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寿衣之痛:不思民族之痛,反笑民族之伤
几位年轻人穿上汉民族服装“汉服”上街,被嘲笑为“寿衣上街”,并被人改了报纸的相关报道,贴在网上。此举引起汉服同好的同声谴责。
其实在特定情况下把“汉服”当成“寿衣”并没有错,汉服的确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就是“寿衣”的代名词。然而嘲笑汉服的人忘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好端端的汉服是如何变成寿衣的?就连汉族自己,也几乎忘却了,那场悲壮惨烈的、举世无二的“剃头易服”之痛。
自周朝开始就已经形成特定形制的汉服,历来为汉民族所珍视。元曲大家马致远在其作品《汉宫秋》中,就特别描写了这样一个情节:王昭君在和番的路上,在汉胡交界之处,将汉家衣服脱下,表示此心永远留在汉朝。汉朝的王昭君有没有这样做暂且不说,至少早在元朝时期,在汉人的心目中,汉服之于汉族人就是极其重要的——有些人说汉服是现代才生造的概念,实在是不懂历史之故。
三百多年前,华夏大地遭遇了一场因为“穿什么衣服”的问题导致的前所未有的浩劫。明朝后期,位于明朝的建州卫的满族起兵造反,开始还只是自称明朝的藩属,大明皇帝历经两朝都没有承认,因为建州卫是明朝领地,而不是像朝鲜、越南那样的藩属国;后来他们藩属也不做了,直接称帝;再后来就在汉奸们的帮助下顺利入关,侵占明朝首都北京。
满清入关以后,迫使占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臣服的一大措施就是“剃头易服”,将汉族视为性命的头发按照满族的规矩剔掉,禁止汉族再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汉服。汉族为了保卫汉服而兴起的抵抗遭到了残酷的屠杀。“嘉定三屠”,这个名词在辞海中是那么刺眼,试想一个小小的嘉定,却遭受了一屠、再屠、三屠!而罪名仅仅因为人民为了保留穿自己民族服装的权利!
大约满清统治者也知道民意不可强违到底,大约民众也知道亡国亡天下悲痛且羞愧,双方做了一定的妥协:汉族改穿满族服饰,但是死后可以穿回自己的衣裳,汉服——这就是“汉服”之所以变成“寿衣”代名词的由来啊!
它饱含了一个民族的血泪与旷世之痛!我们怎么可以不思民族之痛,反笑民族之伤!?怎么可以对着养育我们的母亲脸上的创痕加以嘲笑辱骂?!怎么可以对试图抚平这创伤的人们肆意嘲笑辱骂?!醒醒吧,曾经只能深埋地底的汉服!
起来吧,让我勤劳的双手为你抚平三百年的褶皱,让我良知的心温暖你三百年深处黄泉的冰冷的身,让我掬一缕阳光,请世人看见你灿烂辉煌的形制,看见你清雅脱俗的衣纹,看见你原本谦恭而大气、文雅而英武、超逸而进取的模样!
PS:历史的血痕已然淡去,我们并不是要籍重提“嘉定三屠”来掀起什么,我们只是要告诉某些怀着异样嘲弄的心态对待汉服的人,汉族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汉服,没有错,错的是无知的嘲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