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一六下國語

第04課-那人在看畫

一、文體:記敘文

二、主旨:
生活由平凡的事物組成,透過仔細觀察,可能會發現事物間有趣的聯結,也能獲得不一樣的心靈感受。

、大意

畫展在客家山鄉的國小教室舉行,有個羞赧的人,專注的看著同一幅畫。發現看畫的人就是畫中人之後,作者認為畫家能畫自己的土地、老鄉親和值得記錄的汗水,是最幸運的事。

、寫作形式

作者先描寫吸引她的觀畫人的形象,再回頭敘述不同於一般畫展的場地、茶點,接著以事件和對話,點出觀畫人即是畫中人,最後表達內心感受。此種寫法讓讀者想一探究竟,文中人物、場景的巧妙連結(從畫中到畫外),使含意更為豐富,增添趣味性。

、技巧

  1. 本文在形式上雖以敘述的結構:開頭、經過、結尾三部分呈現,但在寫作技巧上,以時間的移轉為軸線貫串全文,藉著時間的流動,介紹人物特徵、空間移動、畫作內容、與鄉親互動,最後作者抒發自己的感受。

  2. 在內容上,不說明看畫的「那人」是誰,最後才揭露結果,可引起讀者好奇。

、文章架構

(1)開頭畫展中,有個人專注的看著同一幅畫。

(2)經過

  1. 介紹畫展的地點和茶點。

  2. 窗外的景色延伸到畫內。

  3. 原來那人是來看畫中的自己。

(3)感想:畫家能畫自己的土地、鄉親,是幸運的事。

、修辭

  • 譬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類似特點,運用聯想力,將A事物比喻成B事物的修辭法。

例:人如潮水,一波又一波

說明:用「潮水」來比喻看畫展的人,有強調為數眾多的意思。

  • 摹寫:把自己對於人、事、物的各種主觀察覺,用文字具體的描寫出來,又分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例:他看畫的表情顯然是喜悅的,喜悅中他左顧右盼,和在場鄉親打招呼,並且微微有幾分羞赧。(視覺)

例:校外的農田千里一色,在南風中薰然如醉(視覺)

  • 擬人:將描寫的事物擬化成「人」,並賦予人的思想、情感或動作,使其形象更加鮮明。

例:校外的農田千里一色,在南風中薰然如醉

說明:將「農田」比擬為人,陶醉在南風中。

  • 排比:用三個或三個以上性質相同、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詞組或語句,表達同範圍、同性質的概念,形成富含節奏美感的修辭。

例:有些是初春耙地,有些是施肥除草,有些是打取穀粒……

說明:利用三個結構相似的語句寫出畫作的內容。

  • 誇飾:為了表達強烈的情感,特意對某些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數量等方面,加以誇大或縮小的修辭法。

例:校外的農田千里一色

說明:人不可能單靠肉眼就看見千里之外,以「千里一色」強調校外的農田範圍廣闊,綿延到很遠的地方。

  • 轉化:將描寫對象原來性質擬化成與原來性質完全不一樣的事物的修辭法,使其形象更加鮮明。

例:農人耕田,他耕畫布

說明:轉變「畫布」的性質,變成像土地那樣可以耕作,屬於轉化修辭。

  • 設問:講話行文不用直述的方式,而刻意用詢問的語氣,藉以凸顯論點、引起讀者注意或思考的修辭法。

例:能有自己的土地,能有故鄉,能有可以入畫的老鄉親,能有值得記錄的汗水||對一個畫家而言,還有什麼更幸運的事?

說明:作者提出問題,其反面就是答案,屬設問中的「反問」。

  • 頂真:上句的末字、詞,移為下句的首字、詞,是一種上傳下、下接上的蟬聯修辭法。

例:幾張小桌拼成一條大桌,桌上放些茶點

例:那人還在看畫,畫沿著教室周邊掛著。

、課文賞析

  本文以時間的移轉為軸線貫串全文,藉著時間的流動,介紹人物特徵、空間移動、畫作內容、與鄉親互動,最後抒發自己的感受。作者將平凡小事寫得生動有趣,營造出獨特氛圍,勇於直視生命,也探究人生的根本道理。余光中認為張曉風有「一枝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這枝筆,能寫景也能敘事,能詠物也能傳人,揚之有豪氣,抑之有秀氣,而即使在柔婉的時候也帶一點剛勁」,稱其文字「亦秀亦豪」,給予極高評價。

  第一意義段,「他在看畫,我,在看他」一句構成一個有趣的畫面,令人好奇是什麼吸引「他」和「我」。接著又描寫看畫人的動作、神情,強調那人對那幅畫的高度興趣。

  第二意義段,先寫畫展舉辦的地點和提供的茶點特別之處,點出這個畫展展現濃厚的鄉土味,結合當地特色,質樸自然,既簡單又獨特。「蟬鳴」的出現,可推測當時是夏季。

  第三意義段,作者認為畫家畫下四季稻田情景, 像是在做「稻子實錄」,顯示出畫家願意長期觀察土地、老鄉親的耐心。

  第四意義段,作者發現看畫人的身分,並點出看畫人的特徵是凸出的額頭,因為他靠得很近,因此和畫中人幾乎要碰在一起,呈現出有趣的對照。

  第五意義段,作者看著這些畫,或許感受到畫家對這片土地的珍惜與愛,覺得畫家能夠畫下這些值得記錄的人事物,是非常幸運的。

、補充資料

  張曉風寫那人在看畫時,正好負責中國時報專欄執筆,必須在規定字數內抒發自己的所思所感。於是,她說了一段自己到苗栗客家山鄉的小學看畫的獨特經驗。文中提到的畫家,是有「臺灣米勒」之稱的張秋臺,他,不僅是知名的畫家,也是傑出的教育家(小學校長)。他的「臺灣耕耘系列專輯」,呈現早期臺灣農民生活及農耕狀況的實錄,猶如金黃稻穗的定焦鏡,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寫實而貼切的呈現在畫作中。農夫、耕牛、田園、鄉野,張秋臺把自己對這片土地深刻的情感以及對人文的關懷,透過水彩筆,一抹一畫,躍然紙上。

  本文將平凡小事寫得生動有趣,營造出獨特氛圍,勇於直視生命,也探究人生的根本道理。余光中認為張曉風「有一枝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這枝筆,能寫景也能敘事,能詠物也能傳人,揚之有豪氣,抑之有秀氣,而即使在柔婉的時候也帶一點剛勁」,「在風格上,曉風能用知性來提升感性,在視野上,她能把小我拓展到大我,仍能成為有分量有地位的一流散文家」。稱其文字「亦秀亦豪」,給予極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