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iott Carter (1908-2012) 卡特
生平簡介
1908 年 12 月 11 日生於紐約。2012 年 11 月 5 日美國紐約辭世。
美國作曲家。博學風格和節奏的新穎原理(稱為調律)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他在哈佛大學接受教育,首先在該校攻讀英語,後來在沃爾特·活塞(Walter Piston),愛德華·伯林格姆·希爾(Edward Burlingame Hill)和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等音樂學校學習。在 1920 年代中期,他受到了鄰居查爾斯·艾夫斯(Charles Ives)的鼓勵。
1933 年,他在巴黎與 Nadia Boulanger 一起學習時認真作曲。他的早期作品展現出原始的全音風格,並受到希臘音樂和散文的節奏和旋律模式的強烈影響,後者反映了卡特對古典文學的興趣。他早期的作品包括合唱和器樂作品以及芭蕾舞。他的“第一交響曲”可以追溯到 1941 年,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科林斯的辯護》“The Defense of Corinth”給敘述者、男子合唱團和兩架鋼琴而作。它是根據弗朗索瓦·拉貝奈(Francois Rabelnais)的文字撰寫的,當時卡特在馬里蘭州(Maryland)安那波利斯(Annapolis)的聖約翰學院(Saint John's College)教授希臘語、數學、音樂、哲學和物理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卡特在戰爭情報辦公室任職時,創作了幾首歌曲。
他的《鋼琴奏鳴曲》(1945-46)標誌著卡特風格發展的轉折點。在其中,他在大型音階框架內使用了不規則的交叉強調點的複雜紋理。在 “ Cello Sonata”(1948 年)裡發現,公制調製的原理已經確立。該技術以“弦樂四重奏第一號(1951 年)”達到高潮,其特點是密織的對位成了他的風格的標誌。“給管弦樂隊的變奏曲”(1956 年)標誌著卡特發展的另一個階段,從而導致了一系列有關音程和力度表情的方法。1960年,他的第 2 號弦樂四重奏首次獲得普利茲獎(Pulitzer Prize)。給大鍵琴,鋼琴和兩個室內樂團的“複協奏曲”(1961年)獲得了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的罕見讚譽,並顯示了卡特(Carter)對不尋常的樂器和經典紋理(基於旋律模仿)的興趣。“管弦樂協奏曲”於 1970 年首次演出,1973 年因“第三號弦樂四重奏”而獲得第二次普利茲獎。
他曾在朱利亞、哥倫比亞、耶魯、康奈爾和麻省理工學院任教。
重要作品
* Concerto for Oboe
* Concerto for Orchestra (1969)
* Duo for Violin & Piano (1974)
* Eight Compositions (1948-1993)
* Elegy for String Quartet (1946)
* Night Fantasies for Piano (1980)
* Penthode for 5 groups of 4 instruments (1984-85)
* Quartet No. 1 for Strings (1951)
* Quartet No. 2 for Strings (1959)
* Quartet No. 3 for Strings (1971)
* Quartet No. 4 for Strings (1986)
* Quintet for Woodwinds (1948)
* Sonata for Piano (1945-46; revised 1982)
* Symphony No. 1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