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一六下國語

第05課-小時了了

一、文體:文言文小說

二、主旨:

透過孔融小時候的軼事,了解其機智與聰慧,並帶領讀者走進古代典籍的世界。

、大意 

十歲的孔融以身為李元禮世交的名義,獲得守門人的通報,進入廳堂與大家並坐。眾人對孔融的聰慧感到驚奇,只有陳韙(ㄨㄟˇ)不以為然,出言譏諷。孔融巧妙的以陳韙的話反諷,讓陳韙覺得窘迫萬分。

、寫作形式 

本文以順敘法,敘述孔融拜訪李元禮的經過。以第三人稱的簡潔筆調描繪當時的情景和對話,讀來人物形象鮮明,趣味橫生。

、技巧 

1.本課以第三人稱,簡明記錄孔融拜訪李元禮的經過。全文除了對話,並無太多人物表情、動作的描繪,但是讀者可以從中看出人物的性格,足見作者的功力。

2.原文不長,文末在孔融回應,陳韙面紅耳赤後便結束,更留給讀者無限想像的空間。像這種敘寫方式,反而更引人入勝,可以當作極短篇小說來閱讀。

、文章架構

(1)原文

孔融李元禮世交的名義獲得通報。

孔融機敏的反應贏得大家的讚賞。

陳韙以言語譏諷孔融

(2)語譯原文的白話文翻譯。

(3)賞析

、修辭

例:僅僅、小小年紀

進階修辭

例:君與僕有何親?

例: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

說明:提出疑問而沒有答案,屬於設問中的激問。

、課文賞析

  小時了選自南朝 劉義慶所編的《世說新語》一書,書中記載了東漢東晉年間的軼聞瑣事,文字簡練,趣味橫生。本文僅僅用了一百餘字,就生動描繪出當時的情景,並穿插人物對話,增添故事的趣味。

  小小年紀的孔融,首先巧妙的將孔子老子的關係,延伸到自己與李元禮身上;其次,則是用陳韙的話巧妙的反諷他,不但讓原本不以為然的陳韙陷入窘迫,無言以對,其思維的敏捷、臨場的反應也令人拍案叫絕。

  《世說新語》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和沿用至今的成語典故,書中內容多為後世所取材、引用,可說是古典文學中的經典之作。

、補充資料

◆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魏晉 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 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共同編撰。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依內容分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等等,共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特性。  

《世說新語》主要記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當時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門閥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讀者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清楚的見識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來的小說發展影響尤其大。(資料來源

筆記小說  

筆記小說是一種筆記式的短篇故事,特點即是篇幅短小、內容繁雜。筆記小說於魏晉時期開始出現,學界一般均依魯迅的觀點概分為「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兩種主要類型。筆記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較早期的形式。由漢代魏晉 南北朝時期的小說,多屬筆記小說。筆記小說採取殘叢小語,逐條筆記的方式,用短篇文言文字寫成。每條字數以數百字居多,百字以內或千字以上者很少。  

軼事小說內的文人故事,常被引用作為典故。筆記小說並創造優美的文學語言,如成語和警句,豐富中文的詞彙。筆記小說以平凡細節刻畫人物性格,從而顯示作品主題的表現方法;以光明結局寄託堅強信念、不屈精神的手法,都影響後世。(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中華百科全書典藏版)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長達三百多年的時期,朝代更迭速度快,存在有多個政權並存的局面,相當長的時間是南北對峙。

這個時期由220年曹丕東漢帝位,自立曹魏開始,至589年隋朝 隋文帝 楊堅南陳重新統一結束,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曹魏蜀漢孫吳鼎足而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未計算冉魏西燕)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位於江南皆建都在建康(現今的南京孫吳時稱為建業)的孫吳東晉南朝等六個國家合稱為六朝

歷史學者川勝義雄曾經將「三國時代」及「魏晉南北朝」形容為「華麗的黑暗時代」,因為亂世極紛亂,使英雄豪傑得以大顯身手,文化百花齊放。(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孔子問禮於老子,將老子比作龍。

春秋 戰國時期,湧現了很多大思想家。各種學說像井噴一樣爆發。據統計,這段時期一共出現二百家大大小小的學派。這些學說互相吸取和碰撞,產生「百家爭鳴」的局面。與此同時,不僅中國,全世界的範圍內也湧現出許多大哲學家。這段時間被稱之爲地球的「軸心時代」。

幸運的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這兩位大思想家也曾經有過交流,爲後世留下一段歷史佳話。

在很多典籍中都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而且時間、地點都不同。但這並不能說明這件事情是杜撰出來的。相反,孔子可能多次去拜訪老子老子大概比孔子早出生二十年左右。孔子非常尊敬老子,是以一種弟子對待老師的態度對待老子。兩人可以說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史記》中記載,孔子來到,向老子詢問《周禮》。衆所周知,孔子是《周禮》的堅定擁護者。「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是孔子的主張。他也完全是這樣做的。東周時期,禮崩樂壞。孔子終其一生想要恢復以《周禮》治國的制度。老子曾經做過「守藏室之官」,說白了也就是周朝國家圖書館管理員。老子接觸的典籍一定浩如煙海,也包括最原始的《周禮》。於是孔子前去拜訪。

然而老子對《周禮》卻不像孔子這麼執著。這也是儒家道家兩種學說之間的區別。儒家要求人們規範,道家則主張順應天性。老子說:制訂這些《周禮》的人,骨頭都已經成灰了。何必如此執著於《周禮》呢?老子還勸孔子去掉驕傲和欲望,不要因爲這些東西拖累了自己。

雖然孔子的學說不被老子認可,但他還是給老子高度的評價。孔子回到魯國,對弟子說,老子的思想就像龍一樣捉摸不定,變化多端,不能窺全貌。《莊子》中說孔子見過老子以後,像聞《韶》一樣,三天沉浸在老子的教導之中不說話。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老子的思想境界遠遠高於孔子老子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時候,將孔子比作高飛入雲的南方之鳳。可見雖然老子孔子主張不同,但是還是互相認可對方的。

孔子的後人孔融曾經拜訪名士李膺,聲稱自己是李膺的世交。李膺不解,問孔融緣故,孔融說:「我是孔子的後人,您是老子的後人。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兩個人亦師亦友。所以我們是幾百年的世交。」

(資料來源:https://ppfocus.com/0/cud90bd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