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曼 第一章 第一節 早年

阿姜曼 第一章 第一節 早年

根據親近阿姜曼的學生所述,阿姜曼是近代修持毘婆舍那禪觀(vipassanā)最成功、也是最值得推崇與景仰的一位大師。他在教授佛法的精髓時,極具權威與說服力,所以,他的學生,對於他在證果方面,已達最高的成就,一點都不懷疑。他在泰國的各個地區,都有為數極多且非常忠實的比丘與在家人追隨他。此外,他在寮國(Laos)也有許多的信徒,當地的比丘和在家人也都非常尊敬他。

他的一生從早期的在家生活,到後來長期獻身於佛教,以及最後圓寂的那一天,都是無與倫比的。現今,世間任何珍寶都難以衡量如此清淨無瑕又卓越的一生。

阿姜曼出生在一個傳統的佛教家庭,生日為1870年(泰曆羊年)1月20日星期四,出生地為今日泰國的烏汶府(Ubon Ratchathani)Khongjiam地區的一處名叫Ban Khambong的村落。他的父親名叫康端(Khamduang),母親叫珍(Jun),他們一家人姓Kaenkaew。在八個兄弟姊妹中,他排行老大。當他圓寂時,只剩下兩個兄弟姐妹還在世。

孩提時的阿姜曼身材不高,皮膚白皙,有與生俱來的敏捷、活力、聰穎及機智等優秀的特質。15歲還是青少年的時候,他加入當地的僧團,成為一名沙彌,在僧團裡他能異常快速地背誦經典,從此開啟了學習佛法的熱忱。他很有親和力,且個性隨和,從不會給老師或其他人製造麻煩或帶來困擾。

出家生活的兩年後,父親要求他脫下僧袍還俗回家幫忙家務。沒辦法,礙於現實,他不得不妥協。然而,他對出家生活是如此的熱愛,他深信將來有一天一定會再重新穿上僧袍。穿著袈裟時的美好回憶在腦海中一直未曾褪色。因此,他下定決心要盡早再度加入僧團。這種強烈的使命感,無疑是來自於一種堅定的信念。這份信念深植於他的內心,已經成為他人格特質的一部分。佛教則稱之為已深種在心田的「信根」(saddhā)。

22歲那一年,他很想回到僧團,基於這份渴望,辭別了雙親,父母親也不想阻撓他,甚至他們內心也希望有一天兒子能再次出家,因此同意了他的請求。為此,他們資助他出家時所需要的一切必需品。1893年1月12日這一天,在烏汶府的Wat Liap寺受比丘戒。

亞利亞卡威尊者(Venerable Ariyakawi)是授戒師,可魯悉達長老(Phra Khru Sitha)為羯摩師,可魯普拉傑烏伯根長老(Phra Khru Prajuk Ubonkhun)為教授師,法名為布理達塔(Bhūridatta)。受戒後,便留在阿姜索所創立的Wat Liap寺內觀中心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