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本校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物理、地球科學)課程建議的學習成果格式,同學也可以運用在不同科目的學習成果撰寫上。範例同時還有建議同學事前該如何準備的提醒,以免大家把工作全部累積到學期末,沒有辦法好好完成學習成果的呈現。學習成果的重點請參閱「如何準備學習成果?」一文。
這學期的探究與實作課程,是以「颱風來了」為主題。老師從一開始教我們利用媒體的新聞報導來學習如何觀察颱風這個現象,推論颱風現象可能的成因,到練習提出可驗證的問題,讓我們學到如何觀察並描述一個自然現象,然後利用過去學過的科學知識來解釋它,並提出可驗證的問題。過程中老師還幫我們補充一些科學原理,同時也練習怎樣規劃研究和論證與建立模型的方法,對我們後來的研究分析幫助很大。當我們最後利用中央氣象局的觀測資料進行分析時,一開始就像進到颱風裡面一樣,完全不知到該怎麼著手。多虧老師提醒我們這學期一點一點練習過的探究方法,我們才能一步一步完成最後的成果。在最後分享成果的時候,同學互相吐槽和提問雖然很緊張,可是他們也給了我很多啟發和想法,讓我得到很多收穫。
事先準備的建議:
在這學期上課的過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單元是在第六週,那一週的主題是「氣壓梯度和風速之間的關係」。老師利用這個主題,設計一個規劃好的研究方法讓我們執行,讓我們練習怎樣可以透過這個方法來建立模型並且驗證模型的好壞。一開始我們連操作老師設計好的過程都有困難,在天氣圖上一直選不到好的位置來收集數據。老師就會提醒我們可以注意等壓線和測站的相對位置來決定採樣地點,後來果然就得到很棒的數據。活動完成之後,我們再重新回想一次老師的提問和研究方法的規劃究竟是如何搭配的,還有進行資料分析時應該注意哪些地方。這是我第一次用真實的觀測資料作的研究,可以得到一個還不錯的結果,讓我非常開心。
事先準備的建議:
我們最後選擇探究的問題是關於「颱風的風速」,我們利用老師一整個學期教給我們的方法,觀察颱風的特徵、運用中央氣象局的觀測資料、將數據進行分析和建立模式、配合颱風的相關知識、和同學討論出我們認為比較合理的推論,做出最後這份報告。原本我們預期颱風風速變化的規則應該很簡單,真正分析之後才發現有好多和預期不一樣的觀測數據。結果老師又額外花時間和我們一起討論應該怎樣篩選觀測數據,或是多考慮一些原本沒有注意到的變因,最後才終於得到比較一致的結果。
在做報告的過程中,我們組員之間有很多討論,有時候會因為討論發現解決問題的作法,但是大部分時候還是討論不出結果,很沮喪。有時候老師會來問我們討論的進度,老師偶爾會提示我們該怎麼繼續推論下去,有時候會給我們一個不同方向的建議。我們發現,原來以前自然課所學過的東西其實很有用,只是我們都不熟悉該怎麼拿來用。
當我們把結果拿出來分享的時候,很多同學都來問我們為什麼可以做出這樣的結論,我才發現自己沒有好好把數據資料和因果關係寫清楚,其實同學的報告也都差不多。很多我想到的東西,以後應該要想辦法寫出來,才能夠讓別人知道我的推論和想法,這樣彼此才能進一步討論。
未來如果我再學到新的科學知識,我都一定要好好想清楚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如果還可以找到實際的例子就更好。然後我要練習好好把一件事情用科學的描述方法把它寫清楚,才能夠讓自己想清楚,也才能夠讓別人也看得懂。
建議可以整理的內容包括:
上完這一學期的課真的很開心,原來課本上學到的知識真的可以用在日常生活裡,而且科學的觀測和研究其實並沒有很難,只是我們過去一直沒有機會接觸到。非常感謝我的組員這學期幫了我很多忙,有些時候找不到資料都是他們教我。一起討論的過程也激發出很多不一樣的想法,都是我自己原本沒想到的。如果未來有機會,我也有點開始想要研究颱風這個現象了,畢竟在全球暖化的情況下,颱風對臺灣的影響一定會越來越大,我們一定要對颱風這個現象有更多認識,才能減輕颱風對我們的危害。說不定,未來我們還有機會可以「利用」颱風。
事先準備的建議:
第N週 老師要我們練習從新聞媒體對颱風的報導資料裡面,整理出颱風的特徵描述。我學會怎樣從新聞報導的文字中,將颱風造成的影響以及颱風的特徵摘錄出來,整理成對颱風的描述。原來有些新聞報導沒有太多實際內容,有些描述得很詳盡。
本週學習單:drive.google.com/file/d/11svSGaQ1ol98Bjyi7wCvM-NqjyIkuX9_/view?usp=sharing
第M週 我們練習從地面天氣圖讀取氣象觀測站的觀察記錄,並且利用等壓線的距離和風速觀測資料,推算出氣壓梯度和風速快慢之間的關係。這讓我學會利用簡單的數學直線方程式(Y=aX+b),就可以建立兩個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還可以用來預測自然現象的變化,原來數學可以用在這樣的地方。
本週學習單:drive.google.com/file/d/1hWR6vTKrty5heQ0vN3Xs88FToY3-FNN0/view?usp=sharing
事先準備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