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C--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and Invention Competition
*本次比賽共有來自台灣、日本、中國、香港、韓國、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美國、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摩洛哥等11個國家,總參賽件數為446件。
三位學生於11/9赴台北福華大飯店參與頒獎典禮
蔡詠晴同學參加心得:
在國三時我這組的生活科技作業被老師評選為比賽組,老師來問我們要不要參加比賽,那時候我和游舒晴、陳思羽一組,我們就這樣誤打誤撞的去參加比賽,準備了將近4個月,經過一次次的討論、修改,比賽交件前一天我們還請了一整天的公假,就為了完成參賽作品。那時候參加的是創意發明的比賽,雖然最後我們沒有得獎,但我們還是學到很多。
今年9月中時,老師跟我說近期有兩個比賽,一個是重新發想一個創意作品,一個是用之前的作品可以直接參加,但是報名費要6000元,我和以前的組員討論之後,只有我想繼續參賽,但是那時候臨近第一次訂期考,所以我就選擇了後者,媽媽跟我說他覺得6000元太貴了,所以我就去問同學,看看有沒有人有興趣跟我一起參賽,後來就找到王鈺涵跟吳思涵,我們三個人就在不多的時間裡,做出一個屬於這個作品的全英海報,過程中也是有碰到一些問題,像是大家的時間不容易湊齊,要找到討論時間不容易;還有,要把中文翻譯成英文也會碰到一些問題...等等,但是在我們不斷的努力之後,還是順利產出參賽海報。也要感謝蔡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我們才能得獎,他陪我們一次次討論,幫我們修改作品,還幫我們處理好很多幕後的工作,如果沒有老師這樣的耐心協助,我們可能中途就放棄了。
其實我完全沒想過我有一天會參加這樣的比賽,一開始我認為我只是認真上課,努力寫作業而已,怎麼突然就開始準備比賽了,這對我來說無疑是踏出舒適圈的一個階段,「創意發明」看似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但簡單來說,就只是把生活中發現的問題,想辦法透過發明改善。參加第一個比賽的時候,雖然沒有得獎,但是評審給的評價也不差,老師說我們沒辦法得獎的關鍵可能是沒有做出模型,因為參賽組數多,得獎名額少,所以會優先給作品較完整的組別,這也讓我明白我們的不足在哪裡。
第二次參加比賽,老師跟我們說得獎機率很大,所以要好好把握,但報名費對我來說真的不低,經過一番掙扎之後,我還是決定報名,這也讓我有機會和新的組員合作,我們不斷的溝通、互相幫助,最後獲得銀牌獎。雖然我本來是把目標放在金牌獎,但是去到現場之後我才知道,這是一個不限年齡的國際比賽,那裡有很多大學生、公司員工、經理等等,也有比我們小的國小、國中生,也有一些外國人,其實金牌的名額比銀牌多,但是去到那裡打開眼界後,我開始檢討,我有付出足夠的努力去準備嗎?所以,後來我也欣然接受我們是「銀牌」不是「金牌」這個事實。
對於第一次參加這種類型的比賽的我來說,整體來看結果算是不錯的,因為雖然過程一波三折,也沒有達標,但至少我有學到東西,也打開了眼界,老師說之後還有機會的話,會再帶我們去參加比賽,希望那時候的我能表現得更好!
王鈺涵同學參加心得:
最一開始我其實不在團隊裡,得知消息後才中途加入,因為是中間才加入,所以有些東西比較不熟悉,但是我努力的去學習,後來,終於和大家一起把參賽的作品還有介紹的海報做出來。
最一開始會加入是想要做成學習歷程,後來漸漸覺得好像蠻有趣的,原本覺得發明離我們好像很遠,但其實人人都能夠發明,並且能讓人們的生活更便利。
儘管本來就對得獎抱有信心,但在收到得獎的消息後我仍非常的開心。在會場當天,我看見了許多在發明界表現十分優異的人,其中,最令我驚豔的莫過於「國際傑出青少年發明家獎」這個獎項了,這個獎項的得獎人中,有一個只有五年級的弟弟,而且領的獎項不只一個,讓我感到非常敬佩,也讓我真正的了解到年紀並不是評斷一個人能力的標準,儘管年紀輕,但還是能夠表現的非常出色。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這次的頒獎典禮,我深深的體會到永遠不能夠因為一次的成功就感到自滿,就像我們得了一次獎,還是會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應虛心接受指導並改進我們的不足,期待日後我們能夠有更佳優異的表現。
吳思涵同學參加心得:
在開學時看到有這項比賽,在錫鐃老師的推薦之下我們就一起報名了。
到現場的時候看到不只是高中生、大學生,還看到許多比我們年紀更小的國中生,他們雖然比我們年紀更小,但他們獲得的卻是更難達到的「少年發明家」,也獲得過許多國內外的獎項,讓我們不禁佩服,也覺得我們還可以更好!謝謝錫鐃老師指導我們參加這個比賽,讓我們能有機會到外面見識一下大場面和各式各樣有才華的人,希望我們也能夠藉由這次機會,讓自己變得更好!