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REICH 的極簡主義音樂作品
Steve REICH
雷奇於1936年10月3日出生在美國的紐約。
原受教於康乃爾大學,專攻哲學,另在茱莉亞音樂院學作曲,後來轉到加州奧克蘭的密爾斯學院跟米堯(Darius Milhaud)、貝里歐(Luciano Berio)學作曲。
1966年和三位摯友共組「賴奇與音樂家」團體。
1970年進迦納大學的非洲研究院學打擊,三年後,又赴華盛頓及加州進修甘美朗音樂課程。
* 雷奇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當代作曲家,音樂作品裡涵蓋東方、非洲以及歐洲的傳統音樂色彩,是「極簡主義」音樂的重量級人物。這種極簡的手法,即在他的音樂裡,以微小的動機元素做緩慢的轉換擴展。所以他說:「我對可以感知的任何事物的過程有興趣,在音樂中,希望能聽到聲響過程的進展。為了能詳細聽到所有的細節,音樂進行的過程必須做緩慢的推進。」他的這種音樂觀,無疑也是對古典音樂傳統的叛逆。學院派音樂的手法強調以快速、轉換的和聲張力來激起心裡上複雜的音樂情愫,而聽者也必須投注敏銳的注意力。但他則認為:「音樂演奏與欣賞的漸進過程漸趨靜止,正如觀察鞦韆的自然搖擺,漸次趨向停止一樣。又如端詳沙漏緩慢滴沙的過程,或是感受一下站立沙灘旁讓海水吞噬覆蓋雙腳的過程。」
* 雷奇的音樂本質,可以說是對節奏單位的反覆、持續,再做進一步詮釋,這些節奏單位可以利用「漸次變化」與「替換」的技巧,透過韻律的不對稱取得某種曖昧的性質,也就是美國樂評家史坦堡所說的「看似不變中的逐漸轉變」。他說雷奇很喜歡探討「同一個樂器倍數運用的可能性」,以及「卡農的延伸與發展」,而讓相同的旋律線,好像用不同的速度在錄音帶上行進。
美國批評家洛克威爾認為,60年代流行於紐約繪畫和雕塑之中的極簡主義,雷奇和葛拉斯(Philip GLASS)可說是音樂的先驅。60年代繪畫盛行精簡、結構重複與單純,童稚般的形式要素,匯流程下曼哈噸地區共同的創作靈感。洛克威爾形容70年代在紐約的前衛,是社會動盪之後的個人成就時代,以藝匠般的心細調和著60年代的的樂觀主義。創新可行,嚴肅與通俗之間的障礙似乎已經瓦解。
欣賞 Reich 的經典作品 —— Music for 18 Musici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