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胡化”?
华夏文明由于地理上接近古代世界上最大的暴力民族发源地,虽然自己以宽厚的肩膀抵御着蛮族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但仍然不能避免数次被蛮族征服的命运。地理上的占领我们可以重新夺回,而由于长期的蛮族占领导致华夏文明价值观的异化,却如附骨之蛆难以根除。以下偿试着寻找一些被污染的华夏文明价值观,为将来最终剔除它作准备。欢迎补充
一、沾染上游牧民族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恶习。
华夏文化倡导“天道酬勤”、“逆水行舟”、“吃得苦中苦”、“勤俭持家”等等优秀品质,因此汉民族最大的特点是勤劳、智慧,崇尚自己创造生活财富,“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以好逸恶劳、不劳而获为耻。而如果一个人看到别人比他富,第一感不是想到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赶上他,而是要想通过非常办法赶上他,甚而至于把人家打倒再分其家产,此种品性即为沾染上了胡人典型的不劳而获、以抢掠为能的恶习。我们应该提倡不要怀着怨气工作,不要强分工作的高低贵贱,凭自己的双手劳动获取是光荣的,懒惰恶习是可耻的,这些才是华夏文明的正统价值观。勤劳是支撑华夏民族走过五千年历程的最有力武器。
二、以傻大粗为美
华夏民族是一个聪明睿智的民族,我们的先辈理性与血性并存,做事精明细致,讲究“慎于思敏于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精细的策划是成事的保证,而盲目的躁动、不负责任的乱拍胸脯,这些所谓的“豪爽”举动不应该属于我们,那是做事不用脑的胡人习性。另一方面,后世酸书生在长期游牧暴力统治下形成了另一套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形成“只会想不会做”、“三思而不行”、“只动脑不动手”等陋习,所谓书生空谈误国是也,实则为曲解先贤,为自己偷工减料、畏头畏尾的行为找的借口。真正的华夏精神应当是“心动与行动”相结合,胸有成竹,当断即断。
三、不讲秩序没有原则
所谓“圣人不拘小节”,一定又是一个天大的谎言。从孔子等先贤身上,我们看到的恰恰是“拘小节顾大礼”,先贤们从衣冠礼仪、行坐之姿、为人处事各种细节上都严格要求自己,绝不擅越。不拘小节是处于原始生活状态下吃饱肚子就无事可干没有礼仪廉耻的胡人习俗,不拘小节的民族往往伴随着社会秩序混乱和原则性丧失,随之而来就是贪污腐败盛行。我们可以看到,至迟在唐宋时期,中国人仍然是一个有高度原则性的民族,包龙图的铡刀只认法不认情、苏东坡的兄弟贵为宰相自己仍被贬、当朝皇后找同姓大臣攀亲被拒……,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当时的中国人都非常有原则性,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相应地唐宋之前的中国官场总体也很清廉,这种清廉并不完全是靠严刑峻法维持,很大部分是出自官员们内心荣誉感的自律。后世中国人在官场上之所以毫无羞耻感是被游牧文明污染的结果,这并不偶然,今天凡是贪污腐化盛行的国家也都是曾经被游牧民族占领过的国家,因为胡人有见到喜欢的东西就留下的强盗恶习,反映在官场上就会顺手牵羊、伸手发财,蒙元贵族都是这种主儿,而被蒙元统治过的汉人建立明朝后,由于文化被污染,价值观异化,也出现了魏忠贤这种大奸臣。后来的满清本身就是游牧民族,这种现象当然不会少,号称盛世的康乾时期就有螯拜这样的权臣、和绅这样的活宝,慈禧老妖婆更是不顾国难,奢侈与无耻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至于那些世袭的八旗库银兵,用祖传的肛门夹银子的绝技充当硕鼠偷盗国库,实乃人间奇闻,更是游牧经典特色(有汉族官员想罚治此恶例,却因涉及到八旗利益遭性命威胁而作罢)。所以要复兴汉族的文化,当从小事做起,凡事一丝不苟,坚持原则,做人当顶天立地,问心无愧。
四、不讲卫生,不爱整洁
华夏民族尚洁,这从各种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两千年前的晋文公在流亡途中仍坚持沐浴,明朝人被西方传教士称为全世界最爱干净的人,受华夏文化影响的倭、韩等国家也是出名的素洁民族。但近代以来中国人给人的印象却是不讲卫生,不爱整洁,这固然有一部分是环境变迁因素,但也不可否认更大部分是受某些当时的统治者影响,这些来自野蛮地区,浑身散发着羊臊味的民族,以身作则,不讲卫生,造成下层的汉民族学会了这种陋习,丢掉了自己干净整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