹之子 啟得“夏”王朝帝位
西元前1559年 商湯打敗夏桀,夏朝滅亡(鳴條之戰)商湯於鳴條之戰後建立 商
約西元前1300年 甲骨文已經是成熟文字
西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戰 武王克商,商朝滅亡,武王建立周朝
西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逐厲王,周召共和
西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春秋時期開始
西元前722年 史書《春秋》編年始於此
西元前679年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相繼稱霸史稱 春秋五霸
西元前595年 基本確立十九年七潤之法
西元前579年 晉楚盟和 春秋時期第一次彌兵會盟
西元前536年 鄭子產鑄刑鼎、刊佈成文法
西元前498年 孔子周遊列國始
西元前494年 越王勾踐困守會稽山,向吳稱臣求和
西元前473年 越王勾踐消滅吳國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西元前481年 公羊本《春秋》編年紀事止
西元前453年 三家分晉、戰國時期開始
西元前479年 孔子病逝 左傳本《春秋》編年記事止
西元前445年 李悝變法 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李悝撰著《法經》
西元前403年 周烈王承認韓、趙、魏為諸侯,《資治通鑒》記事始於此年
西元前390年 墨子去世
西元前386年 戰國七雄局面形成(秦楚齊燕韓趙魏)
西元前359年 商鞅變法 秦孝公任用商鞅,實施變法
約西元前350年 百家爭鳴與戰國學術的空前繁榮
西元前350年 秦遷都咸陽
西元前349年 秦推行二十等爵位
西元前342年 馬陵之戰 齊大敗魏軍,龐涓兵敗自殺
西元前338年 秦車裂商鞅
西元前334年 魏齊相互稱王,為中原諸侯稱王始
西元前314年 燕國內亂,齊國佔領燕國,後退兵
西元前304年 孟子逝世 “儒家”的代表人物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西元前290年 莊子逝世 “道家”的代表人物
西元前288年 齊、秦並稱東西帝。不久齊去帝號,合縱抗秦
西元前287年 五國(趙魏韓燕楚)聯兵抗秦
西元前278年 秦將白起攻陷楚都,屈原投江自盡
西元前270年 范睢入秦 獻“遠交近攻”之策
西元前260年 長平之戰 秦將白起坑殺40萬降卒
西元前256年 周朝滅亡 秦攻入洛邑,西周公投降
西元前249年 秦相呂不韋帶兵滅東周公
西元前230年 秦滅韓
西元前228年 秦滅趙
西元前225年 秦滅魏
西元前222年 秦滅燕
西元前222年 秦滅越
西元前221年 秦滅齊
西元前221年 秦統一中原
西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定尊號“皇帝”自稱始皇帝
西元前221年 統一度量衡 車同軌、書同文
西元前220年 秦始築馳道 秦始皇下令修築以咸陽為核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
西元前214年 秦開鑿靈渠 秦始皇下令在湘江和灕江間修建人工運河
西元前214年 築長城 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
西元前213年 焚書坑儒 秦始皇焚毀書籍、坑殺儒生
西元前210年 秦始皇亡于東巡 胡亥繼位,假召賜死長子扶蘇
西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西元前208年 趙高陷害李斯,李斯被腰斬於咸陽,夷三族
西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項羽軍破釜沉舟大敗秦軍
西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關中,秦國滅亡
西元前202年 項羽烏江自刎
西元前202年 漢 劉邦繼皇帝位 是為漢高祖
西元前193年 蕭何逝世 蕭何定《九章律》
西元前154年 七國之亂 吳王聯合諸王起兵叛變,為太尉周亞夫平定
西元前140年 罷黜百家、表彰六經 漢武帝采儒生董仲舒之議
西元前139年 張騫出使西域
西元前127年 衛青北擊匈奴
西元前121年 霍去病擊匈奴
西元前118年 司馬相如逝世 著有《子虛賦》、《上林賦》、《長門賦》、《大人賦》等
西元前90年 司馬遷逝世 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西元前60年 漢宣帝正式成立 西域都護府
西元前8年 王莽篡位 自立為帝,改國號為 新
西元10年 五均六筦 (王莽新政:名山大澤、鹽、鐵、錢、布帛五種民生用品加以賒貸)
西元17年 綠林軍起義
西元18年 赤眉軍起義
西元23年 昆陽大戰 綠林部劉秀與王莽大戰于昆陽 莽軍大敗
西元25年 劉秀為漢光武帝 改國號為漢 史稱 東漢
西元37年 東漢統一戰爭結束
西元40年 複用五銖錢,民間雜用布帛金栗相交易
