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素

六元素

Six Propertie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良稹 譯

英語中,形容從身內感受身的詞彙極其稀缺。我們有麻刺感,我們有沉重感。我們有蟻爬皮膚之感,胃中蝶動之感[1]。詞彙不那麼多,也沒有真正的系統性。正是在這方面,佛陀有關元素[界,屬性]的教導就十分有益了。它爲身內的覺受——也就是從身內體驗身的感覺——提供了一個系統的分類方法,同時使你領悟到對那些覺受可以如何應用。這套教導還使你明見,你的當下輸入,在如何塑造你對身的體驗上,起著多大的作用,同時也爲你提供了一個直達、親歷的方法,利用當下的那種輸入,達到[元素的]平衡,使身體成爲易於定居之處。

經典上共列出六種元素[2]:地、水、風、火、空間、意識。聽起來像是中世紀化學。不過,我們最好把這些元素看成是從身內對身之諸覺受的歸類法。地即是沉重、堅硬感;水則是清涼感;火當然是暖熱感;風是來回的動感;空間是空性感;意識是覺知所有這一切的那個元素。

元素理論認爲,諸種元素是可以被激發的。換句話說,隨著它們被倚重,隨著某些事件把它們壯大或者把它們猛然發動,它們就強大起來。外在層次上,當外元素被激發時,就會發生自然界的事件。水災來自水元素的激發。大火或強熱,來自火元素的激發。狂風來自風元素的激發。有意思的是,經典上把地震也歸因於風元素。這就意味著,風不僅指空中的風動,也指地內的動態。地似乎是唯一不可激發的元素,至少在外在層次,不過當風元素參與時,它也會移動。

不管我們對這些概念作爲外在事件的描述方式有什麼想法,它們對觀察內在事件,觀察從內部體驗到的身感來說,是十分有用的。在古代,內元素被用來解釋病理。頭暈眼花是風偏重的癥象,是風元素被激發的癥象。發燒當然是火元素的激發。四肢無力或沉重,則是地元素偏勝的癥象。

這些東西是你在禪定中可以操作一番的。這套教說正是在此處真正顯其有用,因爲它讓你看見,你怎樣專注身體,會直接影響你怎樣辨識身體,以及你怎樣實際地覺受到身體。我們以爲覺受是原生的,是未加工的材料,是體驗的基本構件,然而,先於這些覺受,你已經在作種種有意識的決定了。看一看十二因緣的教導。 Sankhāra——造作,早早先於你在色、受等方面的覺知,已經在那裏了[3]

因此,你打算怎樣造作身?如果身內有緊綳感,有時那是地元素偏勝的征象,因此你可以觀想氣。這是我們禪修從觀氣[風,呼吸]出發的原因之一。它是最容易操縱的那個元素——經典上,它叫做 kāya-sankhāra——身造作[身行],塑造身體的因素[4]。它也是最直接地消解張力的元素。哪裏有緊綳感,你就定在那裏,看是否能夠使一種溫和的、修復性的動性[氣]穿過它。動性[氣]的潛勢是在那裏的,只不過促成緊綳感的那個辨識把它給堵住了。因此,你可以有意識地決定,你打算在那裏辨識動性[氣]。給它一個發生的機會,那麼動性[氣]的潛勢,穿過那部分經絡系統的移動的潛勢,將會被強化,將會被喚起 [aroused]——比起我剛才用的“激發” [provoked],這個譯法可能更好。氣的潛勢被喚起。當你對氣的覺知被喚起或者說提昇時,它就可以穿透那股堵塞感。

當你感到暈眩或狂躁時,可以觀想地元素,使那些感覺平靜下來。如果體內有太多躁亂的能量,你可以觀想自己的骨胳由鐵質構成,你的手腳有千斤重。凡是體內有堅硬感的地方,要專注那裏,試著把它放大。你會發現,你所用的形象,你選擇那個形象的目的,真的影響你怎樣開始感受到那個部位。接著,你可以把那個感受,傳播開去,與體內其它地方的堅硬感連接起來。堅硬性的潛勢,一直是在那裏的。

