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由以上的分析來觀察,即使是突發的社會民情騷動,也很難擴大影響力而成為大規模的社會運動,但是台灣近年來的社會運動,確實也有過一段相當蓬勃發展的時期,那又要作何解釋呢?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為了要配合情治黨的政治鬥爭謀略,有意使存在的問題逐漸加溫擴大,甚至是由情治黨所暗中加以鼓動,以造成一股足以在政治鬥爭中打擊政敵的強大勢力。
不管是大型或小型的社會運動,大多是有調查局的線民在核心參與討論或親自帶領,背後都會有其複雜的政治因素摻雜在內,否則大多不會讓它輕易的成功,而這些社會運動都有以下的一點或數點特點:
一、有時可能只是因為線民在扮演他應有的角色時,積極的要增加他在團體中被接受和信任的程度,需要作出一些具體的表現來加強他的影響力,逐步的進入決策的核心,甚至進一步取得意見領袖的領導地位。
二、為了順應社會上累積的不滿情緒,可以趁著發動街頭示威運動的重要時機,將心懷不滿的人吸引出來,可以說是一種「引蛇出洞」的策略。一般對政治冷漠的社會大眾,大多不會參與相當辛苦而且可能有危險的街頭運動,會主動參加的人,大多都是身受其害或是對政治議題比較關心的人,而這些人也正是調查局必須嚴加蒐證列管的重要對象。
三、在許多的街頭運動之中,調查局或其他情治單位常常會安插一些特定的線民,在群眾當中趁機激發大家的不滿情緒,鼓動激情謾罵的對立氣氛,藉故向受命維持秩序的軍警人員挑釁,造成暴力流血的激烈衝突,再加上媒體的故意偏頗報導,造成民眾對街頭運動產生害怕或厭惡的心理,而忽略了該次街頭運動的訴求重點。在所有的暴力衝突事件中,「美麗島事件」是最具代表性而且影響最深遠的具體例子。
四、在長遠的政治鬥爭謀略之中,常常會有一些較為大型的社會運動被醞釀出來,這些運動都會有相當強烈的政治訴求。例如早期針對社會治安敗壞所舉辦的大遊行,都是要營造郝柏村打入權力核心的預先鋪路工作。而後來一些造成他削去軍權的運動,是因為他可能會利用軍方的勢力進行強勢的治安掃蕩,會嚴重傷害到調查局的特權利益。最後促使他黯然下臺的群眾運動,則因為他試圖由上往下逐漸接收調查局,使調查局不得不藉機展開反擊的動作。這也是當情治黨內部的利益產生嚴重衝突時,必然會發生的結果。
五、對於每一次的社會運動,調查局絕對都要具有可放可收的能力,尤其是牽涉到政治謀略的運作時,通常都會先作出一些試探性的動作,在現場運作的人,大多只是調查局的棋子,他們未必能真正決定運動的發展方向。調查局隨時評估整體狀況的演變和想要達到的目標,並可隨時加以指導修正或下令喊停。像「美麗島事件」之後,蔣經國派人去向朱高正下通牒,要他適可而止,就是一個見好就收,即時踩下煞車的例子。
以下將另外舉出三個例子,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