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

(1)发作期

①寒哮 表现为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面色晦滞,遇寒即发者,

治法:宣肺散寒,豁痰平喘。

处方:射干10克,蜜炙麻黄15克,桂枝9克,五味子9克,干姜9~15克,制半夏30克,白芍30克,细辛6~9克,甘草9~15克。

加减:寒痰粘稠加旋复花9克(包煎),白芥子9克,莱菔子30克,苏子9克。

常用成方:小青龙汤、三拗汤、射干麻黄汤等。

②热哮 见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出不利,面赤,口苦,不恶寒者

治法:宣肺清热,涤痰止哮。

处方:麻黄15克,杏仁15克,石膏50克,甘草15克。

加减:痰多加川贝、桔梗、陈皮;咳嗽重加前胡、金沸草、白前;喘重加地龙、桑白皮、旋复花(包煎);发热重加大石膏量,另加黄芩、知母、双花;喘息缓解期加冬花、紫莞、五味子。

常用成方:白果定喘汤、猴枣散及越婢加半夏汤等。

(2)缓解期

①肺虚

治法:养阴益气,补肺止哮。

处方:太子参9克,麦冬9克,五昧子5克,陈皮5克,苏子9克,地龙9克,乌梅5克,磁石30克,紫河车6克,补骨脂9克,桃仁9克。

加减:偏气虚加黄芪;偏阴虚加生地、沙参、冬虫夏草;阳虚加附子、肉桂;血瘀加丹参、川芎;痰盛热瓜蒌仁,兼睥虚加六君子汤。

常用成方:百舍固金汤等。

②肾虚

治法:补肾纳气,温阳平喘。

处方:熟地、丹皮、泽泻、补骨脂备10克,茯苓、五味子各12克,山药20克,出茱萸15克,胡桃肉15克。

加减:偏肾阳虚加附子、肉桂、蛤蚧;偏肾阴虚加女贞子、石斛;咳嗽痰多加杏仁、苏子、半夏;食欲不振加神曲、山楂。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都气丸、人参蛤蚧散、蛤蚧定喘丸等。

专方治疗

(1)石英冲剂

组成:蚤休15克,旋复梗15克,麻黄9克,紫、白石英各3克,皂荚3克,生甘草6克。

用法:将上药浓煎成浸膏后和人珍珠层粉3克,制成冲剂,分为4包,每包含生药20克。每日2~3次,每次1包,开水冲服。哮喘发作时,半夜加服1包。连服2周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哮喘118例(支气管哮喘43例,喘息性支气管炎75例),结果临床控制5例,显效33例,好转7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4%。

(2)麻杏店甘茶汤

组成:蜜炙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12克,细辛2克,茶叶6克,生姜3片,大枣4枚,炙甘草4克,桑白皮15克,白果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64例,结果临床控制6例,显效33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7.5%。

(3)龙胆截喘汤

组成:地龙20克,胆南星15克,北杏仁15克,瓜蒌10克,枇杷叶12克,桔梗15克,川贝12克,防风15克,甘草8克。

加减:寒痰加款冬花12克,细辛10克;热痰加连翘15克,制南星15克;喘重加葶苈子15克,苏子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96例,其远期疗效如下:临床治愈28例,显效38例,有效2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9%。

(4)治哮灵片

组成:地龙5克,麻黄2.5克,苏子7.5克,射干2克,侧柏叶2克,黄芩2克,白藓皮1克,刘寄奴1克,甘草1克,苦参1克,细辛1克,川贝母2克,僵蚕⒈5克,桔红1克,冰片0.05克。

用法:经科学方法,将上药浓缩制成糖衣片100片,每片0.1克(内含生蕴相当子0。25~4汁,4~6岁每次4~6片,6~12岁每次6~8片,12岁以上8~10片。丑0个月为一疗翟°

疗效:共治疗523例,临床控制294例,显效122例,有效65例,无效42例,总有效率为92.4%。本方主要适用于小儿哮喘。动物实验证实治哮灵片有明显的止哮平喘作用,且安全无毒。

(5)金水六君片

组成: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熟地10克,当归5克,胡桃肉20克。

用法:按上述比例配方,研成细末,加赋型剂压片,每片含生药0.3克。服用方法,10岁以内,按年龄每岁每次服1片;10岁以上每次服10片,均每日3次,开水吞服。或研碎用白糖开水冲服。1个月为一疗程,连服2个疗程。在服药期间及服药后半年内禁食鸡、鸭、鹅、鱼、虾等。

疗效:共治疗138例,其远期疗效,临床治愈45例,显效45例,有效88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9.1%。

(6)失哮散

组成:干地龙15克,炙水蛭10克,蜈蚣10克,蟾酥150克,炙皂荚15克,麻黄6克。

加减:偏寒者加五灵脂;偏热者加重地龙;便秘加生大黄;痰不盛炙皂荚减量。

用法:诸药干燥后研末,装人胶囊内。体格强壮者每服6克,体弱者每服3克,每日3次,以参须煎汤送服。

疗效:本方主要适用于痰聚血瘀之哮喘患者。共治疗49例,临床控制及显效4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9%。