當你感覺抑鬱、重壓時,可以觀想比較輕的覺受,可以觀想氣把身體各個部分提昇一下。你感到熱的時候,可以觀想水元素。專注凡是體內比較清涼的地方。要把注意力真正定在那裏,一邊想“水,水”,或者“涼,涼”。你將發現體內的清涼感會對你的覺知顯現出來。它們的潛勢伺伏著,只是需要那個當下動機的成分把它們彰顯出來。

當你感覺寒冷時,就專注暖熱。身體一定有某個部位比其它部位更暖,因此就專注那裏。觀想那個熱性待在那裏,並且傳播到身體的其它部位,那裏的熱感將會給喚起。

你可以在定的任何階段這樣做,不過在氣寂止時最有效。那時候,身感像一團霧,一團細小的覺點,每個小覺知都有成爲這四種元素之任一的潛勢。當你的身感還原到法語所說的 pointillism——“點彩”時[5],要想只用一個意念,來強化諸身感之中的重性或者輕性,動性或者暖性、涼性,做起來就容易多了,那些覺受潛勢你那裏已經存在著。這樣你同時成就了兩件事。一方面,你平衡了身體。任何時候,你覺得某一種覺受過於壓抑,你可以觀想對立的那個覺受,使之平衡。另一方面,你在以一種極其切身的方式體驗當下的過程中,開始看見當下的動機在你的覺知中的作用。

當這四元素達到極其寂止、平衡,存在這股可以朝任一[身感的]方向轉化的覺受潛勢之霧時,你也可以專注那些點之間的空間。你要意識到,那個空間是無邊界的。它穿過身體,朝向各個方向。你就觀想:“無限空間。” 定在隨著那個辨識而來的無限空間感中。該潛勢是一直在那裏的;只不過那個辨識把它喚起了。進入這個狀態裏是極其愉悅的。那裏似乎堅硬感弱了許多,壓抑感弱了許多。被困在身內的感覺也不那麼強了。

阿姜放過去有個弟子,是一位老婦人,前來開始跟他學修禪定時,他正在準備離開阿育王寺。等他離開後,很長時間裏她不得不自己修練。有天晚上,她在禪堂與大家共修時,有一個聲音來對她說,“今晚你會死。” 她有點喫驚,不過,她接著提醒自己,“ 好吧,如果要死,最好是死在禪定當中。”於是她就坐在那裏,觀察身體死去時發生什麼。真有一種身體開始破散的感覺。“各種元素都各自分開,走自己的路,”她說,“就像一座著火的房子。身內沒有一處可以讓覺知安定下來,得到舒適感。”於是,有一陣子,她不知所措,不過接著她想起來:“噢,還有空間元素。”於是她就定入了空間元素,所有那些房子著火的感覺突然消失了。有一股極其強烈的無限空間感。回到身體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你的禪定達到這個程度時將會注意到這一點:有些部位可以提供體形的潛勢,不過你選擇不專注那裏[6]。而是專注它們相互之間和四周的那個空間感。伴隨著它的是一股無邊無界之感。)

她出定時,當然沒有死去。她還活者。不過她學到了重要的一課,當身內的情形實在糟糕時,總是可以去空間。即使它不是覺醒,它不是非緣起,它仍然強過住於身元素,沉浸在混亂之中。

因此,諸元素提供了一個觀察潛勢的有用方式。它們還使我們更容易達到泰國導師們的文字當中如此頻繁提到的那個獨立的覺知。一旦你住於無限空間後,你可以放開“空間”的辨識,看看剩下什麼。那時只會有一種知,知,知的辨識。你不必問“知什麼?”只有覺,覺,或者說知,知。

一旦你達到以這種方式把一切歸分爲諸元素時,你就有了證得洞見的原材料。這些分析詞彙可能最初看起來怪異,不過,一旦你切身領會到它們指的是什麼,你將發現它們極其地有用。它們不僅給心一個定止下來的好地方,而且還幫助你洞見辨識如何塑造身感,如何塑造你對當下正在發生之事,使你懂得所有這些何以都是造作的。你有來自舊業的潛勢,但你也有當下選擇的成分,那種選擇在你用這個方式分析時,就極其明顯起來。

