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风波”让我们重建道德伦理
一道闪电
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同民族兴亡有重大的联系,就这点而言,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人还是今人都有明确的认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急功近利。孔子讲《论语》,成《春秋》,阐发“春秋大义”,建立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儒家伦理一直延续了二千年。这是我们民族兴旺的精神基础。同样,马克斯·韦伯也写了一本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论述新教道德伦理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而在民族危亡时期则伴随着人们普遍的道德崩溃导致的社会解构。明末顾亭林总结明亡惨痛教训时曾说:“故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清末西方人说中国人是贪婪、怯弱、愚昧的“东亚病夫”。
中华民族要复兴,儒学要复兴。重建我们的“伦理道德”体系是第一位的任务,两千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这点。胡 锦 涛提出“八荣八耻”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共同伦理道德价值观基础上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认同是民族复兴的保障, 也是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的来源。但是从现实看,当前重建这种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观”的最大阻碍是“实用主义”历史观。最大的表现是两个,其一是“统一神圣论”,其二出于民族团结考虑,对少数民族崇拜的所谓“英雄人物”无原则让步和认同。
这导致了一系列自相矛盾的伦理价值判断,歌颂施琅就是一例,把岳飞、文天祥打下“民族英雄”圣坛也是表现。海城纪念尚可喜、南安纪念洪承畴。沈阳举办“紫气东来”经年累月。由于这种“实用主义”历史观牵扯到“民族问题”,所以显得格外复杂,他们把我们重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污蔑为“大汉族主义”、“汉民族主义”。毫无疑问他们都在冲击着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建设。他们纪念的这些人以及他们所建立的“事业”,既不符合古人的道德,也不符合现代人的道德观念。更和社会主义伦理的“八荣八耻”背道而驰。从历史上看“是非善恶”混淆之时,就是社会解构,一盘散沙之时。就是国家灭亡、民族危亡之时。“是非善恶”绝不能混淆,这点大家要有清醒的认识。
请参考: “痛批文史界的“歪理邪说”,恢复“文化中国”史观”
“施”剧搞乱了“中国”、“独立”、“分裂”、“爱国”、“汉奸”的内涵
一道闪电
政权国家和民族国家
政权国家是指某一阶级、集团占有国家政权进行统治,以政权形式表现的国家,突出的是政治性。比如历史上中国各个朝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等。
民族国家是指超越党派、阶级、组织各种团体的利益,具有全民族共同利益的国家,突出的是民族性、文化性,也就是我们说的祖国“中国”。民族国家比政府国家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所谓“爱国”爱的是“民族国家”。爱国不一定要爱这个政府,爱这个政权,而是爱这个民族。所以抗战时,国共才能团结合作一致对外。
官方学界把明清战争归为国内战争,是兄弟阋墙。既然是内战,那么本无爱国和非爱国之说,在内战中,各方保卫和效力的是自己的政权,如何称得上“爱国”两字。就比如三国统一之时,能说邓艾、杜预、王叡是爱国将领吗?当康熙统一台湾之时,台湾郑氏集团既没有出卖主权给殖民主义者,也没有自诩自己是外国人。还是以明朝人自居、以中国人自居,清和明郑之间的战争怎么能用到“爱国”、“收复”这种词汇呢。所谓施琅“爱国”,爱的是满清这个政权国家。根本不是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
