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 Cowell (1887-1965) 柯威爾
生平簡介
1887 年 3 月 11 日生於美國加州門洛帕克(Menlo Park);1965 年 12 月 10 日死於紐約市。
作曲家,與查爾斯·艾夫斯(Charles Ives)一起,是 20 世紀美國最具創新力的作曲家之一。他在舊金山的貧困中成長,在堪薩斯州,愛荷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的家庭農場長大。14 歲時,他購置了一架鋼琴;15 歲時,他在舊金山舉辦一場音樂會,介紹了他的實驗鋼琴作品。17 歲時,他就讀於查爾斯·西格(Charles Seeger)任職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他說服他對傳統的歐洲音樂技術進行了系統研究。他還敦促科威爾為他的創新制定理論框架,他在他的著作《新音樂資源》(1919 年撰寫,1930 年出版)中做了這一工作。
後來,他與 20 世紀最重要的音樂學家之一埃里希·馮·霍恩博斯特爾(Erich von Hornbostel)學習了比較音樂學。這種經歷激發並加深了他對非西方文化音樂的興趣。他後來研究了東方和中東音樂,這些非西方元素出現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從 1949 年開始,他在紐約市紐約社會研究學院(1932-52)和哥倫比亞大學任教。
除了他的創新外,科威爾的音樂還反映了三個主要興趣:美國鄉村的讚美詩、愛爾蘭的知識和音樂以及非西方音樂。特別是,他的創新出現在 1912 至 1930 年間創作的鋼琴作品中。為尋求新的聲音,他開發了音色組。後來,他稱這些聲音為次要和聲。次要和聲出現在他的《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1930 年)和他的早期鋼琴作品中,例如《Manaunaun 的潮汐》"The Tides of Manaunaun"(1912 年)以及他的給小號獨奏和管弦樂隊的《同步性》“Synchrony”(1931 年)中。其他鋼琴作品直接在琴弦上彈奏,這些琴弦會被手或物體摩擦、撥動、敲擊或以其他方式發出聲音。科威爾與俄羅斯工程師 Leon Theremin 一起製作了節奏圖標,這是一種電子樂器,可以同時產生 16 種不同的聲音。
科威爾的《蓋爾交響曲》"Gaelic Symphony"(1942 年)和他的音調作品《捲軸的律動》"The Lilt of Reel"(1925年)與愛爾蘭舞蹈相呼應,反映了他的愛爾蘭傳統。非西方的影響出現在《給 Koto 和管弦樂的協奏曲》"Concerto for Koto and Orchestra"(1964年),《給十二種樂器的波斯組》"Persian Set for 12 instruments"(1957年)和《第十三交響曲》"Thirteenth Symphony"(1959 年)中,它們利用了印度音樂的方式和節奏。他創立了《新音樂季刊》"New Music Quarterly"(1927 年,直到 1936 年一直擔任編輯)出版現代作曲家的樂譜。他還編輯了《美國音樂的美國作曲家》"American Composers on American Music"(1933 年)。
重要作品
* Adagio for Cello & Thunderstick
[from the Ensemble for String Quartet & Thunderstick, 1924]
* Ancient Desert Drone (1939-40)
* Hymn & Fuguing Tune No. 10 for Oboe & Strings (1946)
* Pulse for Percussion Sextet (1939)
* Set of Five for Violin, Percussion, and Pia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