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主義(Futurism)
未來主義雖是詩人兼戲劇家馬里內蒂(Marinetti,1876 – 1942)所創始(馬里內蒂的第一篇宣言於 1909 年問世),意大利的未來主義運動,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果實是在視覺藝術中:博喬尼(Boccioni,1882 - 1916)、巴拉(Balla,1871 - 1958)、塞維里尼(1883 - 1966)等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所創作的繪畫和雕塑,都是國際水準的偉大作品,有力地反映馬里內蒂的理想中,受機器時代啓發而產生的具有運動感的動體藝術。未來主義未能在音樂中產生比較重要的成果,部分原因是地理上的特殊情況:意大利最激進的兩大作曲家布梭尼(Busoni)和卡塞拉(Casella)當時正僑居國外,對這一運動雖有興趣,終究不能直接參加。甚至不太激進的音樂家如巴斯蒂阿內利(Bastianeli)和阿拉萊奧納(Alaleona)都沒有追隨馬里內蒂。又有普拉泰拉(Pratella,1880 – 1955)是唯一參加早期的這場運動受過正規訓練的作曲家,他寫了最早的三篇未來主義音樂宣言。
儘管《未來主義音樂宣言》措辭動聽(其中有些是馬里內蒂未經普拉泰拉同意加上的),儘管《未來主義音樂的技術宣言》和《方正的解體》的技術設想大膽而頗像布梭尼,但是普拉泰拉作為未來派作曲家的成就不大,他的天賦基本上屬於抒情、保守一類,1914 年他逐漸退出未來主義運動也完全是意料中的事。L. 魯索洛(Luigi Russolo,1885 - 1947)進行的試驗比他重要得多。L. 魯索洛是一個雖有才能、但不太有名的未來主義畫家,受過一點起碼的音樂教育;1913 年,他突然改變方向,此後十九年專心創造一種新的藝術,不用音符而用與日常生活經驗有關聯、但又不是單純模仿的噪音。他在《噪音的藝術》(1913)宣言中闡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三年後在一本同名論著中發展了這些想法。同時,在皮亞蒂(Ugo Piati,1888 - 1953)的幫助下,他製造了一些笨重的機器,叫作“噪音發生器”(intonarumori),將理論付諸實踐。這些機器的成敗如何,很難斷言,因已毀於笫二次世界大戰;雖有一張唱片傳世,但錄製方法原始,難見真貌;當時人的敘述又矛盾重重。雖然如此,“噪音發生器”的一系列操作表演——始於 1913 - 14年,在米蘭震動極大,發展到 1929 年巴黎介紹 L. 魯索洛的最精巧的發明“噪音風琴”(rumorarmonio)——不愧為未來主義音樂故事中最有趣的一章,是明確地預示具體音樂和電子音樂的先兆。
同時,有幾個年輕的作曲家加入這一運動,雖然那時,到了1920 年,未來主義的創造力已不如當初來勢凶猛。卡薩沃拉(Franco Casavola,1891 - 1955)和菲奧爾達(Nuccio Fiorda,1897 - 1975)將“噪音風琴”與傳統樂器結合使用進行創作;L. 魯索洛之兄 A. 魯索洛(Antonio Russolo,1877 – 1942)也這樣做,後者的兩部質樸可親的作品《眾贊歌》和《小夜曲》(1921 年前後,雖然是將原來只用傳統樂器的樂曲改編而成)是僅有的兩首灌成唱片的用機器演奏的音樂。又一個新人米克斯(Mix,1900 - 1927)不幸未待一展身手便已夭折。其他的作曲家不久便放棄未來主義而轉回比較正統的觀念:卡薩沃拉顯然毀掉了自己寫下的全部末來主義音樂作品,其中包括幾部芭蕾舞劇。不過,許多年後,已從事電影音樂成名的多產作曲家菲奧爾達(自相矛盾地)出於對未來主義的懷念而寫了兩部作品:三個獨唱與樂隊的《未來主義詩歌組曲》(1948,1973 年出版)和歌劇《囚犯與愛情》(六十年代中根據馬里內蒂的詞而作,1973 年出版,未曾上演)。
譯自美國《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