大陆学界混淆了政权国家和民族国家的本质区别,把施琅捧为爱国将领,收复台湾。也就是暗示台湾明郑集团是外国人,台湾被外国势力侵占。 施琅攻台这是保卫中国领土之战。如此颠倒事实,真是荒唐,这只能让台独分子高兴,把台独溯源到明郑时期,溯源到民族英雄郑成功。 他们唯一的根据是清郑谈判时出现的“比朝鲜例”字样。就“比朝鲜例”而言,其实这仅仅表示的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而且这是满清将军喇哈达、赉塔代表清廷向郑氏出示的和议条件。无论结果如何,郑氏集团绝不可能放弃中国人的身份,就这一点就决不会等同于朝鲜。恰恰相反的是,当时人们(包括满清)普遍的看法是满清才是蛮夷,才是外国。
大陆学界如此荒悖,这是几十年来,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中国”等概念出于政治的考虑,故意混淆的必然结果。(可参见“痛批“版图中国论”,恢复“文化中国” )。这几十年来,他们先是否定了满清入关是外族入侵,宣称明清战争是内战,现在又发展到把满清当作中国,把明朝当作外国的地步。
明郑台湾根本不能用“独立”二字。明郑本来就是中国,台湾是郑成功收复的,他建立的政权如同南朝、南宋。最多是割据政权性质。 更谈不上分裂祖国,什么是分裂,原来统一的民族国家,后来闹独立,建立新的民族国家才是分裂,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是分裂,溥仪勾结日本建立满洲国也是分裂,共产党在江西等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搞红色武装割据就不是分裂。陈明带着偏见把明郑比之今天的台独,欺骗国人。国人不可不查。
在满清攻台问题上,根本用不到“收复”等词汇。台湾当时也没有被外敌占领,怎能用“收复”一词。满清攻台,是为了消灭消灭残明势力,地可以不要,人也可以不要,只是为了巩固在大陆的统治。施琅出于个人私利考虑,力主留下台湾,不滥杀人,是为了日后其家族霸占台湾大量地产和奴隶,怎能用“统一”来歌颂。
唯物主义者从来都是动机和效果统一论者,在施琅攻台这个问题上,充分暴露实用主义者只问效果不问动机、道义、惟利是图的丑恶嘴脸。虽然他们今天如此称赞施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到了明天,为了他们新的政治需要,同样的历史完全又可以颠倒评价。
施琅是不是汉奸:在字面上的理解汉奸就是指背叛汉族投靠外族出卖民族利益的败类,但是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性质取决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有本体性质,历来都是“反华必反汉”。背叛汉族的同时也就是背叛整个中华民族。现在他们要否认汉奸的称谓,改为“叛国者”。他们称施琅仅仅是背叛汉族但不是叛国者。这也是他们一贯否认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自然带来的诡辩。是他们一贯否认古代中国具有民族国家性质的必然结论。
如今施琅非但不算汉奸,还被戴逸等官方学者宣传为爱国者,在今天的官方学者看来,今天的“爱国”不是爱民族国家,而是要爱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把爱国定义为爱政权本来就是荒唐可笑的,让古人爱未来的国家政权,更是荒谬绝伦,时空错乱。难怪大家都认为给汪精卫平反只是时间问题。
陈明搞《施》剧,谈的不是学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一道闪电
和陈明等讨论问题现在看来是笑话了,根本不是学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他们能站稳立场不动摇的原因在于背后有势力有靠山。那么就从陈明的言谈来看这股势力的愚蠢和非主流。
他们真是鹰派吗?
陈明说他策划这个选题是“想振作决策层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意志力和决心”,“必须拿出与挑衅者血战到底的气概。”,“一次打不下,可以再来第二次第三次。这就叫血战到底。”。“台独分子最怕的是全国人民制止台独事变的意志和决心!甚至能力都不是最重要的。”
陈明骂反对者就是腐儒“他们是一些虚骄的汉族主义者和冬烘的原教旨主义者”。“没有什么政治常识和知识也没有多少兴趣和热情。爱国,不只需要热情,也需要智慧。就他们发出的声音判断,可以用八个字作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那么看看到底谁是腐儒?
一、中央对台的政策是四个绝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 国家制定的对台法律是《反分裂法》。那么陈明背后真是中央政策吗?