西元69-70年 王景主持疏浚治理黃河,此後黃河安流達600年之久
西元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西元92年 史學家班固去世,他在父親班彪基礎上修纂《漢書》
西元100年 許慎《說文解字》首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詞典
西元100年前後 《九章算術》標誌著中國古代數學完整體系形成
西元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西元132年 張衡造 侯風地動儀,可測定地震方位
西元166年 黨錮之爭 東漢末年 士人與宦官的一場大規模政治鬥爭
西元190年 群雄割據 董卓脅帝遷都長安
西元197年 袁術稱帝
西元199年 袁紹消滅了公孫瓚
西元200年 官渡之戰 曹操擊敗袁紹,奠定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西元207年 曹操統一北方
西元208年 赤壁之戰 孫權、劉備聯軍與赤壁打敗曹軍
西元208年 三國鼎立局面基本奠定
西元211年 劉備入蜀
西元219年 關羽戰死 孫權襲殺關羽,佔有荊州全部
西元220年 曹操去世,曹丕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西元220年 漢獻帝被迫禪位,曹丕篡權自立,國號:魏,東漢亡
西元221年 劉備于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史稱“蜀漢”
西元229年 孫權稱帝 國號為吳 定都建業
西元222年 彝陵之戰 陸遜火燒連營,劉備元氣大傷
西元223年 白帝城劉備駕崩,劉禪即位
西元226年 曹丕駕崩,曹睿繼位
西元225年 孟獲投降,蜀漢諸葛亮平定南中叛軍
西元228年 兵出祁山 諸葛亮首次攻魏
西元234年 五丈原星落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同年病逝五丈原
西元240年 蜀漢大將 姜維第一次北伐
西元249年 司馬懿發動政變
西元251,255,257年 淮南三叛 司馬氏剷除反對勢力,完全控制魏國大權
西元263年 嵇康被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並稱竹林七賢)
西元263年 魏滅蜀漢
西元265年 司馬炎代魏稱帝,以晉為國號,史稱西晉
西元279年 司馬炎下令六路晉軍攻吳
西元280年 西晉滅吳 統一中國 吳主孫皓出降
西元291年 八王之亂 惠帝皇后賈南風唆使楚王司馬瑋殺汝南王司馬亮
西元297年 陳壽去世 著有《三國志》
西元306年 左思去世,著有《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一時洛陽紙貴
西元316年 西晉滅亡
西元318年 琅邪王司馬睿稱帝,東晉開始,南北分裂
西元319年 前趙、後趙
西元337年 前燕
西元338年 成漢、代
西元345年 前涼
西元350年 冉魏
西元351年 前秦
西元366年 敦煌莫高窟始辟,此後陸續開鑿,成為世界上著名的石窟藝術群
西元383年 淝水之戰 前秦苻堅南下攻打東晉,大敗北方,再次大分裂
西元398年 北魏
西元420年 劉宋
西元420年 東晉亡,進入南北朝時期
西元483年 謝靈運去世,被視為山水詩派之祖
北魏末年 齊民要術 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農書
西元479年 南齊
西元502年 梁
西元485年 北魏孝文帝頒佈均田令
西元531年 昭明太子蕭統卒,主持編訂的《文選》是我國現存編選最早的一部文學總集
西元534年 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西元555年 後樑、陳
西元557年 北周
西元581年 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史稱隋文帝
西元589年 陳叔寶被俘,隋軍攻入建康,南陳亡
西元616年 南北大運河貫通
西元614年 隋煬帝三伐高句麗
西元617年 太原留守李淵起兵,進入吳中
西元618年 李淵代隋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
西元626年 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李淵讓位,秦王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
西元627年 貞觀之治 清明政治、經濟復蘇、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西元655年 武昭儀被立為皇后
西元640年 文成公主合親,與吐蕃松贊干布通婚
西元652年 “藥王”孫思邈著《千金方》,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
西元664年 武后殺宰相上官儀,與高宗並稱“二聖”
