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東漢時,有一年的夏至,應郴(ㄔㄣ)請下屬杜宣喝酒。懸掛在北壁上的弓正好投映在酒杯裡,看起來就像是酒杯裡有條蛇。杜宣勉強喝下後,便感到肚子不適。回家後,食慾不振,身體日漸瘦弱,怎麼都醫治不好。後來應郴來探視,便問他身體不適的原因,杜宣說是那天喝下酒杯裡的蛇所造成的結果。應郴回官府後,想了又想,一回頭看見了壁上的弓,這才發現杜宣所說的蛇,原來是弓投映在酒杯裡的影子。於是應郴再度請杜宣到府裡喝酒,並讓杜宣坐在當初的位子上,同時向他證明了杯裡的蛇只是牆壁上的弓影,而杜宣的病也因此不藥而癒。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杯弓蛇影」,用來比喻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驚疑恐懼。
因每年3月3日在祭壇上擺供用土、紙等製成的外飾服裝的偶人而得名。過偶人節最早源於古代日本人流放偶人的習俗。所謂流放偶人,即給燒製成的泥娃娃穿上紅色紙服,連同祭品一起放在稻草筏上,讓其順水漂流而去。據說這是為讓偶人把人身上的污垢髒物順水帶走,以消災滅禍。
例:位於坑內的兵馬俑,正是秦始皇地下京城的護衛軍。
說明:把「兵馬俑」比喻為「地下京城的護衛軍」,並用「正是」當作喻詞,屬於暗喻。
例:陶俑、陶馬七千多件,與真人真馬一般大,排列得整整齊齊,像一支紀律嚴整的軍隊。
說明:因為兵馬俑排列得整整齊齊,所以將它們比喻為紀律嚴整、訓練有素的軍隊。
排比:用三個或三個以上性質相同、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詞組或語句,表達同範圍、同性質的概念,形成富含節奏美感的修辭。
例:容貌栩栩如生,表情生動傳神,服裝、髮型風格獨特
說明:用陶俑的「容貌」、「表情」、「服裝和髮型」三個結構相似、性質相同的語句,表達同範圍、同性質的概念。
例:生動的陶馬,雙眼圓睜,雙耳挺直,精神煥發。
說明:以陶馬的「雙眼」、「雙耳」、「精神」三個結構相似、性質相同的詞組,表達同範圍、同性質的概念。
例:盛大的規模、雄壯的場面、嚴整的軍容
說明:用秦兵馬俑的「規模」、「場面」、「軍容」三個結構相似、性質相同的語句,表達同範圍、同性質的概念。
摹寫:把自己對於人、事、物的各種主觀察覺,用文字具體的描寫出來,又分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例:這座皇陵布局講究、規模龐大,全區面積超過三十萬平方公尺。皇陵的外圍是一個個的兵馬俑坑。
例:這三個坑成﹁品﹂字形排列,總面積兩萬多平方公尺,約有五十個籃球場那麼大。坑內挖出陶俑、陶馬七千多件,與真人真馬一般大,排列得整整齊齊,像一支紀律嚴整的軍隊。
說明:以上兩個例句,分別描寫眼睛所見皇陵、兵馬俑坑的規模、組成,屬於視覺摹寫。
例:將軍俑身材魁梧,身披鎧甲,昂首挺胸;武士俑體格健壯,右手提弓弩,整裝待發;跪射俑外披鎧甲,單腿下跪,拉滿長弓,似乎正要發射利箭。
例:生動的陶馬,雙眼圓睜,雙耳挺直,精神煥發。
說明:以上兩個例句,仔細描寫所看到的兵馬俑外貌,屬於視覺摹寫。
疊字:同一個字以連接的方式重複使用,可加強語氣,使文章更具節奏感。
例:整整齊齊、栩栩如生
借代:講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不用,而另找其他名稱或語句來代替。
例:地下京城
說明:以「地下京城」來代替「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