中央对台政策是政治家的眼光,战略家的决策,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为目标。以团结大多数台湾同胞为目的,打击的是少数台独分子。而陈明却眼睛死盯着少数分裂分子,陈明自己引用台独分子的话说,“你不打,我就独”。于是把解决台湾问题孤立的放在“武力统一”上,要不断表达“意志力和决心”。
这是错误的,就中央的政策而言,什么时候动摇过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什么时候没有清晰表达过坚决反对台独的意志?什么时候放纵过台独?从96年军演到《反分裂法》的制定,给台独分子的信号清晰又清晰。何劳你陈明来鼓动。
另一方面,前十年对台工作在民间交往,在团结大多数台胞的工作上却做的很不够。也给台独势力歪曲大陆政策留了空间。造成“大陆不讲情理只会武力威胁”的假相。 这点从去年开始才有所改变。也取得很大的成效,直接影响了台湾政局。 就这点来看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工作来做。
由此可知陈明背后的势力是愚蠢的势力,也是非主流的势力。试图用《施》剧来重新取得主导权。他们关心的根本不是台湾问题而是权利地位和影响问题。
二、从军事战略角度分析陈明背后势力的愚蠢和非主流。
陈明说“必须拿出与挑衅者血战到底的气概。”,“一次打不下,可以再来第二次第三次“。如此偏激的言论一般而言能激起热血青年的“热血沸腾”了。陈明可称是愤青了。但是要是军事家说出这话,应该被枪毙了。
第一、《孙子兵法》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左传》有“夫兵犹火也,不缉将自燃”,要慎重用兵。 这和中央的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只要是中国人,什么都可以谈”相一致,即便是用非和平手段,也并非一定用武力解决。
第二《孙子兵法》说:“夫兵贵胜不贵久”。“久则钝兵挫锐”,“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可见作为军事家特别是进攻的一方,最反对的是战争的持久。特别是现代战争,消耗太大,成为消耗战的局部战争是哪个国家也承担不起的。对台军事斗争的要求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第三、从战术上讲。《孙子兵法》说:“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大陆对台军事斗争准备了多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一旦发起战争,速战速决当然应该成为我们的战略战术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要求。
第四、陈明说“台独分子最怕的是全国人民制止台独事变的意志和决心!甚至能力都不是最重要的。”
想不到这种“精神万能论”还有市场,普通的军迷都会联想到林彪搞的“突出政治”,“精神原子弹”。明末腐儒的名言是“平日空谈心与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可见到底谁是“腐儒”?也可见陈明背后站的不是负责任的军人。
从国家战略上讲:国家的战略目标立足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上,“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台湾问题是中国复兴路上的众多问题当中的一个,在整个世界战略格局中中国还面对其他更凶险的外患。 应该而必须把台湾问题放在整个战略目标和环节当中去考虑。而陈明却把这个问题当作了整个目标。要把国力、精力、资源、财富、全国人民的工作中心全部转到台湾问题上,把国力耗尽也在所不惜。这是明智的政治家、战略家的言论吗?