西元690年 武則天廢睿宗即帝位,改國號為 周
西元693年 初唐四傑:楊炯、王勃、盧照鄰、駱賓王
西元705年 唐中宗復辟,張秉之等擁太子即位,複國號 唐
西元713年 開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改元開元,唐朝國力達到鼎盛
西元753年 鑒真東渡日本
西元755年 安史之亂爆發,藩鎮問題成為唐朝最重要的政治問題
西元756年 馬嵬坡兵變 軍士嘩變,楊國忠、楊貴妃被殺
西元760年 畫聖吳道子去世
西元762年 詩佛王維去世
西元762年 詩仙李白去世
西元770年 詩史杜甫去世
西元789年 顏真卿遇害,其書法端莊雄偉,世稱“顏體”
西元787年 平涼結盟 唐藩關係惡化,戰事再起
西元791年 吐蕃攻陷安西都護府,西域自此斷絕
西元793年 稅茶,自此開徵茶葉稅
西元806年 元和中興 唐憲宗治國有方,國家政治回到正規
西元819年 柳宗元去世,與韓愈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並稱“韓柳”
西元835年 甘露之變 唐後期宦官專權達到頂峰
西元841年 唐武宗滅佛,大規模取締佛教
西元871年 軍閥混戰時期開始,黃巢起兵,回應王仙芝
西元907年 唐亡,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西元916年 契丹 耶律阿保機稱帝,947年改國號為大遼
西元940年 趙崇祚編《花間集》一直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詞集
西元960年 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奪取後周帝位,建國號“宋”
西元961年 杯酒釋兵權 解除大將兵權,重文輕武
西元970年 馮繼昇 獻 火箭法,標誌著火藥正式用於武器製造
西元975年 李煜奉表投降 宋軍攻陷金陵,南唐滅
西元985年 宋遼大戰 宋發兵發遼,敗,楊業殉難
西元1004年 澶淵之盟 契丹南下攻宋,宋遼簽訂《澶淵之盟》
西元1043年 慶曆新政 范仲淹主持推行,僅一年失敗
西元1069年 王安石變法 宋神宗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推動變法
西元1084年 司馬光主持編纂《資治通鑒》成書
西元1084年 沈括著成《夢溪筆談》
西元1101-1125年 宋徽宗時期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西元1038年 西夏
西元1115年 大金
西元1118年 海上之盟 宋、金聯合攻遼
西元1127年 靖康之變 金兵攻陷宋都汴京,擄走宋帝徽、欽二宗
西元1127年 金滅北宋 宗室趙構在南京稱帝,史稱 南宋
西元1138年 南宋定都臨安,臨安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西元1141年 紹興和議 宋、金簽訂和議,宋朝稱臣,並與金以淮河為界
西元1142年 嶽飛遇害 抗金名將岳飛于風波亭遇害
西元1155年 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 李清照去世
西元1175年 鵝湖之會 朱熹、陸九淵、呂祖謙於鵝湖切磋辯論
西元1206年 成吉思汗建國 “大蒙帝國”
西元1234年 蒙古滅金 蒙古與宋聯軍攻陷蔡州,金亡
西元1271年 蒙古改國號為 大元
西元1275年 馬可波羅到達元上都
西元1278年 文天祥被俘,1283年遇害
西元1279年 丞相陸秀夫負幼主跳海,宋軍於崖山海域敗於元軍
西元1271年 忽必烈建國號為 大元 1279年元滅南宋
西元1247、1281年 元日戰爭 忽必烈兩次派軍攻打日本
西元1280年 授時曆 定一回歸年為 365.2425日
西元1300年 關漢卿去世,著《竇娥冤》 元曲四大家之首
西元1313年 《農書》我國第一部涵蓋全國範圍的系統農學著作
西元1355年 朱元璋領郭子興部,奉小明王正朔
西元1368年 朱元璋南京稱帝 國號“大明”
西元1380年 丞相胡惟庸被處死,廢止宰相
西元1405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西元1407年 《永樂大典》問世
西元1420年 明成祖 遷都北京,北京設東廠
西元1351年 土木堡之變 於謙等擁立景泰帝、保衛北京
西元1529年 王陽明去世 提出“致良知”,世稱陽明心學
西元1563年 蕩平倭寇 戚繼光掃平了東南沿海的倭寇
西元1573年 張居正改革
西元1596年 李時珍博采群書,著成《本草綱目》
西元1610年 《金瓶梅》刊刻 署名蘭陵笑笑生
西元1615年 努爾哈赤·愛新覺羅定八旗制
西元1618年 七大恨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檄文誓師反明
西元1621年 “三言兩拍”開始刊刻,馮夢龍創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淩濛初創作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
