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從電腦被開發出來運用以後,電腦便主導著整個社會的發展,無論是科技,或是社會各層次的應用,都呈現出豐碩的成果。
回顧過往,早在五十年代的初期,德國的科隆音樂工作室即已開始電腦音樂的運用工作,透過電子搜尋音樂運用的新聲響,給音樂的新生命注入了一帖強心劑。隨後國際間將電腦運用到音樂上,幾十年來都一直在進行。像在法國巴黎龐畢度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的 IRCAM 現代音樂聲學整合研究學會(全名為 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設於巴黎潘丹音樂院(Ecole Nationale de Musique de Pantin)的 CIDMA 當代音樂傳播工程創作協會(全名為 Création Ingénierie Diffusion des Musiques d' Aujourd'hui)、荷蘭海牙的皇家音樂院(Institute of Sonology)、德國 Darmstadt 的新音樂與音樂學研究中心、史丹佛大學的 CCRMA 中心(全名為 Center for Computer Research in Music and Acoustics),以及美國諸多大學內都設有電腦音樂研究中心等,皆潛心於音樂創作方面的研究,將音樂的發展推向時代的尖端。
世界性的音樂發展如此,可見電腦運用在音樂創作上,是未來音樂發展必然的趨勢,想讓自己所創作的音樂跟上時代,能擁有一個世界性的音樂觀,首要之務,是放棄對於電腦非人性化機器的成見,建立起電腦與音樂結合運用的新觀念。
如果從音樂發展的歷史角度來看,音樂的組織形態、表現手法、精神內涵以及藝術態度等時時刻刻都在改變,追求藝術的時代理念也一直沒有停止過,求新求變的精神正是締造輝煌音樂歷史的主因。科技的發展對於音樂的影響也是正面的,無所謂的負面作用。當今的音樂家或音樂學者,不能因合成音色的使用而擔心會取代人性化的音樂特質,或電腦機械性的表現而憂心將導致音樂性僵化的疑慮。
所以,要摒棄故步自封的心態與觀念,從過去歷史頁頁的寫照,再來思考一下現在,藉以調整前進的腳步,不也是一項重要的音樂課題。
1. 音樂的發展,變、變、變……
在音樂的進化過程裡,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古老的音樂,原本是單純的單音音樂型態,尤其大多只局限在自然人聲或節奏樂器的表現上。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有了所謂的平行複音(Organum)出現,以及加進其他樂器的聲響,但是音樂的本質則仍然要求以協和的音響為基礎,難得容許較複雜且不協和的現象存在。架構音樂的基本材料改變了,人們對音色的觀念也隨之調整,古老的樂器所發出的音色再也無法滿足音樂上的需求,改造樂器音色正是當時他們極力進行的目標,所以在巴洛克時期的柯賴里(Arcangelo Corelli)手上,讓古提琴有了新的生命,終於定位了現今音樂中弦樂器的極致。
柯賴里不但創新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更奠定了形式對比的音樂結構原則,也為其後的古典主義時代開啟了形式風格的契機。音樂的改變,是音樂家思想觀念的改變,是時代風尚、社會型態需求的改變,古典時期的音樂著眼於形式的要求,但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卻又以新的理念改造了古典形式的命運,致使音樂走向強調內容之美的浪漫思潮。
時代的巨輪永無休止的輾過漫漫歲月,也輾過帶引音樂發展、獨領風騷長達兩個多世紀的學院派。學院派,在現代人的眼光中,正是不折不扣的“傳統音樂”、“正統音樂”,樹立起音樂調性、音樂語法、音樂重心的宏偉風範。然而正當音樂的氣象蓬勃方興未艾之際,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卻在傳統中出走、叛逆,將調性澈底地破壞掉,雖然他所強調的是多調的理念,但實際上已經沒有調性的存在,甚至醞釀出音樂語法的重新改革。