三、陈明映射历史和现实,不顾事实,不当类比。
国家制定了《反分裂法》,所谓反分裂,就是原来是国家统一的,现在有人搞独立,不认同是中国人。 看陈明的荒谬逻辑:“现实中的台海问题已经是糟得不能再糟了!造成这一僵局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民进党及其支持者不认同中国。”这里陈明把台独标志也归为不认同中国。那么不认同中国就是分裂,就是台独,这点大家都无异议了。但是陈明却把郑氏集团归为不认同中国人的台独分裂组织,这就比较好笑了,从历史来看满清还远远没有到认同中国人的程度,也不被人们认为是中国人,这点请看“满清政权的性质:谈谈满洲人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而郑氏集团是中国人却根本没有人动摇也没有人怀疑。陈明却反而认为郑氏集团要不认同中国人了。
事实上只要有明朝残余政权的存在,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满清是中国,这个道理大家想想就明白。
陈明的可笑荒谬之处很多,很多观点不值一驳。
他自己说:我的“影射”就是“为当前政治服务”根据就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嘛!”。这真是对布罗洛尔的侮辱,也是对历史学的侮辱。陈明乖谬如此之多,奇怪的是国内主流舆论却十分平静,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从上面分析看得出来,陈明这时跳出来,根本不是学术之争,而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
反驳“民运”歪曲“施剧风波”
《施琅大将军》电视剧风波谈“中华民族”主义 (转)
民运王希哲
我至今没能看到该电视剧。仅从网上争论,谈点对风波本身的看法
一、世界有近代意义,由世界体系承认而保障的主权民族国家,是世界资本主义兴起后的事情。体现在中国,则大约是以清俄《尼布楚条约》为标志的事情(《尼布楚条约》以拉丁文为正本,对中国是划时代的。说明中国开始懂得近代主权国家边界的确定和保障,要有国际的承认)。而“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共和的国家概念,则是在继承了前清全部国家遗产的基础上,由“中华民国”正式确定。因此,现代“民族主义”,由孙中山先生定义,共产党人接受,指的是“中华民族多民族共和的民族主义”。对内它讲求各民族的平等和融合;对外,它强调反抗帝国主义强权的侵略和压迫,维护国家统一。这种民族主义,不同于自远古到近代前夜的中原汉族民族主义,虽然因中国汉族的主体地位,它存在了基本的精神传承。
二、世界,包括亚洲中原地区及周边,进入近代之前数千年各民族的开拓疆域,征战,都不过是进入近代主权国家前的漫长的熔冶过程。它民族的忽兴忽灭,它疆域的或巨或细,都对进入文明后的由世界体系承认而保障的近代主权国家,没有实际法律意义,可资参考,不能为据。
三、施琅是个矛盾人物。他恰处在世界和中国从古代进入近代的关节线上(康熙时代)。他以汉官降清,站在古代汉民族主义的狭隘立场,他的形象应是反面的;但站在近代中华民族共和的大民族立场,他代表中央政府粉碎郑家台湾独立国企图,挥军平叛,正式纳台湾于中国行政版图,千钧一髪抢在了世界近代主权国家确立的历史临界线上,他主观当然无论如何意识不到这一点,但他客观为中华民族立下的历史功勋,则是彪炳千秋,可享万世之祭的。
四、站在近现代大中华民族立场上肯定施琅,与传承从屈原、田横、苏武、岳飞、文天祥到史可法无数英烈的古代中国汉民族主义的爱国精神,并不矛盾。因为我们需要继承的,是他们身上体现的威武不能屈的反抗外来侵略压迫的汉民族精神,而不是拘泥他们那个历史时代的楚国、齐国、中原国的狭隘爱国立场。
五、总会有人拿日本说事。说是若二战日本赢了,占领了全中国,日本也是“中华民族一部分”了。我这样回答:谁要你古代不成功!
