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人:將描寫的事物擬化成「人」,並賦予人的思想、情感或動作
,使其形象更加鮮明。
例:番薯壯烈成仁
說明:將番薯擬化為人,能犧牲自己成就美味。
疊字:同一個字,以連接的方式重複使用,可加強語氣,使文章更
具節奏感。
例:綠油油、黏黏的、肥肥的番薯、嘩啦嘩啦、滿滿咬一口、絲絲
細雨、喋喋的說著、熱騰騰、剛剛
摹寫:把自己對於人、事、物的各種主觀察覺,用文字具體的描寫
出來,又分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例:小時候回家的路上都要經過一片番薯田,綠油油的番薯葉長得
好茂盛。
說明:將眼前的事物如實描繪,屬於視覺摹寫。
例:在菜市場裡買一包用糖熬煮的竹山蜜番薯,黏黏的,曾經,咬
一口就黏下了我已經脫搖的門牙。
說明:描述蜜番薯「黏黏的」口感,為味覺摹寫。
例:賣烤番薯的都是推著車的老人家,穿一身洗得泛白的藍色厚棉
衣,搖一節嘩啦嘩啦的竹子,我們一聽見便圍攏過來。
說明:「洗得泛白的藍色厚棉衣」為視覺摹寫;「嘩啦嘩啦」為
聽覺摹寫。
例:番薯煮得將化未化,白色米粒也熬出了番薯的甜香味,我喜歡
從稀飯裡挑出糯爛的番薯,滿滿咬一口,既不會掉牙又好滿足。
說明:「將化未化」、「白色米粒」為視覺摹寫;先聞到尚未入
口的「甜香味」為嗅覺摹寫;「糯爛的番薯」為味覺摹寫。
例:山上霧氣濃重,寒意刺骨
說明:「霧氣濃重」為視覺摹寫;「寒意刺骨」為觸覺摹寫。
例:在絲絲細雨裡鑽進空無一人的小店
說明:描寫雨的狀態,為視覺摹寫。
例:熱騰騰的番薯在她掌上滾來滾去,像剛剛捕捉住的黃色小老鼠。
說明:「熱騰騰」為觸覺摹寫;「黃色的小老鼠」為視覺摹寫。
例:香味撲鼻
說明:描寫烤番薯的香味,為嗅覺摹寫。
譬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類似特點,運用聯想力,將A事物比喻
成B事物的修辭法。
例:一整排垂掛如魚的番薯。
說明:把番薯垂掛的情形比喻為魚垂掛時的樣子,屬於譬喻中的
明喻。
例:熱騰騰的番薯在她掌上滾來滾去,像剛剛捕捉住的黃色小老鼠。
說明:把番薯在掌上滾動的樣子比喻為小老鼠,屬於譬喻中的明
喻。
例:甜蜜如漿
說明:把番薯的滋味比喻為「漿」(蜜油),屬於譬喻中的明喻。
進階修辭
轉化: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它原來性質,成為另一種性質截然不
同的事物的修辭法,叫作「轉化」。
例:我們闖進了聊齋
說明:將聊齋志異這本書的情節擬化為真實世界,可以被「闖進
」,屬於轉化修辭的「擬虛為實」。
誗設問:講話行文不用直述的方式,而刻意用詢問的語氣,藉以凸顯
論點、引起讀者注意或思考的修辭法。
例:一塊錢是怎麼變成了五十元的?
說明:發問者只有提問,沒有答案,屬於設問中的懸問。
誇飾:為了表達強烈的情感,特意對某些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
、程度、數量等方面,加以誇大或縮小的修辭法。
例:我嚇得半天不敢伸手去接。
說明:「半天」形容很長的時間,具有誇大的意思。
人類學家張光直認為「到達一個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
飲食文化往往包含各種禮儀和文化,例如食材的選擇、菜單的制定、烹飪的方法、餐具的選擇、食客的座次、食用的順序等等。
除此以外,在不同文化中,還規定了平日與節日所食用的食物,還有飲食的頻率、進食的時間等,也都屬於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環。
在全球化的趨勢中,飲食文化也有趨於相同的一面。例如在全球流行的歐美快餐企業、方便食品和零食等。
各地的傳統菜色大多以家庭為傳播單位,由父母傳授給下一代。過於複雜的菜式,則變為一種菜系在當地的餐廳或相應菜系的烹飪班或餐廳中傳授。
近年來,除了本地的飲食文化以外,還湧現了一些全世界所認同的飲食文化,例如:素食主義、慢食運動等。(維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