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

《覺知之心》阿姜放 著 Ⓞ 坦尼沙羅比丘英譯 Ⓞ 良稹 中譯

實證

§[對一位禪修遇到難關的弟子的談話錄音。]

一旦心確立在呼吸上,接著你要嘗試把心從它的所緣中——也就是呼吸中——分離出來。要這樣看: 呼吸是一種元素,是風元素的一部分。對呼吸的覺知是另一種東西。因此,你有合在一起的兩件東西。等到你能夠把它們分開時——也就是,透過意識到呼吸[氣]的本質是一種元素時——心就能夠獨立出來。畢竟,呼吸[氣]不是你,你不是呼吸。當你能夠把事物這麽分開時,心就獲得了力量。它從呼吸上被釋放出來,對呼吸的每一個側面都有了智慧。念住充足時,它對呼吸的所有側面都有智慧,能夠把自己從它們當中分離出來。

假若你正在這麽修時,你的心有力量,你的念住敏銳,那就是洞見升起的時候。知見在那時會升起來,讓你知道你真的放開了。不過,如果你的念住仍然薄弱,就放不開。只有當你的念住真正有韌性時,才會有念住與洞見的同時升起。

這件事,你一有機會就得觀。當你能夠把心從它的所緣上分離出來時,它就從它的一切重負當中獲得了自由。因此,把你的注意力就往下放,放在心的部位。使它連續集中在那裡,然後觀察呼吸[氣],觀察是什麽在覺知呼吸。要盡你所能詳細觀察,最後你會看見,它們相互是分開的。當它們分開之後,就給了你朝內進一步探索的機會。一旦你觀察了這一個元素,你會發現,你所瞭解的,適用於其它一切。

觀呼吸時,你會發現,它不是一個生靈、不是一個人——那麽有什麽可攀附的呢? 你不能把它當作你的自我來抓住,因為它自行其道。觀呼吸時,你會看見,它沒有身——沒有頭、沒有腿、沒有手、沒有腳,什麽也沒有。看見這一點時,你就如實把它放開了。

經文中說: Cago patinissaggo mutti analayo——舍離、棄絕、解脫、放開。你從呼吸[氣]中搬出。你撤走對它的關注。你不再把它當作你的家——因為它不是你的。你如實把它放開。你把它交還。不管它有什麽,你把它還給自然。所有的元素——地、水、風、火、空間——你還給自然。你讓它們回到來處。當你觀察所有這五件東西時,會發現,它們不是一個生靈、不是一個人,不是我們、不是他們。你讓它們全部徹底回歸原來的屬性。

這就把我們帶到了心,就是覺知這五種元素的那個東西。它現在要和什麽住在一起? 把你的觀察力放在覺知這個元素上,如今它獨立凸顯,什麽也不剩下了。檢查它,看什麽是什麽,那時候另一層洞見將會升起。

如果你想要能夠如實放開一切事物的洞見,就必須有一種從放開的動作中升起的特別領悟。如果沒有這個領悟,你的放開只是一般的、俗定的標籤或辨識。它是世間明辨。不過,當這個特殊的領悟在放開的動作中升起時——你一放開,果報即刻對你回現,證實、確證發生的是真事——你知道,已經放開了。接下來你體驗到內在的清淨。

這就稱為出世的明辨。當領悟在內心升起,證實你的所知、所為時,那就稱為出世明辨。只要這個領悟沒有升起,你的明辨仍然是世間的。因此,你就繼續觀察,直到所有因緣成熟起來。等到它們成熟時,你不需要再做什麽了,因為出世明辨一升起,就徹底穿透了事物。它一點不像世間明辨。

因此,我們的修行路,就是仔細觀察、探索事物。不停地用心觀察,直到你達到某個關鍵點。當心達到這個地步時,它自己就放開了。之所以這樣,是它達到了圓滿——內在的佛法達到圓滿——它就放開了。一旦放開,果報立即顯現。

因此,繼續修練。沒什麽可怕的。你一定會得到果報,毫無疑問。你一直在收穫果報。好比現在,你在這裡坐禪時: 你知道,呼吸與心相互舒適。那就是修練的果報。雖然你還沒有達到道路的終點,你在禪修中仍然得到一種舒適與自在的感覺。心與出入息平靜相處。只要心與呼吸[氣]不能分離,它們就得繼續相互幫助。心幫助呼吸,呼吸幫助心,一直到它們徹底熟悉。一旦心徹底熟悉了,它就能夠放開。當它覺知時,就放開了。只要它不真正地覺知,就不能真正地放開。

這裡的意思是,你必須與呼吸親近、與它在一起、逐漸瞭解它。隨著心對它越來越熟悉,它將能夠解開它對色、受、想、行、識的執取。它的身見[自我觀念]——會褪去。這就是通往自由之道。這個出世明辨一升起,你就自由了。你將能夠把自己從那些所謂‘人’、‘我’、‘男人’、‘女人’、‘我們’、‘他們’等等一切世間的俗定真理當中脫離出來。

但是,只要你還不能放開,那麽還得依靠這些東西。它們是你的停靠處,不是你的歸依。你們只是一路相互倚靠、相互幫助,使你能夠進步。你不能扔棄這些東西,因為它們就是你的修行道。只要你堅持修,就不會退步。但是你一鬆懈,它會立即開始後退。你會被疑抓住,懷疑這個法究竟是不是真的。