日本民族与中原汉民族,系出同源。“大化革新”全盘接受唐的典章制度后,更是全面中国化。与中原周边强悍少数民族一样,也历来有入主中原当一回“天国皇帝”的企图心。从丰臣秀吉的计划可以看出,他打算灭明朝后,定都北京,在中原分封诸侯,自己坐镇宁波,显然,还是把日本视为中国战国秦汉时代的一个有霸主心的诸侯国。他没有成功,满族的多尔衮成功了。大清帝国进入近代倾覆,满族熔入中华民族一部分,大和民族仍在圈外,历史不能再来,这个格局,就只好定下来了。
而二战时的日本,早已不是一个心理上“中国诸侯国抢占中原”的日本,而是一个早已厕身帝国主义列强,视“支那”为口边肥肉的强权,又处于一战后,早已确立的近代世界国家保障体系中。这就决定了它若二战对中国胜利,不可能再熔入中华民族,而只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奴役国和殖民压迫国。
今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才可能完成千年历史宿愿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就是在中国充分强盛的前提下,一个中日等东亚国家平等自愿联合的“东亚联邦国”的诞生。在这个基础上,再花千年,一步步走向没有民族国界的世界大同。
2006年4月2日
对‘《施琅大将军》电视剧风波谈“中华民族”主义’之反驳
一道闪电
这帖子有两个关节点,本贴狡猾之处在于,利用满清古代国家和近代国家性质在过渡过程的模糊,利用“转换关节点”。让满清王朝两头占便宜。该贴子称满清所谓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有“国际承认”性质,(实际上《尼布楚条约》真能保障满清国土吗?)。而近代国家(殖民国家)按联合国宪章所要承担的责任和法规却一笔勾销了。至于作为古代国家拥有的好处,我在“满清政权的性质:谈谈满洲人的“中国人认同问题”讲清楚了,细细读过自然明白,这里不重复。
其一、该帖子特别强调法律意义,认为进入近代以前的民族国家认同由于没有国际法律上的确认所以没有意义,事实上,国际间条约协定从来不是什么神圣不可动摇的, 二战后的反殖民运动就是在近代以前就有的亚非民族的自我认同,自我意识而要求独立反殖民的,而且很多也取得了成功。如何能用过去的国际条约束缚呢?该帖贴主用“国际法”把国家民族的历史深深的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实际根本没有那么深。英国、法国西方国家不用说了。就连日本、朝鲜、泰国也都有自己民族国家的历史延续,并没有深深的割断。
其二 该贴子说由于和俄罗斯签订了边境协议,对中国是划时代的。那么康熙时代满清帝国是不是要算作近代民族主权国家,是不是至少具有主权国家的性质?如果有,那么是不是可以向前推延到满清立国就有了近代主权国家的意义。
如果满清算近代国家,那就不可避免的承认满清是近代殖民国家,对于殖民国家,反抗殖民统治是不是正义的?那么明清战争又如何算作统一和分裂呢?
其三、如果认为在康熙消灭明郑时期,和俄罗斯还没有签订条约,严格来说那么就不应该算近代国家。那么满清灭明郑又何来近代主权民族国家的意义呢?同样道理如果认为满清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后已经在国际上确立了近代主权国家的性质,那么之后发动对准葛尔部落的战争算不算殖民战争?
其四、帖子中的另一个关键之处在于,他认为古代民族国家没有国际法保障,不承认有主权国家的性质,也就没有侵略和反侵略之说,同时也就不承认有“民族英雄”。古代中国对日战争也因为都不是近代民族国家,所以日本侵朝和明清战争的性质是一样的,也不应该有民族英雄,那么戚继光的民族英雄称号也该拿掉了。还要剥夺“圣女贞德”、李舜臣的民族英雄称号, 就这点而言,这种观点也不会为世界接受。我认为古代民族国家主权不完整,并不意味着没有主权,对外交往性质和现代民族国家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古代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仍然可以类比近代国家的反侵略战争比如抗日战争,这也被国际公认。当然对于没有形成国家的那些民族、部落则是要区别处理的。
其五、 此帖子还是用了历史实用主义的观点,历史观的选择是从今天的现实政治利益出发的。 因为我们继承了满清的国土,那么就要承认满清的“殖民政策和地位”。该贴称评价施琅要“站在近代中华民族共和的大民族立场”这就是典型的从当前政治需要出发,反历史主义的观点。既然持这个观点,又何谈施琅会“彪炳千秋,可享万世之祭的”。有什么根据认为万年之后“中华民族”不会发生变化,中国又不会发生变化。就凭所谓的“国际法”能永保国家主权吗?这不是笑话。同样道理既然我们采用了“实用主义”历史观,我们是否应该承认近代西方国家发动的殖民战争,以及殖民战争的战利品,也就是殖民地是正义的呢。 比如美国建国初期对印地安部落的殖民战争,那么应该算作伟大的统一而非扩张。日本人如果从当今日本的现实民族利益考虑也应该认同他们发动一系列殖民战争。更重要的是那么按联合国殖民地自决决议我们反而应该不反对新疆等地独立才对。
