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譜主義音樂(Spectrale)
如果你想要瞭解什麼是頻譜音樂,你就必須先具備對聲音的泛音概念,以及自然界複合音的基礎現象。
1973 年時,法國有五位年輕的作曲家 Gérard Grisey、Tristan Murail、Roger Tessier、Michaël Levinas、Hugues Dufourt 共同發表宣言,聲明要透過作曲家、演奏者與音響工程師協力創造出新的聲音世界。宣言中反對聲音中非本質的任何結構,並認為聲音並非靜態而是具有隨時變化的生命個體,作為他們作曲的中心理念。
Gérard Grisey 是這五位的作曲家之一,他創立了頻譜音樂作曲技法「Musique Spectrale」,一種藉助儀器分析,將基音與泛音做為作曲的主要思考手法。其創作思維就是把每個樂器發出的聲音,先還原到其最基本的物理性質(基音與泛音),再透過配器的設計,表現出他所謂「聲音的誕生、伸展與死亡」的過程。
Musique Spectrale 事實上是延續當時序列音樂對聲音完全掌握的想法,並且繼續向前探究,但卻又與前一輩作曲家於 20 世紀中期所掀起的此項潮流有本質上的不同。法國作曲家 Hugues Dufourt 認為「序列音樂是試圖將各區域、多核心的音樂要素整合在一起,頻譜音樂則是以樂曲的整體性與連續性為立足點。前者隱蔽音樂的內在邏輯,樂曲的進行是依靠潛在完整性;後者則將音樂結構秩序充分外露,毫不遮掩其完整性。……前者由凝聚來達成音樂的張力,後者則靠變化。前者由和絃部分解決減低音樂的衝突,後者則靠調節 (regulation)。」另外一位頻譜樂派的靈魂人物 Tristan Murail 描述他的作曲方式是:「我作曲就如同雕刻家觀察石頭的內在紋理一樣,先嘗試將聲音素材露出原來的材質,去除掉外在所有的型式,而不是如同過去傳統一磚一瓦構築我的音樂。」可見樂曲中對聲音「型式」與「本質」的考量先後順序,是序列音樂與頻譜音樂最大的不同。
這種作曲理念,牽涉到許多極細微的聲音控制與大量微分音程的使用,直覺的想像是用電子儀器來達成最為容易。而的確大部分頻譜音樂作曲家的作品中,電子部分都佔有相當比重,但 Gérard Grisey 卻著迷在傳統樂器原來的聲響,所以大部分精力都花在研究傳統樂器的聲音特質上,他重要的作品如 Vortex Temporum《時間的漩渦》〔音樂試聽〕、Les Espaces Acoustique (《聲響空間》〔音樂試聽〕),與最後一首作品 Quartre chants pour franchir le seuil (《穿越臨界的四首歌》〔音樂試聽〕) 全都是寫給純粹傳統樂器甚至人聲的作品。想像中,用既有的樂器達成前述的理念,所需要花費的心思,與譜上對演出者的指示,其精力都會數倍於直接用電子儀器合成。
Gérard Grisey 的作品 Les Espaces Acoustique 是規模最大的曲子,一共分為六段 (I. Prologue, II. Periodes, III. Partiels, IV. Modulations, V. Transitoires, VI. Epilogue),寫作時間共花了 11 年。整曲共約 90 分鐘,其實都根源自長號的 E 音 (41.2Hz) 與其泛音。Gerard Grisey 說這首曲子是頻譜音樂的實驗室,他實驗出 synthese instrumentale (樂器合成) 的技法。
頻譜音樂的宣言強調以聲音最初的物理性質來作為譜曲的源點,看似單純,但實際寫作時每個人的運用方式各有不同,聲音世界自然大異其趣。頻譜樂派的另一位法國作曲家 Tristan Murail,在他大量的作品中電子儀器與聲音的訊號處理就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進而在 1980 年代之後在法國重要當代音樂研究機構 IRCAM 使用電腦輔助作曲,其中主要是利用電腦幫助計算各泛音的組合,作為作曲家譜曲的參考。此外他也不斷嘗試利用調變 (modulation)、回朔 (feedback) 等各種訊號處理技術,來製造出更大膽、更為多樣的音響世界。
另請參閱 Gérard Grisey 與頻譜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