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nold Schöenberg (1874-1951) 荀白克
生平簡介
1874 年 9 月 13 日生於維也納,1951 年 7 月 13 日死於美國洛杉磯。
荀白克的一生,從未進過正式的音樂院,是一個自學有成的音樂家。在他 20 歲時,機緣遇到了亦師亦友的哲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在音樂創作上才真正發揮了最大的影響力。荀白克小他兩歲,但卻是他唯一而且是最尊敬的老師。因為在他的自傳「我的進化」裡就提到:「……我在遇見哲林斯基之前,一直是一個道道地地的布拉姆斯派,然而因他的既愛布拉姆斯又喜華格納,竟把我同化。……」
1904 年,荀白克與哲林斯基等一群年輕的作曲家們組成了「創樂協會」,放手於新音樂的推展,而演出了不少新派的作品,也在此時露出了他的叛逆性格,創作開始偏離航道,打響了他的知名度,更引來了許許多多才氣洋溢的青年。其中如貝爾格、魏本二人,更是十二音列的守護神。
荀白克的學生們對他敬若天神,因為他們認為其師對音樂上的「叛逆」,才是音樂得救的唯一途徑。他們不但評介荀白克、研究荀白克,還演奏荀白克、仿效荀白克。
荀白克有頑強的人格與思想,他完全獻身在理想上,本著屹立不搖的毅力,無視威權,在傳統的梏桎下,繼續寫作艱深繁複的「叛逆」音樂。
創作風格
荀白克利用音階上的十二個音開創了十二音列的作曲法,徹底的瓦解了調性,將這十二個音任意排列 都可以得到一個音列,其結果共可得到 479001600 個不同的音列。
他的學生們為他的理論寫下了一些使用音列的規則:
1.一個音列必須包含十二個音,每一個音則只能在該音列中出現一次,但如果當作持續低音貨顫音時例外。
2.音列除原形外,還可做逆行、倒影及逆行倒影的變形。
3.音列可單做旋律式的排列,也可以跟和聲混合排列。
4.音列可運用調式循法移位改變排列,結果可變成 48 個音列。如下表:有人乾脆直接稱它為「魔術方塊」。
5.音的八度移動不受限制,當然又可以讓音列做出極多的變化。
6.為了音型需求,十二個音也能被分割成若干小組,如二組六音型,或三組四音型等。
重要作品
半音和聲時期的作品:1897-1908
歌曲,作品 1,2,3,6,8
淨化之夜(弦樂六重奏)作品 4
菲利阿與梅麗桑(交響詩)作品 5
第一號弦樂四重奏 (d 小調)作品 7
室內樂交響曲,作品 9
第二號弦樂四重奏 (f# 小調)作品 10
古勒之歌
無調性時期的作品:1908-1912
鋼琴曲三首,作品 11
空中花園詩篇(高音獨唱曲)作品 15
管弦樂五首,作品 16
期望(獨角歌劇)作品 17
幸運之手,作品 18
鋼琴小曲六首,作品 19
月光木偶,作品 21
十二音列作品:
在美國時的作品:
小提琴協奏曲,作品 36
第四號弦樂四重奏,作品 37
第二號室內樂交響曲,作品 38
懺悔(給朗誦、合唱和管弦樂)作品 39
宣敘調變奏曲,作品 40
拿破崙頌歌(給朗誦、弦樂隊和鋼琴)作品 41
鋼琴協奏曲,作品 42
主題與變奏,作品 43a
弦樂三重奏,作品 45
從華沙來的流亡者(給朗誦、男聲合唱和管弦樂)作品 46
幻想曲(給小提琴和鋼琴)作品 47
未完成歌劇《摩西與亞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