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on Webern (1883-1945) 魏本
生平簡介
1883 年生於奧國維也納;1945 年死於米特西爾。
他的音樂走向深受荀白克的影響,也是荀白克所有學生中最為死忠的一人。
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大學攻讀博士,師承音樂學家 Giudo Adler,1906 年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學校畢業後,便在德國的一些省城劇院、捷克的布拉格擔任指揮,並負責荀白克在維也納所成立的 The society for Private Musical Performances,監督現代作品的演出。
在維也納的音樂圈裡,魏本的知名度並不高,他也不在乎,他寧願在 Modling 以半退隱的方式,致力在音樂的創作上以及教授作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的生活和創作陷入極大的困境,因為他的作品被封為「Bolshevism 文化」而遭到禁演、出版,甚至不得教書傳道授業。
大戰末期,舉家遷移到薩爾茲堡的鄉下定居,但卻在1945 年的 9 月 15 日夜晚,因到屋外抽煙而遭到美國佔領軍的誤殺,悲劇性的結束了他的一生。
創作風格
魏本的創作生涯,都是處於世界動亂的時期,戰前他的創作特點是:
樂曲特別短小;
旋律起伏極大;
休止符特多;
音量微小;
以點描技術見長;
善用樂器特殊效果。
他是「點描派」的始祖,因為在他的作品中,對這種技巧做了深入持續的探討。乍聽他的作品,讓人茫然若失,但不斷的探索分析之後,則會感覺他有惜墨如金之慨。
史特拉文斯基對魏本的歌曲特別推崇,尤其是人聲與樂器精細的對位技巧,更是他傚仿的目標。
魏本是純粹的「十二音列」作曲家,他對於作品的處理,就像數學一樣,永遠是既嚴格又能表現出對稱之美。他不但剝去了音樂所有的裝飾外衣,而且還除掉了音樂的血肉,讓它僅僅剩下骨架——所有的旋律、節奏、和聲、過門等等,都縮減到極致。也難怪呼其師荀白克會讚美他的音樂是:把整部的小說化為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