西元1623年 魏忠賢為東廠長官
西元1630年 李自成、張獻忠參加起義
西元1636年 皇太極稱帝,大金改國號“大清”
西元1637年 宋應星著《天工開物》,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西元1644年 李自成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攻陷北京,明亡
西元1644年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清軍入據北京
西元1661年 鄭成功收復臺灣
西元1673年 三藩之亂 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反清
西元1682年 顧炎武去世,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啟蒙思想家
西元1688年 洪昇創作《長生殿》
西元1709年 修建圓明園
西元1723年 雍正秘密立儲
西元1726年 全面推行“改土歸流”
西元1763年 曹雪芹去世,著有《紅樓夢》
西元1769年 文字獄
西元1782年 《四庫全書》問世
西元1790年 徽班進京,後融合諸調之長,形成京劇
西元1839年 虎門銷煙 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
西元1840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
西元1842年 魏源著《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西元1842年 《南京條約》 中英簽署南京條約,割讓香港給英國
西元1851年 太平天國運動 反對清朝封建政府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
西元1856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西元1858年 《天津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西元1860年 火燒圓明園 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
西元1860年 《北京條約》 近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
西元1861年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
西元1864年 天津淪陷 洪秀全病逝,天津被湘軍所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西元1876年 左宗棠收復新疆
西元1894年 甲午戰爭 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
西元1895年 《馬關條約》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與日簽訂《馬關條約》
西元1897年 中國通商銀行在上海成立
西元1898年 嚴複翻譯《天演論》,宣傳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
西元1898年 戊戌變法 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
西元1899年 變法失敗 六君子血濺菜市口
西元1900年 義和團運動 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
西元1901年 辛丑合約 俗稱“庚子賠款”中國賠款4.5億兩白銀
西元1905年 中國同盟會 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成,首次在明報提出“三民主義”
西元1909年 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建成通車
西元1911年 辛亥革命 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
西元1912年 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西元1912年 宣統皇帝溥儀宣佈退位,清朝正式滅亡
我們在史書上所輕輕翻過的一頁,便是他們波瀾壯闊的一生。
泱泱華夏,上下五千年,縱使我們能標記每一個歷史節點,也不能窮盡每一次風雲驟變。
歷史里程碑
中國通史(2014)作者: 傅樂成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JQBHwzt8faJwcroEZAUlTg
提取碼:9398
CH29+30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1dQQC-FfJPHsQms64B3Kwg
