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lheinz Stockhausen (1928-2007) 史托克豪森
生平簡介
1928 年 8 月 22 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的莫德拉特(Mödrath)的作曲家,2007 年 12 月 5 日死於庫爾滕(Kürten)。
史托克豪森於 1947 年進入科隆音樂高中,後來在大學學習。1951 年,他結婚並去了巴黎,在那裡他與作曲家 Oliver Messiaen 以及一段時間跟 Darius Milhaud 學習。1953 年回到科隆後,他於 1963 年成了主管,從而創立了著名的電子音樂工作室。從 1954 年到 1956 年,他在波恩大學學習了語音、聲學和信息論及組成。1957 年在達姆施塔特(Darmstadt)舉行的當代音樂研討會上演講,史托克豪森(Stockhausen)在歐洲和北美進行了演講和音樂會。從 1955 年開始,他是理論雜誌《碟河》(The Row)的聯合編輯。
他曾在巴黎的音樂混音工作室、科隆的電子音樂工作室工作,並曾教過達姆施塔特夏季課程。他從事過串行、偶然和電子程式、聲源的空間佈置以及圖形符號的工作。有些作品是由離散的音樂時間單位(稱為“組”或“時刻”)構成的。
史托克豪森相對而言並不關心音樂傳統和歷史。他探討了音樂的基本心理和聲學方面,這種態度隨著電子音樂的發展而增強。作為對音樂日益機械化的一種制衡,史托克豪森在確定樂曲的某些元素(“參數”),甚至在確定形式方面,賦予表演者很大的作用。在每部作品中,某些元素會同時並相繼相互對抗:在“ Kontrapunkte”中,(對位;於 1953 年首次使用 10 種樂器演奏)成對的樂器和極端的音符在一系列戲劇性的相遇中彼此面對;在“ Gruppen”(團體;1959 年,針對 3 個管弦樂團)中,歌舞表演和各種速度的樂曲從一個樂團扔向另一個樂團,給人留下了在空間上運動的印象;在“ Zeitemasse”中(Time-Mass; 1956 年,給 5 個木管樂器),各種加速度和減速度彼此相對。
在他的電子音樂中,這些程式更進了一步。在“ Kontakte”(1959-60)中,該作品的一種版本包含樂器與它們所響應的電子聲音之間的“接觸”。此外,不同的電子聲音本身之間也存在聯繫:它們都是以類似的方式建製的。因此,可以聽到相對於其他聲音的每種聲音,或聲音複合聲響或紋理(例如,女高音,4 個合唱和 13 個演奏者的“ Momente”,1962)。在諸如“ Klavierstck XI”(鋼琴曲 XI,系列的最後一部,1956 年)之類的作品中,音樂是由獨立的片段組成的,並且演奏者在動態、擊點和順序方面享有一定的自由度,或者播放的片段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