音樂原本是以樂音為素材的,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連帶的帶動音樂家對音樂表現的訴求。寧靜、純樸的感受賦於祥和的樂音境界;紛擾的空間理當跳出樂音的梏桎,以致當代音樂家對噪音的熱愛與追求,思考噪音所呈現的意境,並搜尋多變化音色表現手法的突破。傳統樂器的音色再也無法滿足音樂家們表現的慾望,現時代最容易又直接的,大概已非電腦莫屬了。
2. 音樂的手法,新、新、新……
當代音樂的走向,既然朝著噪音的世界在發展,那麼沿著他們追尋的軌跡看看,將不難發現,在嶄新的世紀裡都用嶄新的音樂進行革命。面對這些意識的衝擊,必當感受到音樂應用電腦的必然性,在觀念上的突破,相信會有一定的作用。
從 20 年代開始,未來主義(Futurisme)的音樂,以機器或是工廠的噪音,結合節奏表現出吻合現代生活步調的噪音藝術,甚至製造能出現都市聲響的噪音樂器,為達求音樂意念無所不為。旅居美國的法裔作曲家華雷斯(Edgard Varèse)就是積極在這方面奉獻心力,著迷於科學面的魔術與神秘的諸多音樂家中,影響最大的一人。
噪音的解放,電子音樂的發展與都市聲響的推廣,光憑華雷斯一人潛心而為,勢必難行。美國作曲家柯吉(John Cage)正是發揮這些音樂理念的得力伙伴,他在 30 年代末期,用平台鋼琴做為聲響的試驗器材,在其琴弦之間裝進各種不同的東西,像金屬片、木塊、橡膠等等,企圖製造無法預期的音響效果,以及能在作曲過程中,進行音色實驗的調整。這部被運用作為音色實驗的鋼琴,就是眾人好奇、舉世聞名的「加料鋼琴」(Prepared Piano)。
加料鋼琴除了做音色的變化之外,還以模仿打擊樂器音色為主要目的,藉由它來表現節奏音樂,使一個龐大複雜的打擊樂隊,只要一個人的雙手就可以演奏出來。這跟現在電腦控制演奏一個大型管絃樂作品,似乎如出一轍。
法國作曲家梅湘(Olivier Messiaen)也是一個相當重視音樂中節奏要素的一個人,他認為所謂節奏就是數字(Numéro)與持續的變化,所以在他的音樂語法上,特別強調在節奏的附加時值變化、節奏的擴張與縮減、不可逆行的節奏以及複合節奏等,這些節奏以數字運算做為變化的手段,其實與電腦數值運算的基本功能正好吻合,也是電腦執行上最為見長的本能。
無法滿足傳統的樂器音色,創造新音響是這時期的特色。在 40 年代後期,隨著科技的發展,磁帶式錄音機在社會上被應用,一樣也被導入音樂的創作環境,而成為表現新音響素材的「電子音樂」。開始之前,對於聲音的試驗,似乎已存有將自然聲音變質加工的意念,其後剛好順應時代的潮流,利用電子發展出的波頻,製造一些音樂想要表現的特殊音響。
電子技術在藝術音樂領域中,誠然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構成要件,也是促使音樂走向電腦化的原動力。電腦是於 60 年代在美國開發出來的,當時許多美國的作曲家即紛紛嘗試用電腦來做音響合成,或做聲音的變化,其過程就是利用電腦的計算功能,將聲音的聲波數值化處理,以達到作曲家的要求。甚至於還可以將作曲的規則輸入電腦,電腦再依照規則直接作曲。如此一來,到底是作曲家在作曲,或是電腦在作曲,這個問題馬上成為音樂界爭議並懷疑的焦點。事實上,電腦只不過是依照作曲家所給予的規則,協助作曲家加以計算而已,作曲的法則還是作曲家本身所創作出來的。羅馬尼亞當代作曲家瓊納基斯(Yannis Xenakis)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在作曲時,使用電腦做為計算的手段,為後來電腦運用在音樂創作上豎立了一座里程碑。
3. 為了音樂的變化,追、追、追……
從以上音樂發展的歷程上,我們不難發現音樂家們的訴求都配合著時代的潮流,時時刻刻在求新求變,其目的不外乎為加深音樂變化的可能性。當然身為一個音樂的創作者,方法一直要創新、一直要變化,這才是真正音樂工作者的本份,也才是道道地地音樂家的本色。
