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文化才是我们东北的地方主流文化,满文化不是!
作者:朕岂囚龙
东北自古就是汉文化圈。古代汉族人把他们活动的区域划分为九州。《周礼》云:“东北曰幽州”是为古九州之一。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其弟召公于幽州,称燕召公,为燕国的开国之君。成王在位时,召公为三公。《史记》称“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可见在当时,召公不仅作为诸侯保有燕国在东北的领地。而且作为辅政大臣,治理着半个中国。与当时的圣人“周公”地位不相上下。召公治理西方,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因曾在某棠树下办公决狱,召公死后,国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而不敢伐。并作《甘棠》之诗以咏之。诗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公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公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公所说。”此诗被孔子收录在《诗经·国风·召南》中,后世亦多以甘棠为典故赞美他们所爱戴的父母官。召公也是史书上详细记载的第一位青天大老爷。
到了春秋时代,燕庄公和齐桓公一同尊王攘夷,反击山戎等异族的入侵,为捍卫华夏文明成果,做出了重大贡献。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其实这里面也有古代东北汉人的功劳,管仲只是燕齐两国人民的代表。战国时期燕国空前强大起来,燕将秦开击退东胡,略地千里。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等郡。燕昭王时燕国国力进入鼎盛时期,燕将乐毅率六国联军打得齐国只剩两座孤城。燕国真不愧为战国七雄之一。直到最后亡国之际,燕国君臣还上演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幕恐怖活动----荆苛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诗最能体现东北汉家儿郎慷慨豪迈的爱国情操。
可见东周列国时的幽燕文化,实为华夏文明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化复苏的今天,各省都很重视特有的地方文化。山东有以孔子为代表的齐鲁文化,湖北有以屈原为代表的荆楚文化,可为什么伦到我们东北就变成了满文化。我们的召公有甘棠之颂,与周公齐名。孔明自比管仲乐毅。我们的乐毅与管仲齐名。还有名君如昭王,刺客如荆苛哪个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哪一个不可以作为幽燕文化的代表。在东北毕竟汉人多啊,我们汉人可以和满人一起融入满文化。满人也一样可以和我们汉人一起重温那段壮怀激烈的幽燕文化。政府在大力开展满文化活动的同时,怎么把我们的幽燕文化置之不理?山东人祭孔子,湖北人祭屈原,以示不忘本。我们东北人连满人的祖先都祭祀了,为什么不能祭祀我们的召公。父作之,子续之是谓孝;继承先祖遗志是谓孝。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居于长城内外,他们不惜牺牲生命抗击异族入侵,保持汉家的风俗传统与文化习惯,用血肉之躯筑成了一道捍卫华夏文明的精神长城。可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居然背叛了先祖们用生命来捍卫的民族尊严,我们在伦为满州奴隶300年后,居然为虎作伥,为奴役过我们的文化而叫好。难道你们忘记了我们曾经是广袖深衣,峨冠博戴,飘逸优雅的一个群体,而象长衫马褂,金钱鼠尾,奴颜婢膝之类的遗风秽俗正是我们被强制役使的耻辱的标记。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展示的是国力强盛的汉朝文化,政治开明的唐朝文化和繁荣昌盛的明朝文化。而作为东北人我们应该展示的则是慷慨豪迈的幽燕文化。至于满清文化,大家有空看看历史。对内它是一种奴役汉人的文化,对外又是一种被洋人所奴役的文化。是一种充满着奴性的病态文化。对于这种病态文化我们只好做为历史教训来反省。现在全国各地的文化都朝着健康的方向在发展,在这个文化复苏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东北却因为满文化复苏而搞得奴性四处蔓延,岂不可悲?所以我奉劝东北同胞们应该把幽燕文化定位为地方主流文化,有节制的开展满文化活动,并理性的对待之。一个汉人整天被些格格,阿哥,娥娘,阿玛迷得晕头转向,却对本族的历史文化一窍不通。这样只会叫外地人瞧不起我们,外国人看不起我们,丧失掉我们作为东北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