其六、关于“中华民族”形成的概念可以参考“中华民族刍议”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存在,决不是由于辛亥革命“五族共和”而出现,这也是当时各种人民的共识。那么对于其他民族则是归向于古老的中华民族而出现的新的“中华民族”之实体。
即便是从多民族共和的现代民族主义出发,也没有理由说在明清之际有发动残酷战争进行“统一”或者说“殖民”的必要。在现代民族国家内部首先要求的是各民族平等、自愿。坚决反对残酷屠杀迫害其他民族。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应该采取的是民族自决,独立。坚决反对打着统一的旗号去征服,奴役。这与贴主初衷又相反。
其七、帖子中说不能站在“古代汉民族主义的狭隘立场”这点不确切,古代没有汉民族主义,有的只有“文化民族主义”,这点可以读读“重修“清史”,又一部《清史稿》”“里的论“华夷之辨”。和“痛批文史界的“歪理邪说”,恢复“文化中国”史观” 关于古代中国是民族国家,该帖子是不承认的,于是错误的把屈原、田横和岳飞并列。就这点可以参考“古人有民族意识吗?中国古代是否是民族国家?”
其八、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性质和地位从何时开始,这点可以探讨,我认为是由“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所确立的。民国政府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对外条约的性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至少也应该从鸦片战争开始,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和行为对于中国人对于满清统治者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认识过程。国家性质也是在对外交往中逐步向近代国家转化,封建王朝的性质(包括领土主权人民等要素)不能因为仅仅一纸边境划界协议其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而这种国家间的划界自古就存在的。如果说一纸《尼布楚条约》就能改变满清王朝的性质,那么在之前的满清为攻打明郑勾结荷兰殖民者签订的分脏协议是不是近代国家性质的条约,是不是近代国家行为。再往前说,郑成功打败荷兰,接受荷兰殖民者的投降是不是近代国家行为。
所以说现在史学界不会因为《尼布楚条约》把中国近代史推到康熙年间。
满清不“统一”台湾,台湾就会永远分裂吗?
一道闪电
《施琅大将军》再次展示了滿清奴化文化的特性。即使在台湾问题上,同样存在着不同的统一方式。是现代意义上的统一,还是野蛮时代的征服,两者的性质根本不同,所产生的后果也必然不同,对于国家命运的影响也完全不同。
某些人为了给施琅摆功,“统一神圣论”成为不证自明的公理。不论是谁来统一,何时统一都是绝对正确的。先不说野蛮人的征服不是统一而是侵略和屠杀。就拿共产党也不是把统一放在第一位的。 在解放大陆之初共产党没有收回 香港、澳门、甚至旅顺等地。 那么历史证明到底正确不正确呢?今天中央的政策还是“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不是把统一放在首位。对于明末,满清占领的地方越多,中国的灾难越大。满清的政权越巩固越是社会倒退。这点大家可以看看“为什么说满清入关是历史倒退”
那么如果满清不“统一”台湾,之后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即便是台湾自立了,会不会和台独分子一样不再认同中华?会不会形成南北朝局面?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刺激下会不会发生资本主义制度?就有人分析明郑海盗集团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要素呢, 那么在二百年后,会不会再度恢复中华?
还有人说满清不“统一”台湾,帝国主义就会入侵占据台湾。我认为就这点而言可能性不大,满清海防那么弱,西方列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台湾没有兴趣,而是日本率先对台湾动武。满清对台湾仍然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任日本嚣张,最后还割让给日本。把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留到今天。这才是非常非常不幸的!!!
