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folliculitis)

毛囊炎(folliculitis)系化脓性球菌侵犯毛囊口周围,局限于毛囊上部的炎症,分为化脓性与非化脓性两种,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者或糖尿病患者,好发于头部、项部。毛囊炎初起为红色充实性丘疹,以后迅速发展成丘疹性脓疮,继而干燥、结痂,痂脱不留痕迹。皮疹数目多,但不融合,自觉瘙痒或轻度疼痛。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生于项后发际部位者称“发际疮”;生于下颌部者称“羊须疮”、“须疮”、“燕窝疮”;发于眉间者称“眉恋疮”;发于臀部者称“坐板疮”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毛囊炎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偶有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孢菌属和类大肠杆菌。毛发的牵拉、摩擦、搔抓引起的损伤,皮肤的浸渍,局部蜜封包扎及应用皮质激素等是引起毛囊炎的诱因。主要发生于免疫力低下或糖尿病患者,多因抓搔,皮肤受损,病原菌乘机入侵毛囊,而引起炎症。或与职业,或与某些治疗因素有关。经常接触焦油类物质,或长期应用焦油类物质或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以及皮肤经常接受磨擦等刺激,均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中医学认为,毛囊炎的病因多是湿热内蕴,外受热邪,熏蒸肺系,蕴结肌肤,郁久化热,热盛肉腐成脓,脓毒流窜,相互贯通,发为本病。或素体虚弱,卫外不固,外感热毒;或因皮肤不洁,复遭风毒侵袭,风外搏结所致。

临床表现

多见于成年人。基本损害呈与毛囊一致的红色丘疹,其中心有毛发贯穿,顶端迅速化脓形成脓点,周围绕以红晕。以后排出少量脓液,干燥结痂。愈后不留痕迹或有浅表疤痕,自觉瘙痒。头部毛囊炎会刺激发根引起剧烈疼痛。好发于有毛发及易受摩探部位,特别是头皮、后颈及背部,经常接触油脂或沥青的工人,则四肢常受累。易复发,一般愈后不留瘢痕。反覆发作者,称复发性毛囊炎。易发生在瘙痒性皮肤病基础上。

中成药

连翘败毒丸:每次口股6-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中医验方治疗

中医认为,毛囊炎系因湿热内蕴,外受热毒,郁于肌肤所致;或因素体虚弱,腠理不固,外受热邪所致。临床常见的证型有:

1.湿热型:证见臀部或四肢有散在的红色丘疹,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薄黄,脉弦。

2.阴虚型:证见素体虚弱,面色苍白,舌质淡或红,脉沉细。

【方药】

主方仙方活命饮:金银花30克,连翘、重楼各15克,赤芍、天花粉各12克,当归尾、浙贝母、白芷、乳香、没药、皂角刺各9克,炒穿山甲12克(先煎),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剂。

气血两虚型 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疹色淡红。可伴有面色发白,气短,纳呆,神疲乏力。舌质淡,少苔,脉细或细弱。

【治法】 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方药】

主方托里消毒散:生黄芪、党参各20克,当归、金银花、连翘各15克,白术、茯苓、赤芍各12克,皂角刺、白芷各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剂。

肾阴虚型 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可伴有耳鸣,腰酸腿软,烦躁不安,夜睡难寐,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

【治法】 滋肾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主方六味地黄丸:生地黄25克,山药30克,牡丹皮、泽泻、茯苓各9克,天花粉、麦冬各12克,生黄芪20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