提取碼:qdd2
內容簡介 · · · · · ·
傅樂成撰寫的《中國通史》一書,在臺灣史學界影響頗大,日本史學界評價他“為一不可忽視的史學家”。《中國通史》2010年在大陸首次出版,著名史學家許倬雲先生寫序推薦:“在中國通史之中,公認最好的一部作品。相對于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傅著並沒有特殊的史觀,卻十分重視經過考訂的歷史現象。錢先生的大著,吸納了顧炎武、顧祖禹、顧棟高、趙翼和錢大昕等人的著作,因此《國史大綱》中,埋藏了上百個可以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傅先生的《中國通史》,則是綜合已經成定論的許多研究發現,做個總結。兩者各有長處,而兩者也正可以在幾十年教條主義的框架下,提供另外一些讀史的角度,對讀者絕對是有益處的。”
《中國通史》(上下冊)上探舊石器時代,下至1912年清帝退位,凡六十余萬言。文字淺近平易,不做繁征博引,敘說清晰,見解持正,數千年中國史事之此伏彼起,重要節點,前因後果,俱在目前。意在使讀者對中國歷史有一較為清晰而客觀的概念。全書重心有四:政治社會的變遷;對外關係;各種制度的演進;學術思想的淵流。所據資料有三:歷朝舊史;近代學人的研究成果;作者的讀史心得。對所據資料的整理及敘述,力求忠實謹慎,缺乏實證的見解和過分主觀的議論,均不予採用。
作者簡介 · · · · · ·
傅樂成, 1922年~1984年, 史學大家傅斯年之侄,臺灣著名史學家,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哈佛大學博士。
字力更,號秀實,山東聊城人,臺灣著名歷史學家、臺灣大學教授。傅樂成為傅斯年之侄,秉家學淵源,幼讀私塾,1940年入西南聯大,1956年赴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自1949年起執教于臺灣大學,主持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及秦漢史研究室工作,兼任臺灣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傅樂成終身未娶,一生所寄,盡在史學一域。
中國通史(2014)作者: 傅樂成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JQBHwzt8faJwcroEZAUlTg
提取碼:9398
CH29+30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1dQQC-FfJPHsQms64B3Kwg
提取碼:qdd2
內容簡介 · · · · · ·
傅樂成撰寫的《中國通史》一書,在臺灣史學界影響頗大,日本史學界評價他“為一不可忽視的史學家”。《中國通史》2010年在大陸首次出版,著名史學家許倬雲先生寫序推薦:“在中國通史之中,公認最好的一部作品。相對于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傅著並沒有特殊的史觀,卻十分重視經過考訂的歷史現象。錢先生的大著,吸納了顧炎武、顧祖禹、顧棟高、趙翼和錢大昕等人的著作,因此《國史大綱》中,埋藏了上百個可以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傅先生的《中國通史》,則是綜合已經成定論的許多研究發現,做個總結。兩者各有長處,而兩者也正可以在幾十年教條主義的框架下,提供另外一些讀史的角度,對讀者絕對是有益處的。”
《中國通史》(上下冊)上探舊石器時代,下至1912年清帝退位,凡六十余萬言。文字淺近平易,不做繁征博引,敘說清晰,見解持正,數千年中國史事之此伏彼起,重要節點,前因後果,俱在目前。意在使讀者對中國歷史有一較為清晰而客觀的概念。全書重心有四:政治社會的變遷;對外關係;各種制度的演進;學術思想的淵流。所據資料有三:歷朝舊史;近代學人的研究成果;作者的讀史心得。對所據資料的整理及敘述,力求忠實謹慎,缺乏實證的見解和過分主觀的議論,均不予採用。
作者簡介 · · · · · ·
傅樂成, 1922年~1984年, 史學大家傅斯年之侄,臺灣著名史學家,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哈佛大學博士。
字力更,號秀實,山東聊城人,臺灣著名歷史學家、臺灣大學教授。傅樂成為傅斯年之侄,秉家學淵源,幼讀私塾,1940年入西南聯大,1956年赴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自1949年起執教于臺灣大學,主持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及秦漢史研究室工作,兼任臺灣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傅樂成終身未娶,一生所寄,盡在史學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