满清这种野蛮、落后政权占领的土地越少越好,陈明等“统一神圣论”根本站不住脚。
陈明说:“我们无法设想,靠着明朝那腐败的政权和羸弱的兵”。“如果当时不平台,或平台未果,那么就有永远失去台湾的危险”。这就是静态的观点看问题,谁能肯定二百年内,明朝不会发生变化,政权不能更迭,台湾明郑政权就不能反攻大陆。大家都清楚20世纪前的先发资本主义国家,立国之初都是以“统一”、“扩张”为特征的。当年西方殖民者,二万人就能占领京师,几千人就能迫使满清妥协投降。如果明郑集团一旦成为资本主义列强,加上中国人不灭的恢复中华意识,对于腐朽的满清肯定是摧枯拉朽。由明郑统一中国不是不可能。陈明等的错误就是假定了:台湾明郑永远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永远没有力量恢复中华。
陈明等人(包括现在的史学界)都有个古怪的假定,认为满清的治下的民族组成和版图是中华民族最好的结果,认为汉人不可能再有开疆阔土的壮举,不可能爆发资产阶级改良或者革命。这种假设之荒唐在于根本不加证明就使用,所以他们往往把汉族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对立起来。
现在的学界,谈论满清灭郑问题时候,都基于两点假设,其一、满清之功在于开疆扩土,为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而这点是汉人政权所做不到的。其二,明郑势力没有能力光复大陆,只有分裂割据的前途。这两点假设其背后的根本性认识在于:明郑集团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而这恰恰是值得怀疑的。
对于明郑集团发展为资本主义国家有三条有利因素。
其一 有复国图存,富国强兵的强烈欲望。从历史上看,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资本主义改良就是因为统治者有富国强兵的强烈欲望,典型的是俄罗斯彼得大帝和日本的资本主义改良。
其二、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强大的海上力量是资本扩张和殖民地开发必然的要求。以明郑的图存必然要保持强大的海上力量也必然在和西方殖民者的较量交流中得到升华。这是东西文明的碰撞交流,也是制度上的竞争和交流。当时的西方殖民者,在远东力量是不强的,在这种不太强烈的碰撞中,受益的是落后方。“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真正的行动,并且会早二百年实现。
其三、有交流开放的政策措施。台湾地处西方殖民者向中国、日本、朝鲜扩张的必经之地,想闭关锁国都难。历史证明只要坚持“交流开放”政策,从政治上、经济上、意识形态上必然纳入新兴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一句话“和国际接轨”是必然之路。先进文明的传播和吸收也是必然之路。
明郑集团有这三项有利因素,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列强到是可能性更小。
证明明郑集团不能发展资本主义比能更困难,陈明等官方学者人以最坏的假设“永远的分裂”作为立论基础赞扬康熙攻打明郑,这是很不严谨的。
关于明郑集团的资本主义性质,具体分析请看倪乐雄写的:
“制海权郑氏水师军事-商业复合体资本主义萌芽──兼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再思考””
认为台湾明郑集团会独立,会永远和大陆分离的。既不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更不明白儒家思想。资本主义制度出现后,市场和原料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作为明郑政权最好最近的原料市场就在大陆。
自古儒生都有着拯救天下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救斯民以水火”,“治国、安邦、平天下”。 孟子说“天下定于一”,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汉贼不两立”是儒生们的共同信念。还有历代文献、史料、文学这些渗透中华人文精神、儒家伦理的书籍,在儒生们学习中,都应该明白自己是中国人,要寻根问祖。要恢复中华。
“死去原知万世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人,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天下儒生共同的心声。
明郑在台不会抛弃儒家思想伦理、也不会否认自己是炎黄子孙。大陆有在台汉人的祖先陵墓,有难以割舍的乡情,同是炎黄子孙。在古人看来,炎黄子孙不论在何地都是中国人。历史上,即便以妥协、投降、厌战为主的弱宋,一旦有机会,统治者都不放过任何一次收复失地天下一统的梦想,灭辽、灭金都是主动出击。而在满清统治下的人民盼望王师北伐的愿望则更是强烈的。何况有强大资本主义制度作保证,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政权呢?拿现在台独当局反推明清时的明郑集团,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是粗浅历史观,历史实用主义指导下的荒谬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