(7)麻黄雾化剂

组成:分为两组药物:①麻黄10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苏子5克,桔红5克,甘草10克;②麻黄5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5克,双花20克。

用法:将上述每组药物加水煎煮2次,反复过滤和浓缩,取液 50毫升,装瓶封口备用。前者用于寒哮,后者用于热哮。以超声雾化液进行口腔雾化吸入,每次雾化吸人时间为40分钟,每日1~2次。

疗效:共治疗60例。其中寒哮26例,结果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2例;热哮34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本病由于支气管痉挛、粘膜水肿、分泌物增多而引起通气阻塞,临床特征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咳嗽和咯痰。长期反复发作常并发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病率在我国局部地区调查约为0.5%~2.0%,有报道高达5.29%。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老年患者。

[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通过哮喘的家系分析,已肯定哮喘与遗传有密切关系,约20%的病人有家族史。

2.过敏原。外源性哮喘,大多是吸入植物的花粉、霉菌孢子,动物的羽毛,皮屑,屋尘,某些工业粉尘、化学性气体等;或进食鱼、虾、蟹等蛋白质,或接触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等而发生。

3.感染。内源性哮喘,常因人体对细菌和病毒的蛋白过敏所致,如鼻、咽、扁桃体、肺或体内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

4.冷空气刺激。吸入寒冷空气后,可诱发或加重支气管痉挛。5.精神因素。忧虑、委曲或气恼是最常见的情绪诱因。据观察精神状态作为哮喘发作的原发病因还是较少见的,主要能影响发作的次数和剧烈程度。

以上因素在发病过程中可相互影响而混合存在。

中医认为,“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雍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肺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认为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引发本病。

[临床表现]

在临床上,本病大致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外源性哮喘,多数病人有明显的过敏原接触史,发作时多有鼻、眼睑痒、喷嚏、流涕或干咳等粘膜过敏先兆,继之出现带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被迫采取坐位,严重时出现紫绀,维持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好转,发作将停时,常咳出较多稀薄痰液后,气促减轻,发作缓解。

内源性哮喘,一般是继发于呼吸道感染之后,故常见有咳嗽咳痰史,随着咳嗽的增加或持续不退,逐渐出现哮喘症状。在哮喘发作后,其表现和过敏性哮喘相似,但来势较缓,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哮喘症状时轻时重,缓解后又可有短时轻度发作。

哮喘发作严重,持续时间在24小时以上者,称“哮喘持续状态”。患者表现呼吸困难加重,吸气较浅,呼气长而费力,张口呼吸,发绀,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冷,脉快,严重时出现呼吸功能衰竭。

[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适当加强身体锻炼,如坚持医疗体操,打太极拳,慢跑,呼吸训练,气功等,以增强体质,预防此病的发生。

2.去除病因。尽可能找出过敏原,避免接触。及时治疗或去除鼻窦、扁桃体、气管、支气管、肺等部位的病灶,预防感染。

3.药物预防。色甘酸二钠对外源性支气管哮喘有预防性平喘作用。用特制的粉末吸入器粉雾吸入,每次20毫克,每日4次。噻哌酮(即酮替芬)口服每次1毫克,每日2次。对外源性哮喘亦有较好预防效果。

4.哮喘菌苗。常用三联(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奈瑟球菌)或五联疫苗注射0.1毫升,每周一次,每次递增0.1~0.2毫升,直至0.5~1毫升为维持量。通常用两个月后方有效。有效时连续使用1~2年。

5.日常中药调理。中医认为本病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当扶正治本,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可遵医嘱服用玉屏风散、六君子丸、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参蛤散等中成药物。

6.戒烟酒,多饮茶。吸烟会引起支气管壁痉挛,分泌物增加,诱发加重哮喘发作,因此要绝对戒烟,酒亦宜忌之。喝茶有利于排痰,解痉平喘,改善肺的通气换气功能,缓解症状,对哮喘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7.避免受寒过劳。在秋冬季节,寒冷刺激加上过度劳累,容易患感冒、支气管炎等,并由此诱发哮喘发作。因此在寒冷季节特别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过劳。此外,还要节制房劳,保持充足的睡眠。

8.注意饮食调摄。有些过敏体质者,常因吃了鱼、虾、蟹、蛋之类的食物诱发哮喘发作,因此平时勿食鱼虾海腥、生冷炙烩醃菜、辛辣咸酸甘肥等食物。宜食清淡、易消化且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少吃鸡蛋、肥肉等容易生痰的食物。

[辨证论治]

(8)地龙焙干,研粉,装胶囊,每服3克,一日二次。用于热哮有一定效果。蜒蛐(俗称鼻涕虫)10条,浙贝母10克,共捣为丸,每日2次,每次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