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gard Varèse (1883-1965) 華雷茲
生平簡介
出生法國巴黎,後來歸化美國,寫作出許多備受爭議作品的作曲家。
少年時期,即違背父意,跟隨丹第(d'Indy)、盧塞爾(Roussel)學習音樂,接著又到巴黎音樂院和魏道爾(Widor)學習。年青時,本著對聖詩合唱的興趣,即赴柏林深造,而深深受到布梭尼(Busoni)的影響,並在那裡組織了一個交響合唱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健康欠佳,當兵不成,旋即前往美國,定居紐約,直到辭世。
為了新音樂的演出,到了紐約便創立了「新交響樂團」。
1921 年,與豎琴家薩爾塞多(Salzedo)著手設立國際作曲家協會,正式揚棄傳統作曲法的觀念。
在他晚年之時,深獲世人崇敬,也得到應有的榮耀。在他充滿活力和動力的一生,成為許多年青作曲家心目中的領袖。
創作風格
也許是受到義大利未來主義的影響,從二0年代開始,華雷茲就開始拋棄他自己早期的傳統作曲法,取而代之的是創造出完全屬於自己音樂語法的新觀念,尤其在聲音的組織結構上,因為未來主義把音樂視為有組織的噪音。
就某些現象來說,他也受布梭尼的影響,在他的作品裡,試驗並開發新的音響和節奏組織,有時候他的音樂幾乎是原始又不盡相同的一團聲響,再接以另一組對比性的聲響。
傳統和聲遭到棄置,傳統的音調組織概念也被拋棄,他發展出一種新的音樂組合方式和新的音樂語法,企圖擊破聽者過去的習慣經驗,帶引進入音樂本身的內在實質。
重要作品
* Amériques (1918 - 22) --美國
* Arcana for Orchestra (1927) --奧祕
* Hyperprism (1922) --超錂鏡
* Density 21.5 for solo flute (1936 - 1946) --命運 21.5
* Déserts for 14 Winds, Piano, Percussion, and Taped Sounds (1950 - 54) --荒漠
* Ecuatorial (1933 - 34)
* Intégrales for 11 Winds & 4 Percussionists (1923 - 25) --積分
* Ionisation for 13 Percussionists (1929 - 31) --電離
* Nocturnal (1961, unfinished; completed by Chou Wen-Chung) --夜禱
* Octandre for Flute, Winds & Brass (1923 - 24) --八面體
* Offrandes (1921) --祭物
* La Procession de Vergès, for Thomas Bouchard's film about Joan Miró «Around and about Joan Miró» (1955)
* Poème électronique (1957 - 58) --電子音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