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在與共產黨鬥爭的過程中,吃盡了各種群眾運動的虧,深深知道民意的不滿可以累積相當大的力量。因此情治單位對於社會運動的發展情形,自然是會特別留心並嚴加監控。
由於調查局在社會的各層面之中,早已佈下縱橫交織的線民網路,嚴密的監控著各社會團體的活動情形,詳細報告了各地方基層的民意心聲。持平的說,如果執政當局真的有心要去了解社會民生的需要,以及地方施政的得失,參考調查局所作的「社情報告」,應該是很能反應現實狀況的,這也是宋楚瑜擔任省長時,可以「全省走透透」而到處受到歡迎的必備參考資料。
同樣的一份詳盡的調查資料,如果用在用心的施政者手裡,可以平撫許多民怨,增進社會的和諧,以及提高施政的滿意度,但是調查局當初編寫這份報告的原始用意,主要目的卻是要防範於未然,在各種的社會運動可能興起之初,就要予以強力打壓、轉變方向、或進行內部的分化,使社會運動難以發展成形,到處都能充滿著安和樂利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