我最初去跟阿姜放修習時,他要我把阿姜李的《神聖咒文》[7]背下來:那是關於各種元素的六個段落。有很長一段時間,它對我來說似乎毫不相關,直到有一個晚上,在持誦意識元素那一段時,我意識到它指的是就在此處的覺知。就是這個覺知。就在此處。意識到這點時,仿佛我心裏的一塊巨大的冰山突然融化了。我在持誦的不是什麼外在、無關的思維框架;反之,它是某種極其直接、緊接、就在此地此刻的東西。那時候,我才開始懂得爲什麼阿姜放要我背誦這段誦文,爲什麼他要他的所有弟子都從元素的角度思考他們的體驗。

因此,把這個分析模式記在心裏。在應用它時,試著領悟它,你將發現它對修持極其有用。一如佛陀的全部教說,它的重要性在於你用它做什麼,它在獲得苦的洞見方面能幫助你做什麼——也就是怎樣幫助你看見,苦在當下是如何被造作起來的,你又如何不需要造作它,假若你用心觀察,假若你修練這些技能。

(根據2003年3月某日開示錄音整理,本文來自坦尼沙羅尊者開示集《禪定》)

中譯注:

[1]胃中蝶動: butterflies in the stomach,習語,尤指因懼怕而神經緊張,胃有微動欲嘔之感。

[2]人的六元素的分析: 見中部MN140。

[3]十二因緣: 據自說經Ud1:3: 『......以無明爲緣[先決條件],來造作[行]。以造作爲緣,來意識。以意識爲緣,來名色。以名色爲緣,來六處[六種感官媒介]。以六處爲緣,來接觸。以接觸爲緣,來感受。以感受爲緣,來渴求。以渴求爲緣,來執取/維持。以執取/維持,來有。以有爲緣,來生。以生爲緣,則老,病,死,憂、哀、痛、悲、慘來運作。這就是這若大一堆苦迫的因緣。』此處是說,造作排在第二,早於意識、名色、感受等。

[4]身造作: 據中部MN44:『出入息屬於身,縛於身,故稱出入息爲身造作[身行] 。尋想與評估[尋與伺] 之後口發言語,故稱尋想與評估爲語造作[語行] 。辨識與感受[想與受] 屬於心,縛於心,故稱辨識與感受爲心造作[心行] 。』

[5]pointillism: 西洋美術後印象派的點彩法,利用原色獨立小點的不同分佈構造出各種色調的印象,觀者眼和心的辨識會把色點混合起來看成各種色調。例圖見網絡維基百科同名詞條: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intillism

[6]不專注體形的潛勢: 據尊者對筆者的解釋,這是指只把它們當成點,不把點連成線,也就是,不添加『體形』的辨識。

[7]阿姜李的《神聖咒文》: 阿姜李在引言中說,寫這本書的目的是:『作爲修法者的一個淨化途徑,因爲此處給出的誦文會給背誦者帶來利益,因其與存在於我們每個人之中的事件直接相關。平常,我們一旦出生,便都住於六元素之中。這些元素是被我們自己的業,善業惡業,帶到一起的,既然如此,這些元素對住於其中的人們,可能帶來大量的困難,就像一個孩童可能給父母不停地造成麻煩一樣。因此重複此誦,就好比滋養和訓練孩童,使他健康成熟;當小孩健康成熟時,父母就可以休息、放松了。重複此誦,就好比用一首美好的歌曲 Buddhaguṇa――憶念佛陀的功德——來滋養孩童,引它入睡 ......Buddhaguṇa――佛陀功德――的力量,可以對每個人的諸元素施加影響,淨化它們,給它們賦予 kāya-siddhi――身成就[身悉地],就好比一切物質元素相互之間每秒鐘都在施加引力一樣......』

原文版權所有 © 2003 坦尼沙羅比丘 。免費發行。 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眾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09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並登載本版權聲明。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