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

《覺知之心》阿姜放 著 Ⓞ 坦尼沙羅比丘英譯 Ⓞ 良稹 中譯

福德

§據阿姜放的一位弟子的講述,她第一次見到阿姜放時,他問她: “你平時去哪裏做福德?” 她說,自己已經在那家寺院捐造了一尊佛像,又爲這家寺院的火葬廳捐款,等等。於是他問她: “爲什麽你還沒有在心裏造福德?”

§有一次,阿姜放讓弟子芟除寺院裏過盛的雜草。不過她不情願做這件事,因此一邊除草,一邊不停地自問: “我造了什麽業,得如此辛苦地做工?”等她做完後,他告訴她: “好了,你是有了一些福德,不過不多。”

“什麽? 我做了那麽多,還沒得到很多?”

“你若想福德圓滿,那個福德必須一直進入你的心。”

§另一個除草的故事。有一天阿姜放指著他的小屋附近一處蔓延的雜草,對前述同一位女士說: “你不想要這牛圈口的草麽?”

“牛圈口的草,是什麽意思?”

“在人人眼皮底下卻被忽略的福德機會,就叫做牛圈口的草”

§另有一次,阿姜放帶著一群曼谷弟子爬上山丘,清理佛塔四周。他們發現有人在那裏扔了一大堆垃圾。一位弟子抱怨道:“誰這麽不恭敬,竟然做這樣的事?”阿姜放卻告訴她:“不管是誰,不要批評。如果他們沒有把垃圾扔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沒有機會藉著清理它,得到這個福德了。”

§阿姜放的名字在一本雜誌上登載出來後,一天,有三位曼谷男士休工一日,開車到雷勇府拜見他。頂禮後,聊了一陣,其中一人說:“我國仍然有比丘正善修行,因此我們可以求他們把波羅密分給我們一點,不是嗎,師父?”

他回答:“是的。不過假如我們老是要求分享他們的波羅密,卻不去培育自己的,他們會以爲我們只會行乞,以後就不要再跟我們分享了。”

§住在曼谷郊外薩木●帕幹鎮上的一位女士,通過阿姜放的弟子傳話說,她願意捐贈一大筆錢,幫助建造達摩薩地寺的佛像,不過要求他到她家裏,在她交付支票時,給予祝福。他拒絕去,說:“人們若想要福德,必須去找。不能指望福德來找他們。”

§另一位女士,有一次打電話給瑪古寺的辦公室,說她打算在家裏供僧,想請阿姜放來應供,因爲她聽說他是一位聖弟子。當人們把這個請供消息轉給他時,他拒絕了,說:“她的飯難道這麽特別,只有聖弟子才能吃嗎?”

§阿姜放的一個弟子告訴他,自己想在生日那天作一件特別的福德。他答:“爲什麽非得在你生日那天?其它日子做那件事難道福德會少些麽?假如你想做福德,就在想到的那一天去做。不要等你的生日,因爲你的死日也許先到。 ”

§阿姜放在一次提到那些不喜歡坐禪,但樂於爲寺院建築工程出力的人們時說: “輕的福德他們不欣賞,因此得給他們找些重的福德做。只有那樣才能讓他們滿意。”

§佛塔造成後不久,阿姜放的一群弟子正坐著欣賞它,爲自己出力造塔的福德而歡喜。阿姜放碰巧走過,聽見他們說話,似乎無所特指地隨口說了一句:“不要執取事物。你做福德時,不要執取那個福德。你要是讓自己忘乎所以地想:‘是我親手建造了這座塔,’就得小心了。假如你碰巧現在死了,能想到的只是:‘這座塔是我的,它是我的。’你不會和其他人一樣重生天界,反而會生爲餓鬼,在這裏守一兩個星期的佛塔,因爲你的心盯著在物質事物上。”

§“你做善事時,要是粘在你的善德上,永遠不得自由。粘上哪裏,那就是你的有生之處。”

§佛教中有一項古老傳統——這是根據《譬喻經》的故事——每當你爲佛教佈施一件禮物,或者做其它福德事時,你應當把這件福德回向給某個特定的目標。阿姜放時常告訴弟子,每次禪定後作類似的回向,不過他所建議的回向因人而異。有時他建議用阿育王臨終時的祈願:“願我在來世得以主宰我的心。”

有時他又會說:“沒必要作冗長的回向了。告訴你自己:假如我必須重生,願我常聞佛陀的教導。”

不過,也不是每次他都建議這類回向。有一次,一位女士告訴他,自己做福德時,想不出特別的回向目標。他告訴她:“心若已經滿了,不想回向,就不必了。好比吃飯。不管有無發願吃飽,只要你繼續吃,不可能不飽。”

【下一頁】

原文版權所有 © 1999 坦尼沙羅比丘 。免費發行。 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眾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08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並登載本版權聲明。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