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割裂民族和文明的传承关系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作者:高阳裔
汉族、中华和华夏是三位一体的,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和继承者,而华夏称民族是汉族的前身,称文明则是对汉族文明的称呼,中华既有与华夏文明一致的意思外,更含有国家的精神,这三者都是统一的,就象以色列、犹太、希伯来一样,虽然外延有少许的出入,但做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中华文明是以伏羲的太极八卦为起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思想为辅助,以百家为补充,以中华历史代圣贤忠烈为楷模的一整套文明体系。所有的反华、反中也就是反汉者,无一例外的想把这三点割裂开来。只要一看到谁想将这三点割裂开来,就可以断定其必是中国的敌人无疑。我想说的话是说给汉族人或者是身份证上被政府划成非汉族但仍自认为汉族的人,因为我们是有着共同文明认同基础的人,只要汉族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其他民族的人是无法成为我们的对手的。
现在关于满清和中国的关系的真相日益为人们所了解,那就是满清是一个异族的殖民王朝,是中华的亡国时期的事实,满清极端专制和腐朽的文化不属于中华文明,不能把满清文化当成中华文明。只有这种思想能被汉族人普遍了解和认同,中国才有振兴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一个对自己文化有信心的民族才能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也才能不产生民族和文化认同的心理危机,才会有把文明传承一去的使命感。只有汉族人普遍具有这种思想,一个以汉族为绝对主体的中国才可能在未来成为一个强国。这正是所有反华反汉的人最为恐惧的,所以他们千方百计的把满清文化当成中华文明的代表来以此诋毁中华文明,使一些人把对满清丑恶的厌恶逐渐转移到对中华文明的误解上,其心至毒,其计至险。满清文化是反中华文明的,其中有阴毒和狡诈,愚昧和胆怯,却没有中华的尊严和智慧,而满清延续至今的奴才文化和专制思维,以及对国家、民族、文明认同的错乱正不断干扰着中国的复兴。
有人会问,难道中华文明没有缺点吗?难道不准人们反思吗?难道要让的古老僵化的思想束缚中国人吗?
我想:任何一个文明都会有缺点,古希腊罗马文明灭亡了多长时间?可是西方却从没有因为古希腊罗马的灭亡,就将其当成文明本身的缺点,更没有象一些中国的文化虚无者那样因为中华文明的暂时落后和失败就要将其当成垃圾彻底的抛弃。恰恰相反,哪怕与古希腊罗马并无血缘继承关系的英美德法俄等西方强国也以自己继承了希腊罗马文明而自豪,而当今的希腊和意大利其实已经与古希腊罗马很少有血缘和文明继承关系,却更无时无刻不以自己是古希腊罗马的正宗继承人自居。
而汉族做为血缘和文明没有彻底中断过,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继承人,比之世界上其他民族有着认同性和延续一致性上的最大根本优势。中华文明不可能十全十美,但缺点只是整个中华文明的一小部分,而且其中大部分是被一些异族、汉奸奴才伪装后强加在中华文明身上的,我们在了解中华文明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对这些反中华文明的糟粕要坚决剔除,因为他们不是中华文明本质的内容。
反思是中华文明的一贯精神,儒家学说就有“一日三省吾身”的说法。但反思必须建立在自信、自尊、自爱的基础上,用理智的头脑进行的。以一些非本质的伪装的思想为借口,就要把整个中华文明批倒搞臭,说的一文不值。这种自轻自贱,自侮自伐,否定汉族和中华文明,同时也就是否定了自己。这种人只知怨天尤人,又何来反思可言呢?此种货色也就是天生的做汉奸奴才的材料,但同时所有人都不会把它们当成值得尊重的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就是形容此辈的。
过去一些人动不动就把“辫子、小脚、奴性”当成中华传统的代表,这是一些小知识分子典型的反传统狂热的歇斯底里。辫子和奴性是典型的异族统治者尤其是满清对中华文明的羞辱和摧残的结果,是敌视中华文明和中华亡国的标志,反辫子和奴性的同时却又把辫子强安在中华文明的头上,并以此来反中华文明,要全面西化,成为同样并不完美西方文明的附庸,而不是立足自身,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这只能说这种所谓的“知识分子”愚蠢的滑稽,愚蠢的可悲,恐怕他们才是奴性最强的一类人。
小脚作为一种陋习,本无分辨的必要,但小脚出现于五代,流行于南宋,全盛于明清,虽然历史不可谓短,但就象当代的整容、丰胸和近代西方的束腰一样,是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而非中华文明和中国历代政府的要求,属于一种不健康的审美观和病态的从众心理,所以我们不要把一种社会流行风尚硬往往文明里面塞。实际上,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颐和程颢的洛阳程氏家族从不允许本家族的女性包小脚,其理由就是包小脚“非圣贤之教也”。同理,西方值得我们学的也只是代表文明的部分,而不是身上穿孔,舌头分叉,头发染色、吸毒、乱交、换妻、乱伦这些东西,如果有人把小脚当落后,却将这些当成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以此来抛弃中华“文明”,接受西方“文明”,只能说明“它”作为个体无论是智力还是道德都已经退化到准禽兽甚或禽兽不如的地步了,可越是这种人越要无耻的把自己的无能和卑劣栽赃到中华文明的头上。
至于说到中华文明是僵化的文明大概是无知者的老生常谈了,这些人基本上对中华文明毫无了解,对中国古藉从不涉猎,只从ZG教科书上和反G亲西方的人那里得到了这个认识。虽然ZG和反G人士看似势不两立,但在对中华文明的态度却是出奇的一致。都是要把中华文明彻底摧毁后,由自己一伙自由的涂抹改造,属于典型的无知自大。相反,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所有文明中最具有主动提高意识的文明。
文明与文化不同,文明是一种高级的具有创造性和思想性的综合体,有着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全面性的认识体系。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度并具有相当时间长度的才有资格被称为文明。而文化则表现为局部的、低级的、非综合性的,依附于文明的。文明有主文明和亚文明的差别,主文明具有原创性、主干性和深远性,亚文明则是派生性、分支性和表面性。主文明延续至今的已经非常有限,主要是中华文明、印度雅利安文明、希伯来文明。与中华文明同时期开创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较晚的希腊文明都已经断绝,剩下来的只是已经残缺不全的遗迹而已。与印度雅利安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不同,中华文明从开始的阶段就建立了自新的机制,使其具有充分的升级理论空间。中华文明被记述和称颂的的远古先圣,如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都是做出了巨大的开创性发明创造的人物,这一点与世界其他民族大多主要对神、战争和性有关的远古传说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不断自新的基础。
自五帝以来,华夏文明的正式确立后,对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和提高就已经形成了理论。尚书中的“作新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说明了华夏文明的对不断进步的追求。而儒家思想也继承了这种对发展的追求。儒家《大学》中的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亲”当“新”讲,这种思想就是是中华文明能不断进步,生存至今的原因。也正是以满清为主的异族人对中华文明思想的破坏,才导致了满清三百年间中国全方面的倒退。在满清从政治上灭亡后,由于没认识到满清文化并非中华文明,不仅没有强有力的恢复中华文明本质,反而以全面西化做为反动,导致了中国始终没有真正国家思想基础,因为中国人毕竟是一个主文明的建立者,是不可能接受成为亚文明附属的待遇的,就象一只狗可能会接受别人给它剪毛、染色以便使自己更加美观,而一只老虎却不需要。满清的专制奴才思维受到上面有人热捧的现象,也是另一种反动,其中包含何种目的大家也该心知肚明,满清文化被宣扬可能正是某些人对其愚民、奴性、专制独裁和卖国理念的认同和向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