你必須連續對心——也就是知性本身——仔細觀察。它的本性是覺知。你就看著它。它是對一切的覺知——它覺知,但還放不開它執持為真的那些俗定認知。因此,你必須把觀察集中在它上面。朝內專注,直到心與它的所緣相互分離。只要繼續觀。你這樣堅持下去,不鬆懈,疑會逐漸消褪、消褪,最後你將在內心達到真正的歸依,稱為“佛陀”的、明察洞穿一切的基本覺知。這就是作為你的終極歸依,在內心顯現出來的佛、法、僧。

這個時候,你會懂得什麽是真正的內在、什麽是真正的外在、什麽是真正的停靠處、什麽是你的真正依止。你將能夠把這些事物區分開來。

外在的事物只是停靠處。好比色身: 它是一個停靠處。在地、水、風、火平衡彙集的短暫時間裡,你可以在色身停歇。至於真正的歸依,你已經看見了。它就是心的內部、這個基本的覺知本身。你對呼吸的覺知,是一個層次的歸依。當它與呼吸分離時,它是另一個層次的歸依。至於你的真正歸依——“佛陀”——那是位於內部更深處的覺知。一旦你達到這一步,就是這麽多了。它就是至高主宰。它的覺知明察、真實、全方位。那就是你內在的真正依止。

至於外在的事物,它們只是暫時的支撐,好比一根拐杖,你可以靠一陣。只要還有呼吸[氣]使它們繼續活著,你可以利用它們。呼吸不復存在時,就結束了。物質元素分離開來,不再相互依靠,於是心回到它的真正依止。那是在哪裡? 那個“佛陀”覺知到底在哪裡? 當我們修練心,使它自作依止,那時在禪定之心中,將無憂無慮。

佛陀自己的探索正是為了這個依止。他教導所有的弟子以自己為依止,因為我們依靠他人只能是短暫的。別人只是對我們指出這條道。但如果你想要生命中真正真實、良善的東西,你必須依靠自己——教導自己、訓練自己、在各方面依靠自己。你的苦終究來自你。你的幸福終究來自你。好比吃東西: 你不吃,怎麽能飽? 讓別人來吃,你是不可能飽起來的。要想得到飽,你必須自己吃。修行也一樣。

你不能讓自己執持外在的事物。外在事物是無常的。不持久、不可靠。對你如此,對人人如此。你不在活著的時候與它們分離,就在死的時候分離。你隨著每一次出入息,與事物分離。你不能把你的人生意義建築在這些事物上——而且也不必要。你就對自己說: 這些東西在世間到處都這樣。世間給予的東西沒有什麽是長久的。我們不要事情那樣,它們就是那樣。根本不受任何人的控制。不僅外在事物如此,你體內的事物也一樣。你想要這個色身繼續活著,你不要它死,但是它會死。你不要它變,它卻不停地變。

這就是為什麽你必須按照佛陀教導的修練技能,訓練你的心,使它有力量作自己的依止。你不必對修行存疑,因為你在修行中需要培育的所有素質在你的內心已經存在。一切形式的善與惡,都在你的內心。你已經知道,哪條是善道、那條是假道,你只要抓住那條善道。現在,停下來看看自己: 你是走在正道上麽? 凡是錯的,不要執持。放開它。過去、未來、別的,放開它,只剩當下。使心隨時在當下保持開放、自在,接下來,開始觀。

你已經知道,外在的事物不是你,不是你的,但你的內在,還有許多層次你必須審視。許多層次你必須審視。即使心也不真正是你的。它的內部還有無常、苦的事物。有時它想做這、有時想做那,它並不真正是你的。因此不要太執取它。

行[行蘊,思維構造蘊]是個大問題。有時它形成善念,有時形成惡念,哪怕你知道那是不對的。你不要想那些事,儘管如此,它們卻繼續在心裡出現。因此,你必須把它們當成不是你的。審視它們。它們沒有什麽可依靠的。它們不長久。它們是非我的事件,因此放開它們,讓它們隨順自己的本性。

那裡究竟有什麽是持久、牢固、可靠、真實的? 繼續朝內看。念住呼吸,就在那裡問你自己。最後你會看見內心裡什麽是什麽。任何時候你對修行有疑惑,或者有困難,就往下專注呼吸,就在那裡問這個心,領悟將會升起,放鬆你的妄見,助你通過難關。

不過,即使這個領悟也是無常、苦、非我。 Sabbe dhamma anatta: 諸法非我。佛陀說,升起的一切,都是無常、非我。即使心裡升起的那些領悟也不恒常。有時它們升起、有時不升起。因此,不要太執持。在它們升起時,留意它們,接著把它們放開。讓你的見變成正見: 恰好、不過頭。如果你的見過了頭,對它們緊抓不放,那時它們就對你轉成了錯,因為你已經忽視了自己正在做的事。

總而言之,你的修行中越有念住越好。隨著你的念住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圓滿,它就變成一件出世的東西。我們前面提到的出世明辨,就是從你的越來越圓滿的念力當中升起的。

因此,繼續訓練你的念住,直到它成為大念住。

【下一頁】

原文版權所有 © 1999 坦尼沙羅比丘 。免費發行。 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眾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08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並登載本版權聲明。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