另外,我們也發現,時代的趨勢,社會的變化都足以代表著全人類內在的心態與心聲,所以做為表露心靈層次的音樂藝術,其構成的材料──表現的音色,當然要加以變化,才能吻合大家內心的需求。內在的表現求變,而外在的結構整合自然也必須配合著改變,何況運用電腦分析、邏輯運算、做變化整合,已經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
在五、六十年代的世界樂壇,我們發現到的電腦音樂歷程,似乎仍以作曲者本身的創作意念為主,並非電腦能取代人腦而直接作曲,所以所謂的電腦作曲,不外乎在人的創作行為上,想要表達的或偶然性意念的處理,交由電腦執行的過程與展現,而今也是如此。創作的涵意,早已被藉定在人類思想的範圍之內,屬於自己所思所為,才是創作,所以電腦在創作的領域裡,扮演著輔助的角色。
音樂創作的活動,是進行音響組織的行為,是將聲音做邏輯性的安排、連接、組合的過程。表面上,這種音響組織的陳述,看似音樂創作上的遊戲規則,然而規則的背後,隱藏的是創作者的思想,在音樂組織規則的遊戲下,將創作的意念表達出來。
意念是隱性的、是抽象的,想要從音樂中表現出來,必須以有形的音樂手法才能表現無形的音樂思想,所以音樂表現的規則只是創作的手段而已。有意念的音樂構思,明晰的將組織架構起來,這是創作一件音樂作品必然的藝術性要求。過去的作曲家依循這些規則而創作,也配合時代需要再突破,另創新的規則來;現代的作曲家也有一樣的狀況、肩負相同的使命,在傳統的規範下,尋求新的音樂語法、新的方向,讓時代的音樂需求走向時代。已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科技蓬勃發展的現在,電腦配合音樂的創作勢必是未來的一種趨勢,有這樣的環境,如果作曲家將內涵的創作理念,藉由電腦擅長的規則運算,讓作品呈現出來,豈不相得益彰,作品更臻盡致。既然電腦是作曲家的得力助手,它所能夠做的,自然無遠弗屆,除了參與作曲之外,在音樂上還能參與演奏,營造出當今極力追求的實驗性新聲響,為作曲家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創作空間。
但是想要讓電腦參與作曲,其中卻存在著許多技術性的問題。一來作曲家必須具備電腦程式語言的相當素養,才能進一步將作曲的思維轉化成演算式;二來作曲家的音樂涵養必須全面性深入完備,否則創作意念交由電腦呈現將會失之偏頗,難以盡意。
音樂創作的過程是音的排列組合,電腦的特長是計算,作曲家構想中的音組織,用電腦加以演算排列是最好的搭配,只要作曲家賦予電腦懂得音樂中所有的規則,換句話說,音樂原理的可能規則全部轉寫成電腦讀取的程式,那麼電腦就可以模擬人腦作曲了。所以運用電腦參與作曲,事先必須在電腦上做好以下的一些重點工作:
(1)建立音樂語法資料庫。其中包括:
音程資料──各種自然音程、變化音程、協和音程、不協和音程、單音程、複音程、旋律音程、和聲音程等的輸入。
節奏資料──蒐集各類型單節奏、複節奏、地區性民俗節奏及變化節奏的各種運用函數。
音域資料──分人聲中的混聲四部各聲部的音域、童聲的音域及各種管絃樂器的音域等。
塑造音型資料──表現音樂思維的可能音型,將其建立成各種不同的語法,做為風格資料庫,以便讓電腦順應作曲家的音樂意念讀取。這是甚為重要的項目,因為它是表現作曲家個人創作理念、音樂思維的關鍵所在,但也是一項極其困難的工程。
音向性資料──在音的排列上,什麼樣的音樂表現就有什麼樣的音的進行傾向,將這些可能性規劃出規則來,儲存成資料庫做為電腦依循讀取的目標。
(2)複音音樂手法。
屬於對位法應用的音樂創作技術,讓電腦模擬複音的創作,同樣須有規則性的依據可循,所以應先做好規則性資料庫的建立,以便作曲家進行創作時,能夠運用模擬,掌握最佳的音樂對話效果。
(3)主音音樂手法。
是針對和聲色彩運用的創作技術項目,由於和聲的規則嚴謹,因此利用電腦創作,所應具備和所能做到的與複音音樂手法的項目相同,可歸類為:
規則性資料庫建立;
運用模擬;
嘗試和聲新效果。
(4)多調性音樂手法。
多調性的音樂有別於複音的音樂,雖然多調性有時也是多重旋律的組合,但各旋律卻是不同的調性語法。這種音樂的塑造,自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之後,巴爾托克(Ba Bart)和米堯(Darius Milhaud)當推個中技術的翹楚。熟悉了多調的基本概念,就可以在電腦的運用上,將旋律做為主要架構,再分別將有關係的調性建立起來。事實上,聲部的組織關係上,強調的還是調關係的配合,所以調的關係網是多調手法建立的重點,其它的技術,都可以配合前述的各項音樂語法加以運用而成。
(5)無調性音樂手法。
多調性複雜化最後的結果是無調,所謂多而雜,雜而亂,亂而無主。單一調性所要求的是調的重心,一切都以配合主音為依歸,一旦重心複雜化,任何音的表現都被視為同等重要,無法架構音組織的歸屬,那麼衡量調的重心,豈非形同無主,已無調性可言。
運用電腦創作無調性的音樂,先決條件是掌握音的組織與節奏變化,從音樂語法資料庫的各個項目善加利用,再賦予非調性規範的自由排列,經過模擬後作曲家再以樂念所需決定取捨,綜合結果完成無調性的音樂作品。
(6)音列性音樂手法。
音列性的音樂技術與無調性的音樂手法並不類似,無調性的音樂只是建立在無調重心的原則上,音的組織能夠任意重複排列組合。而音列性的音樂手法,則必須依照12 音排列不得重複的準則,另做原型音列的逆行、倒影或逆行倒影的處理,這些創作的技法,完全是荀白克與貝爾格(Alban Berg)、魏本(Anton von Webern)師徒三人聯手創制而來,也為後來電腦參與創作立下以規則做為搜尋的基礎。
從音列排列的準則來看,電腦參與這項演算創作並不難,在音樂語法的各項環境下,將音列規則轉寫成應用的程式,當作曲家創作時,便可以在電腦上隨心所慾進行寫作,甚至於利用了電腦的計算優點,讓寫作的速度與效率事半功倍。
(7)聲音變化的試驗與運用。
各種藝術有各種不同的組織材料,各自的表現方式。在諸藝術的行列中,音樂自不例外。它之所以被稱為無形的藝術、時間的藝術,完全是因為它的特質起自聲音而來,沒有聲音就沒有音樂(John Cage 的四分三十三秒是一個例外,因為它是以無聲經由時間的脈動喚起形而上的心靈之聲),可見構成音樂的基本材料是聲音,各種不同的聲響。在我們所生活的週遭環境裡,只要稍加留意、多用心思即不難發現,處處存著無可計數的聲響,如果我們知道如何利用,透過技術巧妙的處理,是可以神奇地將它組成音樂的。
在這紛擾的世界上,由古至今,聲音不斷的出現各式各樣的變化,是簡趨繁、是悅而噪,皆因時代的不同,所存在的聲音跟著不同;環境改變,聲響也跟著改變。這些基本的材料變了,音樂必然也相應潛在許多的變數。傳統的技術是否適合新的聲響、如何運用新的組織、新的方式架構音樂,都是當今音樂創作者必須思考的課題。
文人有句話:大地假我以文章,確實貼切。生活是一種藝術,環境是凝聚藝術的泉源,生活於現在的作曲家,當知自己一直浸淫在創作資源的恆河,又在科技文明的愛撫下,有所為有所不為全憑創作者的敏銳感覺。自然聲響就是上天賦予音樂家不折不扣的資源,如何運用這些資源在電腦上做適切的整合,用噪音合理的架構音樂,切換它的不協和因素,使其轉變進入藝術的領域,應該是值得大家考慮力行的問題。
泛泛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凌亂聲響,實質上,它是由一些有系統、有組織的各種單一音響所組成,如果我們利用電腦將聲音取樣後並做分析,即不難發現,它是諸多單純音線組合後的效果。就音樂的角度來說,單純音線正如音樂中的各個聲部,音樂的構成,不就是由數個不同聲部組合而成,這些單純的音線,只要做合理的安排,依舊能夠將其轉化成美好動聽的音樂。
既然電腦能讓我麼窺見噪音世界裡的堂奧,那麼我麼運用它做自然聲響的整合,即可既容易又邏輯性地將音樂架構出來,當然其間的過程,尚需建立在下列的幾個觀念上,以做為架構音樂的依循:
A. 整體效果內的各種單線聲響,可視為音樂中的各聲部──例如在我們的生活空間所能聽到的鳥叫聲、汽車聲、喧嘩聲等,這些聲音用個別的眼光看待時,皆屬獨立的聲響,假設我們用一些不同的單線聲響將其混合,結果不難發現與我們平常所聽到的整體效果如出一轍。
B. 各聲響的基本組成元素,可用來做為音樂結構中的音型組織──任何一種獨立聲響,都有各自的組成方式,也就是說它們的表達有些是出自於週期性,連續的反覆或變化的反覆都有可能,所以其單一週期,正如音樂中的音型組織語法,利用音型組織,連續的擴張形成音樂的線條。例如某種鳥聲,其叫聲是既單純又簡潔的鳥語,如果固定的鳴叫,便形成獨立的聲音線條。又如打鐵匠打鐵的聲音或機器動作的聲音,其規律性的聲響,更存在著其必然組成的基本元素。
C. 自然聲響的遠近、大小是音樂表情中的強弱張力──在一種聲響的空間內,聲音的發出,本來就有遠近的區別,距離遠時則人的聽覺感受較弱,趨近則顯得越強。另外,聲音的本身,也有大小聲的區別,這些都會造成聽覺上的明滅張力,做為音樂中表情的處理,這種元素是不可少的。
D. 聲響的緊湊與鬆馳性是音樂節奏與速度張力構成的特性──各種聲音的表現都有輕重緩急,從緩急的角度上來看,就像音樂中做音值變化與速度變化一樣,形成時間性的拉力與張力,也造成了音樂中的節奏律動。
E. 間斷性的強聲音響,是音樂中的斷奏特性──如果聲音是間斷性的,正吻合音樂表情中各種不同現象的斷奏,如頓音、長頓音、離音……等等,這些都與間斷性的聲響相類似。
F. 綜合效果的強聲,像音樂中表現和絃式的強奏──前面提到的各種現象,都以單一聲響為主,但如果在一個整體音響的運作下,出現強聲的效果,如在音樂表現的層次裡,就好像幾個不同的和絃交互變換而形成切分強聲的和聲作用。
當代作曲家對於音樂材料的運用,除了追求自然環境的聲響,將其取樣後加以分析、改變後再應用到音樂上之外,還可以直接運用已經整理合成的電子音色,做為作品中特殊的需求音效,或是學習華格納(Richard Wagner)創作尼貝龍指環時,為了音樂聲響上的需要而自製樂器的精神,自行在電腦上做新音色的開發。
電腦參與音樂創作能夠做到的,面對當代音樂無法滿足於傳統半音分割律的衝擊,轉而訴之於微分音的音律變化要求上,不管是三分音、四分音甚或更為細分也好,它仍然以擅長演算的特長,發揮了最大作用,與作曲者和演奏者配合得天衣無縫。
之所以創作這首“現象與概念《1001》”主要的構思,就是從現實生活中體驗人生與音樂的互動而來的,試著從音符的排列展現生活的真諦,感受人生的哲理。所以音樂能夠凸顯人生百態,音樂也是生活現象的寫真。透過音樂與媒體的結合,或許能剝析生活內涵的真諦。大家都認為生活是時光的隧道,所以音樂家就會感受到,音樂是在時光的遂道裡脈動。生活空間裡的現象裡都有屬於自己的點點概念,那麼音樂正是空間的現象裡概念的變數!
音樂的構成,其實就是透過音點的排列做出時間的延續,音點的跳躍與浮動,積點成線、排線成面、架面出空間。生活空間裡的點點滴滴,本來就是在不定性的現象裡,所匯集的無數概念,藉由這些概念的變易,轉化成無數的音點,應該是可以激發大家無限的遐思與聯想。
這個作品的創作手法,主要是以音樂為主,先將音樂做獨立的創作後,再結合多媒體與舞台上的人聲、動作做完整的呈現。
表現音樂的靈感,主要是來自音點,所以運用打擊樂器間歇的特性,將音樂點狀式的音點呈現出來。這些音點,除了聽覺上的撼動之外,並訴之視覺的觀感,打造出無限深遠的空間。
平面上的音點,以不同的樂器用不同的音軌在畫面上做縱軸鋪設,聲音的高低則展現在畫面的橫軸上,另外並由聲音的強弱決定音點的大小,在時間流動的環境裡,映畫出遠近的層次空間效果。
運用媒體:硬體週邊部份包括 Macintosh 電腦、PROTEUS/2 XR Orchestral 音源器、電腦顯像投影機、舞台背景投影銀幕、MIDI 界面、擴音放大器、立體喇叭。軟體環境以法國龐畢度中心 IRCAM 所開發的 Max 及所附屬的部份 external 為主,配合 HyperCard 做整合。
現代的人有現代的頭腦,開創了新的時代;現代的科學家有現代的智慧,揭開了世界的奇蹟;現代的音樂家應有現代的眼光,接受新的思想衝擊,建立新的音樂環境,審思音樂創作的新方向。
在這多元化的社會裡,各種現象凝聚了大家有數不完的概念,